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0 21:01:4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达州模拟)鲁国季氏曾放逐鲁昭公,主持鲁国国政,鲁昭公至死也未能回鲁。晋国的史墨评论说:“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辅佐)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史墨的评论反映了(  )
A.分封制度的瓦解 B.民本意识的增强
C.百家争鸣的现实 D.辅贰制的有效性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材料“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体现的是季氏对民众的重视,赢得了民心,说明的是当时民本意识萌芽,B项正确;
选项A,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瓦解,排除A项;
选项C,材料与思想领域变革无关,排除C项;
选项D,材料与辅佐制度的有效性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注意扣住材料的信息“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2022·桂林模拟)如表是摘录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典籍史料。据此可反映当时(  )
文字材料 出处
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滥乎中国,施及蛮貊 《礼记》
南夷与北夷交,中国不绝若线 《公羊传》
(中原诸国)"杂用夷礼”“用夷变夏” 《左传》
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
A.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
C.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加强 D.传统礼乐制度遭到冲击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泛指四方落后部落)、中国不绝若线(这是一个典故,意识是被狄人进攻的中原诸侯国在齐国的帮助下共同抵抗侵略)、用夷变夏(华夏)、四海之内若一家”可知,这是各民族之间不断融合,对华夏的认同加强,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是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之间对华夏的认同加强,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传统礼乐制度遭到冲击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泛指四方落后部落)、中国不绝若线(这是一个典故,意识是被狄人进攻的中原诸侯国在齐国的帮助下共同抵抗侵略)、用夷变夏(华夏)、四海之内若一家”及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3.(2022·赣州二模)春秋时期,晋景公采取“联吴疲楚”战略,派申公巫臣教吴国的军队射箭、骑马、布阵等等。齐国也给吴国输入大量的先进武器和战术。最终,楚国逐渐衰落,吴国开始崛起。吴国的崛起(  )
A.抓住了大国博弈的机遇 B.改变了兼并争的格局
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使楚国失去大国的地位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从材料看,晋、齐等大国是为了“联吴疲楚”,给予吴国大量的帮助,最终吴国崛起,A项正确;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进行了一系列争霸战争;战国时期进入到诸侯兼并战争阶段,故B项时间不对,排除B项;
唐朝后期,经济重心才逐步南移,故C项时间也不对,排除C项;
春秋晚期,楚国虽然逐渐衰落,但当时仍然是大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联吴疲楚”,体现了大国之间的博弈。
4.(2022·福建模拟)“当年七雄中,齐宣王秦昭王岂不更巍然为之魁首,而其尊贤下士有如此。如颜斶(chù),如范睢,岂诚为当时一大贤上士!而齐、秦之君尊礼之如此,其最大之意义与价值则在政治上层不敢自居为最尊最贵之地位,而自知尚有当尊当贵之过于彼者,其人不在远,即在其所统治之社会下层。”上述现象的出现(  )
A.冲击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 B.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C.能够防止诸侯之间的战争 D.有利于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尊贤下士”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社会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尊贤下士”的现象,这种现象冲击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有利于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形成,故A项错误;
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
“尊贤下士”的现象并不能防止诸侯之间的战争,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纷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为招揽人才,礼贤下士,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流动。
5.(2022高三下·汕头月考)春秋中期以前,各国卿大夫若行求“富”之实,国君将依礼制以“贪(侈)”之名惩罚。到春秋后期,晋、鲁、秦等国卿大夫群起争“富”,大肆敛聚土地、财货,并且用“富”这一新概念对自身“贪(侈)”之举进行正当化的修辞。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王室权威已经荡然无存 B.私有制的兴起发展
C.贵族等级秩序逐渐瓦解 D.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春秋中期以前,各国卿大夫若行求‘富’之实,国君将依礼制以‘贪(侈)’之名惩罚。到春秋后期,晋、鲁、秦等国卿大夫群起争 ‘富’,并且用‘富’这一新概念对自身‘贪(侈)’之举进行正当化的修辞”可知,春秋中期以前,国君对卿大夫求富的行为会依照礼制进行惩罚,但春秋后期,卿大夫求富的行为有了正当化的修辞,国君不再进行惩罚,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礼制逐渐被破坏,传统的贵族等级秩序逐渐瓦解,故选C项;
春秋时期周王室开始衰微,但是权威已经荡然无存的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
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增多,逐渐出现了私有制,私有制、阶级、文字、国家等的出现是文明的标志,春秋时期私有制已经存在,排除B项;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礼制逐渐被破坏,传统的贵族等级秩序逐渐瓦解。
6.(2022·成都模拟)下图是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分布示意图。另据考古资料发现,当时多地存在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的现象。这反映出(  )
A.铸币技艺得到发展 B.商品流通相互隔绝
C.国家统一动力增强 D.经济水平区域有别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战国时期,我国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四大货币体系主要在黄河下游地区的分布,并且这时期多地存在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的现象,这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促进了国家的统一,说明这时期国家统一动力增强,C项正确;
材料内容体现了四大货币体系,有面钱、刀币、布币等,没有体现铸币技艺的发展问题,排除A项;
材料所述在战国时期混乱割据的背景下,多地出现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现象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而不是阻隔,排除B项;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战国时期不同货币体系的分布,不能体现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要求学生结合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来分析。
7.(2022·辽宁模拟)齐国与赵、魏两国以黄河为界,因其所处地势较低,易受洪水之害,于是便在河岸修筑长堤,造成“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的结果;赵、魏两国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也效法齐国,在河岸修筑长堤。战国时期,各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的做法(  )
A.推动了各国水利技术的提升 B.提高了各国民众的生活水平
C.反映了战国分裂割据的弊端 D.对各国的农业生产造成破坏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各国为维护自身利益,沿河流构筑堤坝,在客观上保护了本国民众生产和生活,但以邻为壑,加剧了纷争,体现了分裂割据的弊端,故选C.
各国构筑堤坝,无法体现水利技术的提升,排除A.
各国构筑堤坝,保护了本国农业生产,但无法体现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B.
堤坝的修建,可以保护本国农业生产,面非破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战国纷争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各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2022·泸州一诊)夏商西周时期,礼与刑一起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由刑到法,由法到律,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到唐朝时期,出现律、令、格、式的严格区分,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这—反映(  )
A.礼主刑辅是古代法律存在的形式
B.法律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工具
C.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法律发展历程
D.法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的纷争;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刑在夏商西周时期与礼一起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春秋战国时期,法律的发展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到唐朝时期,律、令、格、式的严格区分,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由此可知,法律在不同时代的演进均体现了法律为政治统治服务,反映了法律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工具,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体现礼主刑辅,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体现法律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发展的,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法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法律,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进行分析。
9.(2022·遂宁模拟)周惠王欲废长立幼,太子姬郑寻求齐桓公帮助。齐桓公率七国诸侯共同拥戴,姬郑顺利继位,即周襄王。后来周襄王还派代表参加了齐国组织的葵丘会盟。这反映出当时(  )
A.等级制度名存实亡 B.尊卑观念遭到破坏
C.权力秩序受到冲击 D.礼尚往来风气浓厚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解读“太子姬郑寻求齐桓公帮助。齐桓公率七国诸侯共同拥戴......后来周襄王还派代表参加了齐国组织的葵丘会盟”,材料体现了齐桓公可以率领诸侯,还可以组织葵丘会盟,说明齐桓公势力强大,周天子权力地位受到冲击,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等级制度名存实亡,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尊卑观念,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礼尚往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极大的冲击了奴隶社会的秩序,封建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10.(2022·遂宁模拟)商鞅将周代五等爵制转变为二十等爵制(最低为公士,最高为彻侯)。同时扩大受爵范围,平民也可以受爵,按照军功依次晋升,依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这一改革措施(  )
A.否定了官僚贵族各项特权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恢复了西周的宗法分封制 D.激励了秦国人的进取精神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秦朝二十等爵制为军功爵制,依功劳晋升,按级别享受不同等级特权,所以选D;
A表述太绝对,排除;
B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军功爵制有利于打破宗法、分封制,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11.(2022·肇庆模拟)老子指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任凭人们自作自息。材料表明老子(  )
A.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 B.主张对百姓要仁义、宽待
C.认为人类无法战胜大自然 D.强调顺应天道,自然无为
【答案】D
【知识点】孔子和老子
【解析】【分析】由“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可以看出,老子认为天地和圣人都主张顺其自然,而不是通过过多的干预而使其摆脱了自然的状态,故选D;
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老子倡导顺应天道,自然无为。
12.(2021高三上·绵阳月考)孔子虽谓“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于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 B.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
C.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 D.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
【答案】D
【知识点】孔子和老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孔子)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可知孔子赞成霸道;“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让天下定于一”体现了孟子赞成王道,由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一个动荡的年代,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各种矛盾急剧变化,使得孔子、孟子的思想发生改变,所以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D项正确;
“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先根据材料“(孔子)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让天下定于一”分别概括孔子、孟子思想的不同,继而运用所学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理论分析作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2高三上·黄山月考)孔子仁学思想在经济领域的自然展开,主要包括“居敬行简”的治民观、“敛从其薄”的税赋观、“宁俭毋奢”的节俭观、“取物有节”的生态观、“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待贾而沽”的货殖观等内容。由此可见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要义是(  )
A.中庸之道 B.克己复礼 C.以民为本 D.天下为公
【答案】C
【知识点】孔子和老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居敬行简”的治民观、“敛从其薄”的税赋观、“宁俭毋奢”的节俭观、“取物有节”的生态观、“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待贾而沽”的货殖观等内容,都是孔子仁学思想的体现,都是以民为本,C项正确;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排除A项;
克己复礼是指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排除B项;
天下为公是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政治理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孔子的仁学思想,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强调内在的道德修养,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14.(2022·湖南)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反映了百家学派的起源和流传分布具有地域性的特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体现了当时诸侯战争频繁,政治局面混乱,礼崩乐坏的现象加深,即贵族政治受到冲击,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子百家的思想各异、互相争鸣并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的扩展和交流并不会导致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并结合百家争鸣的特点和影响分析。
15.(2022·浙江模拟)有学者评价先秦某学派:知今不知古,知新不知旧,知近不知远,知君不知民,知法律不知教化,知国家不知社会,知制度不知秩序,结果反为聪明所误。其所评论的应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知今不知古,知新不知旧,知近不知远,知君不知民,知法律不知教化,知国家不知社会,知制度不知秩序,结果反为聪明所误”,并结合所学可知,学者评价的是先秦法家。先秦法家主张法治,强化君权,奖励耕战,虽然对秦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严刑峻法也激化了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C项正确;
儒家主张教化,排除A项;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小生产者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依据材料“知今不知古,知新不知旧,知近不知远,知君不知民,知法律不知教化,知国家不知社会,知制度不知秩序,结果反为聪明所误”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022·大连模拟)《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思想对我国历史上的官僚政治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天下一家理念被普遍认可 B.原始的推举方式受到推崇
C.官员的德与才被特别关注 D.地域间文化差异逐渐消弭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是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一家理念是指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指全国统一,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的推举方式是禅让制,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域间文化存在差异,不能逐渐消弭,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及儒家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
17.(2022·福建模拟)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这说明(  )
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
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 D.韩非子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荀子培养了韩非子、李斯法家代表人,儒家与法家的思想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C项正确;
荀子是儒家,故A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荀子贬“仁”,故B项错误;
韩非子是法家,主张法术势集合,荀子是儒家,主张礼法并施,二者基本主张不一致,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诸子百家为维护自身阶级利益提出治国主张,促使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8.(2022·浙江模拟)《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为此,诸子百家,著书立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孔子:克己复礼,提倡仁政 B.老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C.韩非: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墨子:兼爱非攻,重义轻利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B项正确;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排除A项;
韩非子并不主张实行礼制,排除C项;
墨子并不主张重义轻利,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结合思想家的主张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22·深圳模拟)荀子认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而在人者谓之伪”,“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他旨在强调(  )
A.克己复礼的价值 B.尊贤尚能的主张
C.隆礼重法的必要 D.人性本恶的观念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可知,圣人教化人性而做人为努力,人为努力生起,就出现礼义,有礼义,就制订法度,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主张尊贤尚能,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
“人性本恶”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荀子,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及荀子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
20.(2022·广东模拟)商鞅认为:“黄帝、尧、舜诛而不怒……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荀子则说:“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由此可见,当时他们(  )
A.反思周代政治体制 B.主张进行政治革新
C.推崇复古的历史观 D.思想学说趋于一致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先秦诸子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商鞅强调要仿照尧、舜等人的精神进行革新,荀子则强调要学习圣王的精神进行革新,故选B项;
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对周代政治制度的反思,故排除A项;
仿照尧、舜等人的精神进行治理并非要进行复古,故排除C项;
商鞅和荀子都主张革新,但这并不表明两者的思想学说趋于一致,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都强调要变法革新。
21.(2022·广西模拟)如表为先秦时期儒家部分代表人物的言论。这反映了他们(  )
思想言论 出处
臣(禹、皋陶等)作联(舜帝)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 《尚书·益稷》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央辅成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A.推崇君臣共治 B.关注社会秩序
C.重视君臣之伦 D.维护百姓利益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先秦儒家关注君臣关系的构建,强调臣子辅佐君主的地位与作用,反映了他们重视君臣之伦,C项正确,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秩序,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百姓,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先秦时期的儒学思想,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儒家思想注重伦理道德,材料主要涉及君臣之伦。
22.(2022·朝阳二模)孟子的政治诉求在于使诸侯行“王政”。他认为,“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的“王政”(  )
A.主张小国寡民 B.强调民心归附
C.与“王”字本义相符 D.明确以“天理”为核心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要民心归附才是王道,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张小国寡民是老子的主张,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强调民心归附,不是与“王”字本义相符,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确以“天理”为核心是理学思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孟子,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及孟子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
23.(2022·咸阳二模)孔子虽谓“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千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 B.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
C.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 D.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一个动荡的年代,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各种矛盾急剧变化,使得孔子、孟子的思想发生改变。孔子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D项正确;
“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24.(2022·怀化模拟)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代表性论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  )
论述 出处
“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礼记·礼运》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固国,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
“泛爱众,而亲仁”:“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学而》
A.突出对政权的迎合和顺从,关注个体在社会的价值作用
B.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
C.重视道德力量的感化作用,促使儒学逐步上升成为法律
D.强调对统治者的行为约束,凸显人性与统治关系的融洽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礼记·礼运》的论述强调了人的价值,《管子·霸言》的论述则强调了人的社会作用,《论语·学而》的论述则在强调道德自律,综合三则材料可知,中国先秦时期的人文主义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体现突出对政权的迎合和顺从,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反映促使儒学逐步上升成为法律,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强调对统治者的行为约束,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材料中“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固国,本乱则国危”、“泛爱众,而亲仁”、“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旨即可。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2高二下·临渭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晋文公将两军改为三军,由卿统领。统中军者为军元帅,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同时又是地位仅次于国君的执政官。三军将佐各一,共六人,称“六卿”。这样就建立了卿士制度,卿是听命于国君的国家官吏。这种新的官制是对过去世袭宗法制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政权的活力。但是,诸卿权力集中,也为后来晋国的诸卿专权留下隐患。同时,晋文公还打破世卿世禄制度,建立起以“举善援能”为目标的多种选官方式。如“贽见”即自荐,主要适用于贵族子弟;“赏功劳”,提拔重用有功者;“荐举”,卿大夫们向国君推荐人才。在广开选人之途的同时,晋文公也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奖惩。晋文公在进行制度改革的同时,又任用了一大批得力的人才,并加强军队训练,使晋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加强,晋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军队。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文公政治改革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文公政治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征:军政合一;采用多元化的选官政策;重视军队训练。
(2)影响:积极方面:协调了各方利益,有利于提高政权的活力,提高行政效率;为晋国称霸事业的开展奠定基础;加强了国君权力和权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宗法血缘关系和传统体制。消极影响:诸卿权力集中,为后来的诸卿专权和三家分晋埋下隐患;为异姓世族的形成和壮大奠定基础。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 特征:依据材料“统中军者为军元帅,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同时又是地位仅次于国君的执政官”可知,军政合一;依据“晋文公还打破世卿世禄制度,建立起以‘举善援能’为目标的多种选官方式”可知,采用多元化的选官政策;依据“加强军队训练”可知,重视军队训练。
(2)影响:积极方面:依据材料“这样就建立了卿士制度,卿是听命于国君的国家官吏。这种新的官制是对过去世袭宗法制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政权的活力”可知,协调了各方利益,有利于提高政权的活力,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国君权力和权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宗法血缘关系和传统体制;依据“使晋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加强,晋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军队”可知,为晋国称霸事业的开展奠定基础。消极影响:依据材料“晋文公将两军改为三军,由卿统领。统中军者为军元帅,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同时又是地位仅次于国君的执政官”并结合所学可知,诸卿权力集中,为后来的诸卿专权和三家分晋埋下隐患;为异姓世族的形成和壮大奠定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晋文公政治改革。第一问,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内容分析概括;第二问,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内容和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的能力。
26.(2022高二下·大庆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在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辈周游列国,竭力宣传“礼治”“仁政”,但是他们的学说过于忽视刑政的现实作用,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没有被诸侯采用。相反,法家的治国思想却受到各诸侯国的欢迎。
——摘自刘长江《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关系辨析》
材料三:“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的实质,并分析儒家和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不同命运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实践的成败。
【答案】(1)外部条件:诸侯争霸,礼贤下士;学术环境宽松;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根本原因:社会的变革。
(2)实质:德治和法治之争。原因:儒家思想不切实际;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无助于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3)主张: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成: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败: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外部条件:根据所学,回答百家争鸣的背景即可,得出诸侯争霸,礼贤下士;学术环境宽松;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根本原因:根据所学得出社会的变革。
(2)实质:根据所学,儒家强调德,法家强调法,因此是德治和法治之争。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儒家思想不切实际;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无助于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3)主张:根据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得出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根据“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得出宣扬君权至上。成:结合所学可得出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败:根据秦朝灭亡可得出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故答案为:
(1)外部条件:诸侯争霸,礼贤下士;学术环境宽松;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
根本原因:社会的变革。
(2)实质:德治和法治之争。
原因:儒家思想不切实际;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无助于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3)主张: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成: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败: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第一问,需根据题目要求“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及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竭力宣传‘礼治’‘仁政’,但是他们的学说过于忽视刑政的现实作用,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没有被诸侯采用。相反,法家的治国思想却受到各诸侯国的欢迎”及儒家、法家的思想主张、历史影响进行分析;第三问,需根据材料“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及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三、论述题
27.(2022高二下·湖北期中)【中西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习近平2018年8月21日至22日讲话。
请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炼观点,结合当代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加以阐述。(要求:提炼传统文化中某一方面的精神,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其当代价值,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天下大同”的精神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仍充满了不稳定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与宗教主义仍威胁世界和平,局部冲突不断。尤其是西方国家仍以自我为中心,滥用单边制裁的大棒,导致国际间摩擦不断;美国等西方国家仍以冷战思维处理与中国、俄国的关系,导致大国关系紧张。单边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冷战思维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中国儒家文化主张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主张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实现“天下大同”,对全球化背景下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理念,为全人类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他答案方向提示: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建设;儒家文化重视道德和教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知识点】孔子和老子
【解析】【分析】根据“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可得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天下大同”的精神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结合所学,可从当今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等多角度进行概括。最后得出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理念,为全人类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点评】本题考查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由于国情的不同,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内涵也有所不同,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今仍然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达州模拟)鲁国季氏曾放逐鲁昭公,主持鲁国国政,鲁昭公至死也未能回鲁。晋国的史墨评论说:“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辅佐)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史墨的评论反映了(  )
A.分封制度的瓦解 B.民本意识的增强
C.百家争鸣的现实 D.辅贰制的有效性
2.(2022·桂林模拟)如表是摘录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典籍史料。据此可反映当时(  )
文字材料 出处
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滥乎中国,施及蛮貊 《礼记》
南夷与北夷交,中国不绝若线 《公羊传》
(中原诸国)"杂用夷礼”“用夷变夏” 《左传》
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
A.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
C.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加强 D.传统礼乐制度遭到冲击
3.(2022·赣州二模)春秋时期,晋景公采取“联吴疲楚”战略,派申公巫臣教吴国的军队射箭、骑马、布阵等等。齐国也给吴国输入大量的先进武器和战术。最终,楚国逐渐衰落,吴国开始崛起。吴国的崛起(  )
A.抓住了大国博弈的机遇 B.改变了兼并争的格局
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使楚国失去大国的地位
4.(2022·福建模拟)“当年七雄中,齐宣王秦昭王岂不更巍然为之魁首,而其尊贤下士有如此。如颜斶(chù),如范睢,岂诚为当时一大贤上士!而齐、秦之君尊礼之如此,其最大之意义与价值则在政治上层不敢自居为最尊最贵之地位,而自知尚有当尊当贵之过于彼者,其人不在远,即在其所统治之社会下层。”上述现象的出现(  )
A.冲击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 B.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C.能够防止诸侯之间的战争 D.有利于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5.(2022高三下·汕头月考)春秋中期以前,各国卿大夫若行求“富”之实,国君将依礼制以“贪(侈)”之名惩罚。到春秋后期,晋、鲁、秦等国卿大夫群起争“富”,大肆敛聚土地、财货,并且用“富”这一新概念对自身“贪(侈)”之举进行正当化的修辞。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王室权威已经荡然无存 B.私有制的兴起发展
C.贵族等级秩序逐渐瓦解 D.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6.(2022·成都模拟)下图是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分布示意图。另据考古资料发现,当时多地存在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的现象。这反映出(  )
A.铸币技艺得到发展 B.商品流通相互隔绝
C.国家统一动力增强 D.经济水平区域有别
7.(2022·辽宁模拟)齐国与赵、魏两国以黄河为界,因其所处地势较低,易受洪水之害,于是便在河岸修筑长堤,造成“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的结果;赵、魏两国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也效法齐国,在河岸修筑长堤。战国时期,各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的做法(  )
A.推动了各国水利技术的提升 B.提高了各国民众的生活水平
C.反映了战国分裂割据的弊端 D.对各国的农业生产造成破坏
8.(2022·泸州一诊)夏商西周时期,礼与刑一起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由刑到法,由法到律,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到唐朝时期,出现律、令、格、式的严格区分,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这—反映(  )
A.礼主刑辅是古代法律存在的形式
B.法律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工具
C.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法律发展历程
D.法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9.(2022·遂宁模拟)周惠王欲废长立幼,太子姬郑寻求齐桓公帮助。齐桓公率七国诸侯共同拥戴,姬郑顺利继位,即周襄王。后来周襄王还派代表参加了齐国组织的葵丘会盟。这反映出当时(  )
A.等级制度名存实亡 B.尊卑观念遭到破坏
C.权力秩序受到冲击 D.礼尚往来风气浓厚
10.(2022·遂宁模拟)商鞅将周代五等爵制转变为二十等爵制(最低为公士,最高为彻侯)。同时扩大受爵范围,平民也可以受爵,按照军功依次晋升,依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这一改革措施(  )
A.否定了官僚贵族各项特权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恢复了西周的宗法分封制 D.激励了秦国人的进取精神
11.(2022·肇庆模拟)老子指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任凭人们自作自息。材料表明老子(  )
A.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 B.主张对百姓要仁义、宽待
C.认为人类无法战胜大自然 D.强调顺应天道,自然无为
12.(2021高三上·绵阳月考)孔子虽谓“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于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 B.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
C.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 D.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
13.(2022高三上·黄山月考)孔子仁学思想在经济领域的自然展开,主要包括“居敬行简”的治民观、“敛从其薄”的税赋观、“宁俭毋奢”的节俭观、“取物有节”的生态观、“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待贾而沽”的货殖观等内容。由此可见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要义是(  )
A.中庸之道 B.克己复礼 C.以民为本 D.天下为公
14.(2022·湖南)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15.(2022·浙江模拟)有学者评价先秦某学派:知今不知古,知新不知旧,知近不知远,知君不知民,知法律不知教化,知国家不知社会,知制度不知秩序,结果反为聪明所误。其所评论的应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6.(2022·大连模拟)《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思想对我国历史上的官僚政治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天下一家理念被普遍认可 B.原始的推举方式受到推崇
C.官员的德与才被特别关注 D.地域间文化差异逐渐消弭
17.(2022·福建模拟)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这说明(  )
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
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 D.韩非子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
18.(2022·浙江模拟)《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为此,诸子百家,著书立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孔子:克己复礼,提倡仁政 B.老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C.韩非: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墨子:兼爱非攻,重义轻利
19.(2022·深圳模拟)荀子认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而在人者谓之伪”,“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他旨在强调(  )
A.克己复礼的价值 B.尊贤尚能的主张
C.隆礼重法的必要 D.人性本恶的观念
20.(2022·广东模拟)商鞅认为:“黄帝、尧、舜诛而不怒……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荀子则说:“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由此可见,当时他们(  )
A.反思周代政治体制 B.主张进行政治革新
C.推崇复古的历史观 D.思想学说趋于一致
21.(2022·广西模拟)如表为先秦时期儒家部分代表人物的言论。这反映了他们(  )
思想言论 出处
臣(禹、皋陶等)作联(舜帝)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 《尚书·益稷》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央辅成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A.推崇君臣共治 B.关注社会秩序
C.重视君臣之伦 D.维护百姓利益
22.(2022·朝阳二模)孟子的政治诉求在于使诸侯行“王政”。他认为,“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的“王政”(  )
A.主张小国寡民 B.强调民心归附
C.与“王”字本义相符 D.明确以“天理”为核心
23.(2022·咸阳二模)孔子虽谓“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千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 B.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
C.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 D.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
24.(2022·怀化模拟)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代表性论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  )
论述 出处
“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礼记·礼运》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固国,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
“泛爱众,而亲仁”:“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学而》
A.突出对政权的迎合和顺从,关注个体在社会的价值作用
B.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
C.重视道德力量的感化作用,促使儒学逐步上升成为法律
D.强调对统治者的行为约束,凸显人性与统治关系的融洽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2高二下·临渭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晋文公将两军改为三军,由卿统领。统中军者为军元帅,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同时又是地位仅次于国君的执政官。三军将佐各一,共六人,称“六卿”。这样就建立了卿士制度,卿是听命于国君的国家官吏。这种新的官制是对过去世袭宗法制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政权的活力。但是,诸卿权力集中,也为后来晋国的诸卿专权留下隐患。同时,晋文公还打破世卿世禄制度,建立起以“举善援能”为目标的多种选官方式。如“贽见”即自荐,主要适用于贵族子弟;“赏功劳”,提拔重用有功者;“荐举”,卿大夫们向国君推荐人才。在广开选人之途的同时,晋文公也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奖惩。晋文公在进行制度改革的同时,又任用了一大批得力的人才,并加强军队训练,使晋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加强,晋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军队。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文公政治改革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文公政治改革的影响。
26.(2022高二下·大庆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在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辈周游列国,竭力宣传“礼治”“仁政”,但是他们的学说过于忽视刑政的现实作用,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没有被诸侯采用。相反,法家的治国思想却受到各诸侯国的欢迎。
——摘自刘长江《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关系辨析》
材料三:“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的实质,并分析儒家和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不同命运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实践的成败。
三、论述题
27.(2022高二下·湖北期中)【中西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习近平2018年8月21日至22日讲话。
请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炼观点,结合当代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加以阐述。(要求:提炼传统文化中某一方面的精神,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其当代价值,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材料“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体现的是季氏对民众的重视,赢得了民心,说明的是当时民本意识萌芽,B项正确;
选项A,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瓦解,排除A项;
选项C,材料与思想领域变革无关,排除C项;
选项D,材料与辅佐制度的有效性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注意扣住材料的信息“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泛指四方落后部落)、中国不绝若线(这是一个典故,意识是被狄人进攻的中原诸侯国在齐国的帮助下共同抵抗侵略)、用夷变夏(华夏)、四海之内若一家”可知,这是各民族之间不断融合,对华夏的认同加强,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是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之间对华夏的认同加强,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传统礼乐制度遭到冲击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泛指四方落后部落)、中国不绝若线(这是一个典故,意识是被狄人进攻的中原诸侯国在齐国的帮助下共同抵抗侵略)、用夷变夏(华夏)、四海之内若一家”及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从材料看,晋、齐等大国是为了“联吴疲楚”,给予吴国大量的帮助,最终吴国崛起,A项正确;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进行了一系列争霸战争;战国时期进入到诸侯兼并战争阶段,故B项时间不对,排除B项;
唐朝后期,经济重心才逐步南移,故C项时间也不对,排除C项;
春秋晚期,楚国虽然逐渐衰落,但当时仍然是大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联吴疲楚”,体现了大国之间的博弈。
4.【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尊贤下士”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社会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尊贤下士”的现象,这种现象冲击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有利于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形成,故A项错误;
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
“尊贤下士”的现象并不能防止诸侯之间的战争,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纷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为招揽人才,礼贤下士,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流动。
5.【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春秋中期以前,各国卿大夫若行求‘富’之实,国君将依礼制以‘贪(侈)’之名惩罚。到春秋后期,晋、鲁、秦等国卿大夫群起争 ‘富’,并且用‘富’这一新概念对自身‘贪(侈)’之举进行正当化的修辞”可知,春秋中期以前,国君对卿大夫求富的行为会依照礼制进行惩罚,但春秋后期,卿大夫求富的行为有了正当化的修辞,国君不再进行惩罚,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礼制逐渐被破坏,传统的贵族等级秩序逐渐瓦解,故选C项;
春秋时期周王室开始衰微,但是权威已经荡然无存的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
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增多,逐渐出现了私有制,私有制、阶级、文字、国家等的出现是文明的标志,春秋时期私有制已经存在,排除B项;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礼制逐渐被破坏,传统的贵族等级秩序逐渐瓦解。
6.【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战国时期,我国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四大货币体系主要在黄河下游地区的分布,并且这时期多地存在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的现象,这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促进了国家的统一,说明这时期国家统一动力增强,C项正确;
材料内容体现了四大货币体系,有面钱、刀币、布币等,没有体现铸币技艺的发展问题,排除A项;
材料所述在战国时期混乱割据的背景下,多地出现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现象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而不是阻隔,排除B项;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战国时期不同货币体系的分布,不能体现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要求学生结合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来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各国为维护自身利益,沿河流构筑堤坝,在客观上保护了本国民众生产和生活,但以邻为壑,加剧了纷争,体现了分裂割据的弊端,故选C.
各国构筑堤坝,无法体现水利技术的提升,排除A.
各国构筑堤坝,保护了本国农业生产,但无法体现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B.
堤坝的修建,可以保护本国农业生产,面非破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战国纷争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各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的纷争;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刑在夏商西周时期与礼一起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春秋战国时期,法律的发展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到唐朝时期,律、令、格、式的严格区分,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由此可知,法律在不同时代的演进均体现了法律为政治统治服务,反映了法律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工具,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体现礼主刑辅,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体现法律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发展的,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法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法律,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进行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解读“太子姬郑寻求齐桓公帮助。齐桓公率七国诸侯共同拥戴......后来周襄王还派代表参加了齐国组织的葵丘会盟”,材料体现了齐桓公可以率领诸侯,还可以组织葵丘会盟,说明齐桓公势力强大,周天子权力地位受到冲击,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等级制度名存实亡,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尊卑观念,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礼尚往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极大的冲击了奴隶社会的秩序,封建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10.【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秦朝二十等爵制为军功爵制,依功劳晋升,按级别享受不同等级特权,所以选D;
A表述太绝对,排除;
B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军功爵制有利于打破宗法、分封制,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11.【答案】D
【知识点】孔子和老子
【解析】【分析】由“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可以看出,老子认为天地和圣人都主张顺其自然,而不是通过过多的干预而使其摆脱了自然的状态,故选D;
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老子倡导顺应天道,自然无为。
12.【答案】D
【知识点】孔子和老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孔子)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可知孔子赞成霸道;“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让天下定于一”体现了孟子赞成王道,由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一个动荡的年代,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各种矛盾急剧变化,使得孔子、孟子的思想发生改变,所以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D项正确;
“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先根据材料“(孔子)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让天下定于一”分别概括孔子、孟子思想的不同,继而运用所学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理论分析作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孔子和老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居敬行简”的治民观、“敛从其薄”的税赋观、“宁俭毋奢”的节俭观、“取物有节”的生态观、“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待贾而沽”的货殖观等内容,都是孔子仁学思想的体现,都是以民为本,C项正确;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排除A项;
克己复礼是指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排除B项;
天下为公是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政治理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孔子的仁学思想,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强调内在的道德修养,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14.【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反映了百家学派的起源和流传分布具有地域性的特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体现了当时诸侯战争频繁,政治局面混乱,礼崩乐坏的现象加深,即贵族政治受到冲击,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子百家的思想各异、互相争鸣并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的扩展和交流并不会导致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并结合百家争鸣的特点和影响分析。
15.【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知今不知古,知新不知旧,知近不知远,知君不知民,知法律不知教化,知国家不知社会,知制度不知秩序,结果反为聪明所误”,并结合所学可知,学者评价的是先秦法家。先秦法家主张法治,强化君权,奖励耕战,虽然对秦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严刑峻法也激化了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C项正确;
儒家主张教化,排除A项;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小生产者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依据材料“知今不知古,知新不知旧,知近不知远,知君不知民,知法律不知教化,知国家不知社会,知制度不知秩序,结果反为聪明所误”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是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一家理念是指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指全国统一,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的推举方式是禅让制,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域间文化存在差异,不能逐渐消弭,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及儒家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
17.【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荀子培养了韩非子、李斯法家代表人,儒家与法家的思想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C项正确;
荀子是儒家,故A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荀子贬“仁”,故B项错误;
韩非子是法家,主张法术势集合,荀子是儒家,主张礼法并施,二者基本主张不一致,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诸子百家为维护自身阶级利益提出治国主张,促使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8.【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B项正确;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排除A项;
韩非子并不主张实行礼制,排除C项;
墨子并不主张重义轻利,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结合思想家的主张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可知,圣人教化人性而做人为努力,人为努力生起,就出现礼义,有礼义,就制订法度,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主张尊贤尚能,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
“人性本恶”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荀子,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及荀子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
20.【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先秦诸子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商鞅强调要仿照尧、舜等人的精神进行革新,荀子则强调要学习圣王的精神进行革新,故选B项;
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对周代政治制度的反思,故排除A项;
仿照尧、舜等人的精神进行治理并非要进行复古,故排除C项;
商鞅和荀子都主张革新,但这并不表明两者的思想学说趋于一致,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都强调要变法革新。
21.【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先秦儒家关注君臣关系的构建,强调臣子辅佐君主的地位与作用,反映了他们重视君臣之伦,C项正确,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秩序,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百姓,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先秦时期的儒学思想,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儒家思想注重伦理道德,材料主要涉及君臣之伦。
22.【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要民心归附才是王道,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张小国寡民是老子的主张,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强调民心归附,不是与“王”字本义相符,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确以“天理”为核心是理学思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孟子,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及孟子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
23.【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一个动荡的年代,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各种矛盾急剧变化,使得孔子、孟子的思想发生改变。孔子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D项正确;
“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24.【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礼记·礼运》的论述强调了人的价值,《管子·霸言》的论述则强调了人的社会作用,《论语·学而》的论述则在强调道德自律,综合三则材料可知,中国先秦时期的人文主义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体现突出对政权的迎合和顺从,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反映促使儒学逐步上升成为法律,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强调对统治者的行为约束,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材料中“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固国,本乱则国危”、“泛爱众,而亲仁”、“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旨即可。
25.【答案】(1)特征:军政合一;采用多元化的选官政策;重视军队训练。
(2)影响:积极方面:协调了各方利益,有利于提高政权的活力,提高行政效率;为晋国称霸事业的开展奠定基础;加强了国君权力和权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宗法血缘关系和传统体制。消极影响:诸卿权力集中,为后来的诸卿专权和三家分晋埋下隐患;为异姓世族的形成和壮大奠定基础。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 特征:依据材料“统中军者为军元帅,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同时又是地位仅次于国君的执政官”可知,军政合一;依据“晋文公还打破世卿世禄制度,建立起以‘举善援能’为目标的多种选官方式”可知,采用多元化的选官政策;依据“加强军队训练”可知,重视军队训练。
(2)影响:积极方面:依据材料“这样就建立了卿士制度,卿是听命于国君的国家官吏。这种新的官制是对过去世袭宗法制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政权的活力”可知,协调了各方利益,有利于提高政权的活力,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国君权力和权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宗法血缘关系和传统体制;依据“使晋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加强,晋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军队”可知,为晋国称霸事业的开展奠定基础。消极影响:依据材料“晋文公将两军改为三军,由卿统领。统中军者为军元帅,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同时又是地位仅次于国君的执政官”并结合所学可知,诸卿权力集中,为后来的诸卿专权和三家分晋埋下隐患;为异姓世族的形成和壮大奠定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晋文公政治改革。第一问,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内容分析概括;第二问,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内容和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的能力。
26.【答案】(1)外部条件:诸侯争霸,礼贤下士;学术环境宽松;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根本原因:社会的变革。
(2)实质:德治和法治之争。原因:儒家思想不切实际;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无助于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3)主张: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成: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败: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外部条件:根据所学,回答百家争鸣的背景即可,得出诸侯争霸,礼贤下士;学术环境宽松;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根本原因:根据所学得出社会的变革。
(2)实质:根据所学,儒家强调德,法家强调法,因此是德治和法治之争。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儒家思想不切实际;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无助于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3)主张:根据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得出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根据“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得出宣扬君权至上。成:结合所学可得出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败:根据秦朝灭亡可得出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故答案为:
(1)外部条件:诸侯争霸,礼贤下士;学术环境宽松;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
根本原因:社会的变革。
(2)实质:德治和法治之争。
原因:儒家思想不切实际;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无助于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3)主张: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成: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败: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第一问,需根据题目要求“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及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竭力宣传‘礼治’‘仁政’,但是他们的学说过于忽视刑政的现实作用,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没有被诸侯采用。相反,法家的治国思想却受到各诸侯国的欢迎”及儒家、法家的思想主张、历史影响进行分析;第三问,需根据材料“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及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27.【答案】示例
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天下大同”的精神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仍充满了不稳定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与宗教主义仍威胁世界和平,局部冲突不断。尤其是西方国家仍以自我为中心,滥用单边制裁的大棒,导致国际间摩擦不断;美国等西方国家仍以冷战思维处理与中国、俄国的关系,导致大国关系紧张。单边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冷战思维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中国儒家文化主张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主张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实现“天下大同”,对全球化背景下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理念,为全人类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他答案方向提示: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建设;儒家文化重视道德和教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知识点】孔子和老子
【解析】【分析】根据“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可得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天下大同”的精神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结合所学,可从当今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等多角度进行概括。最后得出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理念,为全人类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点评】本题考查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由于国情的不同,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内涵也有所不同,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今仍然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