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多边形的内角》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上)第11章第二节《多边形的内角》。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作为第11章第2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再将内角和公式应用于平面镶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推理。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2、数学思考:能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能力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教法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概括,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动手操作、交流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直观演示,更好地实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六、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1.前提测评:
(1)平角的度数是多少?
(2)叙述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2.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生活当中存在的三角形。
3.提出相关的共同点的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三角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兴趣。)
(二)动手与归纳与猜想。
1.一、二、三组通过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2.四、五、六组通过用小刀(或薄尺)割纸,将一个三角形的纸片重新拼接,得出三角形内角和。
3.教师提问:
(1)一至三组得到的三个角度之和是不是正好为180度呢?应该是有误差,在180度左右。
(2)四至六组拼成的图,是不是正好成为一条直线呢?
4.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等于180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对自己的归纳结论有怀疑,并开始下一步的数学演绎证明。)
(三)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演绎证明)
1.课件展示图形
2.教师提示辅助线的运用。
3.布置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分组指导。
4.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5.通过发现有余力的组和个别学生,展示第二种证明方法。
6.指导学生进行证明,并引导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7.其他证明方法的提出。(课件展示,教师提示)
(设计意图:通过证明,使学生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确实是180度”,并通过合作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各组的指导和个别同学的指导,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并进行适当的学习评价。通过不同的证明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不同的路径。让学生体会出数学学习当中的“猜想—归纳—证明—解决—收获”的知识形成过程。)
(四)知识的形成:
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0。
(五)应用与提高
1.课件展示:
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度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度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度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2.教师指导与提示
3.题目分析与学生解答
4.解题过程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例题,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感悟收获
由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和心理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师可以得出本课的优点与不足,进行知识的补救及知识反馈)
(七)布置随堂作业
课件展示
在△ABC中,∠A:∠B:∠C=1:2:3,则∠A=__________度
在△ABC中,∠A=50度,∠B=2∠C,则∠B=_________度。
如图:已知AB∥CD,∠BEF,∠EFD的平分线交于点G,请你说明EG⊥FG
七、时间安排
(一)导入新课5分钟
(二)学生动手归纳与猜想5分钟
(三)演绎证明与合作探究10分钟
(四)知识形成与强调2分钟
(五)应用与提高6分钟
(六)感悟收获6分钟
(七)随堂作业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