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10 爬山虎的脚 第 2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第1、2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叶子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大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小组合作讨论:
请同学们朗读3至5自然段,小组合作探究: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品质?
(教师提示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来,并作上批注)
(2)根据课文内容,请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 想一想,叶圣陶爷爷是怎么把爬山虎那小小的脚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
2. 小组汇报: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说说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品质?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长在茎上”“长叶柄”“反面”“嫩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等词体会作者是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等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从而看出作者观察细致)
A.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B.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你觉得这两句话好在哪里?试着分析一下。
预设:这两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蜗牛的触角”来表现细丝的特点,形象生动,让人容易理解;用“蛟龙的爪子”来形容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很形象(板书:形状:枝状细丝、如蜗牛触角)
(2)根据课文内容,请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板书:爬的过程:触、变、巴、拉、贴)
(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触”“变成”“巴”“拉”“贴”让生想象画面,师可在生回答过程中播放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
师追问:“巴”可以换成“挨”“粘”吗?为什么?
师再追问:刚刚说的爬山虎爬上墙的过程,那当它没触着墙时又会怎么样?,从那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品质?
生: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板书:离墙枯萎)
(4) 想一想,叶圣陶爷爷是怎么把爬山虎那小小的脚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
观察细致,抓住特点,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板书:观察细致,抓住特点)
三、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赏读全文。这篇文章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趣味横生。
2.指名说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生:读了课文,我感受到作者那认真细致的观察,让人敬佩。
生:文章的语言还能这样生动形象,值得我们学习。
3.教师总结: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愿你们人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挖掘大自然中蕴藏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谈学习后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善于发现,去捕捉、挖掘大自然中的奥秘!】
四、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课外练笔: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抓住植物的颜色、形状变化等方面写写观察日记。
【设计意图: 有助于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学写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教后思考:
位置:墙上
颜色:嫩红、嫩绿
爬山虎的脚
细致观察
抓住特点
形状: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缝隙
叶子
形状:枝状如丝、如蜗牛的触角
脚
与墙的关系:离墙枯萎、触墙存活
爬的过程:触、变、巴、拉、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