1.3 远古的传说
1.(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文中“轩辕”指的是( )
A.黄帝 B.禹 C.启 D.汤
2.(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经过家门前那深情的一瞥,孩提的哭笑声,从此萦绕在你的身边;相见时,已隔了数年……感叹你聪颖的智慧,让那洪水猛兽,在你面前成为温顺的蛟龙……这首诗歌歌颂了
A.盘古开天辟地 B.大禹治水 C.女娲造人 D.李冰修建都江堰
3.(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不断交融而成
4.(2022·江西九江·七年级期末)发明创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下列发明创造与人物搭配中,错误的是( )
A.仓颉——文字 B.黄帝——缫丝 C.伶伦——音律 D.隶首——算盘
5.(2022·江西南昌·七年级期末)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隶首和大禹
6.(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民主精神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私有制 D.等级制
7.(2022·江西·余干县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他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材料中“他”是
A.尧 B.舜 C.禹 D.李冰
8.(2022·江西景德镇·七年级期末)浙江绍兴建有一座著名的大禹陵,人们为大禹建陵主要是纪念他
A.品德高尚,让位给尧
B.治理水患,造福人类
C.建造宫室,制作衣装
D.发明弓箭,制造船只
9.(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2020年4月4日上午,近300名在陕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代表齐聚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与在西安、台湾分别设立的视频连线点代表参加公祭典礼。此举是因为
A.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发源地
C.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部落发展而来的
D.黄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10.(2022·江西·余干县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从黄帝、炎帝的古老传说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北京人会使用火 B.河姆渡人栽培水稻
C.半坡人种植粟 D.华夏族形成
11.(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山海经》中说道:“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bá),以止雨。雨止,遂杀蚩尤。”材料描述的是( )
A.涿鹿之战 B.巨鹿之战 C.阪泉之战 D.牧野之战
12.(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位贤德的女性。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也像丈夫一样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她发现桑蚕,教会老百姓养蚕缫丝做成漂亮的衣服。”这段文字描述的事情应该是( )
A.真人真事 B.远古传说 C.亲身经历 D.考古发现
13.(2022·江西景德镇·七年级期末)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巢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游牧文明 C.神话传说 D.多元并存
14.(2022·江西上饶·七年级期末)《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中央集权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15.(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他们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有很多发明创造。他们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材料中的“他们”是
A.炎帝和黄帝 B.夏启和商汤 C.老子和孔子 D.项羽和刘邦
16.(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传说神农氏发明医药,不是凭神性知晓医药的奥秘,而是通过“尝百草”得出来的知识:发明农业,亦是“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教民农耕”,这表明( )
A.远古时期农业已经成熟 B.实践推动早期文明发展
C.医药与农业有密切联系 D.远古传说符合历史事实
17.(2022·江西抚州·七年级期末)在儒家的政治理想中,天下“有德者居之”。下列制度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
18.(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丈,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鸮,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
——《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九引《王子年拾遗记》
(1)材料一中的内容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历史传说?依据材料一概括火的发明和使用有何意义?
材料二 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
材料三 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2)观察下面示例。
发现: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粗糙石器。
请你根据上述示例中的思路,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材料二 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号称轩辕氏,生活在距今约4000多年前,相传黄帝造出了宫室、车船、兵器、衣裳和指南车;故有“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说的是黄帝的业绩,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人文始祖”,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B
【解析】依据题干“让那洪水猛兽,在你面前成为温顺的蛟龙”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B符合题意;ACD不是治理黄河的人物,不符合题意;故选B。
3.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华夏民族发源地、以及其创造的文明,排除AB项;炎帝和黄帝被中华民族尊为共同的祖先,但是材料强调华夏民族杂居相处,不断交融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4.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相传在黄帝时期,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并不是黄帝缫丝,B搭配不正确,符合题意;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A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相传在黄帝时期,伶伦制作音律,C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相传在黄帝时期,隶首发明算盘,D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5.A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符合题意;BCD项与“人文初祖”称号不符,排除。故选择A。
6.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之间采用“禅让制”的原始民主推举的方式推荐首领,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其实质是民主推举,推举的标准是才德,A项正确;世袭制、私有制和等级制都不能体现民主精神,排除BCD项。故选A项。
7.C
【解析】传说中,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洪水成功。故C符合题意;尧、舜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李冰修筑了都江堰,排除D。故选C。
8.B
【解析】相传大禹治水非常辛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故为大禹建陵主要是纪念他治理水患,造福人类,B符合题意。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A不符合题意。相传建造宫室,制作衣装,发明弓箭,制造船只的是黄帝,C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9.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至今海内外中华儿女仍在祭祀皇帝,究其原因,黄帝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A项正确;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发源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炎、黄帝部落发展而来,排除C项;炎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故D符合题意;北京人会使用火、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植粟,这是我国古人类的主要代表,体现了原始社会的发展历程,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A
【解析】根据“黄帝乃下天女曰魃(bá)……遂杀蚩尤”,结合所学可知,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在涿鹿大战,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A项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末项羽在巨鹿以少胜多打败秦军的战役,排除B项;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排除C项;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2.B
【解析】根据“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位贤德的女性。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也像丈夫一样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她发现桑蚕,教会老百姓养蚕缫丝做成漂亮的衣服。”可得出材料中涉及到的黄帝是远古时期传说中的人物,B项正确;传说并不是一定是真人真事,也不是亲身经历,排除AC项;考古并没有发现相关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等传说故事。播种五谷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养蚕缫丝反映的是农业中的副业生产。所以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A项正确;游牧文明的特点是逐水草而居,排除B项;神话传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多元并存,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D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建立中央集权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夏朝建立后实行世袭制,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B项;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解析】考查点:炎帝和黄帝。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可知,材料反应的是炎黄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A正确;夏启、商汤属于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的王,不属于原始部落时期,B错误;孔子和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与材料不符,C错误;刘邦、项羽是秦末农民军领袖,最后刘邦成为封建王朝汉朝的开国国君,与材料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A。
16.B
【解析】上古神话故事传说中,炎帝神农看到民间百姓们因为饮食不注意,对五谷等食物认识不够,生病以后又不得能得很好的治疗,于是立誓要尝遍所有的草木。他在长时间的奔波中,几乎尝遍了百草寒、温、平、热的药性,辨别百草之间像君、臣、佐、使般的相互关系,制定出了人体的十二经脉和《本草经》。炎帝神农根据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以及地势条件的便利,制作了耒耜等农具,教万民从事农业耕作。这表明实践推动早期文明发展,故B符合题意;远古时期农业已经成熟的说法错误,教民农耕表明原始农耕开始出现,排除A;医药与农业有密切联系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远古传说不一定是历史事实,排除D。故选B。
17.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推举有贤德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A项正确;分封制是根据血缘和军功进行分封,排除B项;世袭制是父位子承,排除C项;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排除D项。故选A项。
18.(1)传说:燧人氏发明火的传说。意义:增强了人类适应大自然的能力。
(2) 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 半坡人能够栽培粟和蔬菜,能饲养家畜。 河姆渡人能够栽培稻谷,能饲养家畜。
河姆渡人能够进行木结构建筑。
【解析】(1)
由材料“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这是燧人氏发明火的传说。火的发明与使用,使人类的体质得到良好的改善;火还可以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可见,火的发明,增强了人类适应大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第一次对自然力的支配,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2)
由材料“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可见半坡人能够栽培粟和蔬菜,能饲养家畜。由材料“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可得出半坡人能够制作陶器。由材料“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可得出河姆渡人能够栽培稻谷,能饲养家畜。由材料“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可得出河姆渡人能进行木结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