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汕头三模)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骨刻字符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布地域,而且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骨刻辞、安阳殷墟晚商文化骨刻辞,在卜骨材质、施灼和字符等方面的特征上都形成承接关系。这一发现可用于印证( )
A.夏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B.早期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C.商朝政治具有神权色彩 D.地域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的是“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骨刻字符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布地域,”可知这一发现可用于研究早期汉字的起源与演变,B项正确;
仅凭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骨刻字符不能证明夏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排除A项;
材料只提到了骨刻字符,体现不出商朝政治具有神权色彩,排除C项;
材料没有提到地域交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与演变,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结合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来回答。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2022·湖州二模)《鲁颂》有云:“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敦商之旅,克咸厥功。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周文王经牧野战消灭了商
B.周王经常通过占卜来主宰国政
C.“元子”指的是周公长子伯禽
D.《鲁颂》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公奉成王之命东征,三年,平息了叛乱。于是,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代父赴鲁就封,为周王朝东方的藩屏,据此依据材料“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可知C正确;
周武王灭商,故排除A;
B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中的“《鲁颂》"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依据材料“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等信息并结合西周相关历史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3.(2022·洛阳模拟)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不仅有着授民授疆土以及论功赏赐诸侯的职分,而且还利用"互惠原则"对诸侯贵族在"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来换取诸侯们对他的绝对忠诚,从而更好的完成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这一做法试图( )
A.国家治理的集权特色凸显 B.宗法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C.政治统治基础的不断扩大 D.通过利益分配维系王室统治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对诸侯有授民授疆土和论功赏赐的职分,这一职分所体现的就是分封过程中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题目还指出,周天子还利用“互惠原则"对诸侯贵族进行形式上的表达性礼物馈赠,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利益分配的问题。题目还指出,周天子的这些做法,是希望得到诸侯对他的绝对忠诚,从而完成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D项正确;
西周时期并未实现集权,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宗法关系,排除B项;
材料强调周天子通过利益分配维系王室统治,未体现政治统治基础的不断扩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分封制,考生可结合材料“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4.(2022·全国乙卷)据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C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极少使用青铜农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质的,因此不能得出推动农业的进步,A排除;
材料无法得出 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排除B;
依据图示可知, 商、西周政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青铜分布于长江流域,这反映了南北方经济联系加强,故C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商的统治区域未扩大到江南,且从图片不能判断统治疆域,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商、周的手工业,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图片信息的解读,并且掌握商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史实,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5.(2022高三上·稷山开学考)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由材料“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可知男性的陪葬品和农业有关,女性的陪葬品和手工业有关,体现了劳动分工日益明确,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排除B项;
性别分工形成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集体劳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认识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并得以发展是解题关键。旨在考查学生对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并得以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
6.(2022·遂宁模拟)下图是2021年出土于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早期墓葬的镂空有銎(qióng)铜戈,考古人员评价“这件戈的纹饰非常精美,后面方形的部分是镂空的,前部则是一个三角圆戈,这种器形,应该不是本地生产的,可能是来自当时中国南方、西南方,是非常珍贵的‘舶来品’”。这说明( )
A.西周冶铜技术已经普及
B.地域文化要素助推中华文化整合
C.分封制促进了文化交流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官府鼓励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件戈的纹饰非常精美……应该不是本地生产的,可能是来自当时中国南方、西南方,是非常珍贵的‘舶来品’”可知,北京发掘的文物呈现出多元文化因素,表明中华文化的形成整合了地域文化要素,B正确;
A“普及”二字无法得出,排除A;
材料中体现了“文化交流”,但没有提到是受何因素影响,无法得出分封制促进了文化交流,排除C;
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官府鼓励,而题干时间为西周,这时期仍然是“工商食官”,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 农业繁盛, 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7.(2022·遂宁模拟)据考证,商朝可辨别的方国有150余个,方国大多是聚族而居;西周共有71个诸侯国,诸侯国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他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这反映出( )
A.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C.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 D.西周统治区域的扩大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商朝方国大多聚族而居,而西周诸侯国人口结构复杂、由各部族混合而而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用地缘政治打破了商朝方国的血缘界限,反映出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B正确;
商朝和周朝都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不能体现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排除A;
商周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地方人口结构情况,没有涉及统治区域的变化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最高统治者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和王权相结合,保留原始民主色彩。
8.(2022·遂宁模拟)西周时期实行国野分治,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春秋战国时期,国野制逐渐出现破坏迹象,国人、野人合二为一,逐渐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这一变化( )
A.导致了井田制逐渐走向瓦解 B.源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衰落
C.反映了国家组织动员能力增强 D.奠定了专制集权的阶级基础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国野制出现破坏迹象,国人、野人合二为一,逐渐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可知编户齐民有利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反映了国家组织动员能力增强,C正确;
材料体现了的国野合一,不能得出井田制的瓦解,排除A;
分封宗法制度的瓦解,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源,根源是生产力的进步,排除B;
专制集权的阶级基础是地主阶级,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 农业繁盛, 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9.(2022高三上·大同月考)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据研究,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的云纹、青铜神树的夔龙纹等,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类型。据此可知,该时期( )
A.手工业生产趋于标准化 B.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C.已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的云纹、青铜神树的夔龙纹等,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类型。”可得出四川地区的文明与中原地区的文明有一定的交流,体现在青铜器的风格上,因此反映出当时已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C项正确;
标准化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对外交流,排除B项;
当时经济中心没有南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星堆的历史文化遗址,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三星堆历史文化遗址的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2022·韶关二模)西周实行乐悬规制,钟、磬等乐器要据规定摆放,歌者象征仁德,歌于堂上,舞者象征成功,舞于堂下。孔子赞其“言而履之”、“行而乐之”。乐悬规制的推行( )
A.传播了儒家的仁德思想 B.提升了西周贵族的文化素养
C.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扩大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为配合象征仁德、成功的歌舞表演,规范各种乐器的摆放,说明乐悬规制的推行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C项正确;
儒家学派直到春秋时期才创立,排除A项;
规范钟、磬等乐器摆放以方便歌舞表演不能直接提升西周贵族的文化素养,排除B项;
仅通过推行乐悬规制,并不能扩大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西周的礼乐制度及其作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2·普宁三模)据考证,周公制作的《大武》有舞有歌,舞分六场,歌分六章,出场顺序为:武王带兵出征、灭亡殷国、征伐南国、平服南国、周公统治东方、班师回朝。这种经常出现在政治场合的雅乐( )
A.体现了周朝社会的等级森严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有助于贵族集团上下的和同 D.违背了宗法分封制度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周公制作的歌舞《大武》属于礼乐制内容,服务于西周宗法分封制,这种雅乐对贵族集团上下的和谐能够起到推动作用,C项正确;排除D项;
材料信息并未体现等级森严,排除A项;
中央集权制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B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礼乐制度,解答本题结合所学礼乐制度的内涵分析作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2.(2022·邯郸二模)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据此可知商朝( )
A.民本思想开始出现 B.天命观念不断弱化
C.思想的民主化色彩 D.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盘庚要把都城迁到殷,民众不愿搬迁,最后通过占卜的方式,要求大家遵从天命,在新都延续下去复兴先王的大业,体现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选D项。
根据材料“重我民,无尽刘”可以看出是看重民众,不使我们受到伤害。有一定的民本思想,A项错在“开始”,说法错误。
从“恪谨天命……罔知天之断命”,可以看出遵从天命,天命观并没有弱化,B项错误。
C项错在民主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商朝政治制度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通过神权强化王权。
13.(2022·广东模拟)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认为“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处于花心,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而外围的文化区则保持着自己的活力。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华文明显示出多元一体特征 B.良渚文化发展成为主干性文化
C.中原文化主导中华文明的发展 D.各区域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中原文化区处于花心”“外围的文化区则保持着自己的活力”等信息可知,新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A项正确;
良渚文化处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期文化“重瓣花朵”的“花心”是中原文化区,排除B项;
C项中“主导”材料体现不出,C项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各区域文化交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文明的特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中原文化区处于花心”“外围的文化区则保持着自己的活力”,反映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14.(2022·合肥模拟)西周灭商,通过“封建”以保存各地的氏族统治,与这些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力、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血缘与地缘的整合。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原因是( )
A.广土众民的现实需求 B.宗族内部的矛盾调和
C.对氏族势力安抚羁縻 D.确立森严的等级秩序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周起于关中,相较于崤关以东的华北平原及山东半岛相对落后。武王伐纣灭商后,仍然以周部族的镐京为都城,面对广土众民且相对先进的东方土地和人民,只通过分封实现有效统治,与各地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力、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血缘与地缘的整合。A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与各地氏族势力的关系,不是宗族内部关系,排除B项;
C项的安抚羁縻是手段,不是直接原因;
等级秩序森严是分封的结果,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通过分封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15.(2022·定远模拟)《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西周统治者对分封制的设计还有所侧重,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这样设计( )
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
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周王分封神农、黄帝等后人为诸侯的历史现象,分封对象都属于先代贵族,这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B正确;
从材料中看不出“中原地区的落后”的信息,A排除;
分封制不能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C排除;
材料分封对象是古代先贤的后代,没有涉及“王室贵族”,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分封制的评价。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考查了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6.(2022·呼和浩特二模)西周统治者从商朝灭亡的教训中,得出人事第一的基本观念,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同时重视各类祭祀,举行多种宗教仪式,王侯的朝廷中更有祝、宗卜、史等专门的宗教职官。这说明西周时期( )
A.神权与统治权紧密结合 B.“德治”思想开始出现
C.国家管理意识发生改变 D.政治文明高度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政治最大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任何决策都需要占卜,因而忽视了人本身的作用和力量,因此走向衰亡,西周建立后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即从重视神到重视人,C项正确;
神权与统治权紧密结合是商代的政治特点,西周已经开始重视人的作用,排除A项;
德治是孔子的思想,排除B项;
D项的表述过于绝对,西周时期的政治文明还很稚嫩,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敬德保民”是西周时期民本思想的体现,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17.(2022·赤峰模拟)“福”是中国人的祈盼。西周时期,人们求“福”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祭祀合礼”到“型效祖德”再到“政治规范”,即神鬼赐予“福”、效仿祖先之德获“福”、实施德政得“福”。此变化( )
A.反映西周时期人文观念取代鬼神观念
B.说明祭祀礼仪更加注重程序的规范有序
C.日益突显宗法制在家国治理中的作用
D.体现求“福”得“福”的个体行为特征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西周时期的求福活动从求神鬼赐“福”、效仿祖先得“福”、发展到希望实施德政得“福”,体现出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即宗法制在家国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显,C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人文观念取代了鬼神观念,排除A项;
材料并未体现祭祀礼仪和程序的变化,排除B项;
希望通过实施德政得“福”,强调政治规范等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并非个体行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宗法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维护统治。
18.(2022·临潼二模)下列关于中华文明产生与发展的研究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传说中伏羲氏创网苦〔用网捕鱼、鸟)之歌 中国传统音乐起源于生活
B 夏朝历法记载各月的物候、气象和农业等内容 夏朝农业出现革命性变革
C 西周成王时期青铜器何尊记载“宅兹中国”(建都天下中心) 周代统治者已有“天下”观念
D 良渚文化稻谷、绢片残存 中国农业、手工业领先世界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成王时青铜器上“宅兹中国(建都天下中心)”的记载,说明周代统治者已经具有“天下”观念,C项符合题意;
伏羲创网苦之歌只是远古传说,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不能因此证明中国传统音乐起源于生活,排除A项;
夏朝历法说明当时农业获得了一定发展,但不能证明夏朝农业出现革命性变革,排除B项;
良渚文化的实物遗存,并未与其他地区文明进行比较,无法说明其世界意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19.(2022·红桥二模)观察下列出土在同一时代的青铜器,可以推断( )
A.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
B.各地文明独立发展体现多元性特征
C.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
D.中原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到巴蜀地区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在同一时代,四川、湖南和河南地区都出土了青铜器,说明这些地方的文明成就存在相似之处,因此位于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南和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南之间可能存在文化交流,A项正确;
各地之间可能存在文化交流,“独立发展”的说法不够准确,排除B项;
“交流十分频繁”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
中原与巴蜀之间不必经过丝绸之路, 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史料的重要作用,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选项逐一分析。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2022·大连模拟)如图是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尊内底铸有铭文122字,“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 yì 治理、安定)民”。材料中的“中国”指当时( )
A.统治的地域中心 B.汉文化影响范围
C.封建政权的称谓 D.中华民族的总称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西周早期”“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中国实质上是指西周的直接控制区,也就是统治的中心区域,故A正确;
汉文化影响范围波及世界,已经超过中国地区,排除 B;
西周时期尚未建立封建政权,排除C;
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其范围超过了材料中中国概念,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概念。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1.(2022·四川模拟)长江下游发掘的新石器时代良渚古城遗址中心是宫殿区,向外分别是内城和外城,堆筑高度亦逐次降低;外围郊区达到 100 平方公里,有发达的水路交通和大型水利系统。还发现 1.3万公斤炭化粮食,大量玉器、陶器等。据此可推知长江流域( )
A.出现农业支撑的早期国家 B.城市功能完备有统一规划
C.已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 D.粟作农业与手工业较发达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向外分别是内城和外城,堆筑高度亦逐次降低;”可分析出出现早期的国家,根据材料“有发达的水路交通和大型水利系统。还发现1.3万公斤炭化粮食,大量玉器、陶器等”可分析出重视农业,A项正确;
材料只体现了水利系统及碳化粮食、玉器、陶器,看不出功能完备,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等级制度,排除C项;
材料只体现了炭化粮食,不能说明粟作农业,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大型水利系统”及大量粮食的出现说明农业是支撑国家的重要因素。
22.(2022·云南模拟)一些象形文字本身包含着历史实际内容。下表中的信息反映出商代( )
甲骨文 今字 今人释义
耜 当是“耜”的初文,象茜(镭)之形
田 表明在广平的原野上有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热田
疆 表明方整的田块经过弓尺丈量,标划出明确的疆界
畴 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
沟 田间的水沟
A.农业生产已有的真实水平 B.生产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
C.牛耕的生产方式比较普遍 D.土地经营管理有明确分工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唯物史观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商朝农业仍以木石工具为主,中耕技术得到发展,并形成井田制,其象形文字反映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状况,A项正确;
商代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
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土地经营管理,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与演变,考生需要结合商业史实和唯物史观来回答。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3.(2022·安徽模拟)2022年1月31号,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下图所示)亮相中国虎年春晚舞台,可谓“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这件青铜面具宽颐广额,面庞夸张,眉、眼、鼻、唇、耳等线条流畅,棱角分明,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同址出土的还有铜尊、铜壘、玉璋、玉琮等众多文物,这显示出蜀地与中原、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联系紧密。这些文物可用来说明( )
A.古蜀国宗教礼仪较发达 B.巴蜀地区的手工技艺国内领先
C.巴蜀文明的圆融内敛性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考查先秦文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应是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的重要代表,它具有古巴蜀文明的鲜明特征,又与同一时期的中原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联系紧密,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故选D项。
仅凭一件青铜器不能说明古蜀国已具有较发达的宗教礼仪制度.也不能说明巴蜀地区手工业技艺国内领先,排除AB两项;
根据材料中青铜大面具“线条流畅,棱角分明”“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联系紧密"等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文明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既有明显差别,又具有共性。
24.(2022·铜仁二模)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以郑国攻占许国,并与鲁国自行交换许国的田地等事件为借口,正式宣布剥夺郑庄公官位。郑庄公就此不再朝觀周相王。周桓王亲率周.陈、蔡、卫四国联军前来讨伐郑国。这体现了( )
A.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 B.西周分封制度彻底崩溃
C.宗法制度难系国家统一 D.西周礼乐制仍具约束力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周桓王亲率周、陈、蔡、卫四国联军前来讨伐郑国。”可得出周王对一些诸侯国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反映出西周礼乐制仍具约束力,D项正确;
A项不是主旨,排除A项;
B项太绝对,排除B项;
材料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是礼乐制度依然具有一定影响力。
二、材料分析题
25.(高中历史新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双基训练金卷(一))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夏王朝存在与否颇有争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夏文化的探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碳十四测年数据(选样)
考古文化遗存 标本编号 标本年代(公元前)
龙山文化晚期 SA98122 2030~1965
二里头文化第一期 XSZ104 1880~1840
二里头文化第二期 ZK5253 1685~1610
二里头文化第三期 ZK5249 1610~1555
二里头文化第四期 ZK5255 1560~1529
——(资料来源:《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材料二:二里头早期文化层直接叠压新砦期的地层。……新砦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有外濠、城墙和内濠三重防御措施,中心区的高地上发现一座东西长92.6米、南北宽14.5米的大型浅穴式建筑遗址,其性质……是祭台,此处出土了铜器残片……等高规格遗物。
——赵青春《新砦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
(2)据材料二指出,新砦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在哪里?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因此探索夏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
【答案】(1)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
(2)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价值: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中心区: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1)难度不大,紧扣题干时间“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进而联系材料一表格中相关内容展开回答。
(2)第1小问考查学生读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二中省略号前后相关内容,进而展开回答,难度不大。第2小问可依据课本内容,注意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连接、了解夏代早期历史角度展开具体分析。
(3)第1小问,难度不大,联系书本史实,明确河南和山西相应区域。而对于第2小问主要从“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两方面展开阐述,有一定难度,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故答案为:(1)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
(2)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价值: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中心区: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点评】本题考查了早期政治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6.(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3单元第9课二里头揭秘同步练习题)遗址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里头遗址)经半个世纪的田野工作,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等等。这样的规模和内涵在当时的东亚大陆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这里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许宏《二里头: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材料二 (二里头遗址)觚、爵、盉则比较常见,而且经常成套出现。早商(即二里冈文化)文化中,很少见到盉,而斝则是常见的。由此看来,觚、爵、盉与觚、爵、斝这两种不同的组合,应该是代表了夏、商两种文化不同的礼俗。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试论夏文化》
材料三 对二里头的族属和王朝归属问题,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出土文字材料的匮乏、传世文献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导致我们对早期中国的纪年只能作粗略的把握。“疑则疑之”即出于不得已,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暂时不知道二里头姓夏还是姓商,丝毫不影响它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分量。
——许宏《二里头: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1)据材料一、二,概括二里头遗址所体现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二、三,关于二里头文化姓夏还是姓商,邹衡和许宏有怎样的观点,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二里头考古发掘的意义
【答案】(1)宫殿建筑群的布局反映了当时建筑技术和集权;大量青铜器反映了手工业较高的发展水平;陶器和铜器中的酒器如觚、爵、盉与觚、爵、斝等反映了农业的发达。
(2)邹衡:二里头遗址属于夏代文化范围,因为早商(即二里冈文化)文化中,很少见到盉;许宏:二里头姓夏还是姓商,还没有定论。原因是出土文字材料的匮乏、传世文献的不确定性等因素。
(3)二里头遗址在华夏早期文明形成过程中承前启后,二里头都邑规划性的判明,对于探索中国文明的源流(或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尺性意义。
【知识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1)本题材料一关键词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设问是毛泽东是怎样开创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根据所学知识,考查毛泽东从实践中总结革命理论,运用理论指导革命道路实践的过程。(2)根据设问的提示,本题实际上考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建的过程。(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必须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点评】考查二里头遗址
三、论述题
27.(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80年代末他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20世纪90年代他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阐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形成过程实质是在中国各民族在保持自身发展过程中民族认同感增强的过程,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聚居着不同地区的人群,形成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同时在接触交流中不断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如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这可以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分布更广,族群扩大,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秦汉时期,疆域上的统一,制度上推广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独尊儒术等措施,实现了经济、文化、政治统一,使得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的共同认可度增强,汉民族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各少数民族汉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中原地区民族在大混杂中大交融。隋唐时期,长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和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采用册封、和亲、设都护府等羁縻政策,继续推动各民族交往与融合,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得到发展。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在对立中互市、迁徙,北方少数民族主动适应中原文化,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度、行省制度等,加速民族交融。明清两代,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睦友好的民族政策,促进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壮大,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结果,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费孝通提出这个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应对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危机。有力地打击了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题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是各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共同体。
阐述: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奋勇抗争的民族精神。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并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意识初步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中华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新中国建立后,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民主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以上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是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共同体。(任选3个史实计8分;2个史实计6分;1个史实计3分)
综上所述,费孝通提出这个多元一体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应对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危机。有力地打击了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根据材料“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提取观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或者“中华民族……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等得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是各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共同体。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故答案为:论题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阐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形成过程实质是在中国各民族在保持自身发展过程中民族认同感增强的过程,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聚居着不同地区的人群,形成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同时在接触交流中不断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如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这可以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分布更广,族群扩大,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秦汉时期,疆域上的统一,制度上推广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独尊儒术等措施,实现了经济、文化、政治统一,使得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的共同认可度增强,汉民族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各少数民族汉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中原地区民族在大混杂中大交融。隋唐时期,长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和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采用册封、和亲、设都护府等羁縻政策,继续推动各民族交往与融合,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得到发展。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在对立中互市、迁徙,北方少数民族主动适应中原文化,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度、行省制度等,加速民族交融。明清两代,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睦友好的民族政策,促进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壮大,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结果,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费孝通提出这个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应对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危机。有力地打击了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民族共同体,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有一定难度。
1 / 1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汕头三模)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骨刻字符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布地域,而且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骨刻辞、安阳殷墟晚商文化骨刻辞,在卜骨材质、施灼和字符等方面的特征上都形成承接关系。这一发现可用于印证( )
A.夏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B.早期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C.商朝政治具有神权色彩 D.地域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2.(2022·湖州二模)《鲁颂》有云:“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敦商之旅,克咸厥功。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周文王经牧野战消灭了商
B.周王经常通过占卜来主宰国政
C.“元子”指的是周公长子伯禽
D.《鲁颂》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3.(2022·洛阳模拟)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不仅有着授民授疆土以及论功赏赐诸侯的职分,而且还利用"互惠原则"对诸侯贵族在"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来换取诸侯们对他的绝对忠诚,从而更好的完成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这一做法试图( )
A.国家治理的集权特色凸显 B.宗法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C.政治统治基础的不断扩大 D.通过利益分配维系王室统治
4.(2022·全国乙卷)据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5.(2022高三上·稷山开学考)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6.(2022·遂宁模拟)下图是2021年出土于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早期墓葬的镂空有銎(qióng)铜戈,考古人员评价“这件戈的纹饰非常精美,后面方形的部分是镂空的,前部则是一个三角圆戈,这种器形,应该不是本地生产的,可能是来自当时中国南方、西南方,是非常珍贵的‘舶来品’”。这说明( )
A.西周冶铜技术已经普及
B.地域文化要素助推中华文化整合
C.分封制促进了文化交流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官府鼓励
7.(2022·遂宁模拟)据考证,商朝可辨别的方国有150余个,方国大多是聚族而居;西周共有71个诸侯国,诸侯国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他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这反映出( )
A.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C.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 D.西周统治区域的扩大
8.(2022·遂宁模拟)西周时期实行国野分治,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春秋战国时期,国野制逐渐出现破坏迹象,国人、野人合二为一,逐渐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这一变化( )
A.导致了井田制逐渐走向瓦解 B.源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衰落
C.反映了国家组织动员能力增强 D.奠定了专制集权的阶级基础
9.(2022高三上·大同月考)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据研究,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的云纹、青铜神树的夔龙纹等,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类型。据此可知,该时期( )
A.手工业生产趋于标准化 B.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C.已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10.(2022·韶关二模)西周实行乐悬规制,钟、磬等乐器要据规定摆放,歌者象征仁德,歌于堂上,舞者象征成功,舞于堂下。孔子赞其“言而履之”、“行而乐之”。乐悬规制的推行( )
A.传播了儒家的仁德思想 B.提升了西周贵族的文化素养
C.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扩大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
11.(2022·普宁三模)据考证,周公制作的《大武》有舞有歌,舞分六场,歌分六章,出场顺序为:武王带兵出征、灭亡殷国、征伐南国、平服南国、周公统治东方、班师回朝。这种经常出现在政治场合的雅乐( )
A.体现了周朝社会的等级森严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有助于贵族集团上下的和同 D.违背了宗法分封制度
12.(2022·邯郸二模)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据此可知商朝( )
A.民本思想开始出现 B.天命观念不断弱化
C.思想的民主化色彩 D.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13.(2022·广东模拟)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认为“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处于花心,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而外围的文化区则保持着自己的活力。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华文明显示出多元一体特征 B.良渚文化发展成为主干性文化
C.中原文化主导中华文明的发展 D.各区域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
14.(2022·合肥模拟)西周灭商,通过“封建”以保存各地的氏族统治,与这些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力、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血缘与地缘的整合。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原因是( )
A.广土众民的现实需求 B.宗族内部的矛盾调和
C.对氏族势力安抚羁縻 D.确立森严的等级秩序
15.(2022·定远模拟)《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西周统治者对分封制的设计还有所侧重,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这样设计( )
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
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
16.(2022·呼和浩特二模)西周统治者从商朝灭亡的教训中,得出人事第一的基本观念,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同时重视各类祭祀,举行多种宗教仪式,王侯的朝廷中更有祝、宗卜、史等专门的宗教职官。这说明西周时期( )
A.神权与统治权紧密结合 B.“德治”思想开始出现
C.国家管理意识发生改变 D.政治文明高度发展
17.(2022·赤峰模拟)“福”是中国人的祈盼。西周时期,人们求“福”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祭祀合礼”到“型效祖德”再到“政治规范”,即神鬼赐予“福”、效仿祖先之德获“福”、实施德政得“福”。此变化( )
A.反映西周时期人文观念取代鬼神观念
B.说明祭祀礼仪更加注重程序的规范有序
C.日益突显宗法制在家国治理中的作用
D.体现求“福”得“福”的个体行为特征
18.(2022·临潼二模)下列关于中华文明产生与发展的研究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传说中伏羲氏创网苦〔用网捕鱼、鸟)之歌 中国传统音乐起源于生活
B 夏朝历法记载各月的物候、气象和农业等内容 夏朝农业出现革命性变革
C 西周成王时期青铜器何尊记载“宅兹中国”(建都天下中心) 周代统治者已有“天下”观念
D 良渚文化稻谷、绢片残存 中国农业、手工业领先世界
A.A B.B C.C D.D
19.(2022·红桥二模)观察下列出土在同一时代的青铜器,可以推断( )
A.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
B.各地文明独立发展体现多元性特征
C.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
D.中原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到巴蜀地区
20.(2022·大连模拟)如图是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尊内底铸有铭文122字,“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 yì 治理、安定)民”。材料中的“中国”指当时( )
A.统治的地域中心 B.汉文化影响范围
C.封建政权的称谓 D.中华民族的总称
21.(2022·四川模拟)长江下游发掘的新石器时代良渚古城遗址中心是宫殿区,向外分别是内城和外城,堆筑高度亦逐次降低;外围郊区达到 100 平方公里,有发达的水路交通和大型水利系统。还发现 1.3万公斤炭化粮食,大量玉器、陶器等。据此可推知长江流域( )
A.出现农业支撑的早期国家 B.城市功能完备有统一规划
C.已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 D.粟作农业与手工业较发达
22.(2022·云南模拟)一些象形文字本身包含着历史实际内容。下表中的信息反映出商代( )
甲骨文 今字 今人释义
耜 当是“耜”的初文,象茜(镭)之形
田 表明在广平的原野上有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热田
疆 表明方整的田块经过弓尺丈量,标划出明确的疆界
畴 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
沟 田间的水沟
A.农业生产已有的真实水平 B.生产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
C.牛耕的生产方式比较普遍 D.土地经营管理有明确分工
23.(2022·安徽模拟)2022年1月31号,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下图所示)亮相中国虎年春晚舞台,可谓“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这件青铜面具宽颐广额,面庞夸张,眉、眼、鼻、唇、耳等线条流畅,棱角分明,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同址出土的还有铜尊、铜壘、玉璋、玉琮等众多文物,这显示出蜀地与中原、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联系紧密。这些文物可用来说明( )
A.古蜀国宗教礼仪较发达 B.巴蜀地区的手工技艺国内领先
C.巴蜀文明的圆融内敛性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24.(2022·铜仁二模)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以郑国攻占许国,并与鲁国自行交换许国的田地等事件为借口,正式宣布剥夺郑庄公官位。郑庄公就此不再朝觀周相王。周桓王亲率周.陈、蔡、卫四国联军前来讨伐郑国。这体现了( )
A.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 B.西周分封制度彻底崩溃
C.宗法制度难系国家统一 D.西周礼乐制仍具约束力
二、材料分析题
25.(高中历史新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双基训练金卷(一))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夏王朝存在与否颇有争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夏文化的探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碳十四测年数据(选样)
考古文化遗存 标本编号 标本年代(公元前)
龙山文化晚期 SA98122 2030~1965
二里头文化第一期 XSZ104 1880~1840
二里头文化第二期 ZK5253 1685~1610
二里头文化第三期 ZK5249 1610~1555
二里头文化第四期 ZK5255 1560~1529
——(资料来源:《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材料二:二里头早期文化层直接叠压新砦期的地层。……新砦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有外濠、城墙和内濠三重防御措施,中心区的高地上发现一座东西长92.6米、南北宽14.5米的大型浅穴式建筑遗址,其性质……是祭台,此处出土了铜器残片……等高规格遗物。
——赵青春《新砦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
(2)据材料二指出,新砦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在哪里?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因此探索夏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
26.(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3单元第9课二里头揭秘同步练习题)遗址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里头遗址)经半个世纪的田野工作,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等等。这样的规模和内涵在当时的东亚大陆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这里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许宏《二里头: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材料二 (二里头遗址)觚、爵、盉则比较常见,而且经常成套出现。早商(即二里冈文化)文化中,很少见到盉,而斝则是常见的。由此看来,觚、爵、盉与觚、爵、斝这两种不同的组合,应该是代表了夏、商两种文化不同的礼俗。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试论夏文化》
材料三 对二里头的族属和王朝归属问题,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出土文字材料的匮乏、传世文献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导致我们对早期中国的纪年只能作粗略的把握。“疑则疑之”即出于不得已,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暂时不知道二里头姓夏还是姓商,丝毫不影响它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分量。
——许宏《二里头: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1)据材料一、二,概括二里头遗址所体现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二、三,关于二里头文化姓夏还是姓商,邹衡和许宏有怎样的观点,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二里头考古发掘的意义
三、论述题
27.(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80年代末他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20世纪90年代他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的是“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骨刻字符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布地域,”可知这一发现可用于研究早期汉字的起源与演变,B项正确;
仅凭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骨刻字符不能证明夏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排除A项;
材料只提到了骨刻字符,体现不出商朝政治具有神权色彩,排除C项;
材料没有提到地域交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与演变,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结合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来回答。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公奉成王之命东征,三年,平息了叛乱。于是,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代父赴鲁就封,为周王朝东方的藩屏,据此依据材料“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可知C正确;
周武王灭商,故排除A;
B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中的“《鲁颂》"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依据材料“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等信息并结合西周相关历史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对诸侯有授民授疆土和论功赏赐的职分,这一职分所体现的就是分封过程中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题目还指出,周天子还利用“互惠原则"对诸侯贵族进行形式上的表达性礼物馈赠,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利益分配的问题。题目还指出,周天子的这些做法,是希望得到诸侯对他的绝对忠诚,从而完成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D项正确;
西周时期并未实现集权,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宗法关系,排除B项;
材料强调周天子通过利益分配维系王室统治,未体现政治统治基础的不断扩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分封制,考生可结合材料“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4.【答案】C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极少使用青铜农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质的,因此不能得出推动农业的进步,A排除;
材料无法得出 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排除B;
依据图示可知, 商、西周政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青铜分布于长江流域,这反映了南北方经济联系加强,故C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商的统治区域未扩大到江南,且从图片不能判断统治疆域,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商、周的手工业,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图片信息的解读,并且掌握商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史实,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由材料“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可知男性的陪葬品和农业有关,女性的陪葬品和手工业有关,体现了劳动分工日益明确,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排除B项;
性别分工形成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集体劳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认识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并得以发展是解题关键。旨在考查学生对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并得以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件戈的纹饰非常精美……应该不是本地生产的,可能是来自当时中国南方、西南方,是非常珍贵的‘舶来品’”可知,北京发掘的文物呈现出多元文化因素,表明中华文化的形成整合了地域文化要素,B正确;
A“普及”二字无法得出,排除A;
材料中体现了“文化交流”,但没有提到是受何因素影响,无法得出分封制促进了文化交流,排除C;
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官府鼓励,而题干时间为西周,这时期仍然是“工商食官”,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 农业繁盛, 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7.【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商朝方国大多聚族而居,而西周诸侯国人口结构复杂、由各部族混合而而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用地缘政治打破了商朝方国的血缘界限,反映出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B正确;
商朝和周朝都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不能体现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排除A;
商周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地方人口结构情况,没有涉及统治区域的变化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最高统治者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和王权相结合,保留原始民主色彩。
8.【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国野制出现破坏迹象,国人、野人合二为一,逐渐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可知编户齐民有利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反映了国家组织动员能力增强,C正确;
材料体现了的国野合一,不能得出井田制的瓦解,排除A;
分封宗法制度的瓦解,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源,根源是生产力的进步,排除B;
专制集权的阶级基础是地主阶级,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 农业繁盛, 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9.【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的云纹、青铜神树的夔龙纹等,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类型。”可得出四川地区的文明与中原地区的文明有一定的交流,体现在青铜器的风格上,因此反映出当时已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C项正确;
标准化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对外交流,排除B项;
当时经济中心没有南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星堆的历史文化遗址,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三星堆历史文化遗址的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为配合象征仁德、成功的歌舞表演,规范各种乐器的摆放,说明乐悬规制的推行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C项正确;
儒家学派直到春秋时期才创立,排除A项;
规范钟、磬等乐器摆放以方便歌舞表演不能直接提升西周贵族的文化素养,排除B项;
仅通过推行乐悬规制,并不能扩大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西周的礼乐制度及其作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周公制作的歌舞《大武》属于礼乐制内容,服务于西周宗法分封制,这种雅乐对贵族集团上下的和谐能够起到推动作用,C项正确;排除D项;
材料信息并未体现等级森严,排除A项;
中央集权制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B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礼乐制度,解答本题结合所学礼乐制度的内涵分析作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2.【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盘庚要把都城迁到殷,民众不愿搬迁,最后通过占卜的方式,要求大家遵从天命,在新都延续下去复兴先王的大业,体现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选D项。
根据材料“重我民,无尽刘”可以看出是看重民众,不使我们受到伤害。有一定的民本思想,A项错在“开始”,说法错误。
从“恪谨天命……罔知天之断命”,可以看出遵从天命,天命观并没有弱化,B项错误。
C项错在民主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商朝政治制度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通过神权强化王权。
13.【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中原文化区处于花心”“外围的文化区则保持着自己的活力”等信息可知,新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A项正确;
良渚文化处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期文化“重瓣花朵”的“花心”是中原文化区,排除B项;
C项中“主导”材料体现不出,C项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各区域文化交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文明的特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中原文化区处于花心”“外围的文化区则保持着自己的活力”,反映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14.【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周起于关中,相较于崤关以东的华北平原及山东半岛相对落后。武王伐纣灭商后,仍然以周部族的镐京为都城,面对广土众民且相对先进的东方土地和人民,只通过分封实现有效统治,与各地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力、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血缘与地缘的整合。A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与各地氏族势力的关系,不是宗族内部关系,排除B项;
C项的安抚羁縻是手段,不是直接原因;
等级秩序森严是分封的结果,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通过分封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15.【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周王分封神农、黄帝等后人为诸侯的历史现象,分封对象都属于先代贵族,这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B正确;
从材料中看不出“中原地区的落后”的信息,A排除;
分封制不能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C排除;
材料分封对象是古代先贤的后代,没有涉及“王室贵族”,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分封制的评价。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考查了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政治最大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任何决策都需要占卜,因而忽视了人本身的作用和力量,因此走向衰亡,西周建立后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即从重视神到重视人,C项正确;
神权与统治权紧密结合是商代的政治特点,西周已经开始重视人的作用,排除A项;
德治是孔子的思想,排除B项;
D项的表述过于绝对,西周时期的政治文明还很稚嫩,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敬德保民”是西周时期民本思想的体现,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17.【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西周时期的求福活动从求神鬼赐“福”、效仿祖先得“福”、发展到希望实施德政得“福”,体现出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即宗法制在家国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显,C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人文观念取代了鬼神观念,排除A项;
材料并未体现祭祀礼仪和程序的变化,排除B项;
希望通过实施德政得“福”,强调政治规范等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并非个体行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宗法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维护统治。
18.【答案】C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成王时青铜器上“宅兹中国(建都天下中心)”的记载,说明周代统治者已经具有“天下”观念,C项符合题意;
伏羲创网苦之歌只是远古传说,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不能因此证明中国传统音乐起源于生活,排除A项;
夏朝历法说明当时农业获得了一定发展,但不能证明夏朝农业出现革命性变革,排除B项;
良渚文化的实物遗存,并未与其他地区文明进行比较,无法说明其世界意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19.【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在同一时代,四川、湖南和河南地区都出土了青铜器,说明这些地方的文明成就存在相似之处,因此位于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南和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南之间可能存在文化交流,A项正确;
各地之间可能存在文化交流,“独立发展”的说法不够准确,排除B项;
“交流十分频繁”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
中原与巴蜀之间不必经过丝绸之路, 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史料的重要作用,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选项逐一分析。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西周早期”“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中国实质上是指西周的直接控制区,也就是统治的中心区域,故A正确;
汉文化影响范围波及世界,已经超过中国地区,排除 B;
西周时期尚未建立封建政权,排除C;
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其范围超过了材料中中国概念,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概念。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1.【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向外分别是内城和外城,堆筑高度亦逐次降低;”可分析出出现早期的国家,根据材料“有发达的水路交通和大型水利系统。还发现1.3万公斤炭化粮食,大量玉器、陶器等”可分析出重视农业,A项正确;
材料只体现了水利系统及碳化粮食、玉器、陶器,看不出功能完备,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等级制度,排除C项;
材料只体现了炭化粮食,不能说明粟作农业,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大型水利系统”及大量粮食的出现说明农业是支撑国家的重要因素。
22.【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唯物史观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商朝农业仍以木石工具为主,中耕技术得到发展,并形成井田制,其象形文字反映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状况,A项正确;
商代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
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土地经营管理,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与演变,考生需要结合商业史实和唯物史观来回答。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3.【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考查先秦文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应是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的重要代表,它具有古巴蜀文明的鲜明特征,又与同一时期的中原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联系紧密,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故选D项。
仅凭一件青铜器不能说明古蜀国已具有较发达的宗教礼仪制度.也不能说明巴蜀地区手工业技艺国内领先,排除AB两项;
根据材料中青铜大面具“线条流畅,棱角分明”“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联系紧密"等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文明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既有明显差别,又具有共性。
24.【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周桓王亲率周、陈、蔡、卫四国联军前来讨伐郑国。”可得出周王对一些诸侯国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反映出西周礼乐制仍具约束力,D项正确;
A项不是主旨,排除A项;
B项太绝对,排除B项;
材料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是礼乐制度依然具有一定影响力。
25.【答案】(1)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
(2)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价值: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中心区: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1)难度不大,紧扣题干时间“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进而联系材料一表格中相关内容展开回答。
(2)第1小问考查学生读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二中省略号前后相关内容,进而展开回答,难度不大。第2小问可依据课本内容,注意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连接、了解夏代早期历史角度展开具体分析。
(3)第1小问,难度不大,联系书本史实,明确河南和山西相应区域。而对于第2小问主要从“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两方面展开阐述,有一定难度,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故答案为:(1)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
(2)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价值: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中心区: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点评】本题考查了早期政治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6.【答案】(1)宫殿建筑群的布局反映了当时建筑技术和集权;大量青铜器反映了手工业较高的发展水平;陶器和铜器中的酒器如觚、爵、盉与觚、爵、斝等反映了农业的发达。
(2)邹衡:二里头遗址属于夏代文化范围,因为早商(即二里冈文化)文化中,很少见到盉;许宏:二里头姓夏还是姓商,还没有定论。原因是出土文字材料的匮乏、传世文献的不确定性等因素。
(3)二里头遗址在华夏早期文明形成过程中承前启后,二里头都邑规划性的判明,对于探索中国文明的源流(或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尺性意义。
【知识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1)本题材料一关键词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设问是毛泽东是怎样开创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根据所学知识,考查毛泽东从实践中总结革命理论,运用理论指导革命道路实践的过程。(2)根据设问的提示,本题实际上考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建的过程。(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必须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点评】考查二里头遗址
27.【答案】论题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阐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形成过程实质是在中国各民族在保持自身发展过程中民族认同感增强的过程,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聚居着不同地区的人群,形成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同时在接触交流中不断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如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这可以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分布更广,族群扩大,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秦汉时期,疆域上的统一,制度上推广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独尊儒术等措施,实现了经济、文化、政治统一,使得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的共同认可度增强,汉民族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各少数民族汉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中原地区民族在大混杂中大交融。隋唐时期,长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和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采用册封、和亲、设都护府等羁縻政策,继续推动各民族交往与融合,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得到发展。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在对立中互市、迁徙,北方少数民族主动适应中原文化,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度、行省制度等,加速民族交融。明清两代,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睦友好的民族政策,促进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壮大,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结果,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费孝通提出这个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应对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危机。有力地打击了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题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是各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共同体。
阐述: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奋勇抗争的民族精神。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并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意识初步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中华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新中国建立后,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民主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以上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是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共同体。(任选3个史实计8分;2个史实计6分;1个史实计3分)
综上所述,费孝通提出这个多元一体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应对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危机。有力地打击了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根据材料“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提取观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或者“中华民族……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等得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是各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共同体。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故答案为:论题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阐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形成过程实质是在中国各民族在保持自身发展过程中民族认同感增强的过程,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聚居着不同地区的人群,形成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同时在接触交流中不断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如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这可以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分布更广,族群扩大,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秦汉时期,疆域上的统一,制度上推广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独尊儒术等措施,实现了经济、文化、政治统一,使得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的共同认可度增强,汉民族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各少数民族汉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中原地区民族在大混杂中大交融。隋唐时期,长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和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采用册封、和亲、设都护府等羁縻政策,继续推动各民族交往与融合,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得到发展。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在对立中互市、迁徙,北方少数民族主动适应中原文化,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度、行省制度等,加速民族交融。明清两代,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睦友好的民族政策,促进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壮大,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结果,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费孝通提出这个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应对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危机。有力地打击了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民族共同体,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有一定难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