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世界的气候》是初中地理课本的重要章节,而《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气候》的重要内容,难度适中,七年级的学生地理基础比较差,怎样让学生接受这堂课呢?本节课的设计有如下特点:
设计思路:“实例——设疑——结论”,深入浅出。
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影响气候的三个因素,因这三个因素的内容比较抽象,不经过具有一定深度的剖析,学生很难透彻理解,所以我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和举实例等方式,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
读图、对比、启发提问贯穿教学始终,同时强调空间分布的概念,这节课采用了多张自制的幻灯片,引导学生从地图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并组织和分析知识点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用图能力。
启发思路,讲练结合。
精心设计启发提问,让学生始终在看地图和教师启发提问下,主动、积极地观察、思考,获得新知识。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每讲一个知识点就设计题目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思考练习,加深印象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
重视师生双边活动和课堂气氛。
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使师生关系融洽,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并让学生在想象中感知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课程标准是:
1、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2、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多,其中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三个因素是最基本的,也是对气候影响最大的,其他因素因缺少知识基础或难以理解未在课标里面列出。
2、“课程标准”中的“分析”,不必从成因分析来理解,只要学生能比较出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即可。
3、地理知识要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初步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气温、降水分布图,景观图等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有用地理事物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气候与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
影响气候的三个主要因素
五、教学难点
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
六、教法采用:
1、“问题解决式”教学
2、小组合作学习
3、计算机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想一想 【引言】图片展示“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通过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很大,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地方成为了避暑胜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利用图片,在课堂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引出问题导入新课。
新授内容 1、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 气候=气温+降水;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北半球同纬度地带,7月陆地气温高于海洋,1月海洋气温高于陆地。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出示PPT:通过预习,已经知道:形成气候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3、小组合作探究: 任务一:每个组找到最想去的避暑胜地,思考:它是因为什么因素影响,而成为避暑胜地的? 任务二:该种因素是如何影响气候形成的? 每组桌上有若干地图,学生查找自己需要的地图,从地图中寻找该种因素对气温、降水的影响,把需要用的地图,贴在卡纸上,每组派代表展示并讲解该种因素如何影响气候。 4、学生展示成果。 5、教师总结归纳: 纬度因素:纬度低,气温高;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都受到纬度因素的影响,所以,纬度因素是形成气候的基本要素。 海陆因素: 生活小知识:如果把一盆水,一盆沙放到太阳下去晒,过一会儿,用手去感觉,怎样?(沙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说明沙吸热快,温度升高也快,水吸热慢,温度升高也慢) 反过来,把沙、水放阴凉地方,过一会儿再用手去感觉,又怎样?(沙的温度低于水的温度,说明沙散热快,温度下降也快,水散热慢,温度下降也慢) 设疑提问:(1)、如果把这盆水和这盆沙放大成海洋和陆地,同时受太阳照射,情况怎样?(在同时受太阳照射下,陆地吸热快,陆地气温升高也较快,海水吸热慢,海上气温升高也较慢)当太阳下山了,情况又怎样?(陆地放热快,很快变冷,海水则放热慢,海上气温比陆地上相对要高)这就是海陆性质差异。 (2)、海陆性质的这种差异,给气候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沿海地区受到海洋的调节,夏季较凉快湿润,冬季较温暖,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较小,这就形成了气候的海洋性特点。 远离海洋的大陆内部或受海洋影响极小的地区,降水少,干燥,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很大,这就形成了气候的大陆性特点。 完成课本读图题。 地形因素: 海拔增高1000m,气温下降6℃,进一步引出:地势高低除了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外,还影响降水吗? 出示地形雨幻灯片,这是一张可动的幻灯片,老师演示后提出如下问题:设问:这幻灯片说明什么问题?(答:地形雨的形成) 山地迎风坡上,出现什么现象?(答:湿润完全上升形成地形雨)背风一侧,又产生什么现象?(答:气流下沉,完全干燥,无雨) 小结:地形对气候影响有三个方面: (1)海拔高度对气候的影响 (2)地形雨的形成 (3)山脉对气流的阻挡 用通俗的话来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7、根据前面我们的讨论分析,我们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这些都属于自然因素,那么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影响吗? 学生查看桌上的漫画,指出这种人类行为对气候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 8、小结 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海陆、地形、人类活动。 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教师一边展出幻灯片一边讲解。设问,引起学生兴趣和考。 小组讨论共同总结请各组的同学分别回答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并锻炼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日常观察地图的兴趣。 引起学生兴趣,达到积极思考的目的。
八、板书设计
第五节 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
地形因素
人类活动:有利、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