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
2.能借助课下注释,结合工具书等翻译课文,感受文本语言简洁、严密和生动的特点。
3.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感受文本语言简洁、严密和生动的特点以及作者观察细致的态度。
难点:
探究主体部分与全文分别采用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桃核
教学过程:
一、初识核舟,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核舟记》。你们知道“核舟”是什么吗 (多媒体展示核舟图片)
同学们现在看到的这两张图片就是核舟,它是微雕中的一种类型。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它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铅笔芯等细小的材料上进行雕刻,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雕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二、预习展示,小试牛刀课前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了,老师先来听一听同学们课文读的怎么样,我们一起来齐读课文,核舟记,预备起!
(一)齐读课文(诵读)
(二)文言知识(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三)翻译小结:看得出同学们的预习真是收获满满啊,虽然个别存在一些小问题,但正是它们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感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近距离感受这枚核舟的风采。
三、走近核舟,感受核舟之奇巧
(一)技艺奇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核舟上雕刻了哪些人和物。
师:这位同学按照文章段落的顺序,将核舟上的人和物向我们娓娓道来。
师:由此可见,这枚核舟有怎样的特点 (内容多)
师:这么多的内容都雕刻在了这枚核舟上,那老师想问一问了,这枚核舟究竟有多大呢?能否用书中的原文回答。(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师:这个"八分有奇"究竟有多长 "二黍"又究竟是多高呢 (学生回答)
师:据考证,八分约为 1.96厘米,二黍约为 0.49 厘米。老师手里拿的就是一枚差不多这样大小的核。由此,你还能发现这枚核舟还有着怎样的特点?
(雕刻材料体积小)
师:嗯这么多的内容都雕刻在了这枚小小的核舟上。如此精美的工艺品是出自谁之手呢?
(板书:王叔远)对此同学们有什么想对他说的吗?
预设:王叔远技艺太高超了......
师:是啊,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给了这枚核舟的雕刻者王叔远一个极高的评价,称他为”奇巧人“(板书:奇巧)
活动二:合作探究,在文中寻找核舟“奇巧”的表现
师:这枚核舟的奇巧,仅仅是雕刻内容多、用料体积小吗?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探究,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说一说这枚核舟的奇巧还表现在哪里呢?可以在你找到的句子旁边做一下批注。一会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引导发言):从雕刻这些物品的细节入手,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①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③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左刻、右刻;
⑤题名:细若蚊足,勾画了了。......
师:这些都是雕刻在核舟上的物以及文字,我们已经发现了它的奇巧,真是别有用心啊!再来看看有关于人物的雕刻,又奇巧在哪里呢?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②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
③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④右手攀右趾,若啸乎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师:通过我们一番细致的寻找,发现这枚核舟的奇巧不仅表现在雕刻内容的丰富和材料体积小这两个方面,更在于雕刻者还注意其中微妙的细节,逼真的情态,以及让人不禁产生了一番联想与想象,这一切都仰仗于王叔远技艺的高超啊!(板书:技艺)
(二)构思巧
师:王叔远的这枚核舟想要表现一个什么主题呢?
(大苏泛赤壁)
师:这讲的是个怎样的故事呢?哦,讲的就是苏轼去赤壁游玩的场景。
师:“泛”字本义是漂浮。哪里表现出舟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呢
生:“舟尾横卧一楫。”舟子并没有在划船,而是让船自己在漂。
师:对,是漂在水上的。那么“泛”舟就被作者独具匠心的工笔表现出来了,那从哪表现出苏轼这是游玩的“赤壁”呢
学生回答。
师:一枚小小的核舟,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画面。多么优美的意境啊!多么别致的雅趣啊!我们不得不感叹这枚核舟的神奇之处更在于王叔远构思的奇巧啊!(板书:构思巧)
四、品析课文,感受文章之奇巧
师:虽然我们现在没有机会亲眼看到这枚核舟,但透过王叔远高超的技艺、巧妙的构思,带给了我们一种艺术美感的享受。如果没有王叔远,就没有这么奇巧的核舟;但是如果没有魏学洢。这份奇巧就不能保存下来。这一切都离不开作者魏学洢的写作智慧啊。所以我们在享受这艺术美感的时候,还必须要感谢用文字将这"奇巧"体现出来的人——作者(齐答)魏学洢。
(板书:魏学洢)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文章的写作顺序、结构以及描写的语言来感受一下文章的奇巧之处。
师:我们先来关注一下文章的结构,哪个小组想来说一说呢?
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师:让我们继续探究,来看一看文章的第二段到第五段。作者是文章在详细介绍核舟这一部分时采用了怎样的介绍顺序呢?
生:先介绍了船的中间(船舱),又依次介绍了船头、船尾、船背。
师:这在说明顺序中是属于哪一种呢?
(空间顺序)
没错,像这样的说明顺序就是空间顺序。
思考:为什么不按照,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用意吗?生船舱部分高起而宽敞,让人一眼就能注意到它,(拿着核舟比划)再来看看第二段哪里还有和苏轼有关联的地方呢?刻有苏东坡的名句,让作者联想到苏轼当年泛舟游赤壁的场景,产生美好的体验,为苏东坡的出场做铺垫。
师:我们来探究写作语言。学生自由回答,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观察细致的态度。
师:魏学洢如此简洁却又生动细腻的语言,让我们好像亲眼所见一样,领略到了核舟的奇巧,在这一番描述之中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你能从字里行间找出这些赞美之词吗 学生找句子,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都理解魏学洢了,他将核舟上的人和物都叙述描写出来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他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写到第五段这里文章也该结束了,但是魏学洢仍然没有收笔的意思,他又把核舟上所雕刻的内容统计了一遍。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段。
(生朗读)
师:作者最后又进行了如此的统计,如此的铺陈,你们觉得啰嗦吗
①不啰嗦,他用实际的数字,从侧面表现了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②解释“而””曾“的意思。
(表示转折)
(竟然)这一个转折和一个惊讶,可见作者和我们一样,着实是惊叹不已啊!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来齐读最后一段!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两件精品:一是王叔远的雕刻杰作,另一个是魏学洢的这篇文章。惊叹之余,也带给我们以很多启示,其实关于这篇文章的奇巧之处还有很多,同学们课下也可以再交流一下,这节课就上到
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