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3节 水盐平衡的调节
第二章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课程导入
我们酣畅淋漓地打完一场篮球赛或踢完一场足球赛后,来不及脱下湿透的球衣,就会球场边拿起水杯,大口喝起来。有人说,这时喝矿泉水就行了;有人说,应该喝淡盐水;还有说,应该喝运动型饮料。究竟哪种做法更好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人体是通过些途径摄入和排出水的。
饮水和饮食
(水的主要摄入途径)
尿液
(水的主要排出途径)
人体是通过哪些途径摄入和排出水的?
【事实】
1. 饮水和饮食是人体水的主要摄入途径。据统计,成人
每日需水量约为1500~2500mL。
2. 人体内多余的水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一般来说,尿液中约95%~97%是水。
3. 正常人的体液总量占体重的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下
降:新生儿的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5%~80%,成人的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55%~60%。正常人每日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是动态平衡的。
一、水平衡的调节
1. 成年人每日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
水的来源
1500~2500mL
水的去向
1500~2500mL
摄入水
食物中的水:700-1000mL
饮水:500-1200mL
内生水:细胞代谢约300mL
非显性失水
肺呼出:约300mL
皮肤蒸发:约500mL
尿液:650-1600mL
粪便中的水:50-100mL
2. 水平衡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主要)和体液调节
3. 参与水平衡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4. 下丘脑的作用
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分泌激素)
产生、分泌部位: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
释放部位:垂体后叶
靶器官:肾脏(肾小管、集合管)
作用: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5. 抗利尿激素
肾
输尿管
膀胱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集合管
垂体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腺垂体能分泌一系列蛋白质和多肽类激素,这些激素进入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内分泌腺体,分别刺激相应的靶腺产生和分泌特异的激素以调节机体。
神经垂体不能合成激素,只能贮存神经垂体激素。抗利尿激素就是一种由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经神经细胞轴突运输到分布在神经垂体的神经末梢处贮存的神经垂体激素。
激素在血液中的水平过高时,反过来也能减弱垂体或下丘脑的分泌活动。
下丘脑神经细胞
下丘脑-垂体神经束
神经垂体
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神经细胞
下丘脑
调节性多肽
垂体门脉
动脉
调节性多肽
腺垂体
分泌新垂体激素
6. 渗透压平衡调节示意图
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
或吃的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刺激
下丘脑
垂体
释放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重吸收水
尿量
减少
大脑皮层
产生渴觉
主动饮水
补充水分
细
胞
外
液
渗
透
压
下
降
细
胞
外
液
渗
透
压
下
降
(+)
(-)
(-)
二、盐平衡的调节
1. 盐平衡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2. 调节Na+、K+平衡的激素是醛固酮
产生、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
靶器官:肾脏
作用: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对Na+的吸收。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对维持稳态起重要作用,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 醛固酮调节血液中Na+、K+平衡示意图
血液中Na+增多, K+减少
血液中Na+减少, K+增多
肾上腺
醛固酮
肾小管和集合管
吸收Na+,
分泌K+
吸收Na+,
分泌K+
血液中Na+, K+平衡
(-)
(-)
(-)
(+)
(+)
(+)
三、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性
人体的内环境和外环境之间、内环境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水和盐,可以通过物质交换维持相对平衡。不仅人体内环境含有水和一定量的Na+、Cl-和HCO3-等。而且细胞内液也含有水和K+、Na+、Cl-、HPO42-等。人体通过摄食、饮水等多种途径从外环境摄入水和盐,又通过多种途径排出多余的水和盐,维持水盐的相对平衡。
【事实】
1. 人体失水包括低渗性失水、等渗性失水和高渗性失水等类型。在临床上,水和Na+的代谢失常一般是相伴发生的。例如,当病人失水多于失Na+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高渗性失水),这时一般以补水为主,补Na+等为辅;当病人失Na+多于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低渗性失水),这时一般以补Na+等为主,补水为辅。这说明,虽然同样是失水症状,但治疗时不仅要考虑补水,还要考虑补盐。
2. 实验证明,当某人一次饮入1L清水(虚线表示)和一次饮入1L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实线表示)后,泌尿率显著不同。这一现象称为水利尿现象(右图)。
泌尿率(mL·min-1)
时间/h
水利尿现象示意图(图中箭头处表示饮入时间)
人体水盐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盐平衡关系到内环境(主要是渗透压)的稳态。水盐平衡的调节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具有复杂的相关性的。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指导意义。
剧烈运动、在高温条件下工作或患某些疾病(如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时,都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钠盐)。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下降,会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昏迷。及时补充生理盐水可以缓解症状。
3. 水盐平衡的意义:
思考:有人说:“一个人一天内不吃饭、不喝水,但只要没有大、小便,就可以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吃饭会使机体营养摄入不足,不喝水会导致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失衡。大便和小便是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重要途径,如果这些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会引起中毒或其他病症,损害健康。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完成的,不仅仅是摄入和排出的平衡,不能靠禁食、禁水和减少排便来保持。
思考:有的人喜欢吃清淡的食物,炒菜时放盐极少。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他的健康可能会有什么影响?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 Na+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重要成分之一,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长期食盐摄入不足,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影响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 K+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起决定性作用,还能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等。
蔬菜和水果中富含K+,只要保持合理膳食,就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水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外液的浓度越高,渗透压越低
B.大量出汗时应补充淡盐水以维持机体水盐平衡
C.下丘脑中存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可产生渴觉
D.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而增加尿量
B
2. 下列关于醛固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当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以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B.醛固酮的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C.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重吸收
D.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就是在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D
3. 下列有关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醛固酮的分泌的调节都受下丘脑的直接控制
B.大量出汗使体液流失,能进一步引起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
C.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部位和作用部位都不同
D.摄入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
B
4. 不属于醛固酮分泌异常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是( )
A.K+在体内贮存,心肌自动节律异常
B.Na+在体内储存,造成水肿
C.腹泻丢掉大量的Na+,血压下降
D.肾小管排出K+过量,心肌自动节律异常
C
5. 当人体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浓度升高),下丘脑感受到这种刺激( )
A.在下丘脑部位产生渴觉,进而调节对水的摄入量
B.垂体后叶分泌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C.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D.在下丘脑的调节下,肾上腺分泌的醛固酮量增加
C
6. 某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为5克,保证每天正常的食盐摄入量有利于机体维持水盐平衡。回答下列问题:
(1)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经过________系统进入内环境,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表现为________(填“内流”或“外流”)从而产生兴奋。
(2)人体长期Na+和Cl-摄入不足,造成水分子向细胞内流动,导致细胞________,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同时,使血液中由________(填器官)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减少,导致尿量________。
(3)食物过咸,Na+和Cl-的浓度升高,导致出现口渴现象。产生该现象的过程图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用箭头表示)。
消化、循环
内流
吸水膨胀
下丘脑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觉
增加
7. 尿量生成受机体调节的影响,请回答下列有关尿量生成的问题:
(1)某实验小组以家兔为实验材料,分别设置注射适量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和注射等量乙醇溶液的实验组,结果发现实验组家兔的尿量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乙醇能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2)该实验小组刺激家兔的迷走神经,发现家兔的尿量也明显增加,说明参与尿量调节的信息分子除了抗利尿激素外还有________。若给家兔注射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推测尿量的生成量将________ (填“增加”或“减少”)。
(3)婴儿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成年人若脊髓从胸部折断会导致尿失禁,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抑制
神经递质
增加
脊髓
脊髓从胸部折断,会使大脑皮层无法控制脊髓的活动,从而无法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