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时间在流逝(练习)教科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某科学小组研究“一炷香”的时间,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风会影响香燃烧的快慢,应该在无风的环境中做实验
B.风不会影响香燃烧的快慢
C.实验中我们要经常吹一吹香,防止它中途熄灭
2.某小组探究“一炷香”的时间,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应将香平均标记成几段 B.风不会影响香燃烧的快慢
C.实验前应该检查香是否受潮 D.应该在无风的环境中实验
3.我们用点蜡烛的方法来计时,不需要考虑的是( )。
A.蜡烛的粗细均匀 B.蜡烛的颜色 C.周围风的影响
4.小丽站在操场上发现此时的太阳正对自己的头顶,此时大约是( )。
A.下午三点 B.上午十点 C.中午十二点
5.下列三种仪器中,利用光影来计时的是( )。
A.日晷 B.指南针 C.地球仪
6.太阳快到头顶上了,估计时间接近( )。
A.早上8点 B.上午10点 C.正午12点
7.下列计时仪器中第一个摆脱天文现象的是( )。
A.沙漏 B.日晷 C.摆钟
8.古人利用光影来计时的仪器叫( )。
A.地动仪 B.日晷 C.浑天仪。
9.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 )。
A.天 B.时 C.分
10.古时候人们之所以选择太阳、水、摆等计时,是因为它们( )。
A.运动有规律 B.取材比较方便 C.持续时间比较久
二、填空题
11.同一根香,燃烧相同长度所用的时间________。
12.__________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
13.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_______来计时。昼夜交替自然而然形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______。
14.如图所示,同学们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对现在的时间进行估计。你认为这样估计现在的时间________ (填“准确”或“不准确”)。
15.将日晷模型固定在白天一直能被( )照射到的平地上。利用( )使晷针朝向正北方。
16.我国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__________个时辰,其中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__________小时。
17.钟表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________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________
18.古人都利用( )( )( )( )等来计时的。
三、判断题
19.燃香不可以用来计时。( )
20.燃香、蜡烛都可以用来计时。( )
21.我们睡觉的时候,时间会停下。( )
22.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 )
23.日晷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仪器。( )
四、综合题
24.探索:古人计时的工具
日晷 日晷可以根据________来确定时刻。 圭表 圭表可以根据正午的________来确定节气的日期和一年的长度。 火钟 计时原理:燃烧相同长度所用的时间________。
读下图,回答问题。
25.图甲是阳阳在星期天上午9时看到木桩影子的情景,当木桩的影子处于A点,如果他过2小时后再来观察这根木桩的影子,影子会变______(填“长”或“短”),木桩影子也会向______(填“B”或“C”)点移动一段距离。
26.图乙这个工具是利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______、______会改变的原理制成的。
27.利用上题中的原理,古代人们设计制造了( )用以测定时间。
A.日晷 B.水钟 C.蜡烛
圭表,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观察记录“表”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可以确定季节的变化。
到了西汉时期,学者还采用圭表日影长度确定“二十四节气”。采用测出“日短至”(白昼最短)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到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时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每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平均。古人把这种方法叫“平气法”(又称“平均时间法”)。先测出冬至日是因为冬至时影子最长,其相邻几天的影长变化最为明显,更利于观测记录。
28.古人可以通过( )来确定节气。
A.日晷 B.圭表 C.燃香
29.一年之中,同一物体正午影子最长的一天是( )。
A.元旦 B.除夕 C.冬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3.B
4.C
5.A
6.C
7.A
8.B
9.A
10.A
11.相等
12.圭表
13. 太阳 天
14.不准确
15. 太阳 指南针
16. 12 2
17. 时 分 秒 1 1分钟
18. 燃香 燃烧的蜡烛 日晷 沙漏
19.×
20.√
21.×
22.√
23.×
24. 日影角度 日影长度 相等
25. 短 B
26. 方向 长短
27.A
28.B
29.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