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2022·江西上饶·七年级期末)董仲舒认为,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皆绝其道”,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设立太学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削减侯国数量
C.推行郡县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朝统治者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如下图漫画反映的是哪位皇帝的做法?(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4.(2022·江西九江·七年级期末)如果你生活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要接受最高学府的儒家教育,必须到( )
A.洛阳 B.长安 C.咸阳 D.开封
5.(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区域,称13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进行思想控制
C.加强军事防备 D.促进经济发展
6.(2022·江西景德镇·七年级期末)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为解决此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盐铁专卖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设置西域都护
7.(2022·江西景德镇·七年级期末)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汉武帝“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
A.采用暴力手段 B.巩固封建统治 C.削弱诸侯势力 D.压制知识分子
8.(2022·江西宜春·七年级期末)“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据此他们的“动机”是
A.树立绝对皇帝权威 B.发展传统思想文化
C.消灭种种异端学说 D.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9.(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开始于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光武帝 D.汉景帝
10.(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秦王汉武是两位杰出的帝王。他们处理态度截然相反的问题是( )
A.国家统一问题 B.中央集权问题 C.儒家思想问题 D.外族入侵问题
11.(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据历史记载,汉朝初年臣民饮酒毫无尊卑礼数,完全随顺己意。汉武帝时期,将饮酒纳入礼仪之中,以礼饮酒,不仅规定了酒、酒器的规模、位置、价值,对于饮酒者也进行角色化规范。这种变化( )
A.目的在于减少饮酒带来的危害 B.说明勤俭节约已不合时宜
C.提高了饮酒者的文化素养 D.反映了思想上独尊儒术的影响
12.(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统一是秦汉时代的社会主题,思想学术的统一,也势在必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不断改造儒术……这促使统治集团向儒家倾斜,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材料表明董仲舒主张( )
A.“依法治国”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顺其自然” D.“兼爱”“非攻”
13.(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统一是秦汉时代的主题,思想的统一也势在必然。“思想的统一”在汉代表现为( )
A.“焚书坑儒” B.以法治国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盐铁官营
14.(2022·江西抚州·七年级期末)儒家成为官方承认学问跟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A.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B.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
15.(2022·江西宜春·七年级期末)汉武帝为筹措对匈奴作战的经费,向地方富商借贷,但有些富商大贾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对此,汉武帝
A.颁布推恩令 B.统一度量衡
C.实施盐铁官营专卖 D.命张骞通西域
16.(2022·江西上饶·七年级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该项法规反映当时( )
A.建立了察举制 B.统一铸造五铢钱
C.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D.统一调配物资
17.(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图年代尺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8.(2022·江西抚州·七年级期末)下表是西汉时期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据,据此可知
皇帝年号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前106年
郡级行政区 15郡 24郡 68郡、国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中央的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中央在逐渐解决地方的隐患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19.(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阅读如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B.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C.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D.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
(2)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引自教材
(3)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
(4)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5)汉武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
21.(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秦汉四百余年的孕育与熔铸,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奠定基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
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选自《秦汉史》
材料二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它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及凝聚的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现实。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 (写出两点即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措施起到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22.(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制度的创立完善和制定适当的政策对一个国家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材料二
材料三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摘自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科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
(2)材料二的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秦始皇为管理全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哪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汉武帝如何解决这种局面
23.(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思想家荀子曾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1)材料一中荀子评论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政治制度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主要作用。
材料二追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暂,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的时间。秦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一,首创了哪一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哪项制度“创导”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材料三:《汉书》记载: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下“推恩”之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候国…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候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
(3)指出材料三中武帝采取的政治措施。并说说该措施所起到的作用。
24.(2022·江西九江·七年级期末)“大一统”始见于春秋时期的《公羊传》,其基本含义是:以天下统一为大。
篇目一:制度讨论
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①”。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②”,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③。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①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如果不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服他们。
②雠(ch6u):同“仇”。仇雠:仇敌。
③制:控制,制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过这场讨论后秦朝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篇目二:史料说史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上图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哪两项措施?
篇目三:汉承秦制
秦汉时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汉武帝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将下表补充完整。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4)综上所述,你认为巩固大一统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25.(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实现国家统一和巩固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1)该诗所反映的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秦实现大一统后,为改变以前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革新政治统治模式,确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至今。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建立的制度及其目的。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材料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4)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对西汉王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什么?
26.(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材料二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 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请问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27.(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治理国家方面都各有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左传》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从材料一可知,这项制度推行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2)材料二示意图中A和B分别代表什么?秦朝政治制度对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
——记录片《中华文明》的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是如何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和凝聚”。
28.(2022·江西宜春·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天下为家”局面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西周有一个中央政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令,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与周代的制度相比,秦汉所形成的统一否定了周的这个政治制度,但是又不是绝对否定。
(2)材料二中“到东方去开辟土地”得益于什么制度?请结合秦朝史实说明秦朝“否定了周的这个政治制度”。
材料三: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高祖采取了什么政策?这种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材料四: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是什么措施?(不得照抄原文)
29.(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秦汉时期的中华帝国逐渐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皇汉武,两位君主在强化皇权、维护统一上均有突出建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乾《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1)写出秦朝在中央负责监察事务、汉武帝时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官职名称。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材料二 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边山险巉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自是(马邑之围)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2)秦始皇在击败匈奴后,“因边山险巉溪谷可缮者”而修筑的防御工事被称为什么?马邑之围后,汉匈和亲关系破裂,请列举两位西汉王朝反击匈奴的名将。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
1.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符合题意,B是科举考试制度,C是设立学校的内容,A是秦朝的,均排除。故选D。
2.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3.D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诸子百家各派人物还很活跃,因此在思想方面汉武帝接受了西汉儒学大家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的思想,汉武帝接受其建议对儒学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影响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确立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在长安兴办太学,作为全国的最高学府,推行儒学教育。因而汉武帝时期的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长安。B项正确;A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5.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及其子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因此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建立刺史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与思想控制、军事防备、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6.A
【解析】图示反映出西汉初期,地方封国的人口和辖郡数量均远超中央政府,这说明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结合所学可知,鉴于此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实行盐铁专卖是汉武帝时期加强对经济控制的措施,与图示主旨不符,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思想上“大一统”的措施,与图示主旨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60年,汉宣帝在西域地区设置了西域都护,而不是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汉武帝“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都是思想专制的体现,B正确;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汉武帝“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不同,秦始皇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则通过和平手段实现思想专制,排除A;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与削弱诸侯势力无关,排除C;压制知识分子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排除D。故选B。
8.D
【解析】根据材料“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为始皇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汉武帝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他们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故选项D符合题意;树立绝对皇帝权威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巩固统治,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他们的“动机”是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消灭种种异端学说”过于绝对,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9.B
【解析】根据题干……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孔子的儒家学说被定位国家的教义思想。汉武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与秦不同的做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B项正确;秦始皇采用的法家思想,焚书坑儒,拒绝儒家思想,排除B项;光武帝公元25年,光武帝建立东汉。公元25年属于公元1世纪,排除C项;汉景帝没有把“孔子学说”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解析】秦始皇、汉武帝在处理儒家思想的态度截然相反,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项正确;国家统一问题上一致,都实现了大一统,排除A项;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排除B项;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对少数民族进行反击,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礼仪规范属于儒家思想的内容,由此可知这种变化反映了思想上独尊儒术的影响,D项正确;这种变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减少饮酒带来的危害,更和提高饮酒者的文化素养无关,排除AC项;勤俭节约不合时宜的说法明显有误,排除B项。故选D项。
12.B
【解析】依据题干“董仲舒”、“不断改造儒术……这促使统治集团向儒家倾斜,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B项正确;“依法治国”是法家学派的观点,排除A项;“顺其自然”是道家学派的主张,排除C项;“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雄才大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C项正确;秦朝焚书坑儒,排除A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排除B项;盐铁官营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官方承认学问,C项正确;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时这一学派还是在民间发展, 百家争鸣争的就是本学派为统治者所采用, 焚书坑儒是抑制佛教,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5.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样增强了中央的经济实力,为汉武帝很多政策的实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故C符合题意;颁布推恩令是为了解决封国问题,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命张骞通西域是为了打击匈奴,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C
【解析】根据材料“《汉书·食货志》记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可得出,西汉政府禁止民间铸铁、煮盐,统一由官府管理,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开始的是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排除A项;统一铸造五铢钱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统一调配物资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局面,两汉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年代尺反映的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故B项正确;夏、商、周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故C不符合题意;政权分立时期,战乱频繁,人口流动,不同民族相互交融,民族关系发展,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C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数据分析可知,中央管辖的郡级行政区越来越多,这说明中央逐渐解决地方的隐患,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诸侯王国与中央的矛盾,排除A项;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增多,不能体现中央对行政体制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王国控制区域,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解析】依据“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片数量进行分析可知,封国人口多于中央,封国辖郡多于中央,故图片反映的社会问题是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西汉初年,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王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C正确;“王国数量大大增加”增加,只能反映其中一点,片面,A排除;B不合题意,排除;图片力量对比不能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排除;故选C。
20.(1)分封制。
(2)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王国问题。
(4)颁布推恩令。
(5)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1)
根据“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可知,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分封制。
(2)
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分封制,于是,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影响:郡县制的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
根据“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可知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王国问题。
(4)
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颁布了推恩令。
(5)
根据所学可知,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1.(1)推行郡县制;控制兵权;制定法律。
(2)颁布“推恩令”;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现实。
【解析】(1)
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指的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秦制以铜虎符发兵”体现的是秦始皇控制兵权的措施;“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体现了秦朝通过制定法律来加强中央集权。
(2)
根据所学可知,“又用主父偃之计”指的是主父偃提出“推恩”的建议,即通过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分越小,汉武帝再找各种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以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
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现实。”说明秦汉时期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现实。
22.(1)分封制。
(2)图一:中央集权制度,图二:统一文字,图三:统一货币
(3)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地主。;①颁布“推恩令”②建立刺史制度。
【解析】(1)据材料“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可以知道,诸侯在接受周天子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的义务.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秦始皇为管理全国采取的措施有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图二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图三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 ;同时,还统一度、量、衡;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 要的影响。
(3)据材料“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可知,是诸侯王和豪强地主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强化监察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23.(1)分封制;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疆土;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等(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2)公元前221年;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3)推恩令;作用:削弱了地方诸侯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言之有理即可)
(1)
根据“(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得出是西周的分封制;作用:根据所学可得出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疆土;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等
(2)
根据“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得出秦朝统一于公元前221年;根据所学可得出是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3)
根据“推恩”得出是推恩令;作用:根据“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候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得出削弱了地方诸侯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24.(1)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实物史料。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鼎盛时期。
(4)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这场讨论后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秦朝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依据图片信息“(秦)半两铜钱和衡器八斤铜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史料均属于实物史料。“(秦)半两铜钱”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统一货币。“衡器八斤铜权”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统一度量衡。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也促进了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4)综合分析秦朝秦始皇和西汉汉武帝的措施,我认为巩固大一统的现实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5.(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措施: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或三公制);地方建立郡县制。
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意义:有利于大一统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政治措施: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确立察举制
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影响: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5)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1)
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可知是秦统一六国的事件。依据所学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
秦朝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这一套制度包括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上推行的郡县制;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这些制度建立的目的是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知是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大一统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统治在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确立察举制等,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5)
依据材料中秦朝和汉朝采取的措施和所学可得出材料反映的历史主题是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26.(1)政治:以礼治国。思想:“仁”和“礼”。
(2)史实:焚书坑儒。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
(4)方略: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以礼治国”、“仁”、“礼”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以礼治国。思想主张是:“仁”和“礼”。
(2)依据材料二“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焚书坑儒;这一史实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依据材料二“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的信息和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的信息可知,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
(4)根据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的信息可知,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7.(1)分封制 血缘关系
(2)A丞相 B 郡;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3)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因此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由“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可知这项制度推行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
(2)
根据材料二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开创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因此A丞相 B 郡;秦朝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因此汉武帝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和凝聚”,如汉武帝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8.(1)禹死后,启继承了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分封制。 秦朝实行郡县制。
(3)休养生息政策。 好处: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4)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解析】(1)
根据所学可知,“天下为家”指的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其标志是夏朝建立者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子,即“禹传子,家天下”。
(2)
根据材料可知,“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指的周代制度是周天子为稳定周初形势,巩固疆土,授予宗亲、功臣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的分封制;根据所学可知,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由中央管辖的郡县制。
(3)
根据材料可知,“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都是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表现。根据所学可知,通过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4)
根据材料可知,“新货币的发行”指的是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酒的专利”指的是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29.(1)御史大夫、刺史;维护皇权,强化皇权;
(2)长城;卫青、霍去病;
(3)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在中央负责监察事务是御史大夫;汉武帝设置刺史监督地方官员;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可知,此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强化皇权。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击败匈奴后,“因边山险巉溪谷可缮者”而修筑的防御工事被称长城;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3)依据材料信息“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可知,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