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高三入学摸底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12345678
910
1112
13
14
15
16
答案B ACABDCACACA
D
1.B【解析】《论语》中孔子告诫子夏要当“君子儒”,毋做“小人儒”,说明孔子时代儒阶层已发生了
相当大的分化,可见儒起源在孔子之前,排除A;刘歆认为儒家“出于司徒之官”,章太炎认为“古之
学者多出于王官”,可见章认可刘的主张—儒家出于官学,但章太炎是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分析儒之起
源的,故B正确;刘认为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可见他没有否定六经的存在,胡适强调诸子学包括
儒学不出于王官,并没有否定六经的存在,因此,胡适与刘、章观点不一致,排除C与D。
2.A【解析】材料反映当时丞相权力较大,“所言皆听”“权移主上”,故选A。BCD不符合材料,排除。
3.C【解析】材料反映《唐律》对官吏监管的严密的规定,故选C。ABD材料未反映,排除。
4.A【解析】据材料“今之举人…遂入老庄”可知,当时的科举考试涉及道家学说,并不以儒书为限,
多杂出于老庄之书,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考生的答卷,不论是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
制,并未反映对应试者资格的限制,排除B;儒学独尊地位一直存在,排除C;材料的现象说明当时北
宋统治者对文化思想的控制相对宽松,并未实行文化专制,排除D。
5.B【解析】材料反映清朝的“摊丁入亩”,有利于剂弱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释放社会活力,从而可
能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自由劳动力,且地丁银的征收客观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
发展,故选B。
6.D【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武昌是总督住所所在,张之洞时任湖广总督,铁厂选址在远离铁矿和煤矿
却临近武昌的汉阳,可知其选址的主要考虑是便于官府监管控制,管理政企不分,不符合现代管理趋势,
且会提高成本,因而从侧面反映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复杂境遇和坎坷路途,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官场腐
败的信息,排除A;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7.C【解析】材料反映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列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了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企业在此背景下强调“国货”,顺应了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人民的民族意识
增强,故选C。
8.A【解析】材料中时间为1948年,排除B;材料做法会加剧通货膨胀,排除C;金圆券的发行并非货币
现代化表现,排除D。故选A。
9.C【解析】材料侧重突出变化,A项体现共性,排除;连环画固然继承了传统艺术风格,材料情境则突
出其时代性,B项排除;根据材料情境,《骆驼祥子》连环画前后不同版本的变化,突出了新中国建立
后的时代特色,如革命属性、阶级史观等等,C为正确选项;新中国成立之后建设成为主要任务,D选
项排除。
10.A【解析】通过材料可知,以1984年为节点,农村经济出现了短暂性的波动和问题。结合所学,这应该
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对农村所造成的冲击有关,故选A选项;结合时间可知此时尚未开始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选项排除;结合史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另外,材
料没有提及规模经营的问题,C选项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促进了
农村经济的发展,D选项排除。
11,C【解析】材料中“对于侮辱其他公民者,授予对抗他的诉求”说明罗马法官对犯错的人仍然要给予中
诉权,体现了罗马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权,故选C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仅仅依据材料“我将授予
对抗他的诉求”的信息不能说明罗马法注重法律程序,B选项排除;D选项所述与材料情境恰恰相反。
12.A【解析】根据情境,马丁·路德将犹太人与异教徒、虚假的基督徒类比。由此可得出以下信息:其并
没有区别对待犹太人;反犹太人是由于共性:不遵守法律秩序、不信奉新教信仰;结合宗教改革的教义:
因信称义及王权大于教权等;可知答案为A。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2022年8月高三入学摸底测试
历史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本试卷共6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部分文献中关于儒的起源探讨,据此可知
内容
文献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论语》
刘歆《别录》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
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
《汉书艺文志》
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古之学者多出于王官。世卿用世之时,百姓当家,则务农商畜
章太炎《诸子学略说》
牧,无所谓学问也。其欲学者,不得不给事官府为之胥徒,或
(1906年)
乃供洒扫为仆役焉。
《周礼》司徒掌邦教,儒家以六经设教,而论者遂谓儒家为出
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于司徒之官。不知儒家之六籍,多非司徒之官之所能梦见。
(1917年)
A.儒学的形成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
B.章太炎对刘歆的观点有继承和创新
C.胡适与刘歆都否定儒学六经的存在
D.胡适的观点与刘、章二人一脉相承
2.《汉书·窦田灌韩传·田蚧传》云:“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
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这说明当时
A.君相之间的权力分配存在冲突
B.中朝与外朝的矛盾尖锐
C.丞相在选官除吏方面权力式微
D.丞相不能参与政务决策
3.《唐律》第三篇中有关职制的律条达五十九条之多,这些律条对官吏违制失职、稽缓公事、贪
墨枉法等罪行及处置方式分门别类、胪列叙述,而且以疏议形式详加解释。这表明
A.唐律注重官吏的道德素养
B.官吏职制律令开始形成
C.唐代治吏法网已较为严密
D.唐律承袭魏晋监察体制
历史试题卷第1页(共6页)
4.司马光在上书宋神宗的《论风俗札子》中写道:“今之举人,发口秉笔,先论性命,乃至流荡忘
返,遂人老庄。纵虚无之谈,骋荒唐之辞,以此欺惑考官,猎取名第。”这反映
A.宋朝科举命题不以儒书为限
B.宋朝并未严格限制应试者的资格
C.儒学独尊地位重新得以恢复
D.重文轻武导致宋朝实行文化专制
5.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是清代部分时期
“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据此可以推知
时期
出现次数
次/年
康熙朝
120
1.97
雍正朝
46
3.54
乾隆朝
64
1.07
嘉庆朝
10
0.40
A.社会结构出现根本变革
B.传统经济内部萌发的新因素受益
C.自然经济解体步伐加速
D.人地矛盾激化推动土地制度变革
6.1890年在筹建铁厂选址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说:“大治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
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考量多方因素后,张之洞将铁厂定址于汉阳(如下图所示)。汉阳
铁厂的选址折射出当时
汉水
阳为武昌
湖
北
江
长
马
黄石港8
鞍
王三石煤矿铁山道士洑
山
■▲0
马鞍山煤矿大冶铁矿。道士状
⊙总督住所
大冶煤矿
■▲汉阳铁厂原料产地
·汉阳铁厂原料的运输路线
A.官场腐败阻碍洋务运动开展
B.汉阳成为洋务运动中心
C.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区域发展
D.近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
7.甲午战争后,越来越多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特地在其产品名称前加上“国货”二字,如“金叶
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顶上国货,金马牌香烟”等。这种现象反映当时民族企业
A.实业救国思潮方兴未艾
B.迎来了较快发展的黄金时代
C.基于外部挑战进行应对
D.响应政府号召倡导消费国货
8.1948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以金圆券1圆折合法币300万元或30
万东北流通券的比率在12月20日前收兑完法币及东北流通券;同时以行政手段收兑民间黄金、
白银、银币和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民间存放在国外的外汇资产。上述做法反映国民政府
A.国家财政危机的日益严重化
B.加强对国统区的经济统制
C.缓解通货膨胀的政策性努力
D.致力于货币的现代化转型
历史试题卷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