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主题2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课时)
The Sphere Structure of the Earth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单元 行星地球
2020
沪教版
主题2 地球的圈层结构
CONTENTS
01 地球内部圈层
02 地球外部圈层
01 导入新课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
人类通过何种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
《地心游记》
01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
1909年,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契奇在研究一次地震时发现,地震波在到达欧洲大陆地下几十千米处时,传播速度突然加快。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当大地震发生后,在距离地震发生地11 000~16 000千米范围内的地球表面,记录不到地震波,出现了“纵波影区”,他据此确认地球内部具有分层结构。
1936年,丹麦地震学家莱曼注意到纵波在通过地核内部时会再次发生折射,她认为这种现象只有在地核存在双层结构时才能产生。
地震波是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
01 探究·地震波
01 探究·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01 探究·地震波
速度 介质 质点移动
横波
纵波
速度 介质 质点移动
横波 慢 固体 左右摇摆
纵波 快 固液气 上下震动
01 地球内部圈层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
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
33km
莫霍界面
01 地球内部圈层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
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2900km
古登堡界面
01 地球内部圈层
01 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外核
地核 内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分三层
01 地球内部圈层
地 壳
平均17Km
陆地 山脉 60-70Km
海洋 海沟 5-10Km
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一,陆壳厚于洋壳
陆壳 平均厚度39-41Km由硅镁层和硅铝层组成,密度较小。
大洋陆壳 平均厚度5-10Km由硅镁层组成,密度较大。
01 地球内部圈层
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01 地球内部圈层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34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超强的压力将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
01 地球内部圈层
看图说出地球内部各圈层名称
01 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固态
地幔:体积80%
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01 地球内部圈层
内部圈层主要特点
(1)地壳:
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
②厚度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2)地幔:
①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分为地幔和地幔;②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地核:
①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分为外核和内核;
②外核物质呈熔融状态,内核密度极大。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圈层划分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01 地球内部圈层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地壳+上地幔顶部
练一练:请说出对应的字母或数字所代表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