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第一册 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第一册 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31 11:0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震和地震波
地震概念:地壳中岩层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其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会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震动。
地震
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因素有关
地震构造:
震源
震中
震中距
等震线
震源深度
地震分布
世界: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我国:地震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地震波
概念: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分 类 特 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p
横波s 较快
较慢
固、液、气体
固 体
都随所通过
物质的性质
而改变
地震波
类型:按照传播方式,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类型: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三层之间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不连续面:指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突然变化的面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①莫霍面: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9~41km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古登堡面:在地下2900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地心
5150
地面
33千米
莫霍面
横波、
纵波增加
波速
2900千米
古登堡面
横波(消失)
纵波(减小)
波速
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概念: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特征: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地壳厚度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成分: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元素
结构:硅铝层密度小,不连续;硅镁层密度大,连续
地壳
地幔
概念: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在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深度约17~2900km
成分: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
结构:分为上地幔
和下地幔
上地幔:固态,
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下地幔:可能为固态
温度、压力和密度
均增大
岩石圈
概念: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构成,合称为岩石圈。
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上部,岩石物质处于塑性状态,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
概念:地球的核心部分,古登堡面包围的球体,约2900km以下
成分:极高温状态下的铁和镍
结构:外核——液态或
熔融状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固态
地球的外部圈层
概念: 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特征:地球上的温度变得和缓
提供生物生存必须的氧气
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
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组成: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特征:水圈在不停
运动之中,陆地水
与人类关系密切
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总称
分布: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
特征:促进太阳能
转化,改变大气圈
和水圈组成、改造
地表形态等方面起
着重要作用。
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岩石圈
物质循环
能量交换
地球的外部圈层 之间相互关系
概念: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