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月亮
一、文本教学解读
《走月亮》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画面生动优美,寄情于景,意韵悠长。课文写了“我”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的所见所想,文中大量对月下的自然景象的描写,勾画出静谧、恬淡的意境;大量排比等句式的使用,使文章语言富有节奏和韵律。四次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用反复的方式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幸福和喜悦之情,将母女间的浓厚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美丽的景,真切的情,情韵绵长。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展开想象是本课教学重点。如,课后练习第2、第3题,就是指向“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单元阅读核心目标。在积累运用方面,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仿照课文写一写月下的某个情景。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
1.识写生字。
本课要求会认“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常用字。要求会认的8个生字,对四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利用偏旁表意的特点自主识记,随文学习时加以强调即可。其中,“卵”是一个象形字,可图文对照,结合意思来理解识记。要求会写的15个生字,可让学生自主观察书写,需要提醒的是“卵”的笔顺,以及“点”不能遗漏。“葡、萄”二字的下半部分“甫、缶”的写法和位置,教师可作强调。
2.理解课文。
想象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前一课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本课进一步运用这个方法,要学生换一种语境想象画面,积累想象经验,感受自然之美。这篇散文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优美动人的景致,读着读着,让人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课文的第4、第6自然段的教学是重点,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溪边、果园中、田地里散步的画面。教学时,抓住这些富有画面感和想象空间的句段,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启发想象,发散思维,还可以让他们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说一说,将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具体的画面,使语言文字与鲜活的形象、真切的情感联系起来。
3.朗读课文。
本课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要和想象、学习文中优美语句以及积累语言相结合,尤其是要关注文中有新鲜感和画面感的语言。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开启想象,实现从文字到画面,最后再回归文字的学习过程。本文语言富有诗意又极具特色,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句式排列、联系上下文、填空补白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和画面感的词句,从而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此外,还要注重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进入情境,想象画面,通过感官和心灵去感受文字的魅力。教师范读时还可以适当地加入肢体语言、合适的音乐等,帮助学生把控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4.迁移运用。
本课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小练笔,要求仿照第6自然段,写一写月下的某个情景。第6自然段写的是作者沿着村道边走边看边想的场景,作者见景生情,引发种种联想。在练笔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先回忆自己曾经在月下做过哪些事,有过哪些难忘的回忆,打开学生的记忆仓库,调动学生脑中已储存的情感,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更快地找到练笔素材。然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具有新鲜感和画面感的语言,来说说月光下的某个情景,运用文中的语言来描绘画面。同时,在反馈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这样的表达是否让你有画面感”,指向单元语文要素,使想象与语言积累相结合,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汉字构字规律等方法正确认读“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常用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走月亮”“泼剌”等词的意思。(重点)
2.通过多种形式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月色下的美好意境,体会“我”在月光下获得的无限乐趣以及和阿妈之间浓浓的感情,学习并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难点)
3.能仿照第6自然段,写一写月下的某一个情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检查预习,梳理脉络
1.出示课文插图,播放云南特色轻音乐,从图上两人的穿着猜测她们可能是哪里人。
(1)提示:图上两人穿的是白族服装。
(2)教师介绍相关资料: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这篇课文的作者叫吴然,是云南人,我们曾经读过他写的《大青树下的小学》。
2.读题,检查预习。
(1)出示预习单第一项任务: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提示:课堂上,检查生字最集中、最容易读错的自然段的朗读,如:第4、第6自然段。其中“运载”的“载”是第四声,容易读错,“泼剌”虽然不是生字,但平时不常见,也容易读错。相机理解:“泼剌”是指鱼跃出水面时的声音,“沟水汩汩”是沟水流动发出“汩汩”的声音。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走月亮”“泼剌”等词的意思。这也是本课的重点。
(2)出示预习单第二项任务: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什么是“走月亮”,用横线画出来,并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有几次写到“走月亮”。
提示:读第3自然段,可以知道“走月亮”就是阿妈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
文中四次写到“走月亮”,分别在第3、第5、第7、第9自然段。
3.朗读课文,梳理脉络:我和阿妈在哪里“走月亮”
板书呈现: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溪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村道、果园、田地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其他地方
板块二 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1.学习活动一:朗读营造氛围,进入文中情境。
(1)教师范读课文第1至第3自然段,学生一边听一边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
提示:教师范读时,要特别注意读好四个“照亮”,让学生能够产生画面感,读出由远及近之感:月光慢慢地从远处高高的点苍山照到村头的大青树,再到村间的太道和小路上。
(2)指导朗读,读出画面感,让学生仿佛觉得自己正和妈妈走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
要点1:联系生活实际,比较月光和其他的光有什么不一样。
要点2:抓住第2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补充想象“月光还照亮了什么”。
2.学习活动二:自由读课文第3至第9自然段,说说“我和阿妈走月亮”时,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相关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3.请学生用上句式“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
(1)聚焦第4自然段,想象体会作者奇特的表达。
句子一: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提示:抓住两个“流着”,思考为什么溪水会流着香味和月光。
句子二: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步骤一:引发学生想象:你自己就是河床上的一颗鹅卵石,卵石间有许多小水塘,再联系下文中“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说说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如:天上一轮明月,河床上倒映着大大小小的数不清的月亮。
步骤二:抓住“抱”字,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字能否换成其他字 为什么
提示:联系想象到的画面,体会拟人写法的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2)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步骤一:带着想象体会,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
步骤二:变换句子排列方式,营造诗意朗读氛围。如:
细细的溪水,
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流着月光。
步骤三:借助关键词背诵。
细细的溪水,流着 ,流着 。灰白色的 。哟,卵石间 ,每个小水塘 !哦,阿妈,白天 ,而我, ,运载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 ,看看 ,看看 。
板块三 积累语言,迁移运用
1.学习活动三: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欣赏的其他画面。
步骤一:小组内每位组员选择一处画面进行交流。
步骤二:美美地读一读这个画面。
步骤三:推选一位代表参与集体交流。
2.聚焦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寻找有新鲜感和画面感的语句,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精彩。
要点一:重点抓住几处有代表性的画面引发想象,如第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可让学生想象补白。
要点二:抓住有新鲜感和画面感的语句进行赏析品味,如: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联系自身引发联想:你曾经在月光下做了什么事 有过什么难忘的回忆吗
(1)自由交流,教师可作些提示,如:月下散步,月下伙伴游戏,对着月亮引发了种种遐想等。
(2)仿照第6自然段,写一写你记忆中的某个月下情景,提示:可以用上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语句。
(3)交流反馈:他描写的这个情景是否有画面感
通过以上学习让学生体会“我”在月光下获得的无限乐趣以及和阿妈之间浓浓的感情,学习并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以此来解决本节课的难点。
4.师生合作朗读全文,教师读四次“我和阿妈走月亮”,读完提问:为什么要反复提到这句话
板块四 观察比较,学写汉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15个常用字,进行归类。
引导学生发现:“淘、鹅、卵、坑、洼、填、稼、俗、跃、稻”是左右结构;“葡、萄、熟”3个生字是上下结构;“牵”是上中下结构;“庄”是半包围结构。
2.分类指导书写。
左右结构:“坑、洼、填、稼、俗、跃、稻”是左窄右宽的字,“鹅、卵”是左右同宽,写“卵”时注意左半边最后一笔撇不能遗漏。
上下结构:“葡、萄”上小下大,下半部分“甫、缶”的写法和位置最容易错,可通过范写来引起注意。“熟”字上大下小。
上中下结构:“牵”中间是秃宝盖,不能写成宝盖。
半包围结构:“庄”里面的“土”不能多加一点。
3.抄写积累带有生字的优美语句,如课后练习第3题。
三、教学资源链接
拓展阅读
苍山洱海
苍山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苍山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组成,北起洱源邓川,南至下关天生桥。苍山十九峰巍峨雄壮,与秀丽的洱海风光形成强烈对照。苍山十九峰每两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奔泻而下,流入洱海,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
洱海位于云南大理郊区,宛如一轮新月,静静地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因形状像一个耳朵而取名为“洱海”。洱海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很高,水质优良,水产资源丰富。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是这里旖旎风光的四大景致。洱海到苍山之间是一片扇形的冲击平坝。这里田地肥沃,村落相连,崇圣寺三塔直立挺拔,素有“风景画廊”之称,风光、名胜、民俗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