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百家争鸣
1.(2022·江西上饶·七年级期末)有人认为,“人类今天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 )
A.“无为而治” B.“尚贤”与“节俭”
C.“依法治国” D.“仁”和“礼”
2.(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以下哪一人物的观点( )
A.老子 B.墨于 C.荀子 D.孙膑
3.(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较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以德治国
4.(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记者会上说“我经常担心贫困山区的人民群众,因为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习书记这句话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5.(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如图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 )
A.科学技术发达 B.百家争鸣出现
C.地方书院兴起 D.儒家学派形成
6.(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家争鸣”后,围绕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的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下列哪个小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
A.儒家组:损害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
B.法家组:损害公务属于犯罪行为,应依据法律条款惩处
C.道家组:损害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思过自行解决
D.墨家组:损害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提倡节俭
7.(2022·江西南昌·七年级期末)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8.(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下图是某校学习“中华美德”主题墙上的一块展板,其展示的内容是下列哪一思想家提出的主张(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9.(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他代表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10.(2022·江西宜春·七年级期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学派的主张(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1.(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A.分封制的崩溃 B.百家争鸣的原因 C.周王室衰微 D.春秋战国纷争
12.(2022·江西景德镇·七年级期末)有学者说:“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B.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
C.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D.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13.(2022·江西宜春·七年级期末)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他们都认为政治统治得以巩固的关键因素是
A.选贤举能 B.复古崇礼 C.富国强兵 D.取得民心
14.(2022·江西·余干县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理念。下列主张与其相近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5.(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在“百家争鸣”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其中形成了下图思想学派。对其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
A.成书于夏朝,主张“无为而治” B.成书于商朝,主张“以德治国”
C.成书于春秋,主张“兼爱非攻” D.成书于战国,主张“以法治国”
16.(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某校七年级(2)班历史兴趣小组在编写历史剧《诸子百家论治国》时,为扮演孟子的学生设计的台词应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 B.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天法道,道法自然
17.(2022·江西宜春·七年级期末)某校校园文化节活动中,七年级1班学习小组在编写历史课本剧《各派论治国》时,为扮演韩非子的学生设计的台词应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以德治国,爱惜民力 D.反空谈仁义,倡以法治国
18.(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由分裂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下观点体现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19.(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二○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习总书记用的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20.(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论语·雍也》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名言体现了( )
A.“仁爱”思想 B.“无为”思想 C.“兼爱”思想 D.“法治”思想
21.(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是因为统治者“有为”。这体现的是
A.法家的“法治”思想 B.儒家的“仁政”思想
C.道家的“无为”思想 D.墨家的“非攻”思想
22.(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某思想家提出言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下列选项与该主张最接近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则天下治 B.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1)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并名列第一,你知道他是谁吗?
(2)这位伟人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你知道这位伟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吗?他所创立的学派体系被后人称为什么学派?
(3)秦、汉两朝统治者对待他的学说持怎样不同的态度?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4)这位伟人的教育思想两千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你的学习生涯中,你觉得你老师的教学方法或你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等有哪些与这位伟人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24.(2022·江西上饶·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上述材料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位思想家的言论 他们都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的作者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3)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句 针对此句,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
25.(2022·江西景德镇·七年级期末)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材料三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押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华局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什么?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哪一朝代?
(2)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根据材料二指出,他的主要治国思想是什么?
(3)材料三中“旧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社会制度”分别指什么?“学术繁荣的局面”又指什么?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觉得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26.(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1)据材料一你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怎样的局面?
材料二 战国形势图
(2)材料二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哪个诸侯国?最南的是哪个诸侯国?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提示:从以下(3)(4)两问中任选其中一问做答案即可。
(3)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商君”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四 下图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依。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成势也。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5)根据材料四的内容,写出四幅图片中的观点分别属于哪一学派?
参考答案:
1.D
【解析】根据先秦文化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的侵略战争。道家学派的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仁”和“礼”君主实行仁政而不是随意刑罚,实行仁政要爱人。韩非子是战国末年法家代表人物,他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D项。
2.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即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且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A项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排除B项;荀荀子主张实行“礼制”,排除C项;孙膑继承孙武军事理论,并且有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性地对他们(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等等)进行教育,发挥长处,克服不足,属于因材施教。C项正确;三人行必有吾师是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排除A项;有教无类是指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排除B项;以德治国属于政治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是民本思想,是仁的体现,故B符合题意。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5.B
【解析】依据题干明信片信息可知,图中人物孔子、孟子、墨子、韩非都是百家争鸣时期的重要人物,孔子、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百家争鸣出现,故B符合题意;科学技术发达、地方书院兴起、儒家学派形成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6.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对七年级学生,还是末成年人,应培养他们的道德自觉性,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7.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的准确识记。由材料里“……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可以得出报告的精神是:教育要公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大教育家孔子曾经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庭聘夫,广收门徒,认为有教无类,正体现了报告的精神,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8.B
【解析】根据“仁”可知这是儒家的思想,是孔子的主张,B项正确;老子主张道,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法,都与“仁”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9.A
【解析】据题干“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界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A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B排除;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C排除;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民互爱互利。D排除;故选A。
10.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体现的是道家学派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即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且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C项正确;儒家、 墨家 、法家学派的思想均与题干思想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B
【解析】根据材料“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可知,王国维认为是周代衰微后原有社会秩序的崩溃导致了百家争鸣的出现,所以他意在说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B项正确;王国维主要是讨论了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ACD项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
12.C
【解析】根据材料“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及所学知识可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各种治国理政的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重点突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兼并战争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解析】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和“民本”的思想。材料中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都体现出对于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体现出民本的思想。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说明选贤的信息,排除A;材料中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不是“复古崇礼”,也没有倡导“富国强兵”,排除B和C。故选D。
14.C
【解析】“以人民为中心”体现的是民本思想,因此民贵君轻的说法与其最为接近,C项正确;A项与学习方法有关,排除;B项强调的是法治,排除;D项属于道家思想,排除。故选C。
15.D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法家著作《韩非子》。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A
【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故A项正确;以法治国,中央集权是法家的思想,排除B项;为政以德,爱惜民力是孔子的主张,排除C项;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实行法治,树立君主权威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D项正确;“民为贵,社稷次之”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排除A项;“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老子的主张,排除B项;“以德治国,爱惜民力”是孔子的治国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解析】“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体现了兼爱非攻的思想,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表现,D项正确;A项属于民本思想,B项属于为政以德,C项是老子朴素的辨证论,都与反对战争、热爱和平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夫孝,德之本也”,可知,孝是德治的根本,体现的是仁政的思想,这是儒家思想主张,故D符合题意;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20.A
【解析】根据材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知,这体现的是“仁爱”的思想,A项正确;“无为”是庄子的主张,《论语》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论,排除B项;兼爱是墨子的主张,排除C项;法治是韩非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解析】根据材料“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因此C项说法正确。材料体现思想是“无为而治”,法家的思想主张是以法治国,故排除A项;儒家思想的主张是“仁政”,故排除B项;墨家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故排除D项。故选C。
22.D
【解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意思是: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统治者转,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内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也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内容,D符合题意;兼相爱,交相利,则天下治反映的是墨家思想;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反映的是法家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反映的是道家思想;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3.(1)孔子。
(2)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因材施教。儒学
(3)态度: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4)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温故知新。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孔子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2)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因材施教等。孔子创立了儒学。
(3)态度: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4)教学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
24.(1)分别是孔子、孟子的言论;儒家学派。
(2)孔子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在教育上创立私学,收徒讲学,总结出许多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倘若将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还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得出,材料一是孔子的言论。根据材料二“民贵君轻”可得出,材料二是孟子的言论。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孟子都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儒家学派。
(2)
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在教育上创立私学,收徒讲学,总结出许多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倘若将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还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言之有理即可)。
25.(1)甲骨文 商朝
(2)孔子 儒家 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3)分别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百家争鸣
(4)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有许多优秀的成分,如崇尚爱国、仁爱、诚信、正义、孝道、和谐等应继承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等要进行否定;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能采取极端的态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文字:根据材料一“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甲骨文”。朝代: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2)
思想家:根据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是孔子的言论。学派: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治国思想:根据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孔子的主要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3)
制度:根据材料三“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并结合所学可知,“旧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社会制度”分别指的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术繁荣的局面:根据材料三“……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华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学术繁荣的局面”指的是“百家争鸣”。
(4)
看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有许多优秀的成分,如崇尚爱国、仁爱、诚信、正义、孝道、和谐等应继承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等要进行否定;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能采取极端的态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方面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26.(1)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局面:百家争鸣。
(2)最东的诸侯国:齐国;最南的诸侯国:楚国。
(3)历史事件:商鞅变法;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4)因素: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恰当的政策,战乱、人口增长等。
(5)图一:儒学;图二:道家;图三:墨家;图四:法家。
【解析】(1)
新现象,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图片体现了春秋时期我国农业领域出现了铁犁牛耕的使用,左图是铁制农具,右图是牛耕。局面,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导致井田制瓦解,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上出现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
(2)
最东的诸侯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在图中地理位置最东的诸侯国是齐国,疆域位于现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南部。最南的诸侯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理位置处于最南的诸侯国是楚国,楚国是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
(3)
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秦国重用商鞅进行变法,采取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因此题干内容体现了商鞅变法。措施,根据材料“坏井田,开阡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期实行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自由买卖,即承认土地私有制;根据材料“急耕战之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期采取奖励耕织的措施,同时采取奖励军功的措施。
(4)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该政策有利于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恰当的政策也是影响古代经济经济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战乱,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说明战乱、人口迁徙等因素也是影响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5)
根据图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图一内容体现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根据图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依”可知,体现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即体现了道家思想主张;根据图三“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可知,体现了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因此图三内容体现了墨家思想;根据图四“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成势也”可知,图四体现了法家君主集权的思想主张,即体现了法家思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