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
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对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所不必要的知识最好不涉及。但是,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人类大规模利用的矿产资源都来源于矿物,因此,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内容。
(2)教学重点
地壳的物质循环
(3)教学目标
能说出矿物的概念、存在形态及其分类。并能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能说出岩石的概念,并能按照成因将岩石进行分类、列举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岩石;同时能分析说明沉积岩的两个特征。
能解释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并通过绘制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分析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通过科学地分析地质循环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提高科学素质,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4)教学方法
淡话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观察法
二、知识结构
第二章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通过学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初步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特征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从第二单元开始我们要学习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物质组成及其循环运动,起家一步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先一起学习地球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一节地壳的物质运动和物质循环。
大家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但是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等原因,目前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主要局限于地壳,而地壳是自然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所以,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那么地壳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呢?
一、 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合在一起形成了岩石圈。那么岩石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下面我们先一起看书,了解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
(一)矿物(板书)
【看书、分析】什么是矿物?什么是矿产?矿物的存在有哪三种基本形式?矿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常见的矿物有哪些?
【教师总结】
1、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如天然气是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是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的矿物都以固态形式存在,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4、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小组活动】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
1、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条痕等
2、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如指甲、曲别针、玻璃、小刀),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实验一:用观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区分磁铁矿与赤铁矿。
观察颜色 磁铁反应
磁铁矿 铁黑色 有磁性,能吸小铁钉
赤铁矿 钢灰色或暗红色 无磁性,但能被磁铁吸
实验二:快速区别滑石、石膏、方解石、莹石、石英。
先根据透明度把五种常见矿物分为两类,一类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方解石、莹石、石英;另一类是不透明的:滑石、石膏。然后用相互刻画的办法再进行区分:滑石刻不动石膏,而石膏能刻动滑石;莹石能刻动方解石,而刻不动石英。经过这两个步骤能迅速地区分开以上五种矿物。
(二)岩石(板书)
【看书、分析】什么是岩石?按照成因,岩石可以分为哪三类?请列举出代表性岩石。
【教师总结】
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二种,一是侵入岩,如花岗石;一是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课外活动】搜集岩石标本,分析岩石成因、矿物成分、主要用途。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板书)
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板书)
【看书、分析】什么叫地质循环?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如何?地质循环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
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板书)
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
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小组活动】绘制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说明岩石相互转化具备的条件。
【教师总结】指导完成课本P34/活动题。
1、(1)略 (2)A.岩浆上升冷却凝固 B.风化(崩解、分解、溶解)、侵蚀、搬运、沉积、埋藏、成岩 C.变质作用 D.高温熔化
2、(1)
形成条件 分布位置
侵入岩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成 最初的分布位置较深,在地壳之中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最初分布于地表之上
(2)沉积物必须经过埋藏和成岩作用,才能变成坚硬的岩石
(3)已经形成的岩石随着地壳运动下沉,或者与炽热的岩浆接触,温度、压力升高,从而发生变质作用
(4)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内力作用,风化、侵
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
四、板书提纲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1、概念
2、矿产
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
4、矿物的分类
5、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
(二)岩石
1、概念
2、分类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1、地质循环
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
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
(二)岩石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