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
4
5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教法分析
3
2
教材分析
1
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题1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存在和用途,但对氧气的性质缺乏系统的学习。另外,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基本实验操作,这有利于本节课实验探究的开展。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氧气是初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气体,它是学生在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的开始。通过氧气的学习,逐步使学生掌握一个认识物质的模式,为以后探索氢气、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质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理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1、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法 四、学法
教法
(1)演示实验法
(2)引导探索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自主学习法
(2)实验探究法
氧气是以后学习其他物质的基础,因此本节学法指导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思维习惯。
学法
1.设疑导入新课
问题:每组桌上集气瓶内的气体都是氧气,如何验证该气体?
要验证该气体为氧气,必须先了解它的性质,此时导入新课。
这样设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三态变化
无色 无味 气体 1.429g/L 不易溶于水 -183℃淡蓝色液体,
-218℃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指导学生按色、味、态、密度、溶解性以及熔、沸点的顺序去认识氧气,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认识物质的正确习惯顺序,为以后认识其他气体奠定基础。
2.学生通过观察氧气和自主学习,讨论归纳出物理性质
五、教学过程设计
[设疑]氧气无色、无味,那么无色无味的气体都是氧气吗?
学生进行课本[实验2-2]的探究,观察总结出氧气的检验方法。
本节通过实验来突破重、难点。
但考虑到学生对实验探究还不太熟悉,操作也不太规范,3个实验做了以下不同的安排:
(1)教师先演示[实验2-3]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的燃烧实验,引导 学生观察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还要引导他们如何正确描述实验现象以及如何正确表达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并自主完成实验报告册第14页表格,教师指导。
(2)木炭的燃烧实验由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3)课本中[实验2-4]铁丝在氧气里的燃烧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给学生观看。
这样安排是为了分散本节的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轻松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以后学习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奠定基础。
3.教师演示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氧气具有氧化性。
4.引导学生用比较归纳方法对以上反应进行分析,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它们的关系。
5.当堂练习
课本第5题选择题。
让学生自我总结,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以后的物质学习形成了科学探究的理念。
课堂总结
7.布置作业
作业本
6.
8.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一、 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二、 化学性质:氧气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铁 + 氧气 二氧化碳
点 燃
点 燃
点 燃
三、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五、教学过程简图
1.设疑导入新课
2.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归纳出物理性质
3.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双管齐下,合作交流
4.现象解释,实验总结
5.当堂练习6 .课堂总结
7 .布置作业8.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