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31 11:0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清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清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盛世之象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一、盛世之治
重点讨论
(一)君权强化
相关史料
1、乾纲独断
清朝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都以勤政著称,他们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不厌其烦地祥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如何加强君权?
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乾纲独断的政治传统作出总结: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清高宗实录》
当时人形容皇权笼罩下的政治气氛: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
一、盛世之治
(二)君权强化
相关史料
2、奏折制度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1)含义:
迅速、机密
(2)特点:
明朝
清朝
①使皇帝能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
(3)作用
②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一、盛世之治
重点讨论
(一)君权强化
相关史料
3、设军机处
如何加强君权?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其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归军机,机臣承旨,只供传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乾隆年间曾任军机章京)《檐曝杂记》
①直接原因:处理西北军务。
(1)原因
②根本原因:加强君主专制。
协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2)职能
中枢秘书机构
(3)性质
雍正时期
一、盛世之治
重点讨论
(一)君权强化
相关史料
3、设军机处
如何加强君权?
①简:机构简单、成员少。
(4)特点
②速:办事效率高。
雍正时期
③密:保密性好。
军机处结构简练,只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层;每日奏折多者五、六 十件,年终十二月二十五日为末一日,奏折多至百余件者,皆于当天办完,没有耽搁过一日者。紧急事当时交下,随撰随进;军机值庐, 不准任何人窥探打听。
—摘编自赵奇《军机处—清王朝中央秘书处》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
(5)影响
②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一、盛世之治
重点讨论
(一)君权强化
相关史料
4、兴文字狱
如何加强君权?
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的刑狱。
(1)含义
思想文化专制。
(2)实质:
禁锢思想,摧残文化,维护专制。
(3)影响
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清稗类抄·狱讼类八》
一、盛世之治
基础梳理
(二)疆域治理
如何治理边疆?
主 要 威 胁 措 施
东南
东北
西北 及 北部
西南
中央
郑氏后裔占据台湾
康熙时,1683年统一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
沙俄侵略势力
康熙时,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出兵平叛;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任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西藏地区统治不稳定
土司割据
在西藏册封活佛;派遣驻藏大臣;颁布法律明确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
设立理藩院,掌管民族事务
一、盛世之治
基础梳理
(二)疆域治理
如何治理边疆?
相关史料
1、边疆
(1)治理措施
(2)措施特点
① 恩威并施,剿抚并用;
②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2、内地
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奠定了这一根基。 ——戴逸
“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
——(清)徐扬《盛世滋生图》题跋
盛世! 盛世?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英)马戛尔尼
二、盛世之危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资源危机
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胀迅速,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人地矛盾突出。
(一)内部危机
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清)汪士铎
二、盛世之危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2、统治危机
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时有发生。
(一)内部危机
嘉庆初年和珅被赐死,查抄家产的清单共109号...其中已估价的26号清单,即值银2亿2千多万两,全部家产当不下8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收入仅只4000多万两。 ——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白莲教起义
天理教攻入紫禁城打斗所留下的痕迹
二、盛世之危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来自西方的压力
这一时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二)外部危机
2、清政府的应对措施
面对来自西方的压力,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乾隆接见马戛尔尼
广州十三行
二、盛世之危
重点讨论
(1)含义
封建政府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中国贸易的政策。
(二)外部危机
(2)原因
①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如何认识闭关锁国政策?
②政治: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及西方的扩张。
③思想: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
相关史料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恩加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占余润。
——《清高宗实录》
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能视为珍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固兹赦谕! ——《清仁宗实录》
二、盛世之危
重点讨论
(3)影响
(二)外部危机
①积极: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
如何认识闭关锁国政策?
②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
相关史料
三、盛世之思
重点讨论
(一)从内在机制看盛世
1、经济
固守农耕经济,遏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清朝为何由盛转衰?
2、政治
进一步强化专制统治,日益腐败。
3、思想
大兴文字狱,压制思想文化的发展进步。
4、外交
闭关自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三、盛世之思
(二)从世界坐标再看盛世
如今新生蓬勃崛起的工业文明
曾经辉煌逐渐落幕的农业文明
1644建立全国性的政权
1688颁布
《权利法案》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29设军机处
1765英国工业革命
1775美国独立战争
1689《尼布楚条约》
1757
一口通商
1793
马戛尔尼访华
1789法国大革命
1796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
1840鸦片战争
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本课小结
一、盛世之治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二、盛世之危
三、盛世之思
1、君权强化
2、疆域治理
(1)乾纲独断
(2)奏折制度
(3)设军机处
(4)兴文字狱
1、内部危机
2、外部危机
1、从内在机制看盛世
2、从世界坐标看盛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