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A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03 22:28:35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二上·丽水期末)武夷山国家公园发育典型的丹霞地貌,其物质组成是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砂砾岩。图左为武夷山玉女峰景观图,图右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景观的岩石类型是图右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右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a冷凝作用 B.b风化作用 C.c重熔再生 D.d变质作用
【答案】1.D
2.C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根据箭头指向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
⑤由沉积物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是内力作用。
1.该景观的岩石为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右图中,丁由沉积物固结成岩而成,属于沉积岩,D正确。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ABC错误。故答案为:D。
2.a指向沉积物,表示外力作用,A选项错误;b指向变质岩,表示变质作用,B选项错误;c指向岩浆,表示重熔再生作用,C选项正确;d指向岩浆岩,表示冷却凝固作用,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二上·温州期中)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那里的地貌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示奇。完成下列小题。
3.那里的岩石类型主要是:(  )
A.变质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喷出岩
4.那里的地貌属于:(  )
A.丹霞地貌 B.海蚀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冰蚀地貌
5.形成张掖地貌四壁陡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冰川堆积 C.风力侵蚀 D.岩浆活动
【答案】3.C
4.A
5.C
【知识点】风沙地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风力较强,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3.材料信息“那里的地貌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可知那里的岩石类型主要是沉积岩。
故答案为:C。
4.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 ,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丹霞地貌为风蚀地貌,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5.AC、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 ,深居内陆,降水少, 流水侵蚀较弱,风力侵蚀作用强,A错误,C正确;
BD、岩石为沉积岩,与岩浆活动和冰川堆积无关,BD错误;
故答案为:C。
6.(2019高二上·丰台期中)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读“丹霞地貌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塑造左图中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海浪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2)右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外力作用 B.②——重熔再生
C.③——变质作用 D.④——冷却凝固
(3)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为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D
(2)A
(3)A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左图为丹霞地貌景观图,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砾岩在水作用下,沿垂直节理面不断侵蚀、搬运、磨蚀、风化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所以说塑造左图中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选择D。(2)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甲是沉积岩;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丙是岩浆,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③是重熔再生作用,乙是岩浆岩,丁是变质岩;①是外力作用,A对;②是变质作用,B错;③是冷却凝固, C错;④是重熔再生作用,D错。(3)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是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甲是沉积岩,对应为右图中的甲,选择A。
【点评】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
(2021高二上·农安期末)读庐山附近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小题。
7.庐山属于(  )
A.褶皱山脉 B.断块山 C.背斜山 D.构造盆地
8.下列地貌与鄱阳湖成因相似的是(  )
A.渭河平原 B.华山 C.三江平原 D.泰山
【答案】7.B
8.A
【知识点】断层
【解析】【点评】地垒——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泰山、庐山、华山。地堑——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下陷,形成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断层——岩层断裂、破碎,易被侵蚀成低地,发育成河流、河谷,有泉水、湖泊。
7.本题考查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从图中可以看出,庐山相对两侧岩体做上升运动,属于断层中的地垒,属于断层形成的断块山。B正确,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读图可知,鄱阳湖是岩块相对下降形成的,和渭河平原一样都是由断层陷落形成的。A正确;华山是断块山,是岩块相对上升形成的。故B错误;三江平原属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C错误;泰山属于断块山,是岩块相对上升形成的,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丽水期末)墨西哥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2021年9月7日晚墨西哥西南部格雷罗州发生7.1级地震。下图为墨西哥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9.此次地震中抗震防灾可以运用(  )
A.GNSS技术确定地震震级和烈度 B.RS技术统计人员伤亡数字
C.GIS技术设计救援的路线和方案 D.RS和GNSS技术定灾区重建计划
10.能正确表示墨西哥地形形成过程的示意图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9.C
10.B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地理信息系统(GIS)
【解析】【点评】地理信息系统(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9.GIS技术能显示数据的空间分布,并具有强大的空间查询、分析、模拟、统计和预测等功能,可以设计救援路线和方案,C项正确;GNSS主要是定位和导航,对地震位置进行定位,不能确定震级和强度,A项错误;RS获取的是地物影 信息,可大致观测受灾范围,无法统计人员伤亡数字,B项错误;灾区重建计划需要对受灾状况进行分析、评估、统计,需要用到GIS技术,RS与GNSS只能起一定的辅助作用,D项错误。故答案为:C。
10.从地图中可看出墨西哥西高东低,这样的地形是由于西侧的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东侧的大陆板块大陆板块美洲板块下,使地形抬升形成高大山脉,B符合,甲、丁两图的两个板块都是大洋板块,AD错误;丙图的两个板块都是大板陆块,C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二上·农安期末)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 道形成的湖泊,下图示意牛轭湖的形成过程。读图下列小题。
11.导致②阶段虚线处河道最终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 D.地壳下陷
12.下列地理事物与牛轭湖形成最相似的是(  )
A.角峰 B.槽型河谷 C.冲积扇 D.沙丘
【答案】11.A
12.B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河谷发育的三个阶段:加深、拓宽、成熟。
(1)初期:在河谷发育的初期,由于地壳的抬升或者海平面的下降,河流向下、向源头侵蚀的作用较强,向两侧侵蚀的作用较弱。河流以下蚀、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现“V形”。
(2)中期:此时河流的下蚀能力减弱,侧蚀能力加强,河谷逐渐变宽。
(3)成熟期:河流不断进行侧蚀,河谷越来越宽,最终成为槽形河谷。
11.弯曲河道往往凹岸侵蚀,凸岸沉积,虚线框内两个弯曲处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随着侵蚀持续发展,两个凹岸相隔越来越近,最终相连,形成相对平直的河道,因此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选项A符合题意,与流水搬运、流水沉积、地壳下陷关系不大,故答案为:A。
12.牛轭湖多是平原地区河道曲流,由于侧蚀作用,自然裁弯取直而在废弃河道上形成的湖泊。而角峰属于冰川地貌,主要是冰川侵蚀作用造成,故A错误;槽型河谷主要是在河流下游,由于河流向两侧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变宽,河道更加弯曲,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槽型河谷,故B正确;冲积扇是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故C错误;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故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二上·浙江期中)湖南猛洞河出露的基岩河床上,密密麻麻地都是大小不一的凹坑,有的浑圆如圆规所绘,有的边缘残破近圆形,不仅在平面上分布,有的还互相重叠、上下多层立体分布。这些凹坑便是壶穴,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完成问题。
13.壶穴多分布在(  )
A.上游 B.下游 C.河漫滩 D.入海口
14.有利于壶穴形成和发育的主要条件有(  )
①裂隙发育
②降水量多
③地势陡峭
④河道弯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3.A
14.A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河流侵蚀地貌分为:下蚀(侵蚀河床)、侧蚀(侵蚀阶地、谷地)、溯源侵蚀(侵蚀谷坡,向河源方向延伸)。下蚀一般在上游最突出,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因此下蚀严重。侧蚀在中下游最突出,中下游落差较小,水流减慢,因此侧蚀严重。溯源侵蚀的根本原因在于“下蚀”,因此在河流的源头出现。
13.壶穴,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 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侵蚀作用强,A正确; 下游、河漫滩、入海口处,流速慢,流水沉积为主,不能形成壶,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①裂隙发育,更易被侵蚀形成壶穴 ,①正确;
②降水量多,河流流量大,侵蚀强,利于壶穴形成和发育,②正确;
③地势陡峭,流速快,侵蚀强,利于壶穴形成和发育,③正确;
④河道弯曲,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曲流大多位于河流中下游,落差小,流速慢的河段,不利于壶穴形成和发育,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即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读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 P、Q 两区域的等高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5.有关图中 P 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7 月最显著
B.分布于河流入海口处
C.形成与风力作用相关,1 月最显著
D.组成物质大小混杂无分选
16.按照“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聚落选址在 Q 地的最佳位置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15.A
16.B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由河流作用形成沿河谷两侧伸展、且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形。阶地高度由阶地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间的垂直距离来确定 河流阶地按组成物质及其结构分为以下4类:①侵蚀阶地②堆积阶地③基座阶地④埋藏阶地
15.图中 P 处地貌为冲积扇,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BCD错误; 图示地区为大陆西岸,海岸地区为常绿林,再结合纬度和洋流可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7月为南半球冬季,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河流流量大,河口泥沙沉积显著,A正确;
故答案为:A
16.AD、甲丁两地离河流远,取水不便,AD错误;
B、乙地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河流近,取水方便,河流上游地势较高,又无水患洪灾,B正确;
C、丙地势低平,离河流近,易有水患洪灾,C错误;
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17.(2020高二上·曲阜月考)下图为一地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在甲、乙、丙、丁四地中,若建设大型工程,应尽量避开   地,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   地。
(2)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其中丁处地质构造是   ,判断依据:   丁处地貌   原因   。乙处地质构造是   ,判断依据   。乙处地貌   原因   。
【答案】(1)丙;乙
(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山岭;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谷地;顶部受张力,裂隙比较发育,常被侵蚀成谷地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修建大型工程,应尽量避开断层,图中的丙地为断层,所以要避开丙地。修建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背斜,图中乙地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所以要选择在乙地修建隧道。(2)丁处岩层向下弯曲,所以丁处为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丁处能够形成山岭。乙处岩层向上拱起,所以是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导致乙处形成谷地。
【点评】背斜构造的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构造的岩层向下凹陷,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褶皱构造背斜形成山地,向斜形成谷地;受外力作用,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底部受挤压力作用,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地下隧道宜建在背斜处,大型的工程应避开断层构造处。
18.(2020高二上·滕州月考)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左图)和某地剖面图(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方框内的地理事物:甲是   ;乙是   ;丙是   。
(2)写出左图中数码所表示的地质作用名称:①   作用,③   作用。图甲中   (填数码)可表示花岗岩的形成。
(3)右图中A地貌的名称是   ,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地区(填方位)。F是流动沙丘,其成因主要是受   作用。
(4)图乙中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   。
【答案】(1)沉积岩;岩浆岩;岩浆
(2)变质;重熔再生;④
(3)风蚀蘑菇;西北;风力沉积
(4)E、D、C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岩浆只能经过冷凝作用生产岩浆岩,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生产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都能生产变质岩。变质岩经重熔再生,生产新的岩浆。丙箭头三进出,则丙为岩浆,可进一步推知乙为岩浆岩,甲为沉积岩。(2)①指向变质岩,为变质作用;③指向岩浆,为重融再生;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故④表示花岗岩的形成。(3)图乙中A地貌的名称是风蚀蘑菇,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沙丘的地形坡度是迎风坡坡度平缓,背风坡坡度较陡,可判断当地主要吹西北风。(4)图乙中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沉积岩下面的先形成,则E早于D;C侵入岩层D,则说明D先形成。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EDC。
【点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变质岩。三大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岩浆转化为岩浆岩的过程是冷凝作用,形成沉积岩的过程是外力作用,形成变质岩的过程是变质作用,三大岩石转化为岩浆的过程是重熔再生作用。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
19.(2021高一下·运城开学考)实验名称: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形成
实验器材:木板和木条制成的可升降木槽(如下图),颗粒大小不同的砾石、砂石、粉砂,粘土,矿泉水5瓶,直尺、量角器各一把等。
实验操作:
①在木槽斜面A中,铺上厚度约10厘米的砂、砾、粘土混合物层。
②将A面的倾斜角度调整为30°,取一瓶水,自斜面A顶端缓缓倒水,使水流呈线状,观察A、B面上砂层的变化,并加以记录。
③重复上述①②步,将水增加为两瓶,对比观察A、B面上砂层的变化差异,并加以记录。
④将A面的倾斜角度调整为40°,重复上述①②步(两瓶水),观察A、B面上砂层的变化情况,并加以记录。
实验记录:
第一次(α=30°)1瓶水 第二次(α=30°)2瓶水 第三次(α=40°)2瓶水
A面 冲沟深度 冲沟顶部 宽度 冲沟深度 冲沟顶部 宽度 冲沟深度 冲沟顶部 宽度
3cm 4cm 5cm 5cm 6cm 7cm
B面 堆积物 多少 颗粒物 分布 堆积物 多少 颗粒物 分布 堆积物 多少 颗粒物 分布
少 --- 较多 ----- 较多 ----
实验思考:
(1)据实验推测流水侵蚀作用与径流量、坡度的关系。
(2)实验小组在实验记录单上忘记了填写B面上颗粒物质分布特征。请从颗粒物的堆积形状及颗粒物大小排列,推测实验中B面上沉积颗粒物质的水平分布特征。
(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改进,在斜面上铺设一层浅草,以验证植被对流水侵蚀的影响。试判断铺草后A面冲沟特征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1)流水侵蚀作用与径流量呈正相关;与坡度呈正相关。(流水侵蚀作用随着径流量与坡度的加大而增强)
(2)沉积颗粒堆积为扇形;颗粒物由扇顶到扇缘从大到小排列。
(3)铺草后A面冲沟变浅,因为植被具有截留水分、减低径流流速的作用,使流水的侵蚀作用减弱。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当倾角相同时(30°) 两瓶水冲沟深度和顶部宽度都比较大,即侵蚀作用与径流量呈正相关;当都为两瓶水时,倾角为40°的A面冲沟深度和顶部宽度都比较大,即侵蚀作用与倾角呈正相关;可以得出结论:流水的侵蚀作用随着径流量与坡度的加大而增强。流水侵蚀与径流量和坡度成正相关。
(2)根据表格侵蚀作用越强B面的堆积物越多,B为流水出山口的位置,形成冲积扇;堆积物呈扇状分布,同时因为随着流速的降低,大颗粒的先沉积,小颗粒的后沉积,所以颗粒物由扇顶到扇缘从大到小排列。
(3)铺草后会使A坡面的冲沟变浅,是因为植被能够截留水分、增强了下渗,增加坡面的粗糙度,降低径流的流速,减少坡面的水土流失,减弱了流水的侵蚀作用。
【点评】河流地貌指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包括沟谷、侵蚀平原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
20.(2021高一下·运城开学考)在河流的作用下往往发育着不同的地貌,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读华北平原主要冲积扇分布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思考:
(1)说出该区域冲积扇的分布特点,并分析该区域冲积扇形成的原因。
(2)分析该区域冲积扇上多古城的原因。
(3)说出对该区域春季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一种气象灾害,并说明其成因。
【答案】(1)分布特点:分布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或位于第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出山口。
成因:河流流经太行山区,(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2)靠近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古城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气候条件适宜。
(3)寒潮。亚洲高压强盛,强冷空气南下,引起剧烈降温、降雪、大风等天气。或春旱,雨季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多大风,加快蒸发;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大。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冲积扇的分布特点是分布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或位于第二、三阶梯交界处及河流出山口。结合所学冲积扇形成过程可知,河流流经太行山区,(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至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从而形成冲积扇。
(2)冲积扇上多古城的原因主要从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条件进行分析,包括地形、气候、水源、交通、城市农产品的来源等。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靠近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冲积扇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可为古城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气候条件优越等。
(3)读图可知,该区域为华北地区,该区域春季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灾害是寒潮和春旱,二者择一而答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寒潮的成因在于亚洲高压强盛,强冷空气南下,引起剧烈降温、降雪、大风等天气。春旱的原因在于雨季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多大风,加快蒸发;作物返青生长旺盛,需水量大。
【点评】河流地貌指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包括沟谷、侵蚀平原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
三、图文分析题
21.(2021高二上·浙江月考)野外考察是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乐清市某高中计划2021年2月某日去北雁荡山进行野外考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雁荡山,位于浙江温州乐清市境内。雁荡山形成于中生代时期的古火山喷发,岩浆喷发后形成的流纹岩和火山灰落下后冷凝形成的凝灰岩成为了雁荡山的主要岩石。雁荡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5℃,最冷一月平均气温﹣5~7℃。
材料二:同学们分三小组进行考察。下表为“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规划的考察方案表”。
时间 2021年2月某日(半天)
地点 乐清市雁荡山景区
任务 雁荡山地貌景观考察及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分地点 地质公园博物馆 分地点 景区 分地点 山谷内某村落
任务 追踪雁荡山古火山形成原因 任务 探寻雁荡山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主要地貌 任务 任务探访雁荡山村民,了解山区村民的生产生活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考察结束后,三个小组进行了交流学习。下面是学习的成果。
第一小组:参观地质公园博物馆后绘制了下面图1雁荡山形成原因板块运动示意图。
(1)在中生代时期,   板块向   板块俯冲过程中,挤压摩擦产生热能,使上地壳和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当有断裂通往地表时,岩浆就沿着这一通道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   (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2)第二小组:研学小组同学在登上山顶的山坡上发现了一片由大小不等、棱角较分明的石块组成的地貌的照片(图2),他们给这种地貌命名为“石海”。同学们推测形成“石海”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同学们判断该岩石的类型时,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A.若有层理构造,一定是侵入岩B.若有板状构造,一定是变质岩
C.若由砾石组成,一定是喷出岩D.若有气孔结构,一定是沉积岩
登上山顶后远望山谷,同学们发现较多的山谷是流水   (填“溯源侵蚀”、“侧蚀”或“下切侵蚀”)作用形成“V”字形山谷。
(3)在某一山麓同学们发现一个由堆积物形成的大型堆积地貌,并绘出简图,如下图。请简述此地貌的特征。
(4)第三小组:简析山区里的道路和村落的主要特征。
【答案】(1)太平洋;亚欧;内
(2)物理风化作用;B;下切侵蚀
(3)特征:形状像一把打开来的折扇;从扇顶到扇缘地势越来越低,堆积物粒径越来越小。
(4)道路呈“之”字形;村落规模一般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呈带状分布在山谷地区。
【知识点】内力作用;板块构造学说;外力作用;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雁荡山位于浙江省,结合全球板块分布以及图1等信息可知,在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底部俯冲,岩浆沿裂隙通道涌出,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2)该石海位于山顶附近的山坡上,石块大小不等、棱角分明,应是受物理风化作用而形成,物理风化后,搬运距离较短,石块摩擦较少,磨圆度较小,棱角分明。岩石若有层理构造,应是沉积岩,不是侵入岩,A错。若有板状构造,表示经历过变质作用,应是变质岩,B正确。若由砾石组成,可能形成砾岩(属于沉积岩),不可能是喷出岩,C错。若有气孔结构,应为喷出岩,而不是沉积岩,D错。故答案为:B。“V”字形山谷是流水下切侵蚀形成。溯源侵蚀主要使得河谷延长,侧蚀使得河谷展宽。
(3)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地貌为冲积扇,是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地势开阔,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形成,其形态像一把打开来的折扇,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减低,同时,冲积扇的泥沙颗粒物具有很好的分选性,从扇顶到扇缘,泥沙粒径越来越小。
(4)在山区,受地形的影响,道路方式多选择机动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公路运输,为减低坡度,上山公路多呈“之”字形延伸;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村落规模小,空间分布较分散,主要呈带状分布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山谷地区。
【点评】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图示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二上·丽水期末)武夷山国家公园发育典型的丹霞地貌,其物质组成是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砂砾岩。图左为武夷山玉女峰景观图,图右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景观的岩石类型是图右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右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a冷凝作用 B.b风化作用 C.c重熔再生 D.d变质作用
(2021高二上·温州期中)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那里的地貌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示奇。完成下列小题。
3.那里的岩石类型主要是:(  )
A.变质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喷出岩
4.那里的地貌属于:(  )
A.丹霞地貌 B.海蚀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冰蚀地貌
5.形成张掖地貌四壁陡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冰川堆积 C.风力侵蚀 D.岩浆活动
6.(2019高二上·丰台期中)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读“丹霞地貌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塑造左图中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海浪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2)右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外力作用 B.②——重熔再生
C.③——变质作用 D.④——冷却凝固
(3)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为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1高二上·农安期末)读庐山附近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小题。
7.庐山属于(  )
A.褶皱山脉 B.断块山 C.背斜山 D.构造盆地
8.下列地貌与鄱阳湖成因相似的是(  )
A.渭河平原 B.华山 C.三江平原 D.泰山
(2021高二上·丽水期末)墨西哥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2021年9月7日晚墨西哥西南部格雷罗州发生7.1级地震。下图为墨西哥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9.此次地震中抗震防灾可以运用(  )
A.GNSS技术确定地震震级和烈度 B.RS技术统计人员伤亡数字
C.GIS技术设计救援的路线和方案 D.RS和GNSS技术定灾区重建计划
10.能正确表示墨西哥地形形成过程的示意图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1高二上·农安期末)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 道形成的湖泊,下图示意牛轭湖的形成过程。读图下列小题。
11.导致②阶段虚线处河道最终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 D.地壳下陷
12.下列地理事物与牛轭湖形成最相似的是(  )
A.角峰 B.槽型河谷 C.冲积扇 D.沙丘
(2021高二上·浙江期中)湖南猛洞河出露的基岩河床上,密密麻麻地都是大小不一的凹坑,有的浑圆如圆规所绘,有的边缘残破近圆形,不仅在平面上分布,有的还互相重叠、上下多层立体分布。这些凹坑便是壶穴,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完成问题。
13.壶穴多分布在(  )
A.上游 B.下游 C.河漫滩 D.入海口
14.有利于壶穴形成和发育的主要条件有(  )
①裂隙发育
②降水量多
③地势陡峭
④河道弯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读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 P、Q 两区域的等高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5.有关图中 P 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7 月最显著
B.分布于河流入海口处
C.形成与风力作用相关,1 月最显著
D.组成物质大小混杂无分选
16.按照“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聚落选址在 Q 地的最佳位置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二、综合题
17.(2020高二上·曲阜月考)下图为一地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在甲、乙、丙、丁四地中,若建设大型工程,应尽量避开   地,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   地。
(2)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其中丁处地质构造是   ,判断依据:   丁处地貌   原因   。乙处地质构造是   ,判断依据   。乙处地貌   原因   。
18.(2020高二上·滕州月考)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左图)和某地剖面图(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方框内的地理事物:甲是   ;乙是   ;丙是   。
(2)写出左图中数码所表示的地质作用名称:①   作用,③   作用。图甲中   (填数码)可表示花岗岩的形成。
(3)右图中A地貌的名称是   ,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地区(填方位)。F是流动沙丘,其成因主要是受   作用。
(4)图乙中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   。
19.(2021高一下·运城开学考)实验名称: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形成
实验器材:木板和木条制成的可升降木槽(如下图),颗粒大小不同的砾石、砂石、粉砂,粘土,矿泉水5瓶,直尺、量角器各一把等。
实验操作:
①在木槽斜面A中,铺上厚度约10厘米的砂、砾、粘土混合物层。
②将A面的倾斜角度调整为30°,取一瓶水,自斜面A顶端缓缓倒水,使水流呈线状,观察A、B面上砂层的变化,并加以记录。
③重复上述①②步,将水增加为两瓶,对比观察A、B面上砂层的变化差异,并加以记录。
④将A面的倾斜角度调整为40°,重复上述①②步(两瓶水),观察A、B面上砂层的变化情况,并加以记录。
实验记录:
第一次(α=30°)1瓶水 第二次(α=30°)2瓶水 第三次(α=40°)2瓶水
A面 冲沟深度 冲沟顶部 宽度 冲沟深度 冲沟顶部 宽度 冲沟深度 冲沟顶部 宽度
3cm 4cm 5cm 5cm 6cm 7cm
B面 堆积物 多少 颗粒物 分布 堆积物 多少 颗粒物 分布 堆积物 多少 颗粒物 分布
少 --- 较多 ----- 较多 ----
实验思考:
(1)据实验推测流水侵蚀作用与径流量、坡度的关系。
(2)实验小组在实验记录单上忘记了填写B面上颗粒物质分布特征。请从颗粒物的堆积形状及颗粒物大小排列,推测实验中B面上沉积颗粒物质的水平分布特征。
(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改进,在斜面上铺设一层浅草,以验证植被对流水侵蚀的影响。试判断铺草后A面冲沟特征变化,并分析原因。
20.(2021高一下·运城开学考)在河流的作用下往往发育着不同的地貌,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读华北平原主要冲积扇分布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思考:
(1)说出该区域冲积扇的分布特点,并分析该区域冲积扇形成的原因。
(2)分析该区域冲积扇上多古城的原因。
(3)说出对该区域春季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一种气象灾害,并说明其成因。
三、图文分析题
21.(2021高二上·浙江月考)野外考察是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乐清市某高中计划2021年2月某日去北雁荡山进行野外考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雁荡山,位于浙江温州乐清市境内。雁荡山形成于中生代时期的古火山喷发,岩浆喷发后形成的流纹岩和火山灰落下后冷凝形成的凝灰岩成为了雁荡山的主要岩石。雁荡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5℃,最冷一月平均气温﹣5~7℃。
材料二:同学们分三小组进行考察。下表为“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规划的考察方案表”。
时间 2021年2月某日(半天)
地点 乐清市雁荡山景区
任务 雁荡山地貌景观考察及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分地点 地质公园博物馆 分地点 景区 分地点 山谷内某村落
任务 追踪雁荡山古火山形成原因 任务 探寻雁荡山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主要地貌 任务 任务探访雁荡山村民,了解山区村民的生产生活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考察结束后,三个小组进行了交流学习。下面是学习的成果。
第一小组:参观地质公园博物馆后绘制了下面图1雁荡山形成原因板块运动示意图。
(1)在中生代时期,   板块向   板块俯冲过程中,挤压摩擦产生热能,使上地壳和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当有断裂通往地表时,岩浆就沿着这一通道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   (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2)第二小组:研学小组同学在登上山顶的山坡上发现了一片由大小不等、棱角较分明的石块组成的地貌的照片(图2),他们给这种地貌命名为“石海”。同学们推测形成“石海”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同学们判断该岩石的类型时,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A.若有层理构造,一定是侵入岩B.若有板状构造,一定是变质岩
C.若由砾石组成,一定是喷出岩D.若有气孔结构,一定是沉积岩
登上山顶后远望山谷,同学们发现较多的山谷是流水   (填“溯源侵蚀”、“侧蚀”或“下切侵蚀”)作用形成“V”字形山谷。
(3)在某一山麓同学们发现一个由堆积物形成的大型堆积地貌,并绘出简图,如下图。请简述此地貌的特征。
(4)第三小组:简析山区里的道路和村落的主要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根据箭头指向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
⑤由沉积物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是内力作用。
1.该景观的岩石为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右图中,丁由沉积物固结成岩而成,属于沉积岩,D正确。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ABC错误。故答案为:D。
2.a指向沉积物,表示外力作用,A选项错误;b指向变质岩,表示变质作用,B选项错误;c指向岩浆,表示重熔再生作用,C选项正确;d指向岩浆岩,表示冷却凝固作用,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3.C
4.A
5.C
【知识点】风沙地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风力较强,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3.材料信息“那里的地貌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可知那里的岩石类型主要是沉积岩。
故答案为:C。
4.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 ,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丹霞地貌为风蚀地貌,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5.AC、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 ,深居内陆,降水少, 流水侵蚀较弱,风力侵蚀作用强,A错误,C正确;
BD、岩石为沉积岩,与岩浆活动和冰川堆积无关,BD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1)D
(2)A
(3)A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左图为丹霞地貌景观图,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砾岩在水作用下,沿垂直节理面不断侵蚀、搬运、磨蚀、风化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所以说塑造左图中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选择D。(2)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甲是沉积岩;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丙是岩浆,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③是重熔再生作用,乙是岩浆岩,丁是变质岩;①是外力作用,A对;②是变质作用,B错;③是冷却凝固, C错;④是重熔再生作用,D错。(3)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是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甲是沉积岩,对应为右图中的甲,选择A。
【点评】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
【答案】7.B
8.A
【知识点】断层
【解析】【点评】地垒——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泰山、庐山、华山。地堑——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下陷,形成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断层——岩层断裂、破碎,易被侵蚀成低地,发育成河流、河谷,有泉水、湖泊。
7.本题考查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从图中可以看出,庐山相对两侧岩体做上升运动,属于断层中的地垒,属于断层形成的断块山。B正确,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读图可知,鄱阳湖是岩块相对下降形成的,和渭河平原一样都是由断层陷落形成的。A正确;华山是断块山,是岩块相对上升形成的。故B错误;三江平原属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C错误;泰山属于断块山,是岩块相对上升形成的,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9.C
10.B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地理信息系统(GIS)
【解析】【点评】地理信息系统(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9.GIS技术能显示数据的空间分布,并具有强大的空间查询、分析、模拟、统计和预测等功能,可以设计救援路线和方案,C项正确;GNSS主要是定位和导航,对地震位置进行定位,不能确定震级和强度,A项错误;RS获取的是地物影 信息,可大致观测受灾范围,无法统计人员伤亡数字,B项错误;灾区重建计划需要对受灾状况进行分析、评估、统计,需要用到GIS技术,RS与GNSS只能起一定的辅助作用,D项错误。故答案为:C。
10.从地图中可看出墨西哥西高东低,这样的地形是由于西侧的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东侧的大陆板块大陆板块美洲板块下,使地形抬升形成高大山脉,B符合,甲、丁两图的两个板块都是大洋板块,AD错误;丙图的两个板块都是大板陆块,C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1.A
12.B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河谷发育的三个阶段:加深、拓宽、成熟。
(1)初期:在河谷发育的初期,由于地壳的抬升或者海平面的下降,河流向下、向源头侵蚀的作用较强,向两侧侵蚀的作用较弱。河流以下蚀、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现“V形”。
(2)中期:此时河流的下蚀能力减弱,侧蚀能力加强,河谷逐渐变宽。
(3)成熟期:河流不断进行侧蚀,河谷越来越宽,最终成为槽形河谷。
11.弯曲河道往往凹岸侵蚀,凸岸沉积,虚线框内两个弯曲处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随着侵蚀持续发展,两个凹岸相隔越来越近,最终相连,形成相对平直的河道,因此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选项A符合题意,与流水搬运、流水沉积、地壳下陷关系不大,故答案为:A。
12.牛轭湖多是平原地区河道曲流,由于侧蚀作用,自然裁弯取直而在废弃河道上形成的湖泊。而角峰属于冰川地貌,主要是冰川侵蚀作用造成,故A错误;槽型河谷主要是在河流下游,由于河流向两侧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变宽,河道更加弯曲,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槽型河谷,故B正确;冲积扇是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故C错误;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故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3.A
14.A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河流侵蚀地貌分为:下蚀(侵蚀河床)、侧蚀(侵蚀阶地、谷地)、溯源侵蚀(侵蚀谷坡,向河源方向延伸)。下蚀一般在上游最突出,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因此下蚀严重。侧蚀在中下游最突出,中下游落差较小,水流减慢,因此侧蚀严重。溯源侵蚀的根本原因在于“下蚀”,因此在河流的源头出现。
13.壶穴,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 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侵蚀作用强,A正确; 下游、河漫滩、入海口处,流速慢,流水沉积为主,不能形成壶,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①裂隙发育,更易被侵蚀形成壶穴 ,①正确;
②降水量多,河流流量大,侵蚀强,利于壶穴形成和发育,②正确;
③地势陡峭,流速快,侵蚀强,利于壶穴形成和发育,③正确;
④河道弯曲,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曲流大多位于河流中下游,落差小,流速慢的河段,不利于壶穴形成和发育,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即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5.A
16.B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由河流作用形成沿河谷两侧伸展、且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形。阶地高度由阶地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间的垂直距离来确定 河流阶地按组成物质及其结构分为以下4类:①侵蚀阶地②堆积阶地③基座阶地④埋藏阶地
15.图中 P 处地貌为冲积扇,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BCD错误; 图示地区为大陆西岸,海岸地区为常绿林,再结合纬度和洋流可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7月为南半球冬季,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河流流量大,河口泥沙沉积显著,A正确;
故答案为:A
16.AD、甲丁两地离河流远,取水不便,AD错误;
B、乙地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河流近,取水方便,河流上游地势较高,又无水患洪灾,B正确;
C、丙地势低平,离河流近,易有水患洪灾,C错误;
故答案为:B
17.【答案】(1)丙;乙
(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山岭;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谷地;顶部受张力,裂隙比较发育,常被侵蚀成谷地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修建大型工程,应尽量避开断层,图中的丙地为断层,所以要避开丙地。修建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背斜,图中乙地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所以要选择在乙地修建隧道。(2)丁处岩层向下弯曲,所以丁处为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丁处能够形成山岭。乙处岩层向上拱起,所以是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导致乙处形成谷地。
【点评】背斜构造的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构造的岩层向下凹陷,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褶皱构造背斜形成山地,向斜形成谷地;受外力作用,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底部受挤压力作用,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地下隧道宜建在背斜处,大型的工程应避开断层构造处。
18.【答案】(1)沉积岩;岩浆岩;岩浆
(2)变质;重熔再生;④
(3)风蚀蘑菇;西北;风力沉积
(4)E、D、C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岩浆只能经过冷凝作用生产岩浆岩,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生产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都能生产变质岩。变质岩经重熔再生,生产新的岩浆。丙箭头三进出,则丙为岩浆,可进一步推知乙为岩浆岩,甲为沉积岩。(2)①指向变质岩,为变质作用;③指向岩浆,为重融再生;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故④表示花岗岩的形成。(3)图乙中A地貌的名称是风蚀蘑菇,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沙丘的地形坡度是迎风坡坡度平缓,背风坡坡度较陡,可判断当地主要吹西北风。(4)图乙中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沉积岩下面的先形成,则E早于D;C侵入岩层D,则说明D先形成。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EDC。
【点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变质岩。三大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岩浆转化为岩浆岩的过程是冷凝作用,形成沉积岩的过程是外力作用,形成变质岩的过程是变质作用,三大岩石转化为岩浆的过程是重熔再生作用。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
19.【答案】(1)流水侵蚀作用与径流量呈正相关;与坡度呈正相关。(流水侵蚀作用随着径流量与坡度的加大而增强)
(2)沉积颗粒堆积为扇形;颗粒物由扇顶到扇缘从大到小排列。
(3)铺草后A面冲沟变浅,因为植被具有截留水分、减低径流流速的作用,使流水的侵蚀作用减弱。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当倾角相同时(30°) 两瓶水冲沟深度和顶部宽度都比较大,即侵蚀作用与径流量呈正相关;当都为两瓶水时,倾角为40°的A面冲沟深度和顶部宽度都比较大,即侵蚀作用与倾角呈正相关;可以得出结论:流水的侵蚀作用随着径流量与坡度的加大而增强。流水侵蚀与径流量和坡度成正相关。
(2)根据表格侵蚀作用越强B面的堆积物越多,B为流水出山口的位置,形成冲积扇;堆积物呈扇状分布,同时因为随着流速的降低,大颗粒的先沉积,小颗粒的后沉积,所以颗粒物由扇顶到扇缘从大到小排列。
(3)铺草后会使A坡面的冲沟变浅,是因为植被能够截留水分、增强了下渗,增加坡面的粗糙度,降低径流的流速,减少坡面的水土流失,减弱了流水的侵蚀作用。
【点评】河流地貌指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包括沟谷、侵蚀平原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
20.【答案】(1)分布特点:分布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或位于第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出山口。
成因:河流流经太行山区,(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2)靠近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古城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气候条件适宜。
(3)寒潮。亚洲高压强盛,强冷空气南下,引起剧烈降温、降雪、大风等天气。或春旱,雨季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多大风,加快蒸发;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大。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冲积扇的分布特点是分布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或位于第二、三阶梯交界处及河流出山口。结合所学冲积扇形成过程可知,河流流经太行山区,(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至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从而形成冲积扇。
(2)冲积扇上多古城的原因主要从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条件进行分析,包括地形、气候、水源、交通、城市农产品的来源等。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靠近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冲积扇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可为古城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气候条件优越等。
(3)读图可知,该区域为华北地区,该区域春季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灾害是寒潮和春旱,二者择一而答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寒潮的成因在于亚洲高压强盛,强冷空气南下,引起剧烈降温、降雪、大风等天气。春旱的原因在于雨季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多大风,加快蒸发;作物返青生长旺盛,需水量大。
【点评】河流地貌指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包括沟谷、侵蚀平原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
21.【答案】(1)太平洋;亚欧;内
(2)物理风化作用;B;下切侵蚀
(3)特征:形状像一把打开来的折扇;从扇顶到扇缘地势越来越低,堆积物粒径越来越小。
(4)道路呈“之”字形;村落规模一般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呈带状分布在山谷地区。
【知识点】内力作用;板块构造学说;外力作用;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雁荡山位于浙江省,结合全球板块分布以及图1等信息可知,在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底部俯冲,岩浆沿裂隙通道涌出,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2)该石海位于山顶附近的山坡上,石块大小不等、棱角分明,应是受物理风化作用而形成,物理风化后,搬运距离较短,石块摩擦较少,磨圆度较小,棱角分明。岩石若有层理构造,应是沉积岩,不是侵入岩,A错。若有板状构造,表示经历过变质作用,应是变质岩,B正确。若由砾石组成,可能形成砾岩(属于沉积岩),不可能是喷出岩,C错。若有气孔结构,应为喷出岩,而不是沉积岩,D错。故答案为:B。“V”字形山谷是流水下切侵蚀形成。溯源侵蚀主要使得河谷延长,侧蚀使得河谷展宽。
(3)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地貌为冲积扇,是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地势开阔,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形成,其形态像一把打开来的折扇,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减低,同时,冲积扇的泥沙颗粒物具有很好的分选性,从扇顶到扇缘,泥沙粒径越来越小。
(4)在山区,受地形的影响,道路方式多选择机动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公路运输,为减低坡度,上山公路多呈“之”字形延伸;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村落规模小,空间分布较分散,主要呈带状分布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山谷地区。
【点评】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图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