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 1 课时 总计第 节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或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 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联系生活实际或上下文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中心句切入,直奔中心
1. 点名说文章的中心句。
2.我们知道了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课文,来感受一下吧!
【设计意图:用中心句导入课文,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
二、自主学习,精读品读
(一)齐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是谁来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
(二)设问句的作用:引起别人的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三)品味“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明和发现”,解释“发明”和“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四)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课文中特别能让人感受到20世纪呼风唤雨的句子画下来,做个标记,注意边读边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笔画出与中心句相关的语句,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一)小组读一读第4段,用横线画出属于发现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属于发明的句子。
(二)小组汇报。
(三)欣赏了这些科学成就,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四)同学们,与过去的王公贵族比比看,我们还有哪些地方比他们过得更加舒适、更加方便呢?这些发明和发现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
(五)孩子们,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过去那些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当他们看到这些科学成就时,会怎么说 ?是啊,这些成就、这些变化会让他们惊叹不已,我们怎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六)预设:学习第3自然段:
1. 孩子们,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相机出示农耕社会图)
2. 在农耕社会里,“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仅仅是没有这些吗?你还能说说那时没有什么?
3. 农耕社会什么也没有,人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你们知道我们祖先的幻想都是些什么吗?
4. 现在,祖先的那些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幻想变成怎样的现实呢?
5. 何止这些幻想变成现实啊。你们随便替祖先说一个他们的幻想,肯定都能实现。你能举一种吗?
6. 这么多美好的愿望,在短短的一百年的时间里都得以实现,实在太令人骄傲了!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诗对此进行了称赞,你们能找出来吗?
7. 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岑参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的春风如果表示科技带给人类生活的美好春天,梨花又指什么?品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 我们祖先的愿望如今都变成了现实。我们又怎能不说“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9. 如果我们的祖先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变化,我想,他们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拟定小标题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后面的体会道理奠定基础。】
四、回应开头,凸显中心
1.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有没有发现,课文一直在围绕一句话写的,这句话就是——“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2.现在让你读这句话,你会用什么情感去读?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一次用心来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旨在体现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力图体现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
五、拓展延伸 ,课堂演练
1. 选词填空概括主要内容。
2. 拓展延伸:粮食、医疗等发明和发现。
3. 设问、反问、疑问的修辞手法训练。
4. 联系课后第三题说一说现代科技改变了我们怎样的生活?
六、板书设计
7.呼风唤雨的世纪
千里眼 卫星
幻想 顺风耳 手机 现实
腾云驾雾 飞机
教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