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朱、德”等14个生字,书写“师、伍”2个字,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了解“会师、山高路陡”等词语意思。
2、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3、学习动宾词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2、学习动宾词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一、(师生合作读儿歌,并做相应动作。)
扁担扁担弯弯,挑呀挑着担担,
二、嘿哟嘿哟上山,呼哧呼哧直喘。
二、听写词语,引出“扁担”
三、师: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第16课。(指板书)
生:(齐)朱德的扁担。
四、师:课文中共出现8个生字。你们都记住了吗?
五、生:记住了。师:口说无凭,我来检查一下。请拿出笔,准备听写。注意写字姿势,姿势正确的同学,老师会轻轻地拍拍你的背。开始。(师读,生听写。)
六、扁担 战士 红军 同志 队伍 怎样
七、师:被老师拍到后背的小朋友举手。(共有18个小朋友举手)这些小朋友的写字姿势非常棒。其余的要向他们学习。我们一起抬头看大屏幕。(出示6个词语)
八、请你和大屏幕上的词语校对一下,你写对了吗?如果有错的,请在那个词语的旁边打上一个三角,再认真地改正。(大约有十来个小朋友出错,集中在“怎样”这个词语上,师再次指导“怎”字的书写。)
九、师:为什么一根小小的扁担(指着听写纸:扁担),就让红军战士(指着听写纸:红军战士)那么敬爱(板书:敬爱)我们的朱德同志(指着听写纸:同志)呢?
十、这到底是一根怎样(指着听写纸:怎样)的扁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三、了解背景,关注“扁担”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我,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生:井冈山。
师:瞧,这就是井冈山。(出示井冈山风景图)井冈山方圆五百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个名字。
生:(齐)井冈山。
师:(出示会师图)1927年,咱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带着一支队伍上了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朱德同志带着另一支队伍也上了井冈山。这两支队伍会合在一起,就是课文第1小节的一个词。什么词?
生:(齐)“会师”。师:真聪明。“会”就是相会的意思,在这里,“师”就表示队伍的意思。两支队伍聚集在井冈山上,就叫“会师”。会师以后,人数就——生:(齐)变多了。
师:咱们红军的力量就——生:(齐)变大了。
师:你看看图上,大家的心情怎么样?
生1:很开心。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们开心的?
生:因为很多人都很威武地站起来。
师:哦,她说了一个词——威武。老师换一下,很多人精神振奋地站在那里。还有谁来补充?
生:他们脸上带着笑容。
师:你关注到了他们的表情。微笑是内心高兴的一种表达方式。
生: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能见面,他们很开心。师:这个动作找得好。握手是会面的一个标志性动作。你们看,毛主席和朱德同志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太激动了。你能不能用激动的感觉读好第1小节的这句话?(出示第1小节片段,一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但是在读到会师的时候不够激动。谁再来?(另一生读。声音往上扬,突出了“会师”。)
师:你们听出激动了吗?声音都往上扬了。咱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师:请大家来看一下这一组词,(出示:军队 红军 军长)看谁接得最快。会合后,毛主席就把这两支——生:(齐)军队。
师:组合在一起,命名为——
生:(齐)红军。
师:当时,朱德同志就任这支队伍的最高长官,也就是——
生:(齐)军长。
师:就在这会师的时刻,咱们的红军在——(出示课文第1小节片段)
生:(齐)山上。师:山下不远处就是——
生:(齐)敌人。师:敌人是来给我们祝贺的吗?
生:不是。师:那他们是来干什么的?生:他们是来偷袭的。
生:他们是来干坏事的。(生笑)师:你看出来了。
生:他们要把这个根据地变成自己的。
师:有道理。生:他们是来踢馆的。(生笑)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敌人就是来搞破坏的,不想把这个根据地留给咱们的红军。可是奇怪的是,红军战士不扛枪和敌人打仗,反而拿起了扁担,这是去干什么呀?
生:(齐)挑粮。师:请你到第2小节中找一找,找到原因就读给你的同桌听。(生自由朗读。师巡视。)
师: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去挑粮?
生:因为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
师:所以——生:所以他们要去茅坪挑粮。
师:你们有没有找到这句话?
生:有。
师:(出示第2小节片段)生产粮食不多,你读到这里,担心吗?
生:担心。
师:读了这段资料,你会更担心。(出示当时的背景资料)你们为红军战士担心什么?
生:我担心他们有可能会饿死。生:我担心他们被累死。
师:为什么会累死?
生:他们要准备打仗,还要辛辛苦苦地去挑粮食,那不就得累死了嘛。师:对呀,打仗、挑粮两头都要兼顾。
生:没有粮食下肚,就没有力气打仗。
生:我还有一个担心,就是他们去挑粮的时候,敌人来偷袭,怎么办?
师:对呀,在挑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危险。(竖大拇指)人是铁,饭是钢。没有粮食,吃不饱肚子,红军怎么去跟敌人打仗?难怪他们需要去挑粮。(出示第1、2小节片段,生齐读。)
四、情境朗读,凸显“扁担”
师:瞧,挑粮大军来了!(出示朱德和红军挑粮的插图)打头的就是咱们熟悉的——
生:(齐)朱德同志。师:你看看他的打扮,你有什么发现?
生:他戴着草帽。
师:这个有点像草帽,但其实不是。这叫斗笠。(出示词卡:戴着斗笠)看它的名字,你知道斗笠是用什么做的吗?
生:用竹子做的。
师:对,用竹子编织的帽子,就叫——
生:斗笠。
师:草编织的那叫草帽。斗笠比草帽更重,更结实。不仅能挡太阳,还能防雨,防风。所以红军挑粮的时候,朱德同志就戴着斗笠。你们看看“戴着斗笠”的这个“戴”字,笔画特别多。人身上的物件、饰品一般用这个字。比如说,夏天我们戴着(手指头顶)——生:(齐)太阳帽。师:爱美的妈妈脖子上戴着——
生:(齐)项链。
师:光荣的少先队员戴着——生:(齐)红领巾。
师:这些身上的配饰都用这个“戴”,明白了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穿着草鞋。
师:草鞋有你的鞋子结实吗?
生:没有。
师:你看,他还挑着——
生:粮食。
师:这是一担怎样的粮食?
生:满满的粮食。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我看见他的筐里面全是黄色的。
师:全是黄色的。他用了一个“全”字,表示很满。还有谁的说法和他不一样?
生:他的担子里面的小麦都已经漫出来了。
师:他用了一个新的动词——漫。这个字用得特别准。这担粮食特别满。据说当时这样两担粮食加起来约有100多斤,相当于咱们班的小朋友背上十五六个书包。你觉得怎么样啊?
生:很累。
师:让我们一起带着累和辛苦的感觉读好这句话。(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生齐读。)
师:是啊,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请你把书翻到课后练习,记住你们的发现,完成课后第2个练习。(生完成练习,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都完成了。这就是咱们挑粮大军的领头人朱德同志的打扮。戴着——
生:斗笠。
师:穿着——生:草鞋。师:挑起——
生:粮食。
师:你们看,他的打扮和后面的红军战士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生:没有变化。生:他们都戴着斗笠,挑着粮食。
师:对啊,咱们的朱德同志和战士一样戴着斗笠,穿着草鞋,箩筐里的粮食和战士一样满。(板书:以身作则)这样以身作则的好领导,你们敬爱他吗?
生:(齐)敬爱。
师:你们再仔细地看看这幅图。请你往远处看,你在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生:几座高山。师:朱德同志和战士们翻山越岭去挑粮的这条山路,是一条怎样的路?(生读课文第2小节)
师:谁来告诉我,这是一条怎样的路?生:这条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师:这是一条又高又陡,非常难走的路。大家一起来想想看,这样的山叫不叫作“陡”?(师用手臂作演示,手臂伸直放平。学生指挥老师把手臂竖起。)
师:你们为什么都觉得这样的山陡?生:因为越直的山越陡,脚下特别容易打滑。
师:对呀。有可能走一步还会滑下去两步。越直的山就越陡,而且这座山有1300多米,相当于小朋友要爬400层楼梯!这条路难走吗?
生:难走!
师:可怕的是,这条路不仅高和陡,它还怎么样?再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生:有五六十里。
师:这条路怎么样?
生:很长很长。师:你读懂了五六十里。来回五六十里,那就是在你们的操场上跑200多圈。累不累?
生:累。师:难不难?
生:难。
师:大家想象一下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挑着100多斤的粮食,走在这样的路上,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在路上可能会经常滑倒。
师:难。
生:有可能被敌人发现。师:还有可能遇到偷袭,难!
生:还可能会在爬山的时候,踩到一块石头滑下去,粮食都翻了。
师:他特别提到了粮食。如果粮食翻了,红军怎么做?
生:赶紧把粮食捡到筐里。师:先捡粮食,看来在战士的心里,粮食最重要,比自己还要重要。
生:他们穿的是草鞋的话,脚很容易被石子磨破,会流很多血。师:草鞋不结实,难!太难了!我们再来读这句话。一定能读出艰难。(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生齐读)
师:这样的路不是走一天,而是常常要走。可是你们看朱德和红军战士的脸上——
生:带着笑容。
师:他们害怕困难吗?
生:不怕。
师:他们有人想逃避吗?
生:没有。
师:每次遇到这样的任务,课文中说他们都怎么样?生:争着去。
师:争着去。是啊,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板书:不畏艰险)让我们微笑着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这样的朱德同志你敬爱他吗?
生:敬爱。
师:朱德同志的辛苦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接着往下看。(出示第3小节片段)白天他——(生接:挑粮上山),晚上他还要——(生接: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当他工作完毕,抬头一看,公鸡叫了,天要亮了。第二天白天,他——(生接:挑粮上山),晚上他依然是——(生接: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第三天他又是——(生接完整的句子)朱德同志这样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他有休息吗?
生:没有。师:当你在第四天的早晨看到朱德同志,挑着扁担又要去挑粮了,你就在他身边,你就是那个红军战士,你心里怎么想?
生:想劝他不要去挑。师:你会怎么劝?
生:朱德首长,您早晨要挑粮,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打敌人,您太忙了。您就不要去挑了。
师:还有别的战士来劝吗?生:朱德同志,您晚上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白天还要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我来帮您研究地图吧。(众人大笑)
师:累坏了怎么办?你想主动帮忙啊!
生:朱德同志,您的身体不是您自己的,是我们大家的呀。您日复一日,都没有休息,您的身体怎么吃得消啊!还是不要去挑了,我们帮您挑。师:你真会劝。战士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就是课文中一个词语——(出示词卡:心疼)
生:心疼。师:读好这个词语。(生齐读)
师:不过,咱们的朱德同志不听劝呀。于是有个聪明的战士,就把朱德的扁担给藏了起来。没有扁担,看你怎么挑粮!这时朱德同志是怎么做的?(出示第3小节片段)(生齐读)
师:朱德同志这样做,你们想到了吗?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对不对?这就是课文中的哪个词语啊?
生:“不料”。
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你们说说朱德同志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他想去挑粮。师:最朴素的想法,要去挑粮。生:因为他想和战士们一起挑,多一个人,就多一担粮食。
师:说得多好啊。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在储备粮食的道路上,朱德同志不愿意浪费每一个人的力量。那随便找根新扁担不就可以了吗?干吗还要在上面写上五个字呢?
生:这样的话,别人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他就能很快找到了。师:有道理。
生: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这根扁担就属于他了。他是要告诉大家,你们不要藏了,我是一定要去挑的。
师:朱德同志非常明确,不管你们怎么做,不管你们怎么劝,不管你们怎么藏,我一定要去——
生:(大声齐说)挑粮。师:就在他们藏起扁担的第二天,大家出去挑粮。所有的战士都惊喜地发现,朱德同志他——(再次出示上句话,生齐读。)
师:只不过这一根扁担和他原来的扁担不一样了。这根扁担上写了五个大字,就是——(生接:朱德的扁担)。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又出现在挑粮队伍的最前面,你们心情怎么样?
生:惊讶。生:是惊喜。师:换得好。
生:跟得到了礼物似的,很激动。
生:(神情很激动)我可能会叫起来,这样的好首长,我愿意跟着他一起挑粮食,一直走下去。
师:大家都被感动了。从此以后,战士们再也不藏朱德同志的扁担了。大家越发敬爱——(生接:朱德同志),因为朱德同志和所有的红军战士一样吃一样的苦、受一样的累,但是他却觉得很快乐、很高兴。他就是红军战士心目中那个与大家同甘共苦的朱德同志。(板书:同甘共苦)
总结:这根扁担,让我们永远铭记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伟大精神。下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