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第5课
东汉
时期
(220-280)
魏
220
蜀
221
吴
222
266-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统一北方
宋
北魏
梁
齐
陈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统一
(439-581)
南朝(420-589)
阶段特征: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
短暂
的统一
学习任务:阅读教材,完成下列政权更迭示意图,并思考该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三国
前秦
西晋
北朝
隋朝
199年-200年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参战方:袁军约110000人、曹军约20000人
参战方:孙刘联军5万,曹军20余万
1.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220-280年)
三国与西晋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曹丕(pī)
洛阳
229年
孙权
建业(今南京)
221年
成都
刘备
魏
吴
蜀
三国鼎立正式形成
1.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220-280年)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三国谁的实力最强大?谁的实力最弱?
三国实力比较表 国家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国 103万 443万 60万
蜀国 28万 94万 10.2万
吴国 52.3万 230万 23万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魏最强 蜀最弱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了统一
2.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266-316年)
短暂的“大一统”之局
(1)五胡内迁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税,服劳役,还掠卖少数民族人为奴婢。因而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反抗。
3. 短命西晋
3. 短命西晋 (1)五胡内迁
背景:
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②少数民族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北方气候寒冷,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
③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族矛盾,加剧中原地区的动荡。
④迫使北民南迁
思考:五胡内迁产生了哪些影响
西晋时期,少数民族为何内迁?
3. 短命西晋 (2)八王之乱(290-306)
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加剧了社会矛盾。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趁机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相互攻伐。匈奴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永嘉之乱),316年匈奴攻破长安,西晋灭。
点击输入小标题
晋惠帝司马衷毫无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的斗争,史称“八王之乱”。
王夫之评价:魏削宗室而权臣篡,晋封同姓而骨肉残
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也。
——《晋书》
匈奴刘渊
6
01
02
03
04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3 短命西晋(266-316年)
316年,西晋灭亡。自此,中国历史进入比较长的政权分立的时期
建立: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东晋与南朝1、东晋的建立
2、东晋的政治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结合p28“历史纵横”,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
士族专权
含义: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王敦等。
门阀政治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社会生活上:个性鲜明,特行独立;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汉末,察举制逐渐演变,到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门第,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3、 南朝
建业与建康
南京在秦代被称为“秣(mo)陵”,,东汉末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意谓将在此“建帝王之大业”。西晋改“建业”为“建邺(ye)”,西晋末又改“建邺”为“建康”,东晋与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
朝代 存在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宋 420—479 刘裕
建康(现称南京)
齐 479—502 萧道成 梁 502—557 萧衍 陈 557—589 陈霸先 420年,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东晋灭亡。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北魏
北魏
东
魏
西
魏
北齐
北周
宋
齐
梁
陈
4、江南的开发
依据材料,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思考
西汉之前,江南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快速发展。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材料二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材料四(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五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②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③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探究: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材料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①江南雨量丰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思考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
④统治者的支持。
材料六 石头城下启航的船队,不仅航行在秦淮上下,大江南北,而且经常“直挂云帆济沧海”,进行海外贸易。……六朝时期来到建康的就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批使臣,……当年的石头城下,时常可以看到外国人物和奇装异服,居民习以为常,不仅不感到诧异,并且学会了与他们交往,甚至模拟外国人的形状制作日常器具。
——薛冰《南京城市史》
材料七 长江中下游一带(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探究:江南开发的影响
根据材料及28页学思之窗材料,分析江南开发有哪些影响?
影响:
(1)促进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了民族融合;
(2)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3)大大影响了南方政治,促进了南北抗衡的政治局面
思考
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魏晋南北朝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南方开始大规模发展)
开始正式南移
(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唐安史之乱后
南宋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1.十六国概况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对峙。
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2.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383年
双方:前秦—东晋
地点: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特点:东晋仅以8万军力大胜80余万前秦军。
前秦
军队民族成分复杂,部分民族不满前秦统治,希望其战败以摆脱统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指挥得当。
东晋
前秦天王苻坚
东晋主将谢玄
淝水之战的影响:
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北朝(439-581年)
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方
南方
东晋(317-420)
十六国
宋
齐
梁
陈
南朝(420-589)
北朝(439-581)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灭
4、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之路
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生活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主持改革
改革内容
迁都洛阳
整顿吏治,考核官员;
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
均田制
租庸调制
说汉话,改汉姓
穿汉服,定高门,通汉婚
尊孔子,习汉礼
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探究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四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④消极性:为北魏灭亡埋下伏笔。
相关史料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西晋]江统《徙戎论》
胡汉对立
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少数民族学习汉制,差异缩小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民族交融加强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民族交融
2、生活方式上: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族妇女制作少数民族的传统食物蒸馍与烙饼砖画
胡床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
3、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采桑)
4、文化生活上: 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
民族交融表现:
1、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政权,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民族交融的途径
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五族内迁。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各族民众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出现过几次局部统一局面,在和平时期,各族民众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时期,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⑤战争:各民族政权间的混战,使其统治地盘不断变化,各族民众也不断混杂,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的意义
①打破了原来的民族布局。②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③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发生变动。④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小结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
区域开发
东汉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割据
北朝
南朝
隋朝
对峙
推动
推动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总体特征: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政治上: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过关检测
1、据史学家唐长孺先生考证,西晋时门阀等级序列业已排定,虽有一些“新出门户”,如颍川庾氏、阳翟褚氏出身寒微,也有个别寒人因军功而被提升到士人地位,但大部分寒人地位卑贱,仕途蹉跎,无法涉足士流。由此可知,西晋时期( )A.社会阶层流动不畅 B.察举制的弊端凸显
C.门阀制度达到鼎盛 D.统治基础受到削弱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A
B
3、道武帝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材料旨在说明北魏初期( )
A.国家统一为政策调整奠定基础 B.政府在统治区域实行封建剥削
C.拓跋部贵族实行汉族生活方式 D.推动鲜卑族汉化和封建化进程
D
4、列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途径的有( )
①民族迁徙 ②友好往来
③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④士族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5、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南北统一
B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C
7、《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历史的书)中写道:“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③江南地区土地肥沃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8、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