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西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西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9 22:0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5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2022·江西·余干县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据《东观汉记》载:公元2世纪初,蔡伦曾得到当时汉和帝的称赞,因为他( )
A.改进和推广造纸术 B.出使西域归来
C.完成历史巨著《史记》 D.东渡日本成功
2.(2022·江西九江·七年级期末)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是
A.孔子 B.屈原
C.司马迁 D.祖冲之
3.(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蔡伦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
A.改进了造纸术 B.发明了印刷术 C.研制了指南针 D.配制了火药
4.(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据说欧洲人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自从有了纸,大大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纸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发明之一。中国古代史上,对纸的改进及普及使用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A.蔡伦 B.张仲景 C.华佗 D.司马迁
5.(2022·江西上饶·七年级期末)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东汉时期的湖南耒阳人蔡伦改进了(   )
A.火药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
6.(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我国古代中医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被誉为“医圣”的是
A.华佗 B.张仲景 C.王羲之 D.吴道子
7.(2022·江西·余干县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宗旨,这部史书记述历史的起止时间是
A.黄帝—汉武帝
B.黄帝—汉高祖
C.西汉—东汉
D.战国—五代
8.(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9.(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史实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
B.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
C.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
D.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10.(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李冰 B.蔡伦 C.华佗 D.祖冲之
11.(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史书记载“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渔)网以为纸。”这一历史场景发生在(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2.(2022·江西上饶·七年级期末)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以下属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成就是
A.首创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B.擅长开刀等外科手术
C.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D.编制医学体操“五禽戏”
13.(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被网友们评为“深圳最有趣的打疫苗标语”。早在东汉末年,一位名医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A.扁鹊 B.张仲景 C.孙思邈 D.李时珍
14.(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在与疫病抗争的过程中,中国的先人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早在东汉末年疫病流行时,就有一位名医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疫病救护的水平。他的成果是( )
A.麻沸散 B.《本草纲目》 C.《伤寒杂病论》 D.《医典》
15.(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东汉名医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下列与这一理论相吻合的是( )
A.采用“望闻问切”预防疾病 B.用针灸,汤药治疗疾病
C.运用按摩治疗疾病 D.重视养生与体育锻炼以预防疾病
16.(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据《史记 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17.(2022·江西上饶·七年级期末)《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商鞅变法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8.(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下列事件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不可能被记载的是(  )
A.孔子创立私学 B.长平之战
C.卫青北击匈奴 D.赤壁之战
19.(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司马迁著的《史记》,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你在《史记》中不可能查到的历史史实有( )
A.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北京人已经使用火
20.(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A.《尚书》 B.《春秋》 C.《史记》 D.《道德经》
21.(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介绍说:它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卷。这部书是
A.《史记》 B.《兰亭序》 C.《资治通鉴》 D.《红楼梦》
22.(2022·江西抚州·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我国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体现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
B.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C.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实施手术减少了患者的疼痛
D.《史记》中记录了蔡伦造纸的全部过程
23.(2022·江西抚州·七年级期末)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伟大的工程】
材料一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工程?根据材料概括此工程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繁荣的思想】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2)材料二反映了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哪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先进的医药】
材料三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是中医临床理论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3)结合所学指出,张仲景撰写的哪部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依据材料三指出,张仲景针对“预防疾病”提出了什么理论?
【文化的传承】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根据材料四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哪些精髓?
24.(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正因为时代、角度不同,所以许多历史人物对思想文化活动会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班固《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一次是……,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三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四 其实佛教是一个极广泛的称呼,也可以说是印度带来的文化,渗透到中国的思想,文学,美术,建筑,科技和民俗各方面的一个概称。它一方面需要与中国固有的信仰不发生根本的冲突,才能两者相折衷的互相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在这条件下,它也就无孔不入。
﹣﹣倪端《历史的主角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你认为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哪些影响?
(2)材料二中,你认为中国古代文化遭受到的前两次厄运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你认为这两次事件在本质有什么共同之处?
(3)材料二、三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董仲舒的?
(4)材料四中,你知道佛教是在什么时候“渗透到中国的”?请你举一例说明在中国是怎样“它也就无孔不入的?
(5)通过对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和学习,你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哪些理解和认识?
25.(2022·江西九江·七年级期末)某校七年级学生要开展“丝绸之路” 及“两汉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材料三: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总之,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丝绸之路的起止点的名称
A:______(城市)B:______(国家或地区)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初行”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分析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
材料四:
材料五:他任长沙太守时,每月初一、十五打开衙门,贴出告示,让民众进来看病,他坐在大堂上逐一问诊。后来人们将坐在药铺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以纪念这位“医圣”。
(4)由图一中你会想起哪位历史人物?其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5)图二这套体操的名称是什么?这套体操的创造者还发明了什么药剂?
(6)材料五中的他是谁?他结合前人经验与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的医学著作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解析】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原料易得,又很便宜,质量提高了,逐渐被普遍使用。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A符合题意;出使西域归来的是张骞;完成《史记》的是司马迁;东渡日本成功的是鉴真,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的作者,是我国古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史事,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C项符合题意;A项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B项是战国时期的诗人;D项是南朝时期的科学家。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3.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蔡伦是东汉宦官,他的贡献是改进了西汉发明的造纸术,A项正确;印刷术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分别是唐朝北宋时发明,与东汉蔡伦无关,排除B项;指南针最早出现在战国,称为司南,宋朝称为罗盘,不是蔡伦的发明,排除C项; 火药在唐朝时期发明,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故A正确;张仲景是东汉名医,提出“治末病”理论,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故B排除;华佗是东汉末年名医,他发明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故C排除;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故D排除;故选A。
5.B
【解析】我国西汉时期就出现了早期用麻做的纸,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故选B。
6.B
【解析】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故B符合题意;华佗与“医圣”不符,排除A;王羲之人称“书圣”,排除C;吴道子人称“画圣”,排除D。故选B。
7.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历史巨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A
【解析】材料中的“治未病"指的是还未发生的疾病,主要体现了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视,而根据动物姿态创编的"五禽戏”类似于今天的健身操等强身健体的活动,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B选项中的望闻问切主要是指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方式,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C选项,材料中未曾涉及针灸疗法,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项,药食同源,用药简易主要指病人用药不应该太过复杂,材料中并无此方面的说明,故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9.D
【解析】根据所学,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属于对造纸术的评论,D项正确;ABC项都是历史叙述,不是评论,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以树皮、麻头及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降低造纸成本,提高纸张质量,B项正确;李冰的贡献是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排除A项;华佗是东汉末年名医,他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排除C项; 祖冲之是魏晋南北朝的科学家,他主要贡献在数学和天文、机械制造等方面,与造纸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解析】根据材料“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渔)网以为纸。”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方便书写的纸张,蔡伦是东汉人,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2.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广泛收集医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C项符合题意;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擅长针灸、开刀等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同时还编制了医学体操“五禽戏”,以强身健体。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题干中“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是解题的关键。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13.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伤寒杂病论》重点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辨别治疗的方法,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排除;C项是唐朝医药学家,排除;D项是明朝医药学家,排除。故选B。
14.C
【解析】根据材料中“东汉末年”“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C项正确;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药,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排除B项;《医典》是阿拉伯地区的医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解析】“治未病”意思是:“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重视养生与体育锻炼以预防疾病与“治未病”理论相吻合,D项正确;采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的是扁鹊,排除A项; 用针灸,汤药治疗疾病的是华佗,排除B项;运用按摩治疗疾病与“治未病”理论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B项正确;AC材料中并为反映出来,排除;司马迁是私人著史,不是秉承朝廷旨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7.C
【解析】《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而选项①②③都在这段时间之内,只有④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不在这段时间之内。故C正确;A、B和D排除。故选C。
18.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所以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不可能被记载的是D,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9.D
【解析】《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实,不可能查到北京人的史实,故选D。
20.C
【解析】依据题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C项符合题意;尚书》是)由伏生传下来,A项不符合题意;《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的著作,B项不符合题意;《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1.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可知,这是纪传体通史《史记》,A项符合题意;《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红楼梦》是清代小说。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2.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项表述错误,D项符合题意;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等做原料造纸,体现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排除A项;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排除B项;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实施手术减少了患者的疼痛。排除C项。故选D项。
23.(1)工程:都江堰。
影响:解除了水患,灌溉了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局面:百家争鸣;学派:法家。
(3)著作:《伤寒杂病论》。
理论: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
(4)态度: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精髓:爱国主义,改革创新;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解析】(1)
根据材料“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
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法家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根据材料“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可知,张仲景针对“预防疾病”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
(4)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材料“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知,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爱国主义,改革创新;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24.(1)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通过思想控制,维护巩固自身统治。
(3)材料二作者在肯定其对封建政权长期巩固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材料三作者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4)西汉(末)或张骞通西域后。文学、美术、建筑、科技和民俗等方面举一例即可。
(5)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兼容井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吸收继承。(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据材料“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据材料“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一次是……,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你认为中国古代文化遭受到的前两次厄运分别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通过思想控制,维护巩固自身统治。为了强化思想统一和君主专制统治,秦始皇进行了“焚书坑儒”。西汉初期采用的是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使国家经济逐渐强盛起来。到了汉武帝时期,作为雄才大略的皇帝,针对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排斥了其他各家学说。
(3)据材料二分析以及材料三“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可知,材料二作者在肯定其对封建政权长期巩固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材料三作者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4)据材料“其实佛教是一个极广泛的称呼,也可以说是印度带来的文化,渗透到中国的思想,文学,美术,建筑,科技和民俗各方面的一个概称。它一方面需要与中国固有的信仰不发生根本的冲突,才能两者相折衷的互相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在这条件下,它也就无孔不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你知道佛教是在西汉(末)或张骞通西域后“渗透到中国的”。佛教渗透到中国文学、美术、建筑、科技和民俗等方面,可以说“它也就无孔不入的”。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兼容井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吸收继承。
25.(1)A:长安 B:大秦(或古罗马、欧洲)
(2)张骞出使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4)蔡伦。改进造纸术。
(5)“五禽戏”。“麻沸散”。
(6)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解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张骞两次通西域的基础上,西汉开辟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古罗马)。所以A是长安,B是大秦(或古罗马、欧洲)。
(2)根据材料二“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根据材料三“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可归纳出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4)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等作原料造纸,扩大了造纸的原料,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5)根据图二可知这是五禽戏,发明者是华佗。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作了一套医学体操,模仿虎、熊、鹿、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叫做五禽戏。
(6)根据材料五“医圣”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张仲景。张仲景是河南邓州人,他做了长沙太守后,坚持为百姓治病,按当时规矩,他这一级别的官不能随意接近百姓,他想出一个办法,每月初一、十五大开衙门,坐在大堂上接诊,为了纪念张仲景,后人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先生”。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