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7 回忆我的母亲
朱 德
“回忆”点明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我的母亲”指出本文的叙述对象。
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对象。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的主线,即母亲“勤劳一生”,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2.理解作者反复提及的“感谢母亲”,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文章在平实的叙述中,也穿插着议论和抒情。要注意找出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理解其含义,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4,细读文章,体会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资料链接
(一)文体知识
回忆录的写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
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二)名家名作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三)背景资料
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一生勤劳仁爱、坚忍顽强,始终支持朱德投身革命事业,对朱德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1944年2月15日,朱德母亲逝世,他远在抗战前线无法回家祭拜,便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回忆性文章。文章最初发表在1944年4月5日《解放日报》上,题为《母亲的回忆》。1983年收入《朱德选集》时改为《回忆我的母亲》。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溺( )死 私shú ( ) 劳碌( )
和ǎi( ) 迁xǐ( ) 佃( )农
管束( ) 祖籍( ) wèi( )勉
sháo( )关 yá( )门 外甥( )
妯娌( ) 周jì( ) 不辍( )
陇( )县 庚( )子 gēng( )种
和mù( ) 威xié( ) 豪shēn( )
任( )任( ) 为( )不( )
无可( ) 成( )结( )
nì
lù
diàn
jí
shēnɡ
zhóu li
chuò
shù
1.读读写写
劳
怨
富
仁
慰
塾
蔼
徙
韶
衙
济
lǒng
gēng
奈何
群
队
耕
睦
胁
绅
勉强( )
倔强( )
强大( )
蛮横( )
横( )七竖八
qiǎnɡ
jiànɡ
qiánɡ
hènɡ
hénɡ
2.辨析多音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中共中央: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朱德母亲追悼仪式上的挽联——
毛泽东: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为什么朱德的母亲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1.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 ):
(交代文章写作的缘由,高度概括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抒发母亲离“我”而去所带来的哀痛和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①
②—
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总领全篇。
采用寄情于事的写法,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表现“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
卒章显志,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对母亲无限怀念之情。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是对这部分内容的小结。
三、再读课文,思考探究
1.第1段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运用倒叙写法,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
“ ”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是母亲的本质特征,起 的作用;“ ”,既直接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我爱我母亲
勤劳一生
总领全文
永远回忆
2.用原文回答作者感谢母亲的原因有哪些?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感情?
①“给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②“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③“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作者对母亲的爱是基本感情,贯穿全文。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怀念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四、巩固练习
1.理解词义
① :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② :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③ :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④ :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无可奈何
任劳任怨
为富不仁
节衣缩食
2.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佃农(diàn) 祖籍(jí) 劳碌(lù) 妯娌(zhóu)
B.勉强(qiǎnɡ) 迁徙(xǐ) 管束(shù) 慰勉(wèi)
C.溺水(nì) 衙门(yá) 辍学(zhuì) 私塾(shú)
D.调料(tiáo) 血溅(jiàn) 和蔼(ǎi) 蛮横(hèng)
C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修葺 造诣 豌豆 碾转反侧
B.迸裂 通揖 聊叙 为富不仁
C.同盟 瞩目 威胁 和睦相处
D.踌躇 浚工 鼓励 节衣缩食
C
4.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妈妈任劳任怨,为我们做这做那,头上的白发日渐增多。
B.有些生意人为富不仁,靠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生财致富,实在可恶。
C.90多岁的祖母仍然不辍劳作,我们劝她好好休息,但她却说自己劳动惯了,歇不下来。
D.为了瘦身,李婷婷节衣缩食,结果上午第一节课就昏倒了。
D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探讨交流
第一层( ):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一句,既是这一段的中心,也可以看作第一个层次的小结。
第二层( ):
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在家境贫困时母亲所表现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②—⑦
⑧—
突破家庭的范围,从更广阔的背景写出母亲的平凡和伟大。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并划分层次。
(二)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
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1.表现在贫苦的家境中
①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
②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
③“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
④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
⑤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①母亲对穷苦农民同情,对为富不仁者反感;
②父母节衣缩食,东挪西借,送“我”去读书;
③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
④母亲支持“我”的革命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2.表现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
母亲有勤劳聪慧、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她既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又是伟大人民中的一员。
母亲的品格:
二、小结:梳理课文结构
回忆我的母亲
痛悼母亲,引出回忆(1)
回忆母亲的一生
(2—13)
整日劳碌
聪明能干
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14—17)
任劳任怨
坚强刚毅
送子读书
给“我”慰勉
期望成功
支持革命
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
勤劳的母亲
革命的母亲
在贫苦的家境中
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
三、思考探究
1.本文虽然回忆的是母亲,但在本段中还写到了祖父和祖母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2.文中“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指的是什么内容?
3.“(母亲)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一句中,“比自己更穷”几个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写祖父和祖母的勤劳与写母亲的勤劳是一致的,因为这是母亲勤劳所在的家庭环境,写他们对写母亲有衬托作用。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
不能。这几个字强调了“我”家本身就很穷,对于表现母亲乐于助人的品质有突出作用。
四、拓展练习
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期我国南方普降暴雨,川、黔、鄂、皖等不少省份都遭受了洪涝灾害,各级政府启动防灾减灾预案,力争把损失减到最低程度。
B.6月23日,北斗第55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后,通过5次变轨,进入预定轨道,相当于卫星进入工作岗位,准备正式“开工”。
C.身患重疾的张桂梅老师,在南疆大山里创办了全免费的女子中学,12年来默默奉献,把不少家境困难的女生送进了大学,改变了她们的命运。
D.按照法律规定,从事食品经营需要获得许可,但是一些网络食品经营者并没有获得许可,因此今后需要加大在这方面的规范和管理。
D
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所以说,种善得福,所以根本的解决途径在于努力行善爱惜身体,这才是永久的保富之法。
②反之,如果他本来就体质好,却当成有着重大疾病一样地爱惜身体,他必定会益寿延年。
③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④眼前光景很好不代表以后很好,原因多半是因为人无远虑。
⑤一个家庭即使富贵至极,他终究挡不住只消福不种福。
⑥比如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但若他过度消耗,不注意养生,那大病总有一天会找到他。
A.⑤⑥②①③④ B.③④⑤⑥②①
C.③④②⑤⑥① D.⑤⑥①④③②
B
五、课后达标
仿写句子
母亲,您像一条河,流淌着生命的水源,供我成长;母亲 ,
, , ;母亲,
, , 。
第三课时
“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品味语句
(一)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承接上文,“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每天繁重的家务。
“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突出母亲聪慧能干、善持家务的特点,既表现了“我”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且每日如此。
表现出作者对母亲既敬重而又心疼。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表明母亲临产前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表现出作者对母亲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第一个“永远”写出母亲对投身于革命事业的儿子的想念,第二个“永远”表达了“我”对年迈的母亲的牵挂与惦念。
(二)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②“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议论。“惨痛悲哀”“无可奈何”表现了母亲无法养活自己孩子的极大痛苦和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
段落中心句,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引出下文对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的叙述。
③“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第 段)
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
④“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第 段)
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从侧面表现出母亲对“我”的影响之深远,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⑤“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会在一起。
(三)分析句子中画线词的作用。
①“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不但……还……”表明“我”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学到了生产的知识,这些都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勤劳能干,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
②理解“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子?(第⑤段)
“自然地”“悄悄”“整日在地里跟着”,表明在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默默地帮母亲干活,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表现“我”对母亲无言的爱。
③“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句中的“竟”字有何作用?
“竟”表示出乎意料,这里指竟然没有让母亲实现见“我”一面的愿望。表达了“我”的内疚之情,也寄托了“我”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深切怀念。
二、思考探究
1.“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第⑦段)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母亲的性格特点。“至今还”“深刻”表明时间久、印象深,表达“我”对母亲的敬重与思念。
作用:
总结前文所记叙的内容,导出后文的主线,即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及其在生活中的不断发展、提高。
2.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和鼓励,这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①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②母亲任劳任怨,直到老年,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
③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④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
3.第8段中对1900年旱灾时的场面描写反映了什么?
“穿得破破烂烂”“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
动天”等表现出统治者对反抗者的野蛮镇压,突出了农民
的疾苦和和旧社会的黑暗。
4.怎样理解“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这句话?
“支撑门户”表明父母寄希望于作者,表现了他们的反抗意识,希望摆脱贫困和被欺压命运的强烈愿望。
5.第12段中“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句话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表明母亲深明大义,盼望革命能够成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6.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
作者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接着,通过一个设问句点出了自己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使其对母亲的感情上升到更博大的感情。
就这样,作者把爱母亲与爱民族、爱人民、爱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文章主要回忆了 ,赞颂了母亲 、
、 的优秀质,抒发了对母亲 和
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 和 ,尽忠
于 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母亲勤劳的一生
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
坚忍顽强
深深怀念
无比崇敬
人民
党
民族
课文主旨
【写作特色】
1.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课文在叙述母亲事迹的时候,适时地穿插了精妙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例如,写母亲被迫溺婴时,作者以议论兼抒情的笔调说“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话深刻地提示了母亲极为痛苦的心理。
2.事例典型,议论精当。
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请你选取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一下你母亲的性格特点。200字以内。
课后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