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登高
杜甫
登高诗
一、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出身于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
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李白:豪放飘逸(浪漫主义)
杜甫:沉郁顿挫(“诗史“)
沉郁即深沉、郁结之意
顿挫有抑扬曲折、波澜起伏之意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时二十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别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之职。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背景介绍
诵读、理解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登高》被誉为七律之冠
第二部分
体会意境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 高 哀 清 白 飞
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清、白)、
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冷(心灵的悲凉)
人渺小,孤独
悲凉
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无家可归,漂泊沉沦
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感觉?
雄浑高远
肃杀凄凉
颔联
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
长江
对比
衬托
生命的晚秋
短暂
无穷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进入了人生的秋天。江山不改,而人世变迁;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诗人不过是天地间一过客,应是时日无多,岂不悲哉!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悲伤? 悲壮?
从哪几个词中可以体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状悲之广(空间上)
言悲之多(时间上)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气势磅礴,沉郁悲壮。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鉴赏颈联
万里: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登高都是一家人去的,且登高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
八可悲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常,久旅(长期漂泊)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无亲朋也。
百年,暮齿(晚年)也;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品析尾联
“艰难”指的是什么艰难?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种苦难经历,绝非诗人的个案,而是那个时代所有人都在遭逢的苦难。以764年为例,那年户部统计人口,十年战乱之后,人口减少十分之七,只剩一千九百六十余万。
品析尾联
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极其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写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既有对家乡和亲人的眷念,也有为国家多难的忡忡忧心。
颈联、尾联
悲
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
国难家愁
白发日渐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诗眼
写
景
首联
仰望
云天秋风
俯视
江水渚洲
颔联
无边落叶
不尽江水
抒
情
颈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尾联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悲
仰望
俯视
情景交融
气象宏伟
(凄凉萧条)
(忧国伤时)
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风格
小结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
诗人由:
内心伤悲 登高遣悲 触景生悲 借酒消悲 无处消悲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
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⒈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⒉ 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⒋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比阅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 高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
不同:
情不同
境不同
悲凉肃杀
生机勃勃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象,诗人的诗句却给人不同的感受?
景相同——秋景图
悲情
豪情
时代不同、年龄不同使人即使面对同样的景物所引发的感情不同
如何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再现人丰富的情感,由艺术家的艺术表现能力来决定。
情感
表达
艺术表现能力
《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