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
一、文本教学解读
《现代诗二首》是一篇略读课文,由《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两首新诗组成。《秋晚的江上》作者是刘大白,诗歌描写了诗人在秋天黄昏时所看到的美景;《花牛歌》作者是徐志摩,诗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花牛在草地中的不同姿态以及所处的美景。这两首诗歌语言优美、描写生动,诗中意象丰富,充满了想象,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不同的画面。诗歌虽然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却通过画面的勾勒尽显大自然之美,值得反复朗读和体会。课前提示语指出本课学习重点是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旨在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境。
1.认读生字。
本课要求认读6个生字,可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进行识记。四年级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借助拼音、观察字形、联系已学生字等方式独立识记“巢、苇、罗、眠、霸、占”6个生字。“霸占”一词可以通过拆字组词的方式进行理解,即霸道地占有。“巢”字可通过分析字源,观察象形文字,联系字形,想象画面进行识记。
2.朗读想象。
两首诗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极具画面感,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后抓住诗歌中的景物,借助关键词展开想象,体会语言的精妙和诗歌的意境。如“还驮着斜阳回去”一句中的“驮”字,可以通过做一做动作体会“驮”的感觉,进一步加深对“倦”的理解。又如“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一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花牛做梦会是什么样的 太阳偷渡西山青峰会是怎样的情景 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和大家交流。
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品味意象,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幅幅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景物,抓住动作、色彩等对景物加以描述,再借助想象和联想,加上自己的感受,用流畅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学生可以用上自己想到的词语进行表述,而不是纯粹地重复诗歌语言,在描述画面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进行描述后,还可以鼓励他们围绕诗歌中自己喜欢的部分,将脑海中形成的这一幅幅画面起上好听的名字。如“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这句描写的画面可以起名为“鸟背上的斜阳”,“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可以起名为“一瞬红颜”,“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可以起名为“草地里的花牛梦”……学生通过这项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妙和浪漫,体会充满情趣和遐想、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
3.积累拓展。
本课中的两首诗歌篇幅短小,语言浅显易懂,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都用上了拟人的手法,使得诗歌充满童趣。学习完两首诗歌,学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歌。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选择其他描写景物的诗歌读一读,班级里可以举办一次诗歌诵读会。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拼音、分析字源等方式认读“巢、苇、罗、眠、霸、占”6个生字,联系诗句,借助想象理解“霸占、偷渡”等词语。(重点)
2.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所构成的画面并进行描述,体会两首诗的意境。(难点)
3.抓住文中富有诗意的表达,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回顾学法。
出示《观潮》和《走月亮》所描写的画面,猜猜画面对应的课文,说说在学这两篇写景的课文时,我们是怎么想象画面的。
提示:朗读描绘景物的句子,展开整体想象。
2.顺势引入新课学习: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两首现代诗,看看这两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首先看第一首《秋晚的江上》。
板块二 师生共同学习《秋晚的江上》
1.(承上)出示诗题“秋晚的江上”。
自由朗读《秋晚的江上》,圈出诗中描绘的景物。说说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板书:
鸟儿 斜阳
江上 芦苇
2.小组合作,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
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1)(承上)第1节描绘了“鸟儿、斜阳”两个景物,反复朗读第1节,说说它们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提示:围绕“鸟儿、斜阳”,抓住“倦了、驮着”等关键词展开想象。“倦了”说明鸟儿已十分疲惫,由此可以想象它们飞行的速度不会很快;通过做一做“驮”的动作,体会负重飞行的艰辛,尤其驮着的还是比鸟儿大得多的斜阳,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尤为显眼,可见鸟儿飞行的速度更为缓慢。此外,夕阳的余晖映照在鸟儿的身上,羽毛也仿佛闪着金光。鸟儿如此疲倦,却仍要驮着斜阳归巢,可见它是多么留恋太阳啊。出示“巢”的象形文字 ,观察分析,古人造字时,“巢”上半部分表示鸟窝的样子,下半部是个“木”,表示树木。后世将其简化为现在的“巢”。
(2)(承上)第2节继续描绘“鸟儿、斜阳”: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提示:通过“翻”的动作,可以想象鸟儿飞翔的姿态,斜阳掉落后,原本疲倦的鸟儿也许身形更加轻盈,扑动双翅向远方飞去;也可以想象斜阳掉落后周围景物的变化,尤其是江面的变化。
(3)(承上)第2节还描绘了“江上、芦苇”两个景物,反复朗读第2节,说说它们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提示:这是斜阳掉落后带来的变化,白了头的芦苇,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化身为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学生自由展开想象:这位姑娘或许披着红衣,或许染上了腮红,也可以想象其他景物在斜阳掉落后产生的变化。
3.总结。
这首小诗读完了。这首诗描绘了4个景物。再读读这首诗,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通过想象诗中景物所构成的画面并进行了描述,体会到了两首诗的意境,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4.给画面取个好听的题目。
提示:取好的题目可以写在卡片上,并张贴在黑板上。
举例:倦鸟驮阳、芦苇妆红颜
板块三 学生自主学习《花牛歌》
引导学生这样学习《花牛歌》:说说《花牛歌》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1.读诗题“花牛歌”,想象画面。
提示:花牛唱歌的画面;花牛快乐吃草的画面;花牛嬉戏的画面
2.同桌合作朗读诗歌,圈出诗中景物。
提示:花牛、剪秋罗、草地、白云、太阳、西山、青峰。
3.抓住景物,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1)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提示:出示花牛与剪秋罗的配图,借助图片展开想象。
(2)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提示:抓住“眠、霸占”两个动作展开想象,花牛安逸地睡着了,而白云则悄无声息地铺满、了半边天。“霸占”可以通过拆字组词法进行理解。
(3)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提示:小尾巴摆动的样子更加凸显了花牛的可爱,体现出诗歌的童趣。
(4)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提示:“偷渡”一词可以联系诗句进行理解,表明时间悄悄地溜走,花牛玩累了,又进入了梦乡,营造出静谧、安逸的氛围。
通过借助拼音、分析字源等方式认读“巢、苇、罗、眠、霸、占”6个生字,联系诗句,让同学们借助想象理解了“霸占、偷渡”等词语,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4.用上诗中精彩的字词,给画面取题目。
提示:小组成员将取好的题目依次写在卡片上,体现出花牛活动的变化,由坐到眠,由走到做梦,可爱的花牛一会儿玩耍,一会儿休息,好不自在。举例:花牛与剪秋罗、白云下的安眠、欢快的小尾巴、草地里的花牛梦。不要求每组都取四个名字,学生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5.带着想象和感受,多种形式读诗歌。
提示: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配乐读。
板块四 积累语言,尝试背诵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尝试背诵。
2.作业布置:课外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歌,读一读,为班级里举办一次诗歌诵读会作准备。
拓展阅读
金波诗二首
林中小景
阳光透过枝叶,
染上嫩绿的颜色。
风,打着唿哨,
在叶面上轻轻滑过。
流进树林里的空气,
也变得又甜、又柔和。
因此,在每棵树上,
都挂着小鸟的歌。
流 萤
我不给你裁剪天边的晚霞,
也不去给你摘取夜空的繁星,
孩子,让我们一起
一起去捕捉黄昏的流萤。
晚云烧得紫了,
慢慢融进苍茫的暮色中;
耀眼的小花隐去了,
山只留下它高高的身影。
快看!天边飞来几点流萤,
一会儿灭,一会儿明,
像一颗星,两颗星……
像一颗颗长着翅膀的繁星。
我从菜园里拔了一根葱管,好放进几只流萤,让它闪出柔和的光吧,孩子,送你一盏翠绿的灯。
放萤火在你的枕边,
我再编一个童话给你听:
说在夏天的夜里,
有一个翠绿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