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提升培优限时小测
一、单选题
1.清明时节的扫墓是人们祭祖、缅怀先辈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没有忘记为新中国的成立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示纪念,这一决议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2016八下·徐闻期中)某校正在开展历史专题图片展览,下列图片能选入“中国历史新纪元”板块的是 ( )
A. B.
C. D.
3.一首歌中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1949年9月 B.1949年10月1日
C.1950年10月1日 D.1953年7月
4.“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歌词),西藏人民“苦变甜”的历史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5.在那张泛黄的新闻照片中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和毛泽东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一场战争让他们失去了各自心爱的儿子,他们有共同的悲伤,他们也分享着共同的骄傲。这场战争是( )
A.抗日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美援朝战争 D.鸦片战争
6.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
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第二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开国大典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的完成
7.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
A.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B.巩固新生政权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8.宣传标语往往反映出时代特色。“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我们祖国的工业化而奋斗!”这句标语最早出现在(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9.习近平同志说过:“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60多年前,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一大 D.中共八大
10.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11.一个资本家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这样想法的资本家是通过什么方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 )
A.公私合营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直接被没收 D.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2.1956年,一位中国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清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表达了( )
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欣喜
C.“大跃进”运动开始初期的信心
D.“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的狂热
13.下图反映的是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
14.“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5.下面图中的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遵循了客观规律 B.解放了思想
C.违背了客观规律 D.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16.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兰考流传着一首民谣:“故道黄河东流去,留下一片黄沙地。党为了咱除‘三害’,派来一位好书记。”民谣中的“好书记”是( )
A. 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17.在全国开展的“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中,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被提名为候选人。他们身上共同的优秀品质是( )
A.献身科学,淡泊名利 B.会战石油,艰苦创业
C.热爱祖国,敬业奉献 D.清廉执政,一心为民
18.“红卫兵,决心强,灭资兴无当闯将,彻底摧毁旧世界,共产主义放光芒。”这类歌谣最有可能流行于(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大跃进”运动中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9.“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填空题
21.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①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
②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 。
③中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 。
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
⑤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
三、材料分析题
22.新中国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战火中降生,她承载着全世界1/4人类的百年期待,一个统一、富强、民主的中国,是她给所有中国人的承诺。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她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下面我们一起探究“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组:图片资料
第二组:文字资料
资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资料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资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资料四:《协议》共17条,主要内容是: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
(1)请你分别写出第一组资料中的四幅图片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2)第二组中资料一是哪一支军队的战歌 资料二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资料三出自哪一部法律
(4)资料四的《协议》签订于哪一年 这一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什么
(5)通过以上探究,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成就也给中央决策者们错误的信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可能即刻到来。
材料二 右图为“三面红旗”。
这里说的“三面红旗”,是指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高举“三面红旗”的时代已经过去50多年了。回过头来看,“三面红旗”的提出与实施,反映出一个盲目冒进的问题:总路线是在经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上的盲目冒进;“大跃进”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盲目冒进;人民公社化则是反映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方面的盲目冒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一五”计划何时开始实施,它取得了哪些成就 请你列举其中的两项。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这里所说的“三面红旗”都提出或开始实行于哪一年,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造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错误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4)从以上材料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综合题
24.在学习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单元的内容后,小明同学总结了这样的一条线索:“工业起步——宪法保障——制度建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请你结合这条线索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起步”指的是哪个时期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上取得的就
(2)“宪法保障”和“良好开端”与这一时期两次重要的会议有关。其中“良好开端”指的是中共八大的召开,请问“宪法保障”与什么会议有关。此次会议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的名称是什么
(3)“制度建立”指的是什么制度的建立 建立的时间是么
(4)“出现失误”指哪些重大的失误
(5)谈一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给你的启示与教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理解“中国历史新纪元”即对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故符合题干意思的是答案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图片和重大事件的掌握。
3.【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命运开始自己主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结合题干及所学知识可判断西藏人民“苦变甜”开始的时间应为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由关键信息“英雄黄继光”可知这场战争是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在这场战争中英勇牺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提高“农民的地位”可知是土地改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三个事件都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从而分析其作用基本相同,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新生政权,由此判断B正确;A是新中国成立的作用,C社会主义改造是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D出现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都与题意不符。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的共同作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 “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通过题干和图中的关键信息“农民孙志刚”“1953年”可知“社”指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1.【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识记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而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57年到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联系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的结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4.【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提取图片中的信息,链接课本,“大跃进”时期出现了不切实际的浮夸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违背了客观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辨析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20世纪60年代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当地人民治理“三害”,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王进喜是大庆石油工人;邓稼先是“两弹元勋”;雷锋是解放军战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辨析能力。
17.【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 “献身科学,淡泊名利”指的是邓稼先;“会战石油,艰苦创业”指的是王进喜;“清廉执政,一心为民”指的是焦裕禄。他们共同的优秀品质是热爱祖国,敬业奉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8.【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红卫兵”等可判断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
19.【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重要信息是“折腾”“历史事件的教训”等,应该选择不符合实际、有重大失误的事件,才能体现出“折腾”,因此可排除含①的选项。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0.【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后,会议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今后党的任务,是社会主义探索的开始。国民经济的调整纠正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文化大革命”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又一次重大失误,故本题选择B。
【点评】本题考查点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考查学生根据题干信息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1.【答案】西藏的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一五”计划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赎买政策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立足所学知识作答即可,此题提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重要事件进行归纳总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
22.【答案】(1)图一:新中国成立(或开国大典);图二:西藏和平解放;图三:土地改革;图四:抗美援朝。
(2)中国人民志愿军。新中国的成立。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5)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图片可以判断历史事件。第(2)题第一问根据歌曲可以判断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第二问是新中国的成立。第(3)题根据资料三中“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4)题根据资料中的“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可得出结论。第(5)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和分析能力。
23.【答案】(1)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写出其中两项即可)
(2)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原因: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由于过分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制定政策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中的“总路线”可知是1958年,总路线的内容根据所学回答。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第(4)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
24.【答案】(1)“一五”计划期间。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56年。
(4)“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5)启示与教训: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我们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个人崇拜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线索中的事件分别是
工业起步 “一五”计划
宪法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制度建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
出现失误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第(5)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以史为鉴、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启示与教训的总结,可以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失误的原因角度思考、回答,注意语言的概括性、简洁性,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
1 / 1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提升培优限时小测
一、单选题
1.清明时节的扫墓是人们祭祖、缅怀先辈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没有忘记为新中国的成立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示纪念,这一决议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2016八下·徐闻期中)某校正在开展历史专题图片展览,下列图片能选入“中国历史新纪元”板块的是 (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理解“中国历史新纪元”即对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故符合题干意思的是答案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图片和重大事件的掌握。
3.一首歌中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1949年9月 B.1949年10月1日
C.1950年10月1日 D.1953年7月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命运开始自己主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4.“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歌词),西藏人民“苦变甜”的历史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结合题干及所学知识可判断西藏人民“苦变甜”开始的时间应为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
5.在那张泛黄的新闻照片中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和毛泽东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一场战争让他们失去了各自心爱的儿子,他们有共同的悲伤,他们也分享着共同的骄傲。这场战争是( )
A.抗日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美援朝战争 D.鸦片战争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由关键信息“英雄黄继光”可知这场战争是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在这场战争中英勇牺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6.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
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第二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开国大典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的完成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提高“农民的地位”可知是土地改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7.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
A.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B.巩固新生政权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三个事件都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从而分析其作用基本相同,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新生政权,由此判断B正确;A是新中国成立的作用,C社会主义改造是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D出现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都与题意不符。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的共同作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
8.宣传标语往往反映出时代特色。“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我们祖国的工业化而奋斗!”这句标语最早出现在(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答案】A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 “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9.习近平同志说过:“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60多年前,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一大 D.中共八大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
10.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通过题干和图中的关键信息“农民孙志刚”“1953年”可知“社”指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1.一个资本家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这样想法的资本家是通过什么方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 )
A.公私合营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直接被没收 D.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识记的能力。
12.1956年,一位中国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清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表达了( )
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欣喜
C.“大跃进”运动开始初期的信心
D.“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的狂热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而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
13.下图反映的是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57年到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联系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的结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4.“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5.下面图中的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遵循了客观规律 B.解放了思想
C.违背了客观规律 D.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提取图片中的信息,链接课本,“大跃进”时期出现了不切实际的浮夸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违背了客观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辨析能力。
16.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兰考流传着一首民谣:“故道黄河东流去,留下一片黄沙地。党为了咱除‘三害’,派来一位好书记。”民谣中的“好书记”是( )
A. 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20世纪60年代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当地人民治理“三害”,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王进喜是大庆石油工人;邓稼先是“两弹元勋”;雷锋是解放军战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辨析能力。
17.在全国开展的“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中,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被提名为候选人。他们身上共同的优秀品质是( )
A.献身科学,淡泊名利 B.会战石油,艰苦创业
C.热爱祖国,敬业奉献 D.清廉执政,一心为民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 “献身科学,淡泊名利”指的是邓稼先;“会战石油,艰苦创业”指的是王进喜;“清廉执政,一心为民”指的是焦裕禄。他们共同的优秀品质是热爱祖国,敬业奉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8.“红卫兵,决心强,灭资兴无当闯将,彻底摧毁旧世界,共产主义放光芒。”这类歌谣最有可能流行于(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大跃进”运动中 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红卫兵”等可判断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
19.“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重要信息是“折腾”“历史事件的教训”等,应该选择不符合实际、有重大失误的事件,才能体现出“折腾”,因此可排除含①的选项。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0.“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后,会议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今后党的任务,是社会主义探索的开始。国民经济的调整纠正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文化大革命”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又一次重大失误,故本题选择B。
【点评】本题考查点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考查学生根据题干信息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二、填空题
21.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①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
②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 。
③中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 。
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
⑤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
【答案】西藏的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一五”计划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赎买政策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立足所学知识作答即可,此题提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重要事件进行归纳总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
三、材料分析题
22.新中国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战火中降生,她承载着全世界1/4人类的百年期待,一个统一、富强、民主的中国,是她给所有中国人的承诺。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她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下面我们一起探究“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组:图片资料
第二组:文字资料
资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资料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资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资料四:《协议》共17条,主要内容是: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
(1)请你分别写出第一组资料中的四幅图片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2)第二组中资料一是哪一支军队的战歌 资料二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资料三出自哪一部法律
(4)资料四的《协议》签订于哪一年 这一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什么
(5)通过以上探究,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图一:新中国成立(或开国大典);图二:西藏和平解放;图三:土地改革;图四:抗美援朝。
(2)中国人民志愿军。新中国的成立。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5)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图片可以判断历史事件。第(2)题第一问根据歌曲可以判断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第二问是新中国的成立。第(3)题根据资料三中“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4)题根据资料中的“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可得出结论。第(5)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和分析能力。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成就也给中央决策者们错误的信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可能即刻到来。
材料二 右图为“三面红旗”。
这里说的“三面红旗”,是指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高举“三面红旗”的时代已经过去50多年了。回过头来看,“三面红旗”的提出与实施,反映出一个盲目冒进的问题:总路线是在经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上的盲目冒进;“大跃进”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盲目冒进;人民公社化则是反映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方面的盲目冒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一五”计划何时开始实施,它取得了哪些成就 请你列举其中的两项。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这里所说的“三面红旗”都提出或开始实行于哪一年,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造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错误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4)从以上材料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写出其中两项即可)
(2)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原因: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由于过分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制定政策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中的“总路线”可知是1958年,总路线的内容根据所学回答。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第(4)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
四、综合题
24.在学习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单元的内容后,小明同学总结了这样的一条线索:“工业起步——宪法保障——制度建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请你结合这条线索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起步”指的是哪个时期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上取得的就
(2)“宪法保障”和“良好开端”与这一时期两次重要的会议有关。其中“良好开端”指的是中共八大的召开,请问“宪法保障”与什么会议有关。此次会议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的名称是什么
(3)“制度建立”指的是什么制度的建立 建立的时间是么
(4)“出现失误”指哪些重大的失误
(5)谈一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给你的启示与教训。
【答案】(1)“一五”计划期间。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56年。
(4)“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5)启示与教训: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我们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个人崇拜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线索中的事件分别是
工业起步 “一五”计划
宪法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制度建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
出现失误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第(5)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以史为鉴、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启示与教训的总结,可以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失误的原因角度思考、回答,注意语言的概括性、简洁性,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