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同步练习(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同步练习(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03 21:40:22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二上·潮阳期末)“血迹石”是约三亿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后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根据文字材料和右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分别是(  )
A.②—花岗岩和①—石灰岩 B.③—大理岩和④—砂岩
C.①—石灰岩和④—玄武岩 D.①—砂岩和②—片麻岩
2.下列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血迹石”的出现经历了内力与外力的共同作用
B.“血迹石”的形成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C.“千人石”一定具有层理构造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
【答案】1.C
2.A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解读
(1)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判断该类图的基础。
(2)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和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
(3)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才可能含有化石,它保存了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而岩浆岩、变质岩中则不可能含有化石。
1.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的物质循环。图中③由三个箭头指向,一个箭头指出,说明③为岩浆,岩浆冷却形成岩浆岩,④为岩浆岩;可能为喷出岩,也可能为侵入岩;①为沉积岩,②为变质岩。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血迹石”是海生生物的遗体,是在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奇特化石,和石灰岩同属于沉积岩,对应的①;“千人石”是喷发的岩浆岩冷凝形成的,属于喷出岩,和玄武岩的成因相同,对应的是④。故答案为:C。
2.根据材料可知,“血迹石”属于沉积岩,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A对;“血迹石”形成于海洋,没有历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千人石”是岩浆冷凝形成的喷出岩,没有层理构造,C错误;“千人石”是由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的喷出岩,没有经历变质作用,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海淀期末)“猴子观海”是黄山的一处奇石景观(下左图),花岗岩“猴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猴子观海”岩石类型为图右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4.“猴子观海”景观(  )
A.水平层理发育 B.体现出热带海域环境特征
C.风化作用明显 D.适宜站在巨石旁仰视观赏
【答案】3.B
4.C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花岗岩属于酸性岩浆岩中的侵入岩,这是此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岩石,多为浅肉红色、浅灰色、灰白色等;中粗粒、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也有一些为斑杂构造、球状构造、似片麻状构造等。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猴子观海”岩石类型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右图中丙为岩浆,乙为岩浆岩,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4.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猴子观海”岩石类型为岩浆岩,不具有水平层理,A错误;岩浆岩不能体现热带海域环境特征,B错误;花岗岩风化容易形成奇石,C正确;“猴子观海”适宜站在海拔高度相同或者稍高的远处观赏,D错误。故答案为:C。
5.(2021高二上·丽江期末)下列地形中,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黄土高原 B.东非大裂谷
C.桂林的石灰岩溶洞 D.塔里木盆地的戈壁
【答案】B
【知识点】内力作用
【解析】【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东非大裂谷是因为地壳运动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B正确。黄土高原形成属于外力风力沉积作用、桂林的石灰岩溶洞属于外力流水溶蚀作用、塔里木盆地的戈壁属于外力风力侵蚀作用,ACD错误。所以本题选择B。
【点评】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形态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重力能等,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它将高山削平,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6.(2021高二上·丽水期末)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A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地区,物理分化作用会相对强烈。温带荒漠带,全年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物理分化现象显著,A选项正确。温带草原带全年降水比较稀少,但比温带荒漠带降水较多,昼夜温差比温带荒漠带也略小,物理分化现象比起温带荒漠带差一些,B选项错误。热带雨林带全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较小,物理分化现象不显著,C选项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带,气候偏冷湿,相较于温带荒漠带昼夜温差也偏小,物理风化作用也较温带荒漠带小,D选项错误。故物理分化现象最强的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A选项正确。
【点评】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2021高二上·浙江期末)喀斯特高原位于南欧地中海沿岸,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受沿岸气候的影响,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十九世纪末,西方学者鉴于喀斯特高原上石灰岩地貌最为典型,遂以“喀斯特”命名这种地貌,并在国际上通用。图为喀斯特高原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7.石灰岩按照成因属于是(  )
A.侵入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8.关于图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堆积 C.流水侵蚀 D.海浪侵蚀
【答案】7.C
8.C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矿物与岩石
【解析】【点评】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7.石灰岩由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沉淀而成。湖海中所沉积的碳酸钙,在失去水分以后,紧压胶结起来而形成的岩石,称为石灰岩。按照成因属于沉积岩,C正确,侵入岩和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而生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ABD错误。故答案为:C。
8.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被水溶解侵蚀后留下的岩石形成的地貌,形成原因是流水侵蚀,C正确,B错误;图示地区在湿润地区,不是干旱地区,不是风力侵蚀地貌,不是在海边,因此也不是海浪侵蚀地貌,A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二上·安徽月考)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9.与侵入岩体岩石类型相同的是(  )
A.玄武岩 B.砂岩 C.大理岩 D.花岗岩
10.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岩浆侵人一沉积物压实、固结一褶皱运动一断层运动
B.沉积物压实、固结一褶皱运动一断层运动一岩浆侵入
C.褶皱运动一断层运动一沉积物压实、固结一岩浆侵入
D.沉积物压实、固结一岩浆侵入一褶皱运动一断层运动
【答案】9.D
10.B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的五条规律:①下层沉积岩要比上层的沉积岩老;②断层产生于褶皱之后;③被侵入的岩层要比侵入岩老;④变质岩比附近的侵入岩要新;⑤下沉接受沉积,上升接受侵蚀。
9.侵入岩体的岩石类型应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0.除侵入岩体外,图中岩层均为沉积岩,沉积岩是沉积物压实、固结的结果;沉积岩出现褶皱,说明沉积岩形成后出现褶皱运动;断层穿过图中所有褶皱的沉积岩,说明断层运动发生在褶皱运动之后;侵入岩体进入图中所有岩层且未发生断裂,说明岩浆侵入发生在断层之后。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二上·温州月考)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形成示意图。研究表明,内力作用是影响珠穆朗玛峰的主导作用,而且这一态势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青藏高原深层的甲处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  )
A.地壳 B.地幔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
12.地质探测发现图中乙处岩石非常致密坚硬,是因为乙处(  )
A.温度高 B.压强大 C.地层稳定 D.地层活跃
【答案】11.B
1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力作用
【解析】【点评】地球的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 900
陆地33 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 900 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液态)
内核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1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由内到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由图信息可知,甲地位于软流层上部,而岩石圈的组成是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因此甲地位于岩石圈的底部,由此可知甲不属于地壳,A错误,B正确。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甲不属于莫霍面,C错误。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甲不属于古登堡面,D错误。故选B。
12.由图中板块运动是相对运动,板块交界处是消亡边界。乙处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岩石致密坚硬是由于在板块之间受到挤压,压强大,与温度无关,A错误,B正确。板块交界处,地层活跃,但与岩石非常致密坚硬无关,C、D错误。故选B。
(2021高二上·湖南期中)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五岳之一。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山脉是深成侵入岩体的花岗岩浑然巨石。完成下面小题。
13.华山山脉岩石形成后至裸露于地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地质作用为(  )
A.冷却凝固 B.侵蚀搬运 C.高温变质 D.沉积固结
14.形成华山地区地貌的地质过程是(  )
A.岩浆入侵—流水沉积—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岩浆入侵
C.地壳下陷—流水沉积—岩浆入侵
D.岩浆入侵—断裂抬升—流水侵蚀
【答案】13.B
14.D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13.由材料可知,华山山脉是深成侵入岩体的花岗岩浑然巨石,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形成之初分布在地壳深处,裸露地表需要经过外力侵蚀搬运上覆岩体,B正确。故答案为:B。
14.由材料可知,华山由花岗岩构成,而花岗岩为侵入岩,因此首先应该是岩浆入侵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然后是岩层断裂使地块相对上升形成地垒,最后外力(流水、风力等)对山地侵蚀而形成,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下·南阳期末)下图示意某种地质作用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反映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16.夜间温度下降,水结成冰,会导致岩石(  )
A.规模变大 B.裂隙增大 C.变成碎片 D.成分改变
17.该类地质作用过程主要发生在(  )
A.低纬度地区 B.低海拔地区
C.高纬度地区 D.热带沙漠地区
【答案】15.A
16.B
17.C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 移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特别提示〗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而外营力(动力)主要有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15.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冻融风化)。图示岩石的破碎过程属于风化作用,A正确,B、C、D错。故正确答案为A。
16.夜间温度降低,水结成冰体积增大,使岩石裂隙增大,B正确;岩石的规模与水结冰无关,A错误;形成碎片是岩石裂隙增大后,受重力作用形成的,C错误;化学风化才会改变成分,该过程属于物理风化,D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17.读图可知该地区岩石不断破碎,与水的冻融密切相关,其过程为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增大,对岩石裂隙壁产生很大的压力,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当冰融化时,水沿裂隙深入岩石内部,同时水量也可能增加,并再次冻结成冰。这样冻结、融化频繁进行,使岩石崩解破碎,这种作用叫冻融风化;冻融风化多发生在寒冷地带,如高纬度和高山地区。A、B、D三地温度都较高,冻融作用较弱。故正确答案为C。
(2022高一下·宿迁期末)下图为澳大利亚北部“彩虹蛇的巨蛋”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景观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地表崎岖,奇峰林立 B.岩石裸露,球状岩块
C.顶平身陡,垄槽相间 D.山峰高耸,崖壁陡峭
19.下图示景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①④③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答案】18.B
19.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风化作用是指使岩石发生破坏和改变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在地质学中的风化作用主要强调的是岩石在原地的一种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各种促使岩石在原地发生大块岩石变成小块岩石,最终变成粉末状产物的作用,都是风化作用。花岗岩裸露在地表,并由表及里逐渐进行风化,岩石的棱角最先被风化剥落,逐渐产生球状风化,当然这需要漫长的时间,澳大利亚北部“彩虹蛇的巨蛋”所处的花岗岩已经经历了数百万年的长期风化,最终形成了如此壮观的球状花岗岩堆积,像是古代神话中神鸟的巨蛋,在夕阳下格外显眼。
18.图示景观是澳大利亚北部“彩虹蛇的巨蛋”,岩石裸露,球状岩块,是典型的的球状风化地貌,B正确;喀斯特地貌特点是地表崎岖,奇峰林立,A错误;雅丹地貌特点顶平身陡,垄槽相间,C错误;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特点是山峰高耸,崖壁陡峭,D错误。故答案为:B。
19.该地貌景观为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其形成过程为:岩浆向上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对应④;随着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剥蚀掉表层松软的沉积岩,花岗岩裸露,对应②;花岗岩裸露在地表,并由表及里逐渐进行风化,岩石表面产生裂隙,对应①;岩石的棱角最先被风化剥落,逐渐产生球状风化,对应③,D正确。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20.(2019高二上·江苏期中)图甲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数字为地质作用,字母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B   ,C   ,D   。
(2)①   ,②   ,③   ,④   。
(3)图乙中的“浮石”属于图甲中字母   ,图丙中“翡翠玉石”(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的。它是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属于图甲中字母   。图丁中岩石属于图甲中字母   。
(4)简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
【答案】(1)岩浆;岩浆岩(或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
(2)冷却凝固;变质作用;固结成岩;重熔再生
(3)E;C;D
(4)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地幔中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所以A为岩浆。岩浆向上喷出,冷却凝固形成E喷出岩,或者侵入到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B侵入岩。沉积物会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D沉积岩。各类岩石在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下形成C变质岩。(2)根据上题分析,①冷却凝固,②变质作用,③固结成岩,④为重融再生,各类岩石都可变成岩浆。(3)图乙中的“浮石”有气孔,为喷出岩,属于图甲中字母E。图丙中“翡翠玉石”(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的。说明它属于变质岩,属于图甲中字母C。图丁中岩石含有化石,属于沉积岩,对应图甲中字母D。(4)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是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伴随着岩石圈物质循环,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物质的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都可以变成沉积岩,沉积岩、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也可以变成变质岩。
21.(2021高二上·东阳月考)读“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岩石类型名称:
A   ;B   ;C   。
(2)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①   ,②   。
(3)由图可知,裸露的岩石是外力作用的物质基础,先后经过   作用和   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又成为   作用的对象,最后在低洼地区经过沉积作用而固结成岩。
(4)沉积岩的特征是具有   、   。
【答案】(1)变质岩;侵入岩;喷出岩(火山岩)
(2)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变质作用
(3)风化;侵蚀;搬运
(4)层理结构;可能含有化石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B、C均为由岩浆直接生成的,为岩浆岩,其中B是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形成的,为侵入岩,C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为喷出岩;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成为沉积物,再经过固结成岩成为沉积岩,①表示外力作用;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②为变质作用,A为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经过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
(2)由上题分析可知,①表示外力作用,②表示变质作用。
(3)由图可知,裸露的岩石是外力作用的物质基础,先后经过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形成风化物,形成碎屑的风化物在风力和流水的作用下被搬运,在地势低洼的地区沉积下来,经过沉积作用而固结成岩,最后形成沉积岩。
(4)沉积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等沉积而成。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化石。
【点评】岩浆岩:①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常见的岩石:花岗岩。②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常见的岩石:玄武岩。沉积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常见的岩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常见的岩石: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砂岩变石英岩、花岗岩变片麻岩。
三、图文分析题
22.(2021高二上·安徽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丹霞地貌是砂砾岩地貌的一种,它的特征被描述为顶平、身陡、麓缓,并且呈现城堡状、方山状等多种形态的赤壁单崖,而墙状山也是其中独具魅力的一种景观。下面左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右图为福建省冠豸山丹霞地貌景观图。
(1)说明图中丙所属岩石类型及其常见的岩石。
(2)指出图示地貌岩石是左图中的哪个地理事物,并简述该岩石特征。
(3)推测冠豸山的未来演变趋势。
【答案】(1)岩石类型:变质岩。常见的岩石:板岩、大理岩等。
(2)地理事物:甲。岩石特征:层理结构显著;常含有古生物化石等。
(3)山体垂直裂隙使石岭两侧的崖壁峭立,墙状山不断减薄分割,逐渐向石柱、石笋过渡,最终消失变平。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通过地质作用,沉积物堆积形成甲,推测甲为沉积岩;戊形成火山喷发,推测戊为岩浆;甲(沉积岩)形成丙,丙又形成戊(岩浆),推测丙为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板岩(页岩受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灰岩受变质作用形成)、石英岩(砂岩受变质作用形成)、片麻岩(花岗岩受变质作用形成)等。
(2)图示地貌为福建省冠豸山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属于砂砾岩地貌,砂砾岩是沉积岩,属于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甲地理事物;沉积岩是已成岩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的,所以沉积岩显著特点是层理结构,常含有古生物化石等。
(3)根据材料冠豸山赤壁单崖,可知其山体垂直裂隙发育,石岭两侧的崖壁峭立,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这些红色的砂岩和砾岩层在断裂的切割以及经雨水、河水的长期侵蚀综合作用下,发生自然崩塌,墙状山不断减薄分割,逐渐向石柱、石笋过渡,最终消失变平。
【点评】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分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岩:如玄武岩(有气孔)或流纹岩。
沉积岩:地表岩石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砂岩、砾岩、页岩。
变质岩:岩石经高温高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板岩(由页岩变质)、片麻岩(由花岗岩变质)、石英岩(由砂岩变质)。
23.(2021高二上·安徽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台湾岛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里有许多奇特的地质景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女王头”是台湾旅游业的一张名片。“女王头”的颈部修长,脸部线条优美,形象犹如昂首静坐的女王。下图显示“女王”的颈部明显变细,甚至面临“断颈”危机。对此现象,是通过人为手段保存,还是让她自然逝去,人们存在着争议。
(1)判断“女王头”的地貌类型,推测加速其“断颈”的主要外力。
(2)请针对“断颈危机”的争议,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海蚀地貌。台风(强风)、地震和游客随意触摸等都可能加速断裂。
(2)人为手段保护:独特的地貌景观,科研价值大,在加固保护过程中会形成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吸引力;是当地的重要标志,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自然逝去:应遵循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扰;自然风化、侵蚀后,还会有新的地貌景观形成;加固保护成本高,形象也不再自然,跟立雕像没什么区别。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外力塑造地表形态始于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原地发生破坏,易被侵蚀;“女王头”位于台湾岛北部海岸,当地降水量大,多风,女王头像长期受到海水、雨水、风的侵蚀,如遇强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面临“断颈”危机。
(2)先说出观点。若同意保护,则从对地质景观保护的必要性(地质景观独特,科研价值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当地的重要标志,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与可行性(目前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其加固)两方面说明。若同意自然逝去,则从人地协调,遵循自然规律及保护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进行说明。例如应遵循自然规律,自然风化、侵蚀后会有新的地貌景观形成;加固保护成本高等。
【点评】风化作用
概念: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风化作用分类:
①物理风化:主要是温度变化和岩石裂隙中水分的冻结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的作用,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越大,物理风化作用越强。
②化学风化: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的化学作用和有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过程;主要发育在潮湿、温暖环境中,作用广泛而强烈,是自然界主要风化作用之一。
③生物风化:指岩石在动、植物及微生物影响下所起的破坏作用,多见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二上·潮阳期末)“血迹石”是约三亿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后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根据文字材料和右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分别是(  )
A.②—花岗岩和①—石灰岩 B.③—大理岩和④—砂岩
C.①—石灰岩和④—玄武岩 D.①—砂岩和②—片麻岩
2.下列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血迹石”的出现经历了内力与外力的共同作用
B.“血迹石”的形成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C.“千人石”一定具有层理构造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
(2021高二上·海淀期末)“猴子观海”是黄山的一处奇石景观(下左图),花岗岩“猴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猴子观海”岩石类型为图右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4.“猴子观海”景观(  )
A.水平层理发育 B.体现出热带海域环境特征
C.风化作用明显 D.适宜站在巨石旁仰视观赏
5.(2021高二上·丽江期末)下列地形中,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黄土高原 B.东非大裂谷
C.桂林的石灰岩溶洞 D.塔里木盆地的戈壁
6.(2021高二上·丽水期末)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2021高二上·浙江期末)喀斯特高原位于南欧地中海沿岸,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受沿岸气候的影响,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十九世纪末,西方学者鉴于喀斯特高原上石灰岩地貌最为典型,遂以“喀斯特”命名这种地貌,并在国际上通用。图为喀斯特高原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7.石灰岩按照成因属于是(  )
A.侵入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8.关于图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堆积 C.流水侵蚀 D.海浪侵蚀
(2021高二上·安徽月考)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9.与侵入岩体岩石类型相同的是(  )
A.玄武岩 B.砂岩 C.大理岩 D.花岗岩
10.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岩浆侵人一沉积物压实、固结一褶皱运动一断层运动
B.沉积物压实、固结一褶皱运动一断层运动一岩浆侵入
C.褶皱运动一断层运动一沉积物压实、固结一岩浆侵入
D.沉积物压实、固结一岩浆侵入一褶皱运动一断层运动
(2021高二上·温州月考)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形成示意图。研究表明,内力作用是影响珠穆朗玛峰的主导作用,而且这一态势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青藏高原深层的甲处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  )
A.地壳 B.地幔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
12.地质探测发现图中乙处岩石非常致密坚硬,是因为乙处(  )
A.温度高 B.压强大 C.地层稳定 D.地层活跃
(2021高二上·湖南期中)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五岳之一。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山脉是深成侵入岩体的花岗岩浑然巨石。完成下面小题。
13.华山山脉岩石形成后至裸露于地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地质作用为(  )
A.冷却凝固 B.侵蚀搬运 C.高温变质 D.沉积固结
14.形成华山地区地貌的地质过程是(  )
A.岩浆入侵—流水沉积—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岩浆入侵
C.地壳下陷—流水沉积—岩浆入侵
D.岩浆入侵—断裂抬升—流水侵蚀
(2022高一下·南阳期末)下图示意某种地质作用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反映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16.夜间温度下降,水结成冰,会导致岩石(  )
A.规模变大 B.裂隙增大 C.变成碎片 D.成分改变
17.该类地质作用过程主要发生在(  )
A.低纬度地区 B.低海拔地区
C.高纬度地区 D.热带沙漠地区
(2022高一下·宿迁期末)下图为澳大利亚北部“彩虹蛇的巨蛋”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景观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地表崎岖,奇峰林立 B.岩石裸露,球状岩块
C.顶平身陡,垄槽相间 D.山峰高耸,崖壁陡峭
19.下图示景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①④③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二、综合题
20.(2019高二上·江苏期中)图甲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数字为地质作用,字母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B   ,C   ,D   。
(2)①   ,②   ,③   ,④   。
(3)图乙中的“浮石”属于图甲中字母   ,图丙中“翡翠玉石”(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的。它是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属于图甲中字母   。图丁中岩石属于图甲中字母   。
(4)简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
21.(2021高二上·东阳月考)读“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岩石类型名称:
A   ;B   ;C   。
(2)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①   ,②   。
(3)由图可知,裸露的岩石是外力作用的物质基础,先后经过   作用和   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又成为   作用的对象,最后在低洼地区经过沉积作用而固结成岩。
(4)沉积岩的特征是具有   、   。
三、图文分析题
22.(2021高二上·安徽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丹霞地貌是砂砾岩地貌的一种,它的特征被描述为顶平、身陡、麓缓,并且呈现城堡状、方山状等多种形态的赤壁单崖,而墙状山也是其中独具魅力的一种景观。下面左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右图为福建省冠豸山丹霞地貌景观图。
(1)说明图中丙所属岩石类型及其常见的岩石。
(2)指出图示地貌岩石是左图中的哪个地理事物,并简述该岩石特征。
(3)推测冠豸山的未来演变趋势。
23.(2021高二上·安徽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台湾岛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里有许多奇特的地质景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女王头”是台湾旅游业的一张名片。“女王头”的颈部修长,脸部线条优美,形象犹如昂首静坐的女王。下图显示“女王”的颈部明显变细,甚至面临“断颈”危机。对此现象,是通过人为手段保存,还是让她自然逝去,人们存在着争议。
(1)判断“女王头”的地貌类型,推测加速其“断颈”的主要外力。
(2)请针对“断颈危机”的争议,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解读
(1)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判断该类图的基础。
(2)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和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
(3)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才可能含有化石,它保存了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而岩浆岩、变质岩中则不可能含有化石。
1.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的物质循环。图中③由三个箭头指向,一个箭头指出,说明③为岩浆,岩浆冷却形成岩浆岩,④为岩浆岩;可能为喷出岩,也可能为侵入岩;①为沉积岩,②为变质岩。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血迹石”是海生生物的遗体,是在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奇特化石,和石灰岩同属于沉积岩,对应的①;“千人石”是喷发的岩浆岩冷凝形成的,属于喷出岩,和玄武岩的成因相同,对应的是④。故答案为:C。
2.根据材料可知,“血迹石”属于沉积岩,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A对;“血迹石”形成于海洋,没有历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千人石”是岩浆冷凝形成的喷出岩,没有层理构造,C错误;“千人石”是由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的喷出岩,没有经历变质作用,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3.B
4.C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花岗岩属于酸性岩浆岩中的侵入岩,这是此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岩石,多为浅肉红色、浅灰色、灰白色等;中粗粒、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也有一些为斑杂构造、球状构造、似片麻状构造等。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猴子观海”岩石类型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右图中丙为岩浆,乙为岩浆岩,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4.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猴子观海”岩石类型为岩浆岩,不具有水平层理,A错误;岩浆岩不能体现热带海域环境特征,B错误;花岗岩风化容易形成奇石,C正确;“猴子观海”适宜站在海拔高度相同或者稍高的远处观赏,D错误。故答案为:C。
5.【答案】B
【知识点】内力作用
【解析】【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东非大裂谷是因为地壳运动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B正确。黄土高原形成属于外力风力沉积作用、桂林的石灰岩溶洞属于外力流水溶蚀作用、塔里木盆地的戈壁属于外力风力侵蚀作用,ACD错误。所以本题选择B。
【点评】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形态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重力能等,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它将高山削平,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6.【答案】A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地区,物理分化作用会相对强烈。温带荒漠带,全年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物理分化现象显著,A选项正确。温带草原带全年降水比较稀少,但比温带荒漠带降水较多,昼夜温差比温带荒漠带也略小,物理分化现象比起温带荒漠带差一些,B选项错误。热带雨林带全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较小,物理分化现象不显著,C选项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带,气候偏冷湿,相较于温带荒漠带昼夜温差也偏小,物理风化作用也较温带荒漠带小,D选项错误。故物理分化现象最强的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A选项正确。
【点评】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答案】7.C
8.C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矿物与岩石
【解析】【点评】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7.石灰岩由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沉淀而成。湖海中所沉积的碳酸钙,在失去水分以后,紧压胶结起来而形成的岩石,称为石灰岩。按照成因属于沉积岩,C正确,侵入岩和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而生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ABD错误。故答案为:C。
8.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被水溶解侵蚀后留下的岩石形成的地貌,形成原因是流水侵蚀,C正确,B错误;图示地区在湿润地区,不是干旱地区,不是风力侵蚀地貌,不是在海边,因此也不是海浪侵蚀地貌,A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9.D
10.B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的五条规律:①下层沉积岩要比上层的沉积岩老;②断层产生于褶皱之后;③被侵入的岩层要比侵入岩老;④变质岩比附近的侵入岩要新;⑤下沉接受沉积,上升接受侵蚀。
9.侵入岩体的岩石类型应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0.除侵入岩体外,图中岩层均为沉积岩,沉积岩是沉积物压实、固结的结果;沉积岩出现褶皱,说明沉积岩形成后出现褶皱运动;断层穿过图中所有褶皱的沉积岩,说明断层运动发生在褶皱运动之后;侵入岩体进入图中所有岩层且未发生断裂,说明岩浆侵入发生在断层之后。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1.B
1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力作用
【解析】【点评】地球的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 900
陆地33 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 900 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液态)
内核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1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由内到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由图信息可知,甲地位于软流层上部,而岩石圈的组成是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因此甲地位于岩石圈的底部,由此可知甲不属于地壳,A错误,B正确。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甲不属于莫霍面,C错误。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甲不属于古登堡面,D错误。故选B。
12.由图中板块运动是相对运动,板块交界处是消亡边界。乙处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岩石致密坚硬是由于在板块之间受到挤压,压强大,与温度无关,A错误,B正确。板块交界处,地层活跃,但与岩石非常致密坚硬无关,C、D错误。故选B。
【答案】13.B
14.D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13.由材料可知,华山山脉是深成侵入岩体的花岗岩浑然巨石,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形成之初分布在地壳深处,裸露地表需要经过外力侵蚀搬运上覆岩体,B正确。故答案为:B。
14.由材料可知,华山由花岗岩构成,而花岗岩为侵入岩,因此首先应该是岩浆入侵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然后是岩层断裂使地块相对上升形成地垒,最后外力(流水、风力等)对山地侵蚀而形成,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答案】15.A
16.B
17.C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 移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特别提示〗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而外营力(动力)主要有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15.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冻融风化)。图示岩石的破碎过程属于风化作用,A正确,B、C、D错。故正确答案为A。
16.夜间温度降低,水结成冰体积增大,使岩石裂隙增大,B正确;岩石的规模与水结冰无关,A错误;形成碎片是岩石裂隙增大后,受重力作用形成的,C错误;化学风化才会改变成分,该过程属于物理风化,D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17.读图可知该地区岩石不断破碎,与水的冻融密切相关,其过程为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增大,对岩石裂隙壁产生很大的压力,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当冰融化时,水沿裂隙深入岩石内部,同时水量也可能增加,并再次冻结成冰。这样冻结、融化频繁进行,使岩石崩解破碎,这种作用叫冻融风化;冻融风化多发生在寒冷地带,如高纬度和高山地区。A、B、D三地温度都较高,冻融作用较弱。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18.B
19.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风化作用是指使岩石发生破坏和改变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在地质学中的风化作用主要强调的是岩石在原地的一种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各种促使岩石在原地发生大块岩石变成小块岩石,最终变成粉末状产物的作用,都是风化作用。花岗岩裸露在地表,并由表及里逐渐进行风化,岩石的棱角最先被风化剥落,逐渐产生球状风化,当然这需要漫长的时间,澳大利亚北部“彩虹蛇的巨蛋”所处的花岗岩已经经历了数百万年的长期风化,最终形成了如此壮观的球状花岗岩堆积,像是古代神话中神鸟的巨蛋,在夕阳下格外显眼。
18.图示景观是澳大利亚北部“彩虹蛇的巨蛋”,岩石裸露,球状岩块,是典型的的球状风化地貌,B正确;喀斯特地貌特点是地表崎岖,奇峰林立,A错误;雅丹地貌特点顶平身陡,垄槽相间,C错误;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特点是山峰高耸,崖壁陡峭,D错误。故答案为:B。
19.该地貌景观为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其形成过程为:岩浆向上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对应④;随着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剥蚀掉表层松软的沉积岩,花岗岩裸露,对应②;花岗岩裸露在地表,并由表及里逐渐进行风化,岩石表面产生裂隙,对应①;岩石的棱角最先被风化剥落,逐渐产生球状风化,对应③,D正确。故答案为:D。
20.【答案】(1)岩浆;岩浆岩(或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
(2)冷却凝固;变质作用;固结成岩;重熔再生
(3)E;C;D
(4)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地幔中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所以A为岩浆。岩浆向上喷出,冷却凝固形成E喷出岩,或者侵入到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B侵入岩。沉积物会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D沉积岩。各类岩石在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下形成C变质岩。(2)根据上题分析,①冷却凝固,②变质作用,③固结成岩,④为重融再生,各类岩石都可变成岩浆。(3)图乙中的“浮石”有气孔,为喷出岩,属于图甲中字母E。图丙中“翡翠玉石”(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的。说明它属于变质岩,属于图甲中字母C。图丁中岩石含有化石,属于沉积岩,对应图甲中字母D。(4)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是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伴随着岩石圈物质循环,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物质的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都可以变成沉积岩,沉积岩、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也可以变成变质岩。
21.【答案】(1)变质岩;侵入岩;喷出岩(火山岩)
(2)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变质作用
(3)风化;侵蚀;搬运
(4)层理结构;可能含有化石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B、C均为由岩浆直接生成的,为岩浆岩,其中B是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形成的,为侵入岩,C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为喷出岩;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成为沉积物,再经过固结成岩成为沉积岩,①表示外力作用;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②为变质作用,A为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经过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
(2)由上题分析可知,①表示外力作用,②表示变质作用。
(3)由图可知,裸露的岩石是外力作用的物质基础,先后经过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形成风化物,形成碎屑的风化物在风力和流水的作用下被搬运,在地势低洼的地区沉积下来,经过沉积作用而固结成岩,最后形成沉积岩。
(4)沉积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等沉积而成。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化石。
【点评】岩浆岩:①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常见的岩石:花岗岩。②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常见的岩石:玄武岩。沉积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常见的岩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常见的岩石: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砂岩变石英岩、花岗岩变片麻岩。
22.【答案】(1)岩石类型:变质岩。常见的岩石:板岩、大理岩等。
(2)地理事物:甲。岩石特征:层理结构显著;常含有古生物化石等。
(3)山体垂直裂隙使石岭两侧的崖壁峭立,墙状山不断减薄分割,逐渐向石柱、石笋过渡,最终消失变平。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通过地质作用,沉积物堆积形成甲,推测甲为沉积岩;戊形成火山喷发,推测戊为岩浆;甲(沉积岩)形成丙,丙又形成戊(岩浆),推测丙为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板岩(页岩受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灰岩受变质作用形成)、石英岩(砂岩受变质作用形成)、片麻岩(花岗岩受变质作用形成)等。
(2)图示地貌为福建省冠豸山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属于砂砾岩地貌,砂砾岩是沉积岩,属于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甲地理事物;沉积岩是已成岩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的,所以沉积岩显著特点是层理结构,常含有古生物化石等。
(3)根据材料冠豸山赤壁单崖,可知其山体垂直裂隙发育,石岭两侧的崖壁峭立,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这些红色的砂岩和砾岩层在断裂的切割以及经雨水、河水的长期侵蚀综合作用下,发生自然崩塌,墙状山不断减薄分割,逐渐向石柱、石笋过渡,最终消失变平。
【点评】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分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岩:如玄武岩(有气孔)或流纹岩。
沉积岩:地表岩石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砂岩、砾岩、页岩。
变质岩:岩石经高温高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板岩(由页岩变质)、片麻岩(由花岗岩变质)、石英岩(由砂岩变质)。
23.【答案】(1)海蚀地貌。台风(强风)、地震和游客随意触摸等都可能加速断裂。
(2)人为手段保护:独特的地貌景观,科研价值大,在加固保护过程中会形成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吸引力;是当地的重要标志,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自然逝去:应遵循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扰;自然风化、侵蚀后,还会有新的地貌景观形成;加固保护成本高,形象也不再自然,跟立雕像没什么区别。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外力塑造地表形态始于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原地发生破坏,易被侵蚀;“女王头”位于台湾岛北部海岸,当地降水量大,多风,女王头像长期受到海水、雨水、风的侵蚀,如遇强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面临“断颈”危机。
(2)先说出观点。若同意保护,则从对地质景观保护的必要性(地质景观独特,科研价值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当地的重要标志,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与可行性(目前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其加固)两方面说明。若同意自然逝去,则从人地协调,遵循自然规律及保护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进行说明。例如应遵循自然规律,自然风化、侵蚀后会有新的地貌景观形成;加固保护成本高等。
【点评】风化作用
概念: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风化作用分类:
①物理风化:主要是温度变化和岩石裂隙中水分的冻结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的作用,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越大,物理风化作用越强。
②化学风化: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的化学作用和有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过程;主要发育在潮湿、温暖环境中,作用广泛而强烈,是自然界主要风化作用之一。
③生物风化:指岩石在动、植物及微生物影响下所起的破坏作用,多见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