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包头市高三起点调研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2
3
4
5
6
8
9
10
11
12
D
B
A
C
B
A
D
C
C
9
C
D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B
C
B
B
D
B
C
A
A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三个小题,共52分。
25.(25分)
(1)变化:清末时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思想在革命派中具有一定影响:之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领
土完整的观念得到广泛认同;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论。(每点2
分,共6分。)
原因:清末至中华民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南方革命阵营中立宪派和温和革命派的努力。新中国:新中国
制定并实施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每点2分,共6分。)
(2)成就:将“民族平等”写入宪法: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展“民族识别”工作,规范民族称谓:构
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每点2分,任意3点即6分。)
意义:维护了少数民族的利益: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团结:促进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彰显了社
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每点2分,任意出3点即7分。)
26.(12分)示例:
两条道路:南方道路和中原道路(2分)
论述:中原文明在汉末魏晋之后不断南迁,加速了南、北之间的互动、交流,逐渐实现了南、北文明
的同构与融合,推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农业方面,北方南下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推动了牛耕技术在江南地区的推广,江南的
农业开发促进水稻插秧与稻麦复种技术的发展,江南实现了精耕细作,深耕熟耘,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
力,南方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南迁使得大量北方手工业者涌入南方广大地区,带动
了南方纺织、制瓷、制茶等行业的发展:隋、唐以来,南北方之间茶、丝等商品流通不仅加强了南北经济
联系,也促进了南北方文化和习俗的融合,饮茶习俗于唐朝中期在北方地区普及。在政治方面,政权的历
次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政治与法律制度,南、北地方治理经验的交流也促进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8分)
总结升华: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一脉相承,与中华民族包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性是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区域性发展道路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重要
的意义。(2分)
27.(15分)
(1)贡献:创立相对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研究光电效应,推动量子力学发展;反对不
义战争、为和平而奔走:致力于防止核战争:参与社会活动,反对黑暗势力和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每点2
分,任意3点即7分。)
(2)变化:成名之前:对工作、生活既立足现实,又有自己的追求。成名之后: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敢于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每点2分,共4分。)
原则:追求科学真理:淡泊名利,致力于造福人类。(每点2分,共4分,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试卷类型:A
|5.《唐会要》记载,开元三年六月,玄宗下诏,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京官不曾任
绝密★启用前
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唐玄宗的做法旨在
2022一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试卷
A提高地方官员地位
B.增强官员执政能力
C.实现地方吏治清明
D.保证官僚队伍稳定
历
史
6宋代,形式多样的市民会社组织大量涌现。工商业者有“行会”,知识分子有“诗社”“文
注意事项:
会”,文艺演出人员有绯绿社(杂剧)、雄辩社(小说)、绘革社(影戏)等团体。宋代会社的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
涌现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A.反映出城市经济的繁荣
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C.深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
D.瓦解了社会等级秩序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7.明初,朱元璋规定:“内廷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是明朝中后期,宦官负责提督东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控制锦衣卫,甚至协助皇帝“批红”。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A.君主专制逐渐衰落
合题目要求的。
B.内阁成为法定中央决策中枢
1.春秋时期,列国之执政,多以宗族任之。素宗族同姓见于经传记载者仅寥寥数人,而为秦所
C.宦官专权操弄朝纲
D.皇权的集中和皇帝亲政懈怠
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人,如百里奚、蹇叔、公孙枝等济济一堂。这说明当时
8.明清之际,思想界高扬起“批判”和“变通”的旗帜,对旧道统进行批判,发出了时代的呐喊。
A.察举征辟制度已经出现
B.士阶层的自我意识觉醒
文学家们批判现实,更有些学者把目光转到经济与社会问题上来。上述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C.官僚政治体系基本完备
D.宗法制的藩篱有所突破
当时
2.关于民权和君权,先秦儒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民权至上,将“民”作为治国的最
A.士人引领社会风潮能力削弱
B.儒家信仰体系得到了巩固
终目的;二是君权至尊,认为君主是各种权力的来源,具有治国统民的大权。这两种观点
C.经世致用思想受到社会关注
D.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
A.说明儒学发展存在矛盾
B.都着眼于维护统治秩序
C.体现民本与君本的融合
D.都迎合了当时政治需要
9.据表1可知,这些成果的取得
3.汉初,各郡国每年都要向中央交纳一定的实物贡输,由于路远费烦,贡品多有损坏,往往得
表1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西北边碰史地学部分研究成果
不偿失。汉武帝元鼎二年,规定各郡国把贡品按当地市价折合成土特产品,上缴当地均输
作者
成果
官,均输官负责分类,运往京师或缺少这类产品的地区出售。上述改革
魏源
《西北边战考》
A.活跃了商品流通B.保障了商人利益C.冲击了自然经济D.增加了百姓负担
沈在
《新径私议》
4.天监四年,南朝梁武帝颁诏,士族子弟要想在30岁之前人仕,就必须经学策试合格。同年,
李兆洛
《大清一统與地全图》
梁武帝决定设置五馆,专门收揽“寒门俊才”,凭借经学策试就可以人仕。南朝选官制度的
官方修订
《钦定回接则例》
调整
A.废除了土族子弟人仕特权
B.体现出贵族政治的特色
A.总结了历朝的治国理政经验
B.反映出“天朝上国”观念的盛行
C.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改变了人仕考试的内容
C.体现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
D.推动了近代史学逐渐走向繁荣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