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新课导入
告别田赋鼎铭文
乾坤转,天地变,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经人大通过,向全国农民宣布,从二〇〇六年一月一日起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这是史无先例的开端,这是改革开放和"三个代表"的结晶!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富强的验证!这是党中央和胡锦涛主席治国的伟大举措!这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慈爱之心。亿万农民要歌唱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亿万农民要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在中国的实行。
偷
税
漏
税
赋出于田,自上税下;贡出于土,从下献上。”
——《玉海·食货·贡赋》
赋供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百官禄食,庶事之费。——《汉书·食货志》
国家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等,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赋税制度的概念
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田赋:也叫田租,历代封建政府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也叫人头税,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杂税:
徭役:以成年男子为依据,为封建国家无偿从事劳动的劳役。
包括力役、兵役、和杂役;
赋
役
西周分封制下贡赋制度——诸侯的义务: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劳役地租
役重于赋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赋役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等
(1)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前594年“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亩数实数收税。
(2)影响: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1.西周的贡赋制度
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田赋
秦朝:税率极高,地产三分之二
汉朝:休养生息、税率降低(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人头税(口赋、
户赋、算赋)
秦朝:极重
汉朝:口赋(7—14)、算赋(15—56、商人和奴婢加倍)财产税(车船税、算缗、税民资等)
徭役
更卒: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以及运输粮食等;一个月
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两年
戍卒:指到边塞屯戍;一年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
秦汉时期的赋役特点:人头税、徭役负担高于田赋
人头税:单就更赋一项来计算,5口之家须缴纳更赋者平均有1.5人,每人每年须缴纳过更、践更两赋2300钱,1.5人须缴纳345O钱。
财产税:按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大约可产粮150石,以1/30的税率计算,须缴纳田赋5石,其间粮价平均为每石80钱,5石粮折价400钱。除粮食外,还有稿自之征,所要缴纳的稿自折价不到50钱。两者折价合计不到450钱。
秦汉时期人口税和财产税哪个更多?
以汉朝为例,农户一般为5口之家拥有70亩土地
1.隋:租调役
2.唐:
前期:租庸调制
后期:两税法
租:田赋,按授田数量向政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
调:户税,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役:徭役;
庸:纳绢或布代替服役。
国家先确定赋税总额,再分解到各地(量入制出);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作用: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基础:均田制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成为基本定时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三)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材料 “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自唐以后,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作用。
特点: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
作用:
(1)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3)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4)对后世影响深远。
两税法后期:两税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现象增多,政府为保证财政又增加捐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社会矛盾加剧。
(1)特点: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超过正税数倍。除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2)募役法: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1.宋朝: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四)宋元时期的赋役制度
王安石变法采用募役法。它的颁布使得原来必须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选择以交钱代替服徭役。由官府出钱雇人充役。解放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南北分治: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叫“丁税”“地税”,在南方叫“夏税”“秋粮”。
(2)新增税种: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四)宋元时期的赋役制度
2.元朝:
科差
中国唐宋元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代徭税。相似于更赋、力庸。初兴于唐宋,但征收面不广,代役税之外仍有徭役。降至元代遂成正式赋税项目。征收内容有包银、俸钞、丝料、户钞。一般按户摊征,并视情况有所区别,其时,力役、职役仍与科差并征。
(1)实物税赋:明初赋税 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2)部分征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3)赋税征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1.明朝:从实物税到征银
①背景: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通量增加;土地兼并及统治危机。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③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五)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数为准,此后达到成丁年龄的,不再承担丁役。
(1)摊丁入亩: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照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人亩”。
清朝雍正帝时期,全国人口总数开始爆发性增加,并正式突破了“一亿大关”,这都是与实行“摊丁入亩”密不可分的。
(2)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2.清朝:摊丁入亩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五)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
比较租庸调制、一条鞭法和两税法的异同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土地产权 政府对民授田,土地不可买卖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 土地可以买卖
征税原则 税额固定,人们较有预算 税额不定,符合实际 以田地多寡定征收量
征税项目 分田赋、力役和供品,税项分明。 分户税和地税,手续简化 赋役合并,取消力役,由政府雇人代役
课税对象 有主户、客户之分,迁徙后仍须向原籍缴税 无分主户、客户,一律在定居地登记,按贫富财产多少缴税 由丁、田分担
征税次数 每年征收一次 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赋役合并,减少了征税次数
课税形式 以实物缴纳 以钱计算税值,再折交实物 由实物改为征银
相同点 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都按土地多寡征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人丁为主 土地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
1.征收标准:
2.赋役形式:
劳役地租为主 实物为主 货币为主
(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收种类:
4.征收时间:
繁杂 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不定时 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化的原因
1.生产力、商品经济的发展;
2.维护统治、缓和社会危机;
3.农民反抗斗争,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史实:秦朝和隋朝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使王朝灭亡;西汉和唐朝采取轻徭役薄赋政策则出现了“盛世”。)
上述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中国的关税制度
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镜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1.关税的含义
(1)关税的起源: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2)“两税”制度: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
(3)国内关税的废除:
①背景:近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废除:在世界范围内,废止国内关税、单一征收国境关税的情形。1937 年中国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③影响:随着国内关税的逐渐衰亡,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突显。但一段时间内,中国不能自主征收国境关税。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中国的关税制度
2. 古代关税的出现和发展演变
(1)开始丧失: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项规定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
(2)进一步强化: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3)海关管理权的丧失: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列强手中。
1861年-1911年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中国的关税制度
3.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1)国民革命时期:中共和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2)国民政府时期:
①自主决定: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主要内容。
②艰难谈判:国民政府首先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又同意、英、法、西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至1930年,日本同意了《中日关税协定》。
③历史评价:国民政府通过这些措施,关税自主权取得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3)新中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中国的关税制度
4.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收回
5月4日,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这是中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1951
1985
1987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中国的关税制度
5.新中国的关税制度
①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
②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对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意义:
1.含义: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1914
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税条例(起步),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内容,但未实施。
1936
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
新中国成立后
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征收)
1980
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2.过程: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二)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2018年10月1日起,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了5000元。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二)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①增加财政收入;
②调节收入分配,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③增强纳税意识;树立义务观念 。
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才制定颁行。
3.个税征收的作用
个税起征点的变迁呈现什么趋势,说明了说明?
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二)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时空坐标
金花银
实战演练
1.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唐德宗以后改为“两税法”,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
A.前者以粮纳税,后者以钱纳税
B.前者四季都征,后者夏秋两收
C.前者以地为准,后者以人为准
D.前者与授田相配合,后者仅征税不授田
解析:租庸调制下不只是以粮纳税,两税法下也不只是以钱纳税,故A项错误;赋税征收时间并不是两者最大的不同,故B项排除;两种赋税制度下都不完全以土地或人为标准,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故C项错误;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实行的,而两税法是在均田制被破坏的情况下实行的单纯的赋税制度,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故D项正确。
答案:D
实战演练
2.明代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代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并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以上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
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解析:明清时期的“一条鞭法”“地丁银”的根本目的都是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着眼的,故选A项;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一条鞭法下农民负担并未减轻,排除C项;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答案:A
实战演练
3.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 )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缓解人地的矛盾
解析:由所学可知,地丁银制度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农民人身地位提高。按田亩纳税,使无地农民在法律上不再纳税,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安定,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人口统计相对客观、真实,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之上,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流动,从事租佃、佣工、经商、手工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活跃。综合以上分析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不是题干强调的内容,D项与题意无关,故选C项。
答案:C
实战演练
4.导致下表中中国关税税率出现变动的主要原因应是( )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经济结构的变化
C.协定关税的施行 D.商品输出的泛滥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843年前后新税率较旧税率减少比例是比较大的,这和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协定关税直接相关,故选C项;1843年前后中国关税税率出现变动与通商口岸的开放有关,但不是变动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指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与关税税率关系不大,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商品输出增加,但没有泛滥,排除D项。
答案:C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新税率 新税率较旧税
率减少比例
棉花 担 24.19 5.56 77.02
棉纱 担 13.38 5.56 58.45
头等白洋布 匹 29.93 6.95 76.78
二等白洋布 匹 32.53 6.95 78.64
实战演练
5.1928年7月,《中美关税条约》签订,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的国家,同时承认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地位。其战略意图是( )
A.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缓解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防止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D.排除苏联影响,维护资本主义
解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严重的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年,日本于1931年开始发动九一八事变,这些都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1928年”,故排除A、B、C三项;这时苏联已经建立,美国用承认关税自主权为条件,来换取南京国民政府对其的好感,故选D项。
答案:D
实战演练
6.关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起步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B.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征收此税
C.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D.20世纪80年代,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解析:我国个人所得税起步于民国初期,故A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其余三项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