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重点讨论
相关史料
①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1、科举制度的变革
②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1)背景
①戊戌变法时期: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2)表现
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 …客谓处存亡危急之秋,务亟图自救之术,此意是也。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
——严复《救亡决论》
③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的背景有哪些?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科举制度的变革
②新政时期: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设立各类学堂。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2)表现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舍其旧而新是谋,……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A、换取列强信任。
B、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C、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D、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①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了选官制度的改革。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背景
①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2)表现
②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2、选官制度的改革
②选官制度改革
(2)表现
1904年1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B、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A、学堂选官制度: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A、学制系统完善。
B、学制设置制度化。
C、重视对实业教育的发展。
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E、指导思想仍是“中体西用”。
晚清官员选拔的变化、特点
合作探究
一、变化
①形式上:科举选官→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
②内容上:四书五经→经时济变。
③目的上:选拔官吏→育人、取才于一途。
二、特点
①受西学传播影响。
②为挽救民族危机,为政治革新服务。
③近代化趋势明显。
清末新政的措施、影响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选派学生到西洋各国求习专门学业。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了学生章程。这时,已经实行了对各级学堂毕业的人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衔的办法,而且规定按照科举考试制度通过会试的人还必须去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同时,在京师设立仁学院、进士馆,各省设立课吏馆。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答:①措施:派遣留学生;改革选官制度;对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学子进行培训。
②影响: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助于培养实用人才,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2、分析材料二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
答:①经济上:科举制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政治上:清末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
③思想文化上:西方文化的传播,民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1)依据
①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2)内容
②制度完善: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①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3)评价
②对于提高文官素质,建立公平的用人机制有积极意义。
③其局限性在于基本停留在纸面上,没有真正实施。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基础梳理
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7年)
(1)方式
①考试: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根据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②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①1928年,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1)背景
①人事制度:重新设计颁布,“官吏” 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2)措施
②公务员制度: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②受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须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 。——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③考试法规: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法规。
(2)措施
④其他: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也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一切公务人员之考试权皆属于考试院;其不经考试院或不遵守考试法所特定之办法,而行使考试权者,以越权论。考试院不提出质询者,以废职论……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铨叙制度》1947
①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
(3)特点
③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
②法律制度更加完备。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3)特点
④更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在当时,对政府官吏的贪污舞弊,不仅"不能批评,且须为之隐蔽"。
——《政治制度史》
⑤政党官僚主义色彩浓厚。
①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4)评价
③未动摇专制统治的基础,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②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概念阐释
相关史料
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干部】
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公务员】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①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1、改革开放前
②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③内容包括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1941年10月,中央明确规定,除军队干部外,党的干部都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由组织部统一管理。 ——张鹏翔《党管干部原则的实践历程与启示》
凡属担负全国各个方面重要职务的干部均应由中央加以管理。
——《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195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基础梳理
2、改革开放后
①内容: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干部管理体制改革
②作用: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基础梳理
2、改革开放后
①过程: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005年,全国人大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2)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
②完善: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③作用: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本课小结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科举制度的变革
2、选官制度的改革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2、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7年)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1、改革开放前
2、改革开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