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西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西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9 22:1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0 秦末农民大起义
1.(2022·江西·余干县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领导者是( )
①陈胜 ②项羽 ③吴广 ④刘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2022·江西九江·七年级期末)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他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
C.揭竿而起
D.打草惊蛇
3.(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刘邦、项羽起义 B.黄巾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陈胜、吴广起义
4.(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时制作的年代标尺,③处应是( )
A.西周建立 B.春秋时期
C.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 D.秦朝建立
5.(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秦末首次农民战争,说法错误的是( )
A.这次起义经过了充分的组织和发动工作
B.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秦朝统治的残暴
C.爆发于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先发动
D.建立了张楚政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6.(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7.(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下列最能表现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英雄气概的一句话是(  )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D.“福兮,祸之所伏”
8.(2022·江西九江·七年级期末)“他们‘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的千千万万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他们”是指
A.反对周加王的“国人” B.李冰、蒙恬 C.刘邦、项羽 D.陈胜、吴广
9.(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10.(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以下最能反映秦朝之“苦”的是
A.凶残屠杀文武大臣 B.恣意挥霍、穷奢极欲
C.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D.法律严苛,徭役、兵役沉重
11.(2022·江西宜春·七年级期末)扫一扫某历史词条的二维码,结果出现“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内容,这一历史词条应是( )
A.楚汉之争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八王之乱
12.(2022·江西景德镇·七年级期末)“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副名联所包含的历史事件是( )
A.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B.楚汉之争、吴越争霸
C.巨鹿之战、吴越争霸 D.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13.(2022·江西南昌·七年级期末)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根据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牧野大战 B.晋楚争霸 C.吴越争霸 D.楚汉之争
14.(2022·江西·丰城九中七年级期末)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下列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
统治者 商纣王 秦始皇 隋炀帝
政策 对外征伐,修筑豪华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 对农民征收服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 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
A.实行残暴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民族压迫 D.加强文化专制
15.(2022·江西上饶·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农民每年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那时候,所有壮年男子都打仗或服劳役,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还有“族诛”和“连坐”等。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刑罚。
材料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三中的话是谁讲的 他讲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是否有联系?请说明理由。
16.(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文物、古迹是历史的见证。阅读图文,回答问题。
【文物识别】
A.稻谷 B.彩陶 C.骨针
(1)请将上面的文物对号入座(写字母):①山顶洞人 ②河姆渡原始居民 ③半坡原始居民
【文物思史】
图一秦代的刑具 图二秦坑儒谷 图三秦兵马俑 图四
(2)结合所学知识,上图的图一到图三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什么?与图四反映的史实有什么关系?
(3)通过文物古迹,我们可以触摸历史,感受历史。请你举出两条我们了解文物的途径。
17.(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体验学习史料佐证。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历史学家庞卓恒认为:根据史料存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文献史料(文字资料、口传资料、口述史料等)。
(1)把图片按要求分类(填写序号)
属于实物史料范畴:
属于文献史料范畴:
属于非史料范畴:
(2)图①二里头遗址是反映哪一个朝代的历史,它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3)请你选择以上图片中任何一个史料(除④外)参照示例进行信息解读。
示例:《秦律》,它是秦朝的法律,非常严苛,刑罚残酷,体现了秦朝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边,途中遇雨误期,按照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领导了大泽乡起义。这场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项羽、刘邦是大泽乡起义之后,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二者为争夺帝位而进行了楚汉之争,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B
【解析】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中,刘邦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四面楚歌。故选B。
3.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D符合题意;ABC项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排除。故选择D。
4.C
【解析】依据示意图信息“公元前209年”可知,③处应是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公元前209年夏天,有九百多个农民被征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朝的法律,就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了押队的军官,对众人说,我们即使去服兵役也要死去十之六七,壮士不死则已,死要立下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斩木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排除;B项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排除;D项建立于公元前221年,排除。故选C。
5.A
【解析】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被征伐到渔阳戌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他们在大泽乡率先发动起义,属于临时突发爆发的,不是经过充分的组织和发动工作,A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的起义根本原因在于秦朝统治的残暴,建立了张楚政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BCD项正确,排除。故选A项。
6.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在刘邦项羽争霸过程中,项羽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符合题意要求,故选A项;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
7.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尽管最终被秦军镇压而失败,但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造反思想和英雄气概,“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B项正确;“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是刘邦约法三章的内容,排除A项;“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出自孙子兵法,排除C项;“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实行暴政,激发了陈胜、吴广起义,他们的首义精神,鼓舞着后来的千千万万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D项正确;国人反对的是奴隶主,李冰、蒙恬均是秦朝官吏,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之后推翻了秦朝统治,排除ABC三项。选D项。
9.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秦朝的徭役繁重、秦朝的赋税很重和秦朝的刑法残酷都是秦的暴政的表现。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秦末农民起义无关。①②④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10.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秦的暴政。秦朝法律严苛,徭役,兵役沉重,阶级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爆发农民起义,D符合题意;AB项都体现了秦朝之“苦”,但不是最能体现秦朝之“苦”的内容,排除;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有利于秦朝的统治,C排除。故选择D。
11.B
【解析】根据关键词“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是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项正确;楚汉之争是指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的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的争战,排除A项;黄巾起义发生在184年,排除C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题干名联中“破釜沉舟”“楚”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指的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的事件;从“卧薪尝胆”“吴”可知,这指的是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争霸,越王勾践打败吴国的事件;C项正确。晋楚争霸产生成语——秦晋之好, 楚汉之争产生成语——四面楚歌,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3.D
【解析】根据棋盘中的“楚河、汉界”字样,联系所学可知,楚汉之争中,刘邦项羽本来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就是楚汉边界,即楚河汉界。故选D。
点睛:解题时需抓住图片中的文字,结合课本补充知识做出判断,直选答案即可,此题不宜采用排除法。
14.A
【解析】根据“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信息可知,这三个王朝的灭亡主要是统治者过度使用民力,采取了残暴的统治,A项正确;综上所述可知,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的残暴,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民族压迫和文化专制,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罚残酷。
(2)陈胜;为了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3)有联系;正是由于秦的统治残酷,激起人民的反抗,所以陈胜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解析】(1)
根据一“秦朝农民每年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那时候,所有壮年男子都打仗或服劳役,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可得出,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根据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还有“族诛”和“连坐”等。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刑罚。”可得出,秦朝刑罚残酷。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话是陈胜讲的,讲这些话的目的是为了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由于秦的统治残酷,激起人民的反抗,所以陈胜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因此材料一、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有联系。
16.(1)①C;②A;③B。
(2)信息:秦朝的暴政。关系:秦朝的暴政导致图四的陈胜吴广起义。
(3)途径:查找资料,走进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
【解析】(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掌握磨光转孔及时,会用骨针连缀兽皮,故①对应C;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人类,故②对应A;据所学知识,半坡原始居民会制作彩陶,故③对应B。
(2)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图示“刑具、坑儒、兵马俑”可知,此内容反映了秦朝的暴政。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戌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故秦朝的暴政导致图四的陈胜吴广起义。
(3)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从头查找资料,走进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历史文物。
17.(1)属于实物史料范畴:①②⑥;属于文献史料范畴:③④;属于非史料范畴:⑤
(2)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3)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的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大禹治水: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全身心投入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了黄河水患。
《论语》:《论语》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殷商甲骨:甲骨上刻的文字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任意一点即可)
(1)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文献史料:记载在某载体上用来研究或讨论历史的根据;电影是虚拟与现实的载体。因此属于实物史料范畴:①②⑥;属于文献史料范畴:③④;属于非史料范畴:⑤
(2)
根据图①二里头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文化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因此材料反映夏朝的历史,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因此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3)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图片,可知大禹治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全身心投入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了黄河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