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全国领先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8小题,各3分,共24分)
1.最早提出“日心说”的是( )
A.哥白尼 B.伽利略 C.牛顿 D.托勒密
2.如图所示的工具中最适合用于测量立定跳远成绩的是( )
A.量角器 B.卷尺
C.直尺 D.三角板
3.如图所示,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返回舱的高度估测更接近实际的是( )
A.1.5m B.2.5m C.4.5m D.5.5m
4.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中有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描述的“轻舟”是运动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轻舟 B.山峰 C.船夫 D.船舱
5.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
A.校车驾驶员 B.沿途的路灯
C.路旁的树木 D.对方车道驶来的公交车
6.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前300米内甲车运动的时间大于乙车运动的时间
B.甲车运动的速度为20米每秒
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20秒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7.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车一定向右运动,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C.甲车一定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8.甲、乙两小车沿同一直线相向而行,其s﹣t图像如图所示。当甲经过P点时,乙刚好经过Q点,再过3秒,甲、乙两车相距4米,则P、Q两点间的距离( )
A.可能为8米 B.可能为12米 C.一定为16米 D.一定为20米
二.多选题(共2小题,各4分,共8分)
(多选)9.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用s、v和t分别表示物体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下面四个图像反映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多选)10.甲同学骑自行车从家中出发到乙同学家,甲出发的同时,乙同学步行去迎接,经过20min接到甲同学后,两人一同推车步行到达乙同学家。整个过程甲同学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同学的总路程为4km
B.甲在相遇前后的速度不变
C.乙同学步行的时间为40min
D.相遇后乙同学步行的路程为2km
三.填空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1.科学家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其中 建立了著名的运动定律,我们还应该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他们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包括:提出问题、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12.物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索物质世界的组成、 和 。
1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骑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自西向东行驶,他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甲同学骑行的速度为 m/s;以甲为参照物,乙运动的方向为 。
14.某校去华蓥山进行红色研学旅行,在乘车途中,小兰同学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她是以 (选填“地面”或“车”)为参照物。当车辆行驶至某一路口时,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则车辆到达华蓥山游客中心至少还需要 min。
15.从北京到上海直线距离约1.4×103km,轿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需 h才能跑完这段路程;假如有一个小孩以光速3×108m/s行进,他1s内能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最多跑 个来回(结果保留成整数)。
四.作图题(共2小题,各3分,共6分)
16.一物体以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在图乙中作出该物体运动的v﹣t图像。
17.利用传感器测得某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象如图乙所示,请在丙图中画出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象。
五.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8.图甲中所测铅笔的长度是 cm。图乙中秒表的读数是 s。
19.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斜面应保持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
(3)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4)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20.赛跑过程中“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1)某时刻甲、乙两运动员位置的示意图如图(a)所示,用“频闪摄影”可记录运动员相隔相同时间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b)是甲、乙两运动员不同位置运动时的频闪照片,由照片可知: 运动员做匀速直线运动, 运动员的速度越来越大。(两空均选填“甲”或“乙”)
(2)如图(c)是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第3s末,甲和乙的图线相交,这说明了甲、乙具有相同的 ;前4s内甲通过的路程是 。
六.综合能力题(共1小题,各2分,共4分。)
2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速度=.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叫比值定义法。高中物理中也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加速度用字母α表示)。可知:
(1)若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开始运动的速度v0=2m/s,经过5s后它的速度变为v1=12m/s,则这个物体在5s内的加速度大小α=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以速度v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乙所示,其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由v0到v1,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用v0、t、α写出s的表达式s= 。
七.解答题(共3小题,各6分,共18分。)
22.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如图甲所示,全长55km,汽车限速100km/h。
(1)汽车行驶过程中,司机发现大桥上的桥墩向后运动,是以 为参照物。
(2)按交通规则行驶,汽车通过大桥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3)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驶入大桥。假设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经15s行驶0.3km后,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在这30s整个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3.“元旦”期间,小强一家开小汽车到句容市来旅游,接近句容时,看到路边标志牌如图所示(标志牌说明此处到句容市还有2km,车辆最大速度不能超过60km/h).此后小车用1min匀速通过一段长为600m的路段。求:
(1)小车通过该600m路段的速度是多少m/s?
(2)请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小车在该路段是否超速行驶。
24.某同学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如图所示是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
(1)车运行的时间。
(2)车运行的平均速度。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解答】托勒密提出的是地心说,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的是哥白尼,伽利略支持歌白尼的日心说。
故选:A。
2.【解答】要测量运动员的跳远成绩,成绩一般在2~3m之间,最小分度值达到1cm就比较适当,量程为5m的卷尺就可以,故B正确。
故选:B。
3.【解答】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由图知,返回舱的高度略大于成年人的身高且小于2个成年人的身高,所以在2.5m左右。
故选:B。
4.【解答】A、研究对象是“轻舟”,所以不能选择“轻舟”做参照物,故A错误;
B、“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轻舟相对于山峰的位置不断变化,“轻舟”在运动,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山峰,故B正确;
C、相对于船夫,“轻舟”的位置没有变化,则“轻舟”是静止的,故C错误;
D、相对于船舱,“轻舟”的位置没有变化,则“轻舟”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B。
5.【解答】A、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与校车驾驶员没有位置变化,以校车驾驶员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
BCD、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与沿途的路灯、路边的树木、对方车道驶来的公交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以沿途的路灯、路边的树木、对方车道驶来的公交车驾驶员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解答】A、由图可知,甲车到达300m处所用的时间为15s,乙车到达300m处所用的时间也等于15s,所以甲、乙两车前300m内所用时间相等,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甲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说明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通过400m所用的时间为20s,所以甲车的速度:v===20m/s,故B正确;
C、由图可知,乙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乙车在做变速运动,故C错误;
D、甲在20s内通过的路程s甲=400m,乙在20s内通过的路程s乙=450m,即甲、乙两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则根据v=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7.【解答】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1、向右运动 2、静止 3、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
因为乙车上的小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
综上分析可知,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8.【解答】由图像可知:3s后,两车行驶的路程分别为:s甲=6m,s乙=10m;
两车相向行驶,两车没有相遇时,则PQ间距离为:s1=s甲+s乙+4m=6m+10m+4m=20m;
两车相遇后,又继续行驶,则PQ间距离为:s2=s甲+s乙﹣4m=6m+10m﹣4m=12m,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二.多选题(共2小题)
9.【解答】由图知:
A的图像是s﹣t图像,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B的图像是s﹣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的图像是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的图像是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所以反映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BC。
故答案为:BC。
10.【解答】A、由图可知,甲同学行驶的总路程是4km,故A正确;
B、由题意可知,甲、乙同学在20min时相遇,由图可知,相遇前,甲同学行驶的路程是s1=3km,相遇前的速度v1===9km/h;
相遇后,甲同学行驶的路程s2=4km﹣3km=1km,运动的时间t2=40min﹣20min=20min,相遇后的速度v2===3km/h,所以相遇前后速度变化,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甲同学全程所用的时间为40min,甲出发的同时,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所以乙同学步行的时间也为40min,故C正确;
D、甲、乙同学在20min相遇,由图可知,相遇后乙同学步行的路程s乙=4km﹣3km=1km,故D错误。
故选:AC。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1.【解答】(1)牛顿在力学中的贡献非常大,建立了著名的运动三定律;
(2)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故答案为:牛顿;猜想与假设。
12.【解答】据所学的知识可知,物理的基本任务是:探索物质世界的组成、物质的相互作用和物质的运动规律;
故答案为:物质的相互作用;物质的运动规律;
13.【解答】由图像可知,甲、乙做匀速直线运动,t甲=15s时,通过的路程s甲=60m,所以甲同学骑行的速度v甲===4m/s;
由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小于甲通过的路程,所以乙骑行的的速度小于甲骑行的的速度,
因为甲、乙两位同学分别骑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自西向东行驶,v甲>v乙,
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故答案为:4;向西。
14.【解答】(1)坐在行驶汽车上,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树是运动的,这是选择汽车为参照物;
(2)如图表示:此处距华蓥山8km,汽车最大速度不能超过60km/h。
由v=知,
此标志牌到华蓥山最快需要时间:
t===0.75h=45min。
故答案为:车;45。
15.【解答】由v=可得轿车跑完这段路程的时间:
t===14h;
由v=可得小孩1s内运动的路程:
s′=v′t′=3×108m/s×1s=3×108m=3×105km,
在北京和上海之间一个来回的距离:s″=2s=2×1.4×103km=2.8×103km,
他1s内能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最多跑的来回数:
n==≈107。
故答案为:14;107。
四.作图题(共2小题)
16.【解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所以,一物体以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见上图。
17.【解答】由乙图可知,当物体运动3s时,通过路程为90m。根据速度公式v=可得物体的运动速度为:
v===30m/s。
则v﹣t图象为:
故答案为:
五.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8.【解答】(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铅笔左侧与零刻线对齐,右侧示数为5.80cm,所以铅笔的长度为L=5.80cm;
(2)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向6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5min37.5s=337.5s。
故答案为:1mm;5.80;337.5s。
19.【解答】(1)该实验的原理是v=;
(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3)由图可知AB段的距离sAB=80.0cm﹣40.0cm=40.0cm;
AC段的路程为:sAC=80.0cm=0.8m,AC段所用的时间为:tAC=15:35:25﹣15:35:20=5s,
则AC段的平均速度为:vAC===0.16m/s;
(4)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偏小,而路程一定,由v=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5)小车在斜面上是做加速直线运动;
A、由图可知,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因此是匀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增加,因此是加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随着时间增加,路程不变,因此是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其s﹣t图象是倾斜直线,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故选B。
故答案为:(1)v=;(2)较小;便于测量时间;(3)40.0;0.16;(4)偏大;(5)B。
20.【解答】(1)由图(b)可知,甲在相同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相等,乙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不相等,且越来越大,所以,甲运动员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运动员的速度越来越大;
(3)图(c)是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第3s,甲和乙的图线相交,说明甲、乙速度相同;
由(c)知,甲运动的速度是v甲=15m/s,
由v=知,前4s内甲通过的路程是s甲=v甲t=15m/s×4s=60m。
故答案为:(1)甲、乙;(2)速度;60m。
六.综合能力题(共1小题)
21.【解答】(1)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v=vt﹣v0=12m/s﹣2m/s=10m/s;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2m/s2;
(2)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即s=v0t+at2。
故答案为:(1)2m/s2;(2)v0t+at2。
七.解答题(共3小题)
22.【解答】
(1)汽车行驶过程中,以汽车为参照物,大桥上的桥墩是向后运动的;
(2)由v=可得,汽车通过大桥需要的最短时间:t===0.55h;
(3)由图像知匀速行驶的速度:v2=15m/s,
匀速行驶的时间:t2=t总﹣t1=30s﹣15s=15s,
匀速行驶的路程:s2=v2t2=15m/s×15s=225m,
汽车行驶的总路程:s总=s1+s2=0.3×103m+225m=525m;
则在这30s整个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v平均===17.5m/s=63km/h。
答:(1)汽车;
(2)按交通规则行驶,汽车通过大桥需要的最短时间为0.55h;
(3)在这30s整个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是63km/h。
23.【解答】(1)小车通过该路段的速度:v===10m/s=36km/h;
(2)根据标志牌上的数据可知,这段路程限速60km/h>36km/h,因此小车没有超速行驶。
答:(1)小车通过该600m路段的速度是10m/s;
(2)小车没有超速行驶。
24.【解答】(1)由发票可知,出租车的行驶时间:
t=10:06﹣10:00=6min;
(2)由发票可知,出租车路程s=8.0km,
出租车的平均速度:
v===80km/h;
答:(1)车行驶的时间为6min;
(2)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80km/h。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