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31 21:1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1、理解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的意义
2、掌握春秋战国社会剧变与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3、掌握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意义

西周首都
(前1046—前771年)
东周首都
(前771—前256年)
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春秋战国列国纷争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有何不同?这些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1.春秋时期的晋被韩赵魏三国取代,
宋、鲁、吴等国消失。
2.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
3.出现不少新兴城市,如邯郸、大梁等。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
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
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起来。
三 家 分 晋
田氏代齐
2、列国纷争的影响: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1.周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统一逐渐成为社会发展潮流
2.民族融合加强,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并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华夏(自称)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
对比地图,找出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的变化?
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各族同源共祖的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局部统一形成,国家日益趋向统一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华夏认同
融入
吸收
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扰
中原民族先进的社会发展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国家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
原因
①生产力的提高: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②兴建水利灌溉:都江堰、郑国渠
▲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商贾
货币
城市
商业
农业
手工业



影响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铁犁
牛耕
农业
进步
井田制瓦解
佃农自耕农
小农经济初现
新兴地主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原因: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目的:富国强兵,提高统治效率
背景
概况
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 战国形势图
李 悝
吴 起
申不害
齐威王
燕昭王
赵烈侯
影响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商鞅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
公田抛荒,私田增多
封建生产关系出现
土地逐渐私有化
生产关系变革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各级奴隶主贵族—私田主人(地主)
新兴地主阶层的日益壮大
合作探究: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商鞅变法
影响
特点
内容
商鞅变法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
④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⑥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⑦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
军事
政治
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保证兵源。
发展经济,增加劳动力
加强集权
核心
思考: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他的思想又有哪些局限性?
进步:孔子“仁”、“仁政”、“德治”思想,主张以爱人之心处理社会关系;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等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消极:主张“礼”,即主张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这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潮流
3.对孔子思想的评价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北纬
30度
轴心时代
孔子
背景:
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兴办私学(“有教无类”)
整理文献(《诗》《书》《礼》《易》《春秋》)
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政治
理论
2.教育
贡献
内容:
三、孔子和老子
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仁(个人的 人格 和人际关系即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德(“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核心
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1.哲学思想
2.政治思想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2.“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史料
链接
①朴素的唯物史观: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②朴素的辩证法:他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无为而治:老子在政治上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老子的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1、“小国寡民”思想,是消极避世思想。
2、道教把他尊为太上老君,把他神化,充满神秘色彩 。
积极
消极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2、主张 “无为而治” ,反对严刑竣法——实质是反对统治者强权政治,体现以人为本,具有合理性进步性。
3、老子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对老子思想的评价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等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百家争鸣
(1)背 景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土,争相招揽人才。
私学的兴起。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经济
政治
文化
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土阶层崛起。
阶级
学派 人物 思想特点
儒家 孟子 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
“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的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2、学派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
3、思想
各家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4、意义
四、百家争鸣
中国古代五种不同的天命观
1、春秋之前:天是最高主宰
2、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万物本原,凌驾于“天命”之上,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3、孔子:立足于怀疑鬼神的存在和人事优先的考虑,既重视人的主观努力,又不完全否定和承认“天命”的存在。
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天命”指自然规律。人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
5、庄子: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拓展
思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代表 政治主张 人性论 其他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 性相近 习相远 “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思想
孟子 “仁政”学说 人性本善 “民贵君轻”
义利观
荀子 礼法并施 人性本恶 “民贵君轻”
义利观
涌现大批思想家、哲学家,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归纳:东周时期历史阶段特征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经济
政治
文化
以铁农具和牛耕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分封制瓦解;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
真题实训
【2020·山东卷】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D
【2020·山东卷】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练习
D
(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练习
D
(2018·全国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图7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练习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