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31 21:1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8月
绵阳市涪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入学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24.周代分封制是“本大而末小”,“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
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反映了西周(  )
A.国家地方自治政权已经普遍建立 B.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目的
C.开创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 D.受封诸侯有“以供王职”等义务
25.春秋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故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  )
A.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 B.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
C.带有强烈个人政治观点 D.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意愿
26.刘邦继承秦制,以军功、农战之绩定爵位、别尊卑。其逝世后,吕后专政,开始普遍地、无条件地赐民以爵位,赐民爵遂成定制。由此出现了年长德高者因获爵机会多,爵级也随之提高的社会现象。这说明汉初赐民爵(  )
A.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B.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
C.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D.遏制了王国势力的膨胀
27.秦汉以后,嫡长子继承原则被运用到皇位继承和一般地主家产分配之中,但没有西周宗法制严格;在东汉豪族地主的田庄内,庄主“振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对同宗贫困而死者则纠合宗人合族收葬;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权,“谱学”大兴。这反映了(  )
A.家国同构是古代政治结构的首要特征 B.宗法制度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C.宗法宗族观念在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 D.宗法伦理道德维系封建社会长治久安
28.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29.两宋时期,政府奉行“依资序迁”的官僚选人原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士大夫们对于政府行政运作程序及其内容密切关注。据此可知,两宋(  )
A.官员选拔方式趋于多样化 B.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
C.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D.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
30.朱熹编写蒙学读本《小学》,内篇有《立教》阐述先王所以教人之法;《明伦》说明五伦的关系;《敬身》讲解孩童修身养心的重要和相应的规矩;《稽古》记载古代前贤的崇高德行。外篇有《嘉言》《善行》。这表明朱熹(  )
A.重视行为和家庭教育结合 B.看重历史教育意在传承先秦儒学
C.注重伦理道德和正面教育 D.穷理与笃行相统一的教育原则论
31.下表是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赋役的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
C.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D.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32.如图是明朝的童蒙识字课本中的内容。由此可知,当时(  )
A.教育发展成效显著 B.工商皆本思想已萌发
C.社会结构日趋稳定 D.传统价值观仍占主流
33.伯利克里当政期间加强了陪审法庭的权力,并为陪审员发放薪酬。亚里士多德认为,伯利克里将陪审团职位改为薪水制之后,陪审团就败坏。亚里士多德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薪水制(  )
A.激发了贫穷公民参政热情 B.降低了陪审员工作积极性
C.加剧了陪审团内部的矛盾 D.腐蚀了陪审员纯洁的心灵
34.下图是意大利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创作于1483—1485年的作品《帕里斯的评判》(局部),其突破了精准的自然比例,获得了无限娇柔、优美和谐的完美化身。该作品(  )
A.彰显了人文主义色彩 B.标志着印象主义绘画的萌芽
C.反映出浪漫主义风格 D.为现实主义的出现奠定基础
35.17世纪,英国人理查德在回答他所在的教会对他进行质询时说:如果上帝给你指了一条路让你可以合法赚到比通过其他方式赚得更多的钱,而你拒绝走这条路,却选择走赚得更少的路,那么你就是在违背上帝的召唤,拒绝做上帝的奴仆。理查德这一言论(  )
A.适应了资本主义的要求 B.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
C.冲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D.开启了西欧的对外扩张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世俗王权的权威性和国家权威的重要性。17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的“解放”与“混乱”之后,国家权威、国王的权力在欧洲人看来格外重要,人们普遍接受了君主专制制度,并产生了“王权崇拜”观念。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
材料二
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和内在精神是以人生和人心为写照的,强调关注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当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关注个性的培养,而强调人是家族的一员,且有浓重的“成员”意识。因此,中国传统人学具有浓重的伦理色彩,这也强化了内圣之学、道德修养和伦常思想。而西方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更强调人与环境中的人的作用,以求在竞争中实现自我。所以,西方人本主义更重视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
——摘编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前后西欧世俗王权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异同。(12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古代政治呈现出独特的特征。早在秦朝统一前后,中国便出现了科层制政府并逐渐形成和完善了择优录用的科层选拔体制。帝制中国自公元前221年建立其间历经数番朝代更替,但一个相似的帝国政体却得以绵久不绝。帝制中国开疆拓土,特别是在北方影响的扩展,常常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土之后自身汉化的结果。大部分时间里,军队由文官控制,除非内战乱世,武将一般没有干涉政事的能力。超验宗教未曾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而政府又对各种信仰抱有较高的宽容态度。商人阶级在帝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不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即使在商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臻至顶峰的北宋时期,亦是如此。
——摘编自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须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明朝的“海禁”政策源自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六世纪以后,东南沿海居民的海上走私贸易活动开始频繁发生,尤其是走私分子与沿海豪势相勾结的集团化走私活动日益猖獗。嘉靖三十一年,江、浙、闽、粤数省沿海发生大规模海盗抢劫和烧杀事件,史称“嘉靖倭乱”。面对“嘉靖倭乱”,明朝几乎动员了全国的力量,直至嘉靖四十三年才将这场动乱平定。隆庆元年,福建巡抚涂泽民奏请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这一奏议得到朝廷批准,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当时,中国商船在东洋的主要航行目的地是吕宋岛上的马尼拉港。这样一来,中国商品不仅可以运往东南亚各港口,还可以通过西方人建立的海上新航线,从东南亚港口转运到欧洲和拉丁美洲港口。有人测算,晚明流入中国的白银,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从而为明代货币白银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摘编自陈尚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隆庆开海”的积极作用。(7分)
绵阳市涪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入学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24.【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知西周设立分封制,确立等级秩序,带来了“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的局面,反映出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具有王权至上、等级森严、强本弱末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等级秩序,没有涉及在地方实行自治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侧重于强调分封制的等级体系,没有突出宗法制的血缘与政治相结合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分封制度形成的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等级秩序,没有反映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排除D项。
25.【答案】C【解析】材料未体现孔子著《春秋》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可知孔子著《春秋》以“惩恶扬善”,正符合儒家的礼乐传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说明孔子著《春秋》时带有强烈的个人政治观点,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可见孔子著《春秋》可以维护周礼,符合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意愿,故D项错误。
26.【答案】B【解析】由材料“普遍地、无条件地赐民以爵位”、“年长德高者因获爵机会多,爵级也随之提高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发展,逐步从依据客观条件的功绩到普遍地、无条件地授予爵位,使更多的人可以获得爵位,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故选B项;汉承秦制且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社会结构,排除A项;郡县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材料并未提及,排除C项;“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2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对同宗贫困而死者则纠合宗人合族收葬;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权,‘谱学’大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以后,宗法制里的某些内容依然被沿用,尤其是魏晋时期“谱学”大兴,强调宗族关系,这反映了虽然宗法制度瓦解了,但宗法观念影响深远,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国同构并不是古代政治结构的首要特征,只是特征之一,排除A项;“宗法制度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是针对宗法制度本身而言,而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宗族观念在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伦理道德具有局限性,并不能维系封建社会长治久安,排除D项。
28.【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禁止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即铸币材料严重短缺导致制定该政策,故选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且材料强调民间销毁铜钱导致钱荒,排除A项;“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说明铜铅锡专卖是刚制定的新政策,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
29.【答案】D【解析】由材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可知政府选人时,从各个层面加强对人才的考核,对官员的管理更加规范,说明官僚政治制度化高,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选拔人才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僚选人原则,并未提及具体的选拔程序,不能得出繁琐低效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程朱理学无关,排除C项。
30.【答案】C【解析】由材料“《立教》阐述先王所以教人之法;《明伦》说明五伦的关系;《敬身》讲解孩童修身养心的重要和相应的规矩;《稽古》记载古代前贤的崇高德行”可知朱熹编写的蒙学读本侧重个人品行和道德的培养,注重伦理道德,故选C项;蒙学读本中并未提及家庭教育,排除A项;朱熹重在个人的品德教育而非历史教育,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教育的内容,无法体现出教育原则,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
31.【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17—18世纪中国白银的购买力不断下降,白银贬值,结合所学,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贸易顺差导致白银贬值,说明中国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排除D项;明清时期统治者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A项;赋役的货币化与白银货币化互为因果,但不能导致白银贬值,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主要税源依然是农业税,排除C项。
32.【答案】D【解析】由材料“士农工商”、“儒释道人”中将“士”和“儒”在明朝的童蒙识字课本中排在首位,说明明朝的封建等级思想根深蒂固,深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中文字的排序,不能体现出教育发展的成效,排除A项;“士农工商”说明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排除B项;材料中的文字排序无法说明当时的社会结构情况,排除C项。
33.【答案】A【解析】由材料“为陪审员发放薪酬”可知薪水制能够激发公民参政积极性,可以为贫困的公民提供经济收入来源,更进一步激发了贫穷公民的参政热情,故选A项;薪水制是给陪审员发放薪金,有利于提高工作积极性,排除B项;薪水制使大量素质低下的公民有机会执政,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陪审团败坏,而非陪审团内部的矛盾引发,排除C项;薪水可以改善陪审员的物质生活,“腐蚀纯洁的心灵”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34.【答案】A【解析】“其突破了精准的自然比例,获得了无限娇柔、优美和谐的完美化身”说明15世纪的画作注重表达人体本身的优美和价值,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意大利正在进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而体现人本身的价值就是人文主义的体现之一,故选A项;印象主义绘画萌芽于19世纪后半期,排除B项;浪漫主义风格产生于19世纪前半期,排除C项;现实主义出现于19世纪中期,排除D项。
35.【答案】A【解析】“如果上帝给你指了一条路让你可以合法赚到比通过其他方式赚得更多的钱,而你拒绝走这条路,却选择走赚得更少的路,那么你就是在违背上帝的召唤”说明合法赚钱是上帝的意志,客观上鼓励了资产阶级去获取更多的财富,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心声,故选A项;“那么你就是在违背上帝的召唤,拒绝做上帝的奴仆”中“奴仆”不是民主的表现,排除B项;“而你拒绝走这条路,却选择走赚得更少的路,那么你就是在违背上帝的召唤”从语气上来说,他客观上强调了对上帝的服从,有利于建立信仰的权威,由于只是“回答他所在的教会对他进行质询”,无法判断对罗马教会态度,排除C项;“上帝给你指了一条路让你可以合法赚到比通过其他方式赚得更多的钱”这里强调合法的获得财富,无法判断是否一定得通过扩张获得,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41.【答案】(25分)
(1)地位变化:由从属于神权到逐步独立于神权。(4分)
历史意义:有力打击了罗马教会,保护了民族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的民族观念(意识);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解放。(9分、答出三点即可)
(2)同:重视人和人的价值。(4分)
异:中国强调社会人格、个人服从于社会,西方强调独立人格、追求人本身的个性解放;中国注重和谐、修己安人,西方注重在竞争中实现自我。(8分)
42.【答案】(12分)
参考示例1
论题: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科层制政府。(2分)
论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体制的逐渐解体,军功爵制为代表的官僚制度渐趋形成,为后世官僚政治奠定了基础。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层级的政府及其官僚体系,科层制政府正式形成。此后,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晚清的科举制的实施,官员选拔与儒家思想相结合,逐渐形成和完善了择优录用的科层选拔体制;与此同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郡国制、行省制的实施,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不断分工调整,官僚体系愈发严密,并逐步形成文官控制武将的历史传统。科层制政府的形成和完善,有利于打击特权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保障官僚素质,提升治国效率,促进古代社会进步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科层制政府,为中华文明的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条件。(10分)
参考示例2
论题:商人在传统的社会中并不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2分)
论述:“士农工商”一直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传统观念,充分反映了商人不具有重要 的政治地位。从商朝出现商人开始,帝制中国对于商人的管控力度明显加大。汉武帝时期,为保证国家经济发展,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商人买卖,并对其进行限制。随着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得以发展,但商人的身份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整体的社会趋向仍然是以科举制为主导的入朝为官、复业入仕的社会倾向。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达到鼎盛,出现了一大批富庶商人群体,徽商晋商成为其中的代表,但是商人经商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以科举为主要上升渠道,商人在传统的社会中并不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综上,古代商人受传统“士农工商”观念影响,不具有重要地位。(10分)
(以上参考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是唯一标准答案,本题还可以从文化传统等角度提取论题进行论述,如学生提取其他论题进行论述,言之成理亦可赋分)
45.【答案】(15分)
(1)私人走私贸易严重;倭患问题严重;维护王朝统治,缓和社会矛盾;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8分,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
(2)促成海上贸易合法化;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白银的货币化;推动赋役制度的变革。(7分,每点2分,任答3点得7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