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2022·江西上饶·七年级期末)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 D.南方相对安定
2.(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的政治特征(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3.(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北方战乱不断
B.妇女地位提高
C.儒家思想盛行
D.北方经济衰退
4.(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南朝时,以为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去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A.广州 B.建康 C.扬州 D.荆州
5.(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主要反映了( )
A.南朝统治者大力宣扬道教 B.南朝统治者剥削人民群众
C.南方气候润湿,雨水较多 D.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
6.(2022·江西南昌·七年级期末)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A.蜀 东晋 前秦 B.西楚 东晋 前秦 C.蜀 东晋 梁 D.蜀 南晋 张楚
7.(2022·江西宜春·七年级期末)公元383年,东晋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的打败了前秦所率领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次战役( )
A.消灭了六国残余势力
B.激化了南北之间的矛盾
C.奠定了楚汉之争的结局
D.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8.(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安土重迁,黎民之性。”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几乎在各朝各代,中国人都有过规模相当大的迁徙。西晋末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 B.诸王势力强大 C.西晋衰落 D.统治者软弱无能
9.(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李白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据材料,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化 B.经济重心南移 C.东汉末年的混战 D.北方战乱频繁
10.(2022·江西九江·七年级期末)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材料体现的主题是
A.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B.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经过
C.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D.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
11.(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九国志》记载:“(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动荡),衣冠始入闽(福建)者八族。”这反映的当时史实是
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C.江南开发、重心南移
D.闭关锁国、经济衰落
12.(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成就的取得原因,哪个是不正确的( )
A.南方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B.南方的社会环境比较稳定
C.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传入南方
13.(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14.(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下图是小明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的内容,概括他的学习主题( )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江南经济的发展
C.农业的发展 D.手工业的发展
15.(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所反映的是( )
A.西晋的统一 B.江南的开发 C.北方各族内迁 D.北方分裂混战
16.(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B.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
C.皇帝往往控制长江下游一带
D.宋武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
17.(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B.“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周初期的政治格局
C.八王之乱----标志着西晋由盛转衰
D.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18.(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南朝统治后期,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南迁 B.大规模叛乱
C.祖逖北伐 D.统治者偏安江南
19.(2022·江西上饶·七年级期末)一个生活在318年的建康人应该受哪个政权的管辖( )
A.东汉 B.东吴 C.西晋 D.东晋
20.(2022·江西抚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考古发现能证明什么?图二两项技术的出现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2)根据图三分析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人口迁徙的影响?
21.(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材料二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文化技艺,并与原居的闽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
(1)材料一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什么变化?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什么现象?
(3)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4)综上所述,你认为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发展提供什么启示?
22.(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仔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东汉魏晋时期,中原的山西和陕西人口大增。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南朝)刘宋时,江西已成为江南稻米的重要产区之一,鄱阳湖流域更成为南朝著名粮仓。“萧梁时,其仓……在外有豫章仓、钓矶仓、钱塘仓,并是大储备处。”(豫章仓、钓矶仓都在江西)
——《江西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江西经济发展的原因。(写出2点得满分)
(3)综上所述,人口的迁移对迁入地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3.(2022·江西南昌·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起三国”,“魏晋尽风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开篇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一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很多的英雄豪杰。请你举出两位当时的“英雄豪杰”。材料一中“三国”指哪三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哪次战役?
材料二: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2)根据材料二,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你如何看待这种风气?
材料三: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3)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4.(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 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
12年 65.9% 22.7%
282年 45.4% 30.2%
(1)据材料一,指出从12年到282年南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材料二 (南朝)刘宋时,江西已成为江南稻米的重点产区之一,鄱阳湖流城更成为南朝著名粮仓。《隋书.食货志》记载:“萧梁时,‘其……在外有豫章仓、钓矶仓、钱塘仓,并是大储备之处’。”
——《江西通史》
材料三 (豫章)一年蚕四五熟,勤于纺绩,亦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
——[唐]魏征等〈隋书》
(2)据材料二、三,指出江西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进江西经济发展的原因。
25.(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面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1)读图一、图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
材料三 (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卷四《文帝纪》
(3)据材料三概括汉文帝诏书中的对农业的态度和具体措施。
材料四 建安初,关中百姓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至于永嘉,丧乱弥甚。
——《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
(4)材料四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26.(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某校七年级同学探讨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请你参与同学们的小组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兴修水利工程】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都与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关,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是什么水利工程?是哪两个人主持修建的?
【调整统治政策】材料二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次变法的内容?这项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是什么?
【引进优良作物】
材料三 ……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的外来作物引进》
(3)材料三中新的农作物是通过哪条商路传入内地的?这条商路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采用先进技术】
材料四 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南迁,将哪些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
27.(2022·江西宜春·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许多人以“牛” “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什么特征?
材料二: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史稿》
(2)材料二的“废除了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是指商鞅变法中哪项措施?
材料三: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摘自万翰等编著《世界五千年》
(3)说出材料三中的“商贸大道”的名称。并根据材料三,概括这条大道的作用。
材料四:(南朝)刘宋时,江西已成为江南稻米的重点产区之一,鄱阳湖流域更成为南朝著名粮仓。《隋书 食货志》记载:(南朝)萧梁时,“其仓……在外有豫章仓、钓矶仓、钱塘仓,并是大储备之处。”
--《江西通史》
(4)据材料四,指出江西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当时江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8.(2022·江西宜春·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与否,被看成与国家兴亡生死攸关的头等大事。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大量出现,无疑是我国农具原材料的一次革命,大大提高了垦耕的效率。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搓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
材料三:(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会土(会稽)良畴数十万顷,扬郡(扬州)有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入方;丝绸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材料一中“农具原材料的一次革命”是指什么?列举商鞅变法为发展农业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有何联系?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状况。
29.(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掌握学习方法,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形成时空观念】
材料一
(1)填写材料一中空缺处的内容,并据此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历史情境】
(2)将下面的成语典故填入表格对应的战争下面(只填序号)。
①风声鹤唳 ②纸上谈兵 ③草船借箭 ④破釜沉舟
长平之战 巨鹿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学会史论结合】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有哪些?
【感悟家国情怀】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4)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的特点,并概括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是江南地区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3.A
【解析】据“……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争不断,政权分裂更替频繁。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历史时期,为日后隋唐时期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A符合题意;BCD项内容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的相关史实。
4.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都城都在建康,建康是当时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5.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思是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所以会出现许多佛教建筑物。故D符合题意;道教与“寺”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南朝统治者剥削人民群众和南方气候润湿,雨水较多与诗句意思不符。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思是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认识这是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的结果。
6.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中政权分别为魏、蜀、吴,故①指蜀,东晋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故②指东晋,南朝四个朝代分别为松、齐、梁、陈,故③指梁,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7.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公元383年,东晋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的打败了前秦所率领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指的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淝水之战,它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消灭了六国残余势力指的是秦朝建立后,排除A项;激化南北之间的矛盾不属于淝水之战的影响,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16年,西晋被前赵所灭,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是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A。
9.D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经济开发带来了劳动力。材料中“北虏乱如麻”说明北方战争频繁导致人口的南迁,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北方自然环境恶化导致人口南迁,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唐朝中后期开始,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西晋时期人口南迁的原因,与东汉末年混战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晋末年北民南迁为南方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北民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而非经过,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西晋末年”,而不是北魏时期,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北民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解析】根据材料,“(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动荡),衣冠始入闽(福建)者八族。”表明中原动荡,人口南迁福建,“八姓入闽”给福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促进了福建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当时北方战乱,人口南迁。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2.A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的开发,南方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与史实不符,A项符合题意;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与题意要求不符,排除B项;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的开发,与题意要求不符,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13.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大批南迁,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不仅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项C符合题意;西晋后期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北方战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并未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4.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2.五岭以南地区种植了双季稻;3.南方的手工业如缫丝、织布、制瓷业等方面有显著发展;4.建康成为当时最活跃的商业大都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不断向南迁徙,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由于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南朝时期的建康(今南京),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因此他的学习主题江南经济的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与隋唐时期相关,与题干内容不符,A排除;农业的发展,只是一个方面,C排除;手工业的发展,只是一个方面,D排除。故选B。
15.B
【解析】“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大意是说当时的南方相对安定,年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可见材料所反映的是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题干不是反映西晋的统一,而是反映东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更不是反映北方各族的内迁或北方分裂混战,而是反映东晋时期江南的开发,排除CD项。故选B项。
16.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极盛时北疆到达潼关、黄河一带,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的林邑一带,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合称“南朝”,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宋、齐、梁、陈统治时期,皇帝往往控制长江下游一带,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武帝统治时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叛乱,发生大规模叛乱是梁武帝时期,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7.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王导、王敦兄弟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B符合题意;ACD项对应与史实相符,排除。故选择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黄巾起义、王与马共天下、八王之乱、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18.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后期,梁朝爆发侯景之乱,这场乱事亦是梁朝灭亡的关键,在侯景之乱后,梁朝国力急剧衰败,北齐和西魏相继乘机来攻,失去了大片士地,南方逐渐转弱,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因此是北方人大量南迁,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祖逖带兵北伐发生在东晋时期,而不是南朝时期,排除C项;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南,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存在的时间是316年到420年,所以一个生活在318年的建康人应该受东晋政权的管辖。A项存在的时间段是公元25年到220年;B项存在的时间段是229年到280年;C项存在的时间段是265年到316年。故选D。
20.(1)证明: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任意一条即可)
作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趋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到南方)
影响: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逐渐形成了南盛北衰的局面形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1)
根据材料“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东湖林遗址出土的碳化粟”可知,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图二中的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两项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
根据图片所给提示可知,当时我国人口迁徙的的趋势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逐渐形成了南盛北衰的局面形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1.(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北人南迁。
(3)北方人口南迁(材料二)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材料一)的主要原因。
(4)如: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或水利的兴修、农田的保护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以概括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以归纳出:魏晋以来,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文化技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促进江南地区开放的主要原因。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的措施能够促进地区发展等等。
22.(1)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或五胡内迁
(2)北民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与南方人民辛勤劳动;南方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措施。(答对2点给满分)
(3)迁入地人口大增;推动了迁入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解析】(1)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中原的山西和陕西人口大增的原因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江西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北民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而且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与南方人民辛勤劳动;南方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措施。
(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人口的迁移使得迁入地人口大增;推动了迁入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3.(1)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张飞、关羽、曹操等
魏、蜀、吴;赤壁之战。
(2)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使道德沦丧,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3)原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迁人民给南方带来充足劳动力;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经验。
(1)
根据材料一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很多的英雄豪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当时的“英雄豪杰”很多,如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张飞、关羽等。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因此材料一中“三国”指魏、蜀、吴三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赤壁之战。
(2)
根据材料二“……凡今之人,惟钱而已”,“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可知,材料说明了当时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使道德沦丧,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3)
根据材料三,由“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由“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可知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由“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可知南迁人民带来充足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先进生产经验。因此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迁人民给南方带来充足劳动力;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经验。
24.(1)北方人口比例下降,南方人口比例上升;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中原人为躲避战祸,纷纷南下。
(2)表现:农业粮食产量增加,手工业或丝织业都有较大发展;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补充了充足的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等。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可知北方人口所占比例从65.9%下降到45.4%,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从22.7%上升到30.2%,说明北方人口比例下降,南方人口比例上升;根据所学可知,公元12年处于两汉期间,282年处于西晋统治期间,从东汉到西晋,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战乱,北方人口下降,而南方相对安定,人口所占比例上升。
(2)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二体现了(南朝)刘宋时江西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即粮食产量增加;材料三描述的是丝织业发展状况,体现了江西农业粮食产量增加,手工业或丝织业都有较大发展;根据所学可知,江西地处中国东南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朝时南方地区开始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补充了充足的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其他方面还包括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等。
25.(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目的: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
(3)以农为本;田租减半。
(4)北方人民南迁。
(1)
图一、图二反映了战国时已经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这是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2)
目的:根据“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得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
(3)
根据“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得出以农为本;根据“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得出田租减半。
(4)
根据“关中百姓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得出北方人民南迁。
26.(1)都江堰。李冰父子
(2)商鞅变法;奖励耕织。
(3)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
【解析】(1)
根据图片可知,这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的都江堰。秦国蜀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2)
根据“《史记·商君列传》”可知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根据“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得出奖励耕织。
(3)
根据所学可知,西域物产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内地;意义: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
根据“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得出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
27.(1)牛耕的出现。
(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南朝)刘宋时,江西已成为江南稻米的重点产区之一,鄱阳湖流域更成为南朝著名粮仓;北方人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解析】(1)
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许多人以‘牛’ ‘耕’作为名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春秋时期,牛耕的出现。
(2)
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措施,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故“废除了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是指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措施。
(3)
根据材料三“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丝绸之路。根据材料三“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可得出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
根据材料四“南朝)刘宋时,江西已成为江南稻米的重点产区之一,鄱阳湖流域更成为南朝著名粮仓。”可得出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南朝)刘宋时,江西已成为江南稻米的重点产区之一,鄱阳湖流域更成为南朝著名粮仓;根据所学知识,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8.(1)铁制农具的大量出现。 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2)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江南经济得到了发展。
【解析】(1)
材料一中“农具原材料的一次革命”是指铁制农具的大量出现。面对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出现的现象,商鞅在变法时采取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除此之外,还奖励耕战,鼓励农业生产。
(2)
由材料“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可见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
由材料“有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入方;丝绸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得出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江南经济得到了发展。
29.(1) 魏 西晋 东晋 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
(2)②④③①
(3)原因:北方人民南迁;南方战乱少,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任意两点即可)
(4)特点:以汉化为主,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影响(或双向、多向融合);
意义: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基础,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与蜀国、吴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健康,史称东晋。根据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可知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风声鹤唳出自淝水之战;纸上谈兵出自长平之战;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草船借箭出自赤壁之战。
(3)
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可知,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有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南方战乱少,较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经济。
(4)
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以汉化为主,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影响,双向、多向融合。民族融合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基础,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