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红桥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模拟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六盘水红桥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模拟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31 21:1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盘水红桥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逸周书·商誓》篇记载了周武王对殷商内服的诰辞,说周伐商是执行上帝的命令和惩罚。又告知商朝的百姓是无罪的,有罪的是纣王。周武王说自己的命令出自天,如有不听天命而作乱者,就治罚于他。这说明周武王
A. 治理国家赏罚分明 B. 用连带机制管理殷商内服
C. 深谙宗法制的奥妙 D. 借助天命以构建统治秩序
2.《墨子》中有关于算学、光学、力学的论述,对杠杆、斜面、滑车等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机械原理也有记载。墨家在军事方面的发明创造侧重于防御。墨子曾运用高超的防御术,成功化解了楚宋两国间的一场争端。这反映出,墨家
A. 注重维护平民利益 B. 迎合了兼并战争需要
C. 汇集诸子百家之长 D. 首倡以民为本的理念
3. 节气是中国古代制定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记载有八个节气,到两汉时期确立为二十四节气并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 数学领域繁荣昌盛 B. 耕作技术世界领先
C. 农业历法影响深远 D. 商品经济水平低下
4. 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 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 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5. 明代官吏考核制度较为成熟,官吏需要定期接受吏部考察,以惩处昏懦贪奸、才力不及者,在弘治六年的考察中,吏部尚书王恕上奏皇帝要求黑免近两千五百名官员,皇帝以“人才难得”为由不允,王恕以辞职成胁迫使皇帝同意。这一现象反映出
A. 明代官僚集团内部相互倾轧 B. 明朝的官员素质低下
C. 明中期吏部行政地位的降低 D. 君主专制对考核度的干扰
6.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 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 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 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7.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 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 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 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 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B. 后者扩大了总统的行政权力
C. 二者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D. 二者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9. 1920年,梁启超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 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蹴而就。”梁启超
A. 推崇西方的工业化模式 B. 坚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道路
C. 反对马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 回归传统,挽救人类文明
10.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以下能体现该时期“新气象”的是
①淞沪会战 ②平型关大捷 ③台儿庄战役 ④第三次长沙会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形势的发展使美国不得不对其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基辛格曾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向中国靠拢……以造成一种全球力量平衡……这样的平衡可以确保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在主要大国之间保持稳定,甚至最后实现合作。"基于这一战略调整
A. 美国加紧了拼凑遏制苏联的新同盟 B. 中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 美国努力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 中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活动
12. 1981年4月,在一份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名义印发的材料上,按照对计划与市场的态度,将经济学家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坚持计划经济的;第二类是赞成计划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三类是赞成商品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四类则是主张发展商品经济的。这表明当时
A. 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束缚亟待突破 B. 照搬西方市场经济成为时人共识
C. 国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3. 观察下图,中国占全球进出口额的比例出现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B.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中国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 D. “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实施
14. 英国学者罗素认为,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否认教会的威信比承认科学的威信开始得要早”,而且反对教会“在人们的心念里和古代文明分不开,仰赖的仍旧是过去,然而是比初期教会与中世纪还渺远的过去”。据此推断,文艺复兴
A. 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 借助古典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C. 以科学作为反教会的武器 D. 彻底推翻了教会的统治权威
15. 15世纪后期,西欧人狂热的追求货币和黄金。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西班牙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该“心病”的最主要病因是
A. 西欧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 西欧人向外传播基督教
C. 《马可·波罗行纪》的刺激 D. 西班牙王室的对外扩张
16. 小明同学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一些历史主题的学习资料:世界市场的纵深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嬗变;企业管理的“福特制”;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等。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世界 B.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世界
C.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发展历程 D.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7.《共产党宣言》指出:“在经济危机期间……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这一问题
A. 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政策原因 B.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急需调整
C. 表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D. 被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传统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在逆境中成长起来,民族意识产生并不断加强。这一时期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即“亚洲的觉醒”时期。“亚洲的觉醒”意指
A.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 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民族民主革命
C. 亚洲各国民族革命取得胜利 D. 亚洲各国选择了暴力斗争的道路
19.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圣马丁无私、善良的手,轻轻揩干美洲母亲的泪水,给母亲带来自由与民主、独立与欢乐,消除了母亲三百余年的痛苦与伤悲!”这是因为圣马丁
A. 领导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 B. 为亚洲的民族觉醒作出了巨大贡献
C. 领导了墨西哥独立起义 D. 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20.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河诺斯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册)》一书中指出。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哲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系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 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B. 一战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C. 一战给欧美各国的经济带来重创 D. 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21. 1941年8月14日,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大西洋宪章》主要由八个原则构成,包括民族自治、领土完整、经济国际主义、社会保障、缩减军备以及国际合作等。由此可知,《大西洋宪章》的签署
A. 维护了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B. 为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 旨在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 D. 体现了英美两国对战后和平建设的构想
22. 二战胜利前夕,美英等44个国家召开战后国际货币问题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关于这次会议,下述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金本位制得以恢复 B. 强化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
C. 美元取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 D. 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非选择题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引自《墨子》
材料二 (唐)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引自《贞观政要》
(1)“三表法”是墨子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仔细阅读材料一,分析指出墨子上述认识的立足点。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孔子及其后的屈原与墨子价值立场相近的理论主张与思考。
(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出发点和治国理政的法律原则。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初,孙中山颁布的《内务部通妨保护人民财产令》提出:“凡在民国范围之内人民所有一切私产,均应归人民享有”。《临时约法》规定:“人民自由保有财产”“人民营业自由”。临时政府实业部还宣布商人呈诸开办厂矿,“只要资本实在”“无有纠葛”,符合注册条例章程,政府皆视为“当务之急”,“于民生主义,国计前途,均大有裨益”,即予照准,并“力为保护”,以便“注重公司财产,保卫债主权利,上以裕国课之支艰,下以顺商户之吁恳”。据统计,辛亥革命前后历年设厂数,1910年为986家,1911年为787家,1912年猛增为1504家,1913年仍有1378家,1914年为1123家。
——摘编自贾孔会《论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立法实践》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91年9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经济立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颁布经济法律法规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地理大发现的开启与欧洲人对胡椒的饥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搜寻胡椒的过程中,欧洲人经历无数次失败才取得成功。香料时代横跨中世纪与近代,从文化的显著意义上,胡椒是完全中世纪的,然而,“商品像人一样,也具有社会生命”。以胡椒为代表的香料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通过香料贸易引起的战争与掠夺,西方逐渐控制了东方。
从十字军东征开始提起欧洲人胃口的香料到17世纪欧洲人开启对外殖民征服时就失去其至上地位。香料不再是天主教弥撒的必需品,香料的味道也失去了“来自天堂的味道”的神圣感。香料曾给平淡无味的饮食增添了味道,其所代表的社会风尚的重口味逐渐与不新鲜食材和暴饮暴食联系在一起。人们开始注重食材本身的自然味道、色泽与健康的烹饪方法。胡椒走上更多寻常人家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
——摘编自薛洁《试论食物在社会支配结构中的等级区分功能——以18世纪之前的香辛料胡椒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来香料“失去其至上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欧洲香料贸易的特点,简析香料贸易对欧洲的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周武王基于殷商内服势力对天的敬畏与信仰,把对殷商内服的治理加上天命的色彩,说明周武王借助天命以构建统治秩序,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奖赏殷商臣民的信息﹐只有惩罚的警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用连带机制管理的信息,也没有体现出用宗法制治理殷商臣民的策略,排除B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墨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战国时期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发,依据材料“墨家在军事方面的发明创造侧重于防御。墨子曾运用高超的防御术,成功化解了楚宋两国间的一场争端”可知,墨家的著作《墨子》中记载了有关军事方面的防御术,这适应了当时兼并战争需要,B项正确;墨家代表平民利益,但是材料没有涉及墨家维护平民利益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墨家主张,不涉及其他学派主张,无法得出汇集诸子百家之长的结论,排除C项;D项中“首倡”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3.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节气是中国古代制定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二十四节气逐步确立并最终被写进历法沿用至今,这是适应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体现了对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即农业历法影响深远,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二十四节气逐步确立并最终被写进历法沿用至今,没有涉及我国古代数学领域的发展问题,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对世界各国的耕作技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耕作技术是否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历法是适应农耕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演变的,没有体现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4. 【答案】B
【解析】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
5.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官吏需要接受吏部的考察,但弘治皇帝不接受吏部的考察结果,使得吏部尚书以辞职威胁才得以通过,这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干扰了原本健全成熟的官吏考核制度,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官僚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只是按照已有的考核制度查处不当官员,A项排除;虽然吏部要求罢免近两千五百名官员,但是说明代官员素质低下太绝对,B项排除;明代吏部行政地位并未降低,C项排除。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故选B。
7. 【答案】D
【解析】晚清不平等条约中的治外法权条款严重破坏力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却认为这一条款是权宜之策,一方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同时还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一举两得,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的危害,说明晚清统治者对于列强通过治外法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行径懵懂无知,D正确;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排除A;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说明其在观念上依然坚持了闭关锁国,排除B;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恩赐看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C。
8.【答案】B
【解析】由“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到“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可以看出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扩大,故选B;后者并不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后者中总统权力过大,不能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排除C;后者的颁布是袁世凯意图为复辟帝制做的准备,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排除D。故选B。
9. 【答案】C
【解析】从“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蹴而就”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C项正确;A选项不是材料主旨,材料是谈中国学习西方的内容;B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不符合实际。故选A项。
10. 【答案】A
【解析】据“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可知能体现该时期新气象指的是①②③,故选A;第三次长沙会战是1941-1942年间,与该时期时间不符,排除包含④的BCD。故选A。
11.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我们向中国靠拢……”及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劣势,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使得美国无法把它的想法强加于人,美国对外战略不得不作出重大调整。改善对华关系,利用中国力量平衡苏联的扩张是美国实现全球力量平衡的重要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积极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C项正确;这一时期中美关系逐步改善并开始走向正常化,但中美并未结盟,排除A项;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外交开始改变“一边倒”方针,积极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局面,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2.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份材料有倾向性地将经济学家划为四类,说明当时决策层尚未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亟待突破,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当时经济学家对于计划与市场存在不同看法,说明照搬西方市场经济并未成为共识;C选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 【答案】B
【解析】由图表数据可知,2001年到2015年,中国占全球进出口额的比例激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有关,故B正确;随着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故A错误;中国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和题意无关,故C错误;“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实施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
14. 【答案】B
【解析】罗素只强调了否认教会威信比承认科学威信要早,没有体现文艺复兴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故排除A项;根据“仰赖的仍旧是过去,然而是比初期教会与中世纪还渺远的过去”可知罗素认为文艺复兴了借助古典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故选B项;文艺复兴仰赖的是古典文化,而非是科学来反对教会,故排除C项;文艺复兴是打击了而非彻底推翻了教会的统治权威,故排除D项。
15. 【答案】A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狂热追逐财富的梦想推动欧洲人要到海外去获取黄金等各种财富,故选A;传播基督教只是一种精神动力,不是主要病因,B错误;C是渴望黄金的诱因,不是最主要病因,排除;D是获取黄金的途径,不是原因,排除。
16.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石油化学工业的嬗变;”可知这一时期发展重工业;材料“企业管理的‘福特制’;”体现的是垄断经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西方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对外扩张;由此可以判断,这一时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世界,B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世界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体现不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发展历程,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B
【解析】根据“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可知《共产党宣言》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进步的主要障碍,这就要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进行调整,故选B;材料揭示的不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排除A;材料揭示的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排除C;罗斯福新政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排除D。故选B。
18. 【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传统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危机加重,各国的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亚洲开始进入了资产阶级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期,即亚洲觉醒时期,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亚洲各国的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和题干主旨不符,A项排除;“亚洲各国民族革命取得胜利”“亚洲各国选择了暴力斗争的道路”不符合史实,CD项排除。
19.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圣马丁的主要成就是将南美洲南部从西班牙统治中解放,因此A正确;圣马丁是美洲独立的领袖,B排除;圣马丁与领导墨西哥起义无关,C排除;1804 年海地的独立,揭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D排除。故选A。
20. 【答案】D
【解析】根据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卷入世界大战可知,一战会严重消耗各国实力进而影响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故D项正确;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被打破是指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时间是1917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一战暴露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并非英国外交大臣想表达的“灯光正在欧洲熄灭”的中心主旨,排除B;C项错在“欧美”,重创欧洲但不是美国,排除C。
21. 【答案】D
【解析】英美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主要由民族自治、领土完整、经济国际主义、社会保障、缩减军备以及国际合作等组成。由此可知,《大西洋宪章》的签署体现了英美两国对战后和平建设的构想,故D正确;《大西洋宪章》是为了维护英美利益,故A错误;雅尔塔会议等为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B错误;《大西洋宪章》进一步协调了反法西斯的战略,不是针对的苏联共产主义,故C错误。
22.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确定了 35 美元兑换 1 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可见美元取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而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可见强化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从而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结合时间信息“二战胜利前夕”,可以判断这是 1944 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货币会议,它并未恢复金本位制。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23. 【答案】(1)立足点:人民立场(或“小生产者”或“百姓”)。主张与思考:仁学德治思想;关心爱护百姓;美政。
(2)出发点:民本思想。原则:仁义为本,刑罚为末(或慎用刑罚)。
【解析】(1)立足点:根据“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可得了出其代表人民立场。主张与思考:材料体现的是墨子的立足点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和德治的思想、关心爱护百姓和屈原主张美政的思想均与墨子思想接近。
(2)出发点:根据“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可得出民本思想。原则:根据材料“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结合所学可得出原则为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24.【答案】(1)主要内容:保护人民财产安全、营业自由;解除申办实业的若干限制,鼓励民营企业注册;兼顾投资者和国家的利益。
积极作用: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若干原则;激发民众的投资办厂热情,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的经济立法提供借鉴。
(2)背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原有的法律法规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和政府对法制建设的高度重视。
意义: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助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解析】(1)内容:依据材料一中“凡在民国范围之内人民所有一切私产,均应归人民享有”、 “人民自由保有财产”、“人民营业自由”、“临时政府实业部还宣布商人呈诸开办厂矿^即予照准,并‘力为保护’”、“注重公司财产,保卫债主权利,上以裕国课之支艰,下以顺商户之吁恳”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保护人民财产安全、营业自由、解除申办实业的若干限制,鼓励民营企业注册、兼顾投资者和国家的利益等方面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经济立法的主要内容。
作用:依据材料一中“辛亥革命前后历年设厂数,1910年为986家,1911年为787家,1912年猛增为1504家,1913年仍有1378家,1914年为1123家。”信息结合所学从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若干原则、激发了投资办厂的热情,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的经济立法提供借鉴等方面指出其积极作用。
(2)背景:依据材料二中“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信息结合所学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原有的法律法规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等方面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颁布经济法律法规的背景。依据材料二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信息从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助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等方面说明其意义。
25.【答案】(1)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东西方贸易扩大,使得香料能满足欧洲市场需要。
(2)特点:持续时间长;由奢侈品演变为普及;由欧洲主导,带有血腥性;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之一;社会风尚由重口味、暴饮暴食变为清淡、健康的烹饪方法。影响:积极方面: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饮食和生活;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促进了其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进步。
【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近代地理大发现的开启与欧洲人对胡椒的饥渴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十字军东征开始提起欧洲人胃口的香料到17世纪欧洲人开启对外殖民征服时就失去其至上地位。香料不再是天主教弥撒的必需品”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东西方贸易扩大,使得香料能满足欧洲市场需要。
(2)特点:依据材料“香料时代横跨中世纪与近代”可以得出持续时间长;依据“胡椒走上更多寻常人家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可以得出由奢侈品演变为普及;依据“通过香料贸易引起的战争与掠夺,西方逐渐控制了东方”可以得出由欧洲主导,带有血腥性;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之一;依据“香料曾给平淡无味的饮食增添了味道,其所代表的社会风尚的重口味逐渐与不新鲜食材和暴饮暴食联系在一起。人们开始注重食材本身的自然味道、色泽与健康的烹饪方法”社会风尚由重口味、暴饮暴食变为清淡、健康的烹饪方法。影响:依据材料“近代地理大发现的开启与欧洲人对胡椒的饥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搜寻胡椒的过程中,欧洲人经历无数次失败才取得成功”、“通过香料贸易引起的战争与掠夺,西方逐渐控制了东方”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促进了其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进步;依据“人们开始注重食材本身的自然味道、色泽与健康的烹饪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饮食和生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