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复旦附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名句默写(每题1分,共10分)
(1)人生在世不称意,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其一》)
(3)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__,飘渺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5)倩何人唤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金陵建康亭》)
(6)_____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7)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联化用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登高》一诗中点明题旨的一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点明“士伎同悲”的主题的一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来告诫南宋朝廷吸取刘宋北伐失败的历史教训的一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70分)
(一)现代文阅读,完成第2-6题(17分)
一个比世界更大的村庄(节选)
⑴如同树必有根、文学必有故乡样,语言与作家,是有独属于他的母地故乡的。在全世界的文学创作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失去语言故乡的“故乡创作”,如上世纪生活在美国的纳博科夫和如今还生活在法国的昆德拉等。比起他们言,我的写作是异常幸运的。因为我不仅拥有语言之故乡,还拥有更为实在的母地之故乡——即便世界上有成千上万拥有这双重拥有的作家们,然除却大家都必有的语言外,在论及彼此更具体、切近的母地故乡时,世界上再也难有哪个作家的故乡,可与我的故乡相提并论了。
⑵因为那是一个大于世界的故乡和村庄。
⑶在那个村庄里,中国的过去和今天,所有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一切,那个村庄都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帝王、战争、灾难、贫穷、革命、饥饿、富有和人性源远流长的丰沛和复杂,在那个村庄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发生和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村庄就等同于是中国的现实、历史和“中国人”在今天最生动的存在和发生。
⑷中国人自古认为中国是世界之中心,中原是中国之中心,而我说的那个母地和村庄,又是中原之中心。那时候,因为我年少无知,不相信中国就是世界之中心,中原就是中国之中心,而我的家乡,又是中原之中心,甚至看到范仲淹的墓,就在那个村落不远处,中国的理学大师程颢和程颐,就是我家的邻居之邻居。我觉得这些太不可思议了。是一种不可能和不真实。是一个村庄的虚构和传说。而今天,作为一个小说家,我相信这些了,坚信这些了。因为我相信并坚信,真正伟大的文学,是不需要虚构的,甚至连假设也不允许其存在。因为在所有伟大的写作中,虚构都是对生活中那部分看不见的真实之发现。我不在文学中虚构任何的假设之存在,我只在生活中尽力发现所有看不见的存在和真实。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发现、确认了我母地上的那个小村庄,它确实是中国的中原之心,而中原又是中国之中心,中国又确实是世界之中心。于是我全部的生活和写作,便都是在有意、无意地觉悟和发现这一点,不断地证明这一点。
⑸你要想认识中国,去认识那个村庄就够了。
⑹你认识了那个村庄,也就真正懂得中国了。
⑺倘若你想更深层、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那么你就跟随华语到那个村庄走一走,住下来,和他们同吃、同住、谋事、计生,乃至于同恶与同善,如此你就更深层、更深刻地了解、把握了中国和中国人。
⑻当然间,在我母地的那个村庄内,当你相信整个的中国就等同于那个村庄时,你却又同时会发现,那个村庄不仅是中国的,是华语世界的,也是今天整个人类世界的。它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是这个世界最有活力的细胞和心脏。它的每一次脉冲和跳动,每一缕生活纹理的来去和延展,都和这个世界的脉冲、跳动相联系,慢一步或者早一步,但从来没有脱离开这世界的脉冲、跳动而独立存在过。在这个村庄里,天空、气候、环境、善爱、良知和恨恶,还有人们的思维和价值观,人的心性和德性,人们对宗教的认知、尊崇和漠然,无不和人类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任何民族、任何人群相联系,它们既有高度的相似性与趋同性,又有令人惊异的隔膜和反动性。人类的所有奥秘和常识,都遍布在这个村落里;人类所有的无知和迷茫,也都遍布在这个村落的大街小巷上。人类人性中的最幽暗和最良善,都鲜明地刻写在这个村落每个人的脸上、内心和行为中。
⑼二年前,我又回到那个村庄时,有个给我叫哥的邻居,专门到我家闷头坐了大半天,等到家里没有他人安静时,他很郑重地轻声问我道:“哥,你说一个核弹头丢下去,能真的让一个国家消失吗?”在我朝他点头并做了解释后,他又非常不解地大声质问我说:“既然核弹头这么厉害,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趁全世界都毫无防备时,朝所有的国家都丢一个、几个核弹头,然后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别的国家只有我们中国了。”
⑽我为我邻居的思考惊慌并愕然。
⑾那时候我呆在他面前,哑口无言到天长与地久。现在我在这儿说这些,并不是为了讨论人和那个村庄里的善与恶,而是说世界上所有的虚妄都在那个村人的内心里;人类世界上所有发生的事,即便在那个村庄没有发生过,也都在那个村庄识字、不识字的人的内心存在、思虑过。当然不能说,那个村庄一定就等于全世界。但至今,世界上很少有什么事情在那个村庄没有被思想,能和那个村庄无联系。
⑿爱,是可以化解一切的。人类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价值都不会超过爱。当我们在那个村庄看到有人渴望中国用核武毁掉人类时,也看到那个村庄最柔软、博大的内心在爱着人类和世界,希望这个世界的角角落落都充满爱。我庆幸我出生在那个村庄里;庆幸至今我几乎所有的至亲都还生活在那个村庄里;庆幸我不仅拥有那片村庄和土地,而且我还是那个村庄不可分的一部分。我的本身就是那个村庄之本身。我今天所有的努力和写作,都不是为了给那个村庄积累和增添,而是为了发现那个村庄本身就有的它与人类世界共有、共存的互生、互动之关系。
⒀实在说,那儿确确实实就是一个村,人口只有数千人,然而那儿又确确实实是完完整整的中国和世界,且许多时候还是大于中国和世界的浓缩和存在。实在说,我一生的写作都将立足在那个村庄里,也只能立足在那个村庄里,然那立足之目的,却不单单是为了文学的创造和发明,而更多是为了对那个村庄的发现和证明。
——本文选自2021年3月阎连科在第七届纽曼华语文学奖上的获奖感言,有删节
2.在第⑴段中,加点字“双重拥有”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2分)
3.根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语言与作家,全都必有独属于他们的母地故乡。
B.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大胆的虚构和假设。
C.作者全部的写作都是在证明中国是世界之中心。
D.作者一生的写作都是为了发现和证明他的村庄。
4.第⑸和⑹段,在文中皆为单句独立成段,这样分段有何表达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第⑼段中,作者引述邻居的思考内容,有何论证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观全文,分条概括作者认为他的故乡是一个大于世界的故乡和村庄的主要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15分)
盖房(节选)
⑴没有谁能想到父亲会下世得那么急快,母亲、姐姐、哥哥及左邻右舍,谁都觉得他走得早了,早得多了,让他的子女们无法接受。但是父亲,他似乎自得了那病的第一天起,就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对于正常的人,死亡是站在你人生的前方某处,在等着你一日日、一步步向它走近,待你到了它的面前,它能够伸手及你,它才会伸手携你而去。
⑵那么,一个身为农民的父亲,他活在世上到底应该做完一些什么事情呢?尽到一些什么职责呢?这一点,父亲和所有北方的农民一样,和所有北方的男人一样,和他周围所有做了父亲却最远的行程是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倘若能到百里之外的洛阳就是人生大事、就是生命的一次远足的农民一样,他们自做了父亲那一日、一时的开始,就刻骨铭心地懂得,他们最大、最庄严的职责,就是要给儿子盖几间房子,要给女儿准备一套陪嫁,要目睹着儿女们婚配成家,有志立业。这几乎是所有农民父亲的人生目的,甚或是唯一的目的。
⑶现在,我已经记不得我家那最早竖起在村落的三间土房瓦屋是如何盖将起来的,只记得,那三间瓦房的四面都是土墙,然在临靠路边的一面山墙上,却砌了从山坡田野一日一日挑回来的黄色的礓石,其余三面墙壁,都泥了一层由麦糠掺和的黄泥。春天来时,那三面墙上长有许多瘦弱的变芽;记得那半圆的小瓦,在房坡上一行一行,你在任何角度去看,都会发现一个个瓦楞组成的一排排的人字儿,像无数队凝在天空不动的雁阵。记得所有路过我家门前的行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立下脚步,端详一阵那三间瓦屋,像懂行的庄稼把式在几年前路过我父亲翻捡、扩大过的自留地一样,他们的脸上,都一律挂着惊羡的神色和默语的称颂。我还记得,搬进那瓦屋之后,母亲不止一次地面带笑容给我们姐弟们叙说,盖房前父亲和她如何到二百里外的深山老林,去把那一根根杂木椽子从有着野狼出没的山沟扛到路边;记得母亲至今还不断地挂在嘴上,说盖起房子那一年春节,家里没有一粒小麦,没有半把面粉,是借了人家一碗乌麦面粉让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每人吃了半碗饺子,而父亲和她,则一个饺子都没吃。还说那一年她试着把白面包在红薯面的上边,希望这样擀成饺子叶儿,能让她的子女们都多吃几个白菜饺子,但试了几次,皆因为红薯面过分缺少黏性而没有成功——而没有做成饺子叶儿的,包了一层白面的红薯面块,就是父亲那年过节所吃的大年饭。
⑷这就是房子留给我的最初记忆,之后所记得的,就是我所看到的,就是那新盖的三间瓦房,因为过度简陋而不断漏雨,每年雨季,屋里的各处都要摆满盆盆罐罐。为了翻盖这漏雨的房子,父亲又蓄了几年气力,最后不仅使那瓦房不再漏雨,而且使那四面土墙的四个房角,有了四个青砖立柱,门和窗子的边沿,也都用青砖镶砌了边儿,且临了路边的一面山墙和三间瓦房的正面前墙,全都用长条儿礓石砌表了一层,而礓石墙面每一平方米的四围边儿,也都有单立的青砖竖起隔断,这就仿佛把土瓦房穿了一件黄底绿格的洋布衬衫,不仅能使土墙防雨,而且使这瓦房一下美观起来、漂亮起来,它也因此更为引人注目,更为众多乡人惊惊羡羡。
⑸这就是父亲的事业。
⑹事实上,那所宅院和宅院中的日子,的确在那片村落和方圆多少里的村落中,都有着被夸大的影响和声誉,对许多农民的日子起着一种引导的督促。可是,只有为数不多的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们,方才知道父亲为了这些,付出了他的健康,也付出了他许多的生寿。记得最后盖我家东边那两间厢厦时,父亲领着我们,破冰过河去山沟里拉做地基的石头,因为车子装得太满,返回时车子陷在伊河当中,我们姐弟全都高卷起裤腿,站在冰河中用力猛推,不仅没能把车子推动半步,反而每个人的手脸都冻得乌青,腿和脚在水中哆嗦得不能自己。这时候,父亲回过身子,从车辕间出来,把我们姐弟从水中扶到岸上,用棉衣包着我们各自的腿脚,他自己又返回水中,同哥哥一道,从车上卸着一二百斤重的石头,一块块用肩膀扛到岸边,直到车子上的石头还剩一半之多,才又独自从冰河中把车子拉上岸来。父亲从水中出来的时候,他脖子里青筋勃露,满头大汗,手上、肩上、腿上和几乎所有衣服的每个部位,却都挂着水和冰凌。我们慌忙去岸边接着父亲和那车石头,待他把车子拉到岸上的一块干处,我们才都发现,父亲因为哮喘,呼吸困难,脸被憋成了青色,额门上的汗都是憋出来的。见父亲脸色青胀,咳嗽不止,姐姐赶忙不停地去父亲的后背上捶着,过了很久,捶了很久,待父亲缓过那艰难的呼吸,哥哥也抱着一块水淋淋的石头最后从冰河里出来,他把那石头放在车上,望着父亲的脸色说:“不一定非要盖这两间房子,不能为了房子不要命啊。”
⑺父亲没有马上说话,他瞟了一眼哥哥,又望望我们,最后把目光投向荒凉空无的远处,好像想了一会儿,悟透并拿定了什么主意,才扭回头来对着他的子女们说:
⑻“得趁着我这哮喘不算太重,还能干动活儿就把房子盖起来,要不,过几年我病重了,干不动了,没把房子给你们盖起来,没有在我活着时看着你们一个个成家立业,那我死了就对不起你们,也有愧了我这一世人生。”
⑼其实,父亲的病是在他年轻时的劳累中得下的,而扎根难愈,却是他在为子女成家立业的盖房中开始的。在我们兄弟姐妹中,我排行最小,一九八四年十月完婚在那最后盖起的两间瓦屋之后,也便了却了父亲的最后一桩夙愿。于是,没过多久,他便离开我们独自去了,去另外一番界地,寻找着另外一种安宁和清静了。
——本文选自阎连科《我与父辈》,原文较长,有删节
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⑶段中的画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⑹段的画线句中,作者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对于塑造父亲的形象有何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⑻段中,作者详细记述了父亲对子女们说的这段话,有何表达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试结合本文的主要内容,阐释作者在《一个比世界更大的村庄》一文中所提出的“那个村庄本身就有的它与人类世界共有、共存的互生、互动之关系”。(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来作品,完成第11-13题(8分)
感兴
[宋]杨万里
去国还家一岁阴,凤山锦水更登临。
别来蛮触①几百战,险尽山川多少心。
何似闲人无藉在②,不妨冷眼看升沉。
荷花正闹莲蓬嫩,月下松醪③且满斟。
[注释]①蛮触:《庄子》一书中记载有建立在蜗牛角上的国家,右角上的叫蛮氏,左角上的叫触氏,双方常为争地而战,伏尸数万。后以“蛮触”比喻因小事争吵的双方。②无藉在:犹言无聊赖或无顾忌。③松醪[láo]:用松肪或松花酿制的酒。
11.从题材上来判断,本诗最接近以下哪种类型的诗歌( )(1分)
A.山水田园诗 B.登临咏怀诗 C.政治讽喻诗 D.闲情适志诗
12.以下各项对诗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远离祖国回到家乡已经一年有余。
B.作者身经百战,历经战火沧桑的洗礼。
C.作者顺适所遇,安于百无聊赖的生活。
D.作者心怀怨诽,冷眼旁观现实的政治。
13.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表达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9题。(19分)
杨万里传(节选)
①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②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①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栻以论张说②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③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④,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
③十四年⑤夏旱,万里复应诏,言:“旱及两月,然后求言,不曰迟乎?上自侍从,下止馆职,不曰隘乎?旱者以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故天地之气隔绝而不通。”因疏四事以献,言皆恳切。迁秘书少监。
④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
⑤高宗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独以吕颐浩等姓名上。万里上疏诋之,力言张浚当预,且谓迈无异指鹿为马。孝宗览疏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
——节选自《宋史·儒林传》
[注释]①戢:约束。②张说:其妻子为宋高宗赵构皇后吴氏的妹妹,宋孝宗乾道七年三月,除签书枢密院事。③和同:先秦时期两个互为对应的常用语。“和”谓可否相济,相辅相成;“同”谓单一不二,无所差异。④砦:同“寨”,守卫用的栅栏、营垒。⑤十四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 )
(2)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 )
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 ) A.健壮 B.遭逢 C.极少 D.陷入
(2)万里上疏诋之( ) A.排挤 B.诋毁 C.指责 D.抨击
16.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B、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
C、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D、一履危机,悔之何及?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为第⑧段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3分)
今之所以旱者以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故天地之气隔绝而不通
19.杨万里以“诚斋”二字命名书斋,分析“诚”在文中的具体表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11分)
庐山草堂记(节选)
[唐]白居易
①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②寺,作为草堂。
②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③,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④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⑤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⑥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
③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⑦,不知其然而然。
④矧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⑨,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注释]①匡庐:庐山。②腋:引申为“傍”。③丰杀:增减。④徂暑:盛夏。⑤祈寒:严寒。⑥幂:覆盖。⑦嗒然:身心俱遣,物我两忘。⑧矧:况且。⑨蹇剥:遭受挫折。⑩岁秩:规定的任职年限。
20.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2分)
A.也 B.矣 C.焉 D.与
21.以下对本文各段文意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交代了庐山草堂的由来及位置。
B.第②段主要交代的是庐山草堂的设置。
C.第③段叙写作者住进草堂之后的情景。
D.第④段抒发作者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22.第③段画线句“不知其然而然”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通观全文,分析白居易在庐山作草堂的主要意图。(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70分)
24.有人说,那些心存善良的人,是最容易觉醒的人,而冷漠无情者恰恰相反。对此,你怎么看,请就此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积累运用名句默写
(1)明朝散发弄扁舟
(2)白帝城高急暮砧
(3)乱花渐欲迷人眼
(4)谁见幽人独往来
(5)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6)花自飘零水自流
(7)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8)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一、现代文阅读
2.指作家能用母语创造的同时,又拥有实存的地理故乡
(要点:若只答“同时拥有语言故乡与母地故乡”扣一半,需指出语言故乡是指能自在地使用母语言说,母地故乡指故乡在地理上的实际存在)
3.D
4.这两句话意在说明把握“我”的村庄与把握整个中国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将这语序相反而含义相近的两句话各自单独成段,首先是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中国人的思维、良知和价值观无不在作者的那个村庄的人身上得到体现;同时,这两段单独成段也呼应了上文中那个村庄就等同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最生动的发生的论断,并下启下文关于中国乃至世界发生的事无不在“我”的村庄里有其投射,承上启下的同时,照应了本文的标题和主题——“一个比世界更大的村庄”。
(3个要点:含义、内容上作用:强调、结构上作用:承上启下与点题)
5.采用举例论证的方式,具体列举了村中邻居对用核弹头让中国在全球一家独大的荒唐想法这一实例,由此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即无论是世界上发生的事还是这个世界上所存在的虚妄与荒唐,很少不在这个村子里的人心中存有影响,用一个具体实例论证这一观点,显得清晰明确、具体可感。
(要点:论证手法、论证观点、论证效果)
6.这里“大于世界”的所指与常识层面的空间大小不同,其实是指:
①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很少与这个村庄、村中的人发生联系,世界曾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一切在那个村庄里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发生于存在;
②作者故乡的面貌和村民的思维和价值观其实是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意识与思维的缩影;
③这个村庄所含纳的不仅是当下这个正在发生和思想着的世界,也包括这个世界的过去;
④另外,这些记忆中的和正在发生着的世界的投影不仅表现在能被大众看见的村庄的表象中,同时也表现在一些村庄之下看不见的真实存在中,等待着被世人发现在这个意义上,作者的故乡是一个大于世界的故乡和存在,它不仅包含世界的现在,也包含世界的过去,不仅包含我们已经发现的,也包含无数尚未被发现、等待被发现的村庄和世界的图景。
(要点:四个要点+总结)
二、现代文阅读
7.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瘦弱形容墙上抽出的麦芽,是将麦芽拟人化,生动地展现了麦芽的形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房顶上一排排的人字形瓦楞比作在空中不动的雁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房屋瓦楞的面貌,也使得房屋瓦楞的整齐特征跃然纸上。
(要点:手法,结合原文分析手法,表达效果)
8.第六段对父亲的神态描写,细致地展现了父亲在拉石头之后青筋暴突的神情,和由于下冰河导致父亲的衣服和身上的每个部位都挂满冰凌的情形,以及由于呼吸困难而憋青了脸、满头大汗的神态,生动而有力地表现了父亲为了盖房付出的辛劳与汗水,和乡土社会中的作者的父辈生活的艰苦和不易,由此更凸显了父亲在艰难的岁月里为子女付出其全部生命的无私形象。
(要点:结合原文分析神态描写、怎样的表达作用、塑造了何种父亲形象)
9.这段话是通过语言描写来直接呈现父亲的心意,其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哮喘”表明父亲当时堪忧的身体状况,但对此父亲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考虑要趁着自己尚未病重赶紧为子女将房子盖起来,看着子女成家立业,这才是父亲心中自己一生操劳的意义所在,这段话展现了父亲面对生活的坚韧和为子孙后代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的朴实而深厚的父爱,这样的意思经由父亲的对话直接表现,更显得真实而令人动容。
(要点:从父亲病情堪忧和依然无私奉献两方面概括这段话的内涵,从真实、动人方面总结表达作用)
10.本文所讲的“盖房”故事虽然发生在作者的村庄,但却呈现了一些人类世界共有的情愫和命题:文中的父亲,脚步最远只到县城,而能去洛阳就是人生大事,这其实展现了世界区域发展不平衡背景下,边缘、乡村地区居民与中心、都市的隔膜和对城市的崇拜这一普遍命题;文中的父亲,将自己的生命和人生的意义维系在为后代盖房、准备陪嫁、看后代成家立业上,以及文中提到的父母和村民们对房屋的重视甚至崇拜,这些其实都是乡土社会中居民的某种共有的情结;最终父亲为了盖房、为了子女的未来付出了他的全部心血乃至生命,这种为子女献出自己全部所有的父爱也是全人类共有的感情。可见本文正是由在村庄中的作者的父亲盖房的事例而表现了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情感与话题。
三、古诗词鉴赏
11.B
12.D
13.尾联通过描写了荷花盛开、莲蓬正嫩时分,主人公月下独酌的闲适自得场景,与前文中写世人为了蜗角蝇头的小利而彼此争斗形成对比,凸显了作者厌倦勾心斗角、不愿参与世俗纷争的清高情怀,和冷眼看尽世事纷扰后,对超脱名利的闲适平和的生活状态的追慕和肯定,又承接了颈联与现实的政治浮沉保持疏离、冷眼旁观的意旨,而以一个归隐田园之后的具体的生活场景作为全诗收尾,含义隽永,余味悠长。
(要点:尾联的内容、内容上与颔联的对比、结构上对颈联的承接、余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四、
14.(1)遵从,听从(2)率领
15.(1)B(2)C
16.C
17.这时张浚被贬永州,闭门谢绝客人,杨万里多次前往都不得见。杨万里(给他)写信恳请见面,才见到他。
18.今之所以旱者/以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故天地之气隔绝而不通
19.杨万里做事出于本心,往往真诚劝谏、坚持正义,不顾个人得失。(1)张栻出守袁州,杨万里上书请求留下张栻,又致信虞允文规劝他,虽没能让张栻留下,但得到众人赞佩;(2)百姓遭遇旱灾两个月,才请他应诏进言,他痛批为时已晚,并指出上下官员从中阻隔导致恩泽流不到民间;(3)高宗去世,孝宗命令皇太子参与决策。杨万里上疏力谏,又给太子上书,以“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劝其反复推辞,使太子感到恐惧;(4)洪迈等人在高宗丧礼的配飨名单上报吕颐浩等人,杨万里上书斥责,力陈张浚应当列入,惹得孝宗不快,遭至贬官。
20.C
21.D
22.在庐山草堂住一晚则身体安宁,两晚则心情恬适,多晚之后则身心舒畅、物我两忘,并不知为何如此。作者追求的正是一种从身体舒适到精神解脱的自由境界,是庄子所推崇的身心俱遣、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
23.(1)赏秀美风景,得心灵自由。庐山之景为众山之最,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是庐山美景之最,草堂正建立于此。优美的自然景色令作者身心舒适,获得精神自由。(2)抚慰思乡与贬官之情。作者初见则爱上庐山此景,有游子回到家乡之感,恋恋不舍。且草堂以山水灵胜与堂中装修与设置抚慰了作者贬官时期的遇挫心情;(3)满足自己的喜山水病癖。自己从小到大都喜欢在房屋中,建台子、做假山、围水池,终得以获得大地赠与的最好的处所。(4)准备终老于斯。作者期待在弟妹婚嫁、官期已满后,携妻子儿女、抱古琴古书而终老于此,成就平生之志。
12.19(《东西方对读》选几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