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材版本 初中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 授课题目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经过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知识有了初步积累,了解了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以及三民主义等内容,但学习深度不够。八5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弱,有时候不够活跃,需要教师调动、引导,增加课堂的互动。学生的史料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分析,教授材料解读的技巧。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与前面所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本课有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领导下,革命党人愈挫愈勇,最终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独立的斗争和国家富强的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说,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将中国近代化进程推向制度层面。
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li)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的基本史实及影响;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3.掌握武昌起义爆发的标志、过程和结果; 4.理解并清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 根据:课程标准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手段 教法: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分析归纳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概念解析——辛亥革命 教师讲解: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政党,提出三民主义,走在革命道路的前方。全国各地在孙中山等革命派的号召下,又发动了哪些起义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的内容。 教师讲解:在开始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对辛亥革命的定义进行初步了解。狭义的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本课标题所指的辛亥革命是狭义上的解释。 让学生明白历史留下的深刻教训——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挽救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而思考还有什么人能拯救中国,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一、民主志士掀起义——革命背景 (一)列强宰割中国,政府反动卖国 《时局图》 签订《辛丑条约》 教师提问:这两张图说明了什么?革命志士为何要革命?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外有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政府反动卖国。 (二)革命思潮:风生水起 《警示钟》《猛回头》 邹容《革命军》 教师提问:面对这样腐朽的政府,国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革命党人出版了一系列书籍。这些书籍的出版宣传了什么思想?主张建立什么制度?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起到宣传革命,壮大革命队伍的作用。 (三)革命志士的奋斗:此起彼伏 教师提问: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志士在各地掀起了革命武装起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2-43,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完成表格。 起义名称时间领导人结果或意义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蔡绍南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黄花山岗起义1910年黄兴等人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起义,其起义檄文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体现了三民主义,于是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在黄花岗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什么说黄花岗起义是这几次起义中影响最大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花岗起义是革命党人破釜沉舟的一搏,虽然失败了,但其影响是深远的,对推翻清朝统治起了极大促进作用。这次起义就像催化剂一样,使得积压在民众心中的怒火迸发出来,一发不可收拾。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教师提问:结合地图,武装起义布局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地处华南沿海地区,易得到海外粮饷、军械的接济。先夺取南方为根据地,然后挥师北上。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一下革命志士领导的这些起义为什么会失败?这些起义起到什么作用?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使清王朝的统治受到了打击。……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投身于反清斗争。 ——白寿彝《中国通史》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失败原因(1)群众基础薄弱,没有发动群众;(2)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作用:革命党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全部失败,但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于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认识该时期的革命起义的发展过程,也能树立时空观念。 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分析与实证的素养以及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二、革命先驱写春秋——武昌起义 教师提问:由于1911年辛亥革命发起地是武昌,此次革命亦叫武昌起义,请同学们看教材p44-45,归纳武昌起义的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11年10月10日-11日;领导组织:共进会、文学会;背景:起义计划泄露,形势非常紧迫;主力: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经过:武昌新军工程营起义;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城;攻占汉口、汉阳。1911年10月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全国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 教师讲解: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是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师提问: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我们再来看这个表格,是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省市一览表,我们能看出独立的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的人的背景都有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其中有军阀、革命党、巡抚提督(封建官僚)、立宪派等,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于地方的控制不足,社会各阶层都在反清,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这些人并不都是发自内心地支持革命,而是投机革命,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参加革命推翻清政府,推翻清政府之后各自为政,封建官僚和旧军阀能担任一省独立后的都督,这也说明了革命的不彻底性。 教师提问:你认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告终,唯武昌起义一举成功。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虽然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但同时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当时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有识之士救亡图存意识增强,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保路运动与清末新政让清政府尽失民心;资产阶级发动的武昌起义把革命形势推向高潮。 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取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识读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三、是非功过评革命——历史意义 教师提问: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材料,评价辛亥革命。(有什么积极和消极影响?) 材料一 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布,都促使了民主观念深入观念。 材料二 禁止缠足 西式婚礼 剪除辫子 材料三 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人物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学生回答:积极影响:终结帝制,建立民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移风易俗。消极影响: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教师小结:辛亥革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其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革命不彻底,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我们拿出学评,翻到第29页看到第六题,“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是什么意思?外国人不得干涉中国内政,这体现了什么观点?民族观点。“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表达的是什么观点?人民享有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这是民主观点。“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民族、民主就是这么体现的。那我们这道题选什么?选a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从正反两个角度辩证看待辛亥革命,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三、小结 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告终,唯武昌起义一举成功。武昌起义的成功有很多偶然因素,但同时也是偶然中的必然——是革命形势成熟的结果。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进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使新军中很多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革命。革命党人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已经动摇了清朝的专制统治,也锤炼了革命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清政府的压榨,使人民反抗情绪不断高涨,奠定了革命的群众基础。清政府已经陷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境地,于是辛亥革命推翻了这个专制王朝。
四、课堂练习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D) A.皖浙起义 B.镇南关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萍浏醴起义 2.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A) A.武昌起义 B.广西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黄花岗起义 3.“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辛亥革命(C) A.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4.蔡元培先生1925年曾经撰写过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该挽联是写给谁的?(C) A.邓世昌 B.谭嗣同 C.孙中山 D.张自忠 5.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在于(C) A.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推翻了封建制度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学习完以上内容后,进行当堂检测,学以致用、查漏补缺、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