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将改革进行到底
一、转折之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富强之路:改革开放
课程标准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三、统一之路:“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转折之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相关史料
②文革结束后的“两个凡是”方针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重点讨论
1、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有哪些?
①文革对经济的破坏及文革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④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
一、转折之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相关史料
②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基础梳理
2、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有哪些?
①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③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④决定实行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一、转折之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基础梳理
3、历史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抛弃……
确立……
作出……
确定……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拨乱反正
组织路线
转折一:“左”倾——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①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②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合作探究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一、转折之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②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基础梳理
4、拨乱反正,统一思想,健全法制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级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③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富强之路:改革开放
相关史料
②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重点讨论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长期以来的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安徽省凤阳县,文革时每人每天口粮8两,不够吃,就用瓜代替。有人编凤阳花鼓词唱到“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二、富强之路:改革开放
相关史料
②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基础梳理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③购销体制:变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为农产品自由买卖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内容
④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小岗村第一份大包干红手印
二、富强之路:改革开放
相关史料
②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基础梳理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经济较快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意义
二、富强之路:改革开放
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基础梳理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概况
(2)内容
③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富强之路:改革开放
基础梳理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对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作用
②对国民经济: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③对工业生产格局:发生了战略性转变,重工业不再是政府主导的优先发展项目,轻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之路。
相关史料
二、富强之路:改革开放
相关史料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基础梳理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概况
经过多年的开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2)结果:
③ 1985年以后,国务院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二、富强之路:改革开放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基础梳理
4、逐步深化
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③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⑤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⑥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
三、统一之路:“一国两制” 与祖国统一大业
相关史料
基础梳理
1、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其内涵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实践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三、统一之路:“一国两制” 与祖国统一大业
基础梳理
3、台湾问题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②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③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④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三、统一之路:“一国两制” 与祖国统一大业
基础梳理
3、台湾问题
⑤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本课小结
一、转折之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二、富强之路:改革开放
1、背景
2、内容
3、历史意义
1、提出
2、实践
三、统一之路:“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4、拨乱反正,统一思想,健全法制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逐步深化
3、台湾问题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