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孤独之旅
曹文轩
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孤独是什么呢?伴着姜育恒的《孤独之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新课导入
第一课时
1.整体感知,理清故事情节。
2.理解主题,感悟“成长”含义。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等。其中,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宋庆龄文学奖”金奖。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选入课本时,作者做了删改,并加了标题。《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着“草房子”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轨迹,既弥漫着艰辛与痛苦,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经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学习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背景介绍
_________: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
_________: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文中指暴风雨来势凶猛,超乎寻常。
_________: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轩( ) 嬉闹( ) 凹地( )
掺杂( ) 胆怯( ) 给予( )
xuān xī āo
chān qiè jǐ
一落千丈
歇斯底里
置之不理
疏解字词
“小说”该如何去读?
“三要素”是抓手:
一读 —— 塑造五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二读 —— 烘托两分类(自然、社会)
三读 —— 发展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文体知识
新课讲授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人物
杜小康、杜雍和
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环境
情节
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开端:
发展:
芦荡放鸭,感受孤独。
高潮:
遭受磨难,雨夜找鸭。
结局:
鸭子下蛋,小康长大。
无奈失学,随父放鸭。
故事开始时:惶恐、软弱
故事结束时:坚强、成熟
“长大了”
2.“孤独之旅”的故事开始和结束时,杜小康发生了哪些变化?
3.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写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词句,体悟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
方法:1.勾画直接描述心理变化的句子;
2.归纳杜小康的心理成长的历经阶段。
行程最初 拒绝去放鸭 “我不去放鸭了”“带着哭腔”
①途中
②到达放鸭地点
③放鸭初期
④放鸭中期
⑤经历了暴风雨
⑥八月的一天清晨
茫然
恐惧、胆怯
寂寞、孤独、想家
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安定、从容
欣喜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远方”
“第一回感到真正害怕”“有意者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紧紧地挨着父亲”
“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不会再忽然恐慌起来”
“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
“惊喜地跑过去”
一个人是否成熟,就在于他能否面对现实,如何面对现实。
1.不仅可以直接描写心理活动。
2.还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环境描写间接表现心理活动。
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
2.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
3.烘托人物形象。
4.推动故事情节。
5.暗示社会环境。
6.深化主题。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结
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从“不敢面对现实、希望逃避现实”到“逐渐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的转变,就是“成长”的真正含义吧。
下节课,我们将跟随杜小康一起继续这趟“孤独之旅”。
课后阅读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看看杜小康后来又有怎样的经历。
课后作业
孤独之旅
曹文轩
离乡背井的孤独
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
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
前途迷茫与未知的孤独
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杜小康如此“孤独”,究竟为什么?
新课导入
第二课时
1.探究环境描写,推敲人物心理。
2.理解成长内涵,正确对待挫折。
学习目标:
深读探究
1.小说紧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展开叙述和描写,写出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波澜,心理刻画细致入微。此外,大量的景物描写对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找一找:本文通过塑造哪些孤独而诗意的“景物”,来对人物的刻画、情节的推动和主题的表达等增色生辉?
示例:( 以鸭群为例,边读边勾画相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起初:在杜雍和的驱赶下,“奋力向前推进”,显得坚定。
——与杜家父子的不安形成鲜明对比。
途中:开始对陌生的环境心生畏怯,“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流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通通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侧面表现杜家父子的“慌张”。
结尾:长成了羽毛鲜亮、稠密的大鸭,开始下蛋!
——象征着主人公的成熟。
暴风雨中:十分惊恐,四散奔逃,当杜小康找到它们时,反过来依附着他,“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反衬杜小康的成长。
衬托、隐喻
鸭群
杜小康的成长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反映了杜小康内心的巨大恐惧感对其心灵的包围与绞杀,强烈的孤独感几乎压垮他幼小的心灵世界。
芦苇荡
杜小康的恐慌
烘托
广阔无边的芦苇荡
暴风雨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遇到的最恶劣的一个天气。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只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天黑、河水黑、芦苇荡黑,无形无色的风也是黑的,杜小康的世界整个都是黑色的。这对一个纯真而向往阳光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巨大的伤害!但也是这场暴风雨,杜小康才从害怕、逃避孤独,真正走向了勇敢、坚强。
风雨中搏斗
造就勇敢和坚强
生成美的途径尽管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并最容易收到效果的途径就是描写风景。
——曹文轩
小说中的描写鸭群、芦荡和暴风雨等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2.“孤独之旅”到底是一次怎样的旅途?
指杜小康在成长之路上,经历了磨难与挫折,由软弱变坚强的一段心路历程。
合作探究
本文的题目是“孤独之旅”,杜小康的孤独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①失去交流环境。交流环境的失去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了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②失去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俩缺少交流,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对杜小康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③恐惧自然环境。陌生的环境下,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的风险,对一个幼小的心灵来说是恐怖的,具有强大的压迫力,造成心理上的恐慌。
④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对前途感到迷茫与无奈,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未来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的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写父亲和鸭子,对塑造杜小康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杜小康失学后,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慰藉;在风雨中他维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牧鸭的结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作“鸭下蛋了”的惊喜。
小结
本文记叙了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的过程,记叙了一个少年从“不敢面对现实、希望逃避现实”到“逐渐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的转变,就是“成长”的真正含义。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青铜葵花》
世界上:
最美丽的花往往开在无人知晓的地方;
最险峻的山岭往往坐落在最荒芜的莽原;
最清澈的泉水往往流淌在最深邃的密丛中;
最简洁的真理也往往掌握在最孤独的人的手中。
孤独之旅
开端:失学去放鸭——无奈
发展
结局:鸭子下蛋——惊喜
离开油麻地——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害怕、胆怯
成长之旅
高潮
安顿之后——孤寂、不再恐慌
雨夜找鸭——长大、坚强
板书设计
1.不要把孤独当成痛苦,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孤独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孤独的美,也就是享受生命。结合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方法,写一段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经历。(不少于600字)
2.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