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情景引入
全家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这一家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呢?
1.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影响是什么?
3.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自主学习
一、淝水之战
探究新知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魏
蜀
吴
时间、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
成语典故:
383年,前秦VS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胜前秦
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淝水之战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思考:根据教材内容及P94相关史事,想一想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为什么不能统一江南,还是以失败告终?
前秦:
1.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民族矛盾尖锐,不得人心。
2.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3.交战时阵脚大乱,溃不成军。
东晋:统一稳定,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探究新知
398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471年,拓跋宏即位,称孝文帝,四岁即皇帝位。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措施:
影响: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拓跋贵族“没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译: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
材料二:
鲜卑族 汉族
生产方式 以游牧为主 以农耕为主
社会形态 落后奴隶社会 先进封建社会
生活方式 逐水草而居 定居
政治制度 欠缺,不完备 比较完备
社会矛盾尖锐
鲜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措施:
影响:
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1.迁都洛阳(从平城迁往洛阳)
材料:平城地处黄河以北,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偏于寒冷。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
1.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洛阳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汉化措施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说汉语
穿汉服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妃嫔,鼓励鲜卑族与门第相当的汉族通婚,又下令五个皇弟分别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改汉姓
通汉婚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措施:
影响:
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1.迁都洛阳(从平城迁往洛阳)
2.汉化措施
说汉语;穿汉服 。
改汉姓;通汉婚 。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人胡食
孝文帝出行图
1.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材料一: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二:自西晋以后,经过两百年的战乱,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孝文帝迁都后……经过北魏,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商业贸易之盛远远超出平城和南朝的建康(南京),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2、促进了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文化
政治、经济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措施:
影响:
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1.迁都洛阳(从平城迁往洛阳)
2.汉化措施
说汉语;穿汉服 。
改汉姓;通汉婚 。
1.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探究新知
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的表现: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民族心理: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各民族互相学习
北魏经典拓碑
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探究新知
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表现: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民族心理:
各民族互相学习
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陈寅恪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材料一:这一时期,从表象上看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其实深入探究起来,它其实应该说是由分裂走向再统一的时期……关键就是“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各民族在融合中求同存异,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探究新知
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
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合作交流
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导致了鲜卑族的消亡,是鲜卑民族的千古罪人!”也有人说:“汉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是中华民族的功臣!”你是怎么看的?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为推动我国历史的发展立下了功勋,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383年,前秦VS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胜前秦
北方再次陷入分裂
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
表现: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心理
影响: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奠定基础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