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 魏征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文体知识
读准字音,理清全文思路
准确翻译关键词句,默写第1段
2
走近作者
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六易其主,后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名言。
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常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诤臣 — 魏征
解题
谏 劝谏 ;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分条陈述。专指臣下向国君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古代议论文。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君主、尊长、朋友,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
“谤”是公开指责,
“诽”是背地里议论,
“讥”是微言(含蓄委婉)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注意区分:
年号 、谥号、 庙号及对古代皇帝的称谓
(1)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2)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据其生前事迹评定的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止,汉复其旧,历代因袭,直至清朝灭亡。
(3)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在隋以前,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朝以后,除了某些“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
区别谥号、庙号、年号,记住一点,凡带褒贬意思的基本上是谥号,如:文帝、武帝、炀帝、献帝等;凡带祖、宗字的基本上是庙号;明清以后的皇帝多用年号。
习惯称呼中,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如汉武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到了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习惯上常称年号,如康熙皇帝、嘉靖皇帝等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yòu),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励精政道,巩固统治。《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
木之长(zhǎng) 浚其泉源(jùn)
戒奢以俭(shē) 塞源( sè)
殷忧( yīn) 载舟覆舟(zài )
虑壅蔽(yōng ) 黜恶( chù )
谬赏( miù) 宏兹九德(zī )
9
谏太宗十思疏
为何思 思什么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10
全文思路
研读第1段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求:要求,追求。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zhǎng):长得好。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根本:古义是树根。 今义是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或说(事物的本质 )。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好,一定要使树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自己的德行道义。
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
流:泉水,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远 。
浚(jùn):疏通。
其:代词,它的或自己的
德义:德行,道义。
原文: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望:希望。 厚:深厚,丰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下愚:最愚笨无知的人。 其:代词,这样 况:何况。
于:介词,对。 明哲:明智,有才能的人。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样(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赏析:本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从反面推理,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表达方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原文: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当:主持,掌管。 神器:帝位。
重:形作名,重权。
域中:天地间。 大:形作名,重位。
极天:至高无上的皇权。
休:美好,福禄。 念:考虑。
安、危:形作动,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
以:第一个相当于“而”,表并列。第二个是同“而”,表转折的连词。
处:保持。其:那种 胜:战胜,克服。
其:自己的 塞(sè)源:堵住源泉。
翻译:国君主持国家的重权,处在天地间的重位,应当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好。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那种敦厚,性情不能克服自己的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却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反
正
排比句
排比句
↓
↑
→
→
↓
↑
15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论证思路及方法
谏太宗十思疏
—— 魏征
第2课时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回顾第1段
第一段:人君当思: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厚积德义,情胜其欲。
一词多义
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疑问副词
项王曰:”沛公安在 ”
哪里,疑问代词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奉养,养生,动词
望
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七月既望/在丙寅三月之望
若望仆不相师
(远看,观察,动词
(盼望,动词)
居安思危
安逸(的环境)
(希望,动词)
(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埋怨,动词)
18
当 当机立断
一夫当关
敢做敢当
奸臣当道
安步当车
赏罚得当
合适
固 固本培元
固若金汤
(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
固执己见
固有一死
面对
把守
承担
掌管,主持
当作
使…稳固、巩固
坚固
本来
坚决、顽固
研读第2段
1、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
2、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3、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喻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能否竭诚待下,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设问
水和舟
民和君
第二段思路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假设论证
取江山
守江山
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胡越为一体
骨肉为行路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译:所有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不是(处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一旦)功业建成却德性衰减,有的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23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天下困难吗?过去取得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天下就(德行)不足,什么原因呢?
24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 因为处在深深的忧患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对待臣民。成功(实现志向)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地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会成为一个整体(同心同德) ,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人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25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百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他们,(百姓)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念皇上的恩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
26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27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译:奔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难道(怎么)可以忽视(轻视)吗(呢)!
1、这一段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作者在本段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思考题: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以后“纵情”“傲物”
28
4、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
比喻论证: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哪儿?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思想分不开。
29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再读文本,细细体会
第2段:为什么思——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进一步论述君王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第3课时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回顾第2段
研读第3段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2、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4、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看见很想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
2、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
3、考虑到帝位高危,就想到要保持谦虚,约束自己;
4、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的下游;
5、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网开一面,以此作为限度;
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8、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10、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6、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情自始至终都要谨慎;
7、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
8、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
9、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
10、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背诵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将有作,则思…… ;念高危,则思…… ;惧满溢,则思…… ;乐盘游,则思…… ;忧懈怠,则思…… ;虑壅蔽,则思…… ;想谗邪,则思…… ;恩所加,则思…… ;罚所及,则思…… 。
36
戒奢侈,恤百姓
戒骄躁,不自满
戒放纵,不懈怠
纳忠言,远小人
克喜怒,明赏罚
生活
修养
做事
待人
政务
十思 九德
简能而任 择善而从
文武争驰 垂拱而治
积其德义
提出十思的内容
37
戒奢侈
恤百姓
戒焦躁
不自满
不放纵
不懈怠
纳忠言
远小人
克喜怒
明赏罚
生
活
修
养
工
作
顺民意
安民生
通言路
清朝堂
重理性
明法度
得民心
立国威
树正气
稳帝位
养性情
增智慧
强能力
除十思外, 还要:
弘九德
选拔任用人才
听从善言
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 垂拱而治
魏征眼中最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如何实现这一境界?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十思,九德,简能,择善”才能实现这一理想。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再读第3段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见可欲……
将有作……
念高危……
惧满盈……
乐盘游……
忧懈怠……
虑壅蔽……
惧谗邪……
恩所加……
罚所及……
(正)
(反)
取江山
守江山
全文结构
思
固本浚源(比喻)论证: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分析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本课小结
总结历史(对比)说明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引出警告
反面
思些什么
提出十思
正面
文武争驰
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43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忘危”等根本问题,从生活、修养、用人、执法四个方面提出了“十思”,意在以“思”治“忘”。奏议用“思”字贯穿始终,阐明了国君要“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整体感悟
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