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外忧患与救亡图存
一、大危机下的变局:戊戌变法运动
二、大冲突下的乱局:义和团运动
三、大动荡下的残局: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标准
认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出的努力及其存在的局限性;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大危机下的变局: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有哪些?
相关史料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①政治上: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经济上: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为维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
1、背景
重点讨论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③阶级力量上: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壮大。
④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的兴起及西学的传播为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大危机下的变局: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有哪些?
相关史料
④理论上: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组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⑤组织上:维新派成立了强学会、保国会等组织,宣扬变法图强的办法。
1、背景
重点讨论
⑥宣传上:兴办《时务报》、《国闻报》、《中外纪闻》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⑦实践上:洋务运动的破产证明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失败。
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者,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
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真题演练
(2015·课标Ⅱ,T29,4分)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C
《万国公报》与近代思想解放
真题演练
(2017·高考江苏卷·T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 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A、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D
一、大危机下的变局: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的经过、内容有哪些?
相关史料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举人上书皇帝,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史称“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经过
基础梳理
“明定国是” 诏书明确宣示: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
(1)拉开序幕——公车上书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2)高潮——百日维新
(3)失败——戊戌政变
一、大危机下的变局: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的经过、内容有哪些?
相关史料
3、主要内容
基础梳理
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的主张:
1、革新科举制度和法律规范;
2、设立政府制度局和创设十二个新局来取代无用的军机处、六部和其他现有的机构;
3、设立各级民政局和地区分局,作为地方自治的初步形式;
4、在北京设立议院;
5、采用宪法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①政治上: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②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矿业;举办邮政。
③文化教育上: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④军事上: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一、大危机下的变局: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评价
相关史料
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4、性质
重点讨论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改良过程中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毫无实权的光绪帝身上;在变法形势危急时,又把希望寄托在了袁世凯身上……
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主观原因
5、失败原因
②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也没有严密的组织。
③操之过急且具体策略失当,不系统且过于急促繁多。
守旧势力仍很强大,阻碍变法开展。
(2)客观原因
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
——康广仁《致易一书》
在变法的100多天时间里,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颁布了40多道改制诏令,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方面。——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一、大危机下的变局: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评价
相关史料
6、评价
重点讨论
戊戌变法的内容:①政治上,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②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矿业;举办邮政。③文化教育上,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④军事上,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揭开了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1)进步性
②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和军事的近代化。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2)教训
二、大冲突下的乱局:义和团运动
如何辩证分析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和口号?
相关史料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激化。
②直接原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中国人民与外国教会势力矛盾激化。
1、原因
重点讨论
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冲入教堂的村民打死。德国立即作出了反应,乘机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青岛。接下来的一个月,俄军进驻了辽阳南方的旅顺,英国和法国分别派兵占领威海和广州湾。
2、口号
——扶清灭洋
①革命性:
“扶清”有利于争取清军反帝;
“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②局限性:
“扶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带有盲目排外色彩。
二、大冲突下的乱局:义和团运动
如何看待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
相关史料
3、清政府的态度
重点讨论
①先抚后剿:安抚民众,稳定秩序,维护统治。
②招抚:以承认其合法地位的方式加以控制、利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控制局势的发展。
③剿灭:义和团运动已不再对清政府构成威胁,而西方侵略势力直接威胁到清朝的统治,为维护统治,取得侵略者的“宽容”和“谅解”。
“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乃各督抚奏称,信其邪术以保固,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矣。” ——《上谕》1900年6月26日
“著都饬所属文武各员,查明各种会匪名目,严行禁止,胆敢仍前聚众,藉闹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
——《上谕》1899年11月28日
“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上谕》 1900年9月7日
二、大冲突下的乱局:义和团运动
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相关史料
4、结果
重点讨论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乱拳笔记》
则各国于此一役,知民气之不可辱;有此数功,则我国民精神可从此振刷矣。
——《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
5、评价
①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②进步性: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③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迷信色彩浓厚;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三、大动荡下的残局:八国联军侵华
相关史料
①根本原因:列强企图瓜分灭亡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1、原因
基础梳理
2、经过
①1900年6月,英、美等国发动侵华战争。
②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天津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打击。
③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
三、大动荡下的残局:八国联军侵华
相关史料
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督抚为防止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抑止人民反抗斗争,同帝国主义商议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的事件。
3、东南互保
基础梳理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1)含义
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表明中央权威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2)影响
三、大动荡下的残局:八国联军侵华
相关史料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4、结果
重点讨论
5、影响
①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如何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辛丑条约》的内容:①惩办“首祸诸臣”。②赔偿4.5亿两白银。③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④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保护。⑤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②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③外军进驻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
④惩办“首祸诸臣”、严禁反帝和禁考标志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课小结
一、大危机下的变局:戊戌变法运动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二、大冲突下的乱局:义和团运动
三、大动荡下的残局: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2、经过
3、主要内容
1、原因
2、口号
3、清政府的态度
1、原因
2、经过
4、性质
5、失败原因
6、评价
4、结果
5、评价
3、东南互保
4、结果
5、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