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新世纪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
文综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2022年1月31号,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下图所示)亮相中国虎年春晚舞台,可谓“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这件青铜面具宽颐广额,面庞夸张,眉、眼、鼻、唇、耳等线条流畅,棱角分明,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同址出土的还有铜尊、铜壘、玉璋、玉琮等众多文物,这显示出蜀地与中原、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联系紧密。这些文物可用来说明
A.古蜀国宗教礼仪较发达 B.巴蜀地区的手工技艺国内领先
C.巴蜀文明的圆融内敛性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25.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
这些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
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 B.察举制度得到了完善
C.乡论支配国家统治秩序 D.社会阶层间流动固化
26.宋代重视重大疑难案件的审理,皇帝会派出专门的审判机构进行审判;中央除了刑部和大理寺之外还建立了审刑院,由皇帝亲自审理一些重大案件;皇帝还经常向各个地方派出巡阅使,对地方案件的审理进行监督。这表明宋代
A.皇权专制得到强化 B.法制体系建设完备
C.监察制度健全高效 D.地方治理成就突出
27.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十六日,清政府令各省“凡市集落地税,其在府、州、县城内,人烟凑集,贸易众多,且官员易于稽查者,照旧征收,但不许额外苛索,亦不许重复征收。若在乡镇村落,则全行禁革,不许贪官污吏假借名色,巧取一文”。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A.清政府的商业政策较为灵活 B.私营工商业受到严格控制
C.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D.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28. 近代学者王韬认定“中国为西土文教之先声”;李鸿章、奕?等人反复论证西方算术中的“借根方”脱胎于中国“四元之学”;郑观应也以“西学中源说”力证西学乃中华古文化西传所成。材料折射出( )
A. 中国人的盲目自大 B. 中西文化联系紧密
C. 学习西方阻力很大 D. 全面西化思潮出现
29. 有学者考证,“人民解放军”这一称谓最早由刘少奇在1944年提出。从1944年下半年到1947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的称谓经历了“提出一中断一再提出”的过程。这反映了( )
A. 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 B. 中共努力维持统一战线
C. 党对军队领导权的加强 D.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30. 1953年,需由国家供应的商品粮比1952年增加了31%;而从土改后的粮食生产状况看,当年的粮食收购计划难以完成,粮食供应不足。这表明( )
A. 农村生产关系急需调整 B. 工业化增加了原料需求
C.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 粮食收购渠道需多样化
31. 新中国出现千万人以上规模人口迁徙,主要有:1958年至1962年的大跃进运动和困难时期的精简下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民工流动。这体现了( )
A.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B. 资源配置方式变化
C. 工业结构日趋合理 D. 城乡工农统筹发展
32.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把部落和氏族束之高阁吧!”是古代雅典一次改革后流行的谚语。与此谚语流行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
33.为了使信徒们不至于被异端思想所迷感而走上怀疑上帝的道路,基督教会在自己开办的学校中教授几何学、数学、天文学。几何学用来解释上帝创造的世界……而天文、数学和几何学恰好就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原点。这表明( )
A. 基督教教义成为近代科学的理论基础
B. 近代科学强化了教会神学权威
C. 教会学校客观上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D. 宗教改革促进了近代科学发展
34.由于世界贸易转移的效应,大部分区域组织协定的目的实际上是从区域外的竞争中产生贸易转移,即通过内部合作来对抗区域外国家。如欧共体成立以来,各成员国相互间的利润从1958年到1980年以年均19%的速度递增,但发展中国家对欧共体的出口却大幅下降。这表明( )
A. 区域经济组织本身具有排他性
B. 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
C. 欧共体对外贸易额居世界首位
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现了资源的互补
35. 下表所示为近年来一些学者和政治人物在欧洲与美国关系问题上的见解。这反映出( )
身份 主 张
学者罗伯特 “现在是停止说欧洲人和美国人具有共同的世界观的时候了。在极其重要的力量——力量的功效、力量的道德性和力量的期待问题上,美国人同欧洲人的看法大相径庭。”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 “当前,有帝国主义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对美国战略产生的民族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影响比二战结束以来任何时候都大。”
欧洲改革中心高级研究员弗茨 “我们不应该再说欧洲和美国具有类似的世界观。”
A. 美国企图建立的单极世界已被打破
B. 欧洲一体化和世界多极化并行不悖
C. 国际力量的对比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D. 欧洲放弃冷战思维致力于世界和平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激起似同心圆的波浪效应,在大西洋两岸一波接一波地向大陆纵深推进:在欧洲大陆是沿比利时、法国、德意志、瑞士、意大利、俄国等国展开,在北美大陆也是从东北部逐渐向西部、南部扩展……工业革命的高潮普遍发生在1848年之后,革命的教训和激烈的国际竞争迫使各国政府纷纷调整政策,消除经济发展的障碍,大力发展经济。欧陆主要国家之间签订了一系列自由贸易,美国通过内战也使南方走上工业化道路。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演进到工业文明的转折点,它推动了人类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将世界上大片地区强行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之下,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世界史·近代卷》等
材料二 中国虽然在明清时期就存在使用雇佣劳动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然而却没有自发地出现工业革命,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国外引进的。而在这方面,洋务运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虽然就生产关系而言还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它们从外国购进设备来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根据材料一,指出欧美工业革命演进的突出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美工业革命演进的历史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相较于欧美工业革命的特殊之处,并分析其成因。(13分)
"打工潮"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历史。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到1980年代,潘海工业快速发展,城市经济有了极强地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全国劳动力市场开始形成,中西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土又离乡,向沿海城市转移。
1992年以后中国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打工潮,当年就有大约4000多万农民工流入沿海和城市去打工,此后外出打工农民越来越多。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后,随着内地承接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打工人员回到家乡工作创业。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劳工"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摘编自《百度文库》
(1)编写一幕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打工人物的对话。(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图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9分
(2)结合打工人员流动的变化,说明"打工潮"的变化是一部"经济史"。3分
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2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登上皇位,当时的俄国“刑狱司法可以买卖,不论大罪还是过失都要受到残酷惩罚,舞弊行为和执法不公现象盛行,资本主义经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西欧国家”。即位之后她经常与伏尔泰、狄德罗等法国思想家通信,听取他们对政治改革的意见。她指导制定法律规范,论证君主专制等重要问题;将司法机构进行重组,形成了一个泾渭分明、阶级差别的法院体系;在不损害其专制权力的前提下尝试将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适度分离。强烈的权力欲使得她经常干预司法事务,导致俄国司法体系效率低下。 ——摘编自《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的影响。9分
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方志敏(1899—1935年)在学生时代,即加入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国民革命时期领导江西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苏维埃政权,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中国红军;1934年11月亲率北上抗日先遣队,牵制强大的敌军,直到英勇牺牲。……凡是有群众的地方,都可以看见这一个个具有无限毅力的行动家的足迹,在每个城市里,在每个穷乡僻壤里,在敌军兵士群众中,他都做过革命的鼓动工作。他总是与群众在一起,总是在群众前面。这就是我们民族英雄方志敏。……在国民党庆祝生擒“方匪”大会上,方志敏气魄昂然,使观众表示无限敬仰、无限之尊敬及同情;当反动派威逼利诱时,方志敏态度非常强硬,坚决表示“头可断而志不可摇”,至死都没有动摇。方志敏牺牲后,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海内外掀起了一个宣传方志敏“抗日民族英雄”形象的高潮,对抗战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时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摘编自万振凡、何爽《抗战爆发前后方志敏“抗日民族英雄”形象在国内外的传播》
(1)根据材料概括方志敏对中国革命的贡献。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宣传方志敏“抗日民族英雄”形象的重大意义。
8分
参考答案
24 —30D A AACDA 31 —35BCCAB
41. 【答案】(1)突出特征:从大西洋两岸向内陆扩展;1848年后进入高潮;政府(或国家力量)在工业化进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历史影响:推动了欧美各国社会生产力大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民族地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助推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等。
(2)特殊之处:面临不利的内外环境;技术上受制于外国人;封建官僚主导,管理方式落后;民用工业辅助军用工业。
成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解析】
【详解】(1)突出特征:根据材料一“在欧洲大陆是沿比利时、法国、德意志、瑞士、意大利、俄国等国展开,在北美大陆也是从东北部逐渐向西部、南部扩展”根据所学可以总结出从大西洋两岸向内陆扩展;根据材料“工业革命的高潮普遍发生在1848年之后”可知1848年后进入高潮;根据材料“欧陆主要国家之间签订了一系列自由贸易,美国通过内战也使南方走上工业化道路。”可知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起到推动作用。历史影响: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演进到工业文明的转折点,它推动了人类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可以从推动了欧美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民族地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助推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回答。
(2)特殊之处:根据材料“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国外引进的”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面临不利的内外环境;技术上受制于外国人;根据材料“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但它们从外国购进设备来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官僚主导,管理方式落后;民用工业辅助军用工业。成因:根据材料结合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总结。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42、(1)主题:主题明确,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浦东的开发、“安居工程”、铁路的建设、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从中选取事件组成主题,进行阐述。)
对话内容: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
(2)从打工人员的变化与国内外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沿海对劳动力的需求,“打工潮”出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发展,“打工潮”达到高潮;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让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打工人员“返乡”工作创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联系不断密切,打工人员的流动中出现了外国“劳工”。
【详解】(1)根据“ 到1980年代,潘海工业快速发展”“1992年以后中国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打工潮”“21世纪第一个十年后”可从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浦东的开发、“安居工程”、铁路的建设、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方面根据主题。论述时结合改革开放时期相关的内容进行概括。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的学可从从打工人员的变化与国内外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进行概括。主要是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等方面。
45、答案:(1)原因:俄国政局混乱,官场黑暗腐败,刑罚过于严苛;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受启蒙思想影响。
影响:巩固了沙皇的专制统治;规范了法律法制体系;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客观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46、答案:(1)贡献:领导农民运动;领导了土地革命斗争;创建了中国红军;发动群众抗日;展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树立了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意义: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强化救亡图存的社会共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的形象;激发海内外正义人士的抗日热情,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为中国人民抗日行动提供思想、行动规范和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