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5 22:18:3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遂宁模拟)据考证,商朝可辨别的方国有150余个,方国大多是聚族而居;西周共有71个诸侯国,诸侯国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他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这反映出(  )
A.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C.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 D.西周统治区域的扩大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商朝方国大多聚族而居,而西周诸侯国人口结构复杂、由各部族混合而而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用地缘政治打破了商朝方国的血缘界限,反映出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B正确;
商朝和周朝都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不能体现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排除A;
商周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地方人口结构情况,没有涉及统治区域的变化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最高统治者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和王权相结合,保留原始民主色彩。
2.(2022·洛阳模拟)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不仅有着授民授疆土以及论功赏赐诸侯的职分,而且还利用"互惠原则"对诸侯贵族在"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来换取诸侯们对他的绝对忠诚,从而更好的完成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这一做法试图(  )
A.国家治理的集权特色凸显 B.宗法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C.政治统治基础的不断扩大 D.通过利益分配维系王室统治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对诸侯有授民授疆土和论功赏赐的职分,这一职分所体现的就是分封过程中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题目还指出,周天子还利用“互惠原则"对诸侯贵族进行形式上的表达性礼物馈赠,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利益分配的问题。题目还指出,周天子的这些做法,是希望得到诸侯对他的绝对忠诚,从而完成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D项正确;
西周时期并未实现集权,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宗法关系,排除B项;
材料强调周天子通过利益分配维系王室统治,未体现政治统治基础的不断扩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分封制,考生可结合材料“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3.(2022·浙江模拟)西周制度文明的奠基者周公的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一个封国,在春秋时期保存周礼最多。它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公的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国,位于材料图中的③位置处,C项正确;
①处是西周都城镐京,排除A项;
②处是楚国所在地,排除B项;
④处是齐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题需准确掌握西周初分封制对象、分封国家及所出地理位置,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2022·贵港四模)商朝时,束(同刺)族主要活动在山东地区,部族分支迁徙往往在母族周边。西周时期,束族的宗子分支迁徙到西周都城的周边地区。除束族外,东部地区的诸族也出现了类似现象。这一变化说明西周(  )
A.族群之间的文化交融有所加强 B.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减弱 D.分封制扩大了周王室统治区域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束族和其他诸族分支迁徙往往在母族周边,到西周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束族的宗子分支迁徙到西周都城的周边地区。这说明西周时期政治军事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各部族的人口流动和汇聚于都城附近,为族群之间的文化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族群之间的文化交融,A项正确;
西周分封制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排除B项;
C项强化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材料反映的是西周通过加强控制宗子分支,从而达到控制其族群的目的,体现的仍然是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同时西周宗法制的实施也说明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没有减弱,排除C项;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民族融合,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束族的宗子分支迁徙到西周都城的周边地区。除束族外,东部地区的诸族也出现了类似现象”,人口的迁徙促进了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2022·东北四市一模)周王室与同姓诸侯或同姓侯之间,长曰“伯父”,少曰“叔父”;战国之后,将“父”与“兄”“老”“师”等词连缀,用于非血缘关系的长辈。“父”,这一称谓的泛化(  )
A.源于学在官府局面打破 B.标志着宗法制度的瓦解
C.利于不同社会群体团结 D.反映父系社会逐渐形成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父”的称谓变化经历了由血缘长辈亲属间到非血缘长辈间,这有利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团结,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学在官府无关,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宗法制无关,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已经是父系社会,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战国之后,将‘父’与‘兄’‘老’‘师’等词连缀,用于非血缘关系的长辈”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状况进行分析。
6.(2022·湖州二模)《鲁颂》有云:“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敦商之旅,克咸厥功。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周文王经牧野战消灭了商
B.周王经常通过占卜来主宰国政
C.“元子”指的是周公长子伯禽
D.《鲁颂》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公奉成王之命东征,三年,平息了叛乱。于是,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代父赴鲁就封,为周王朝东方的藩屏,据此依据材料“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可知C正确;
周武王灭商,故排除A;
B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中的“《鲁颂》"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依据材料“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等信息并结合西周相关历史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7.(2022·大连模拟)如图是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尊内底铸有铭文122字,“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 yì 治理、安定)民”。材料中的“中国”指当时(  )
A.统治的地域中心 B.汉文化影响范围
C.封建政权的称谓 D.中华民族的总称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西周早期”“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中国实质上是指西周的直接控制区,也就是统治的中心区域,故A正确;
汉文化影响范围波及世界,已经超过中国地区,排除 B;
西周时期尚未建立封建政权,排除C;
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其范围超过了材料中中国概念,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概念。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8.(2022高三下·浙江开学考)有学者指出:“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土地,而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  )
A.具有突破政治结构的血缘纽带的趋势
B.不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C.具有导致地权和劳动者分离的趋势
D.所封土地名义上归国王所有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通过分封制,每一个封君都是使封国内新旧居民杂糅,扩大了周文化,利用血缘纽带的优势加强了对封国的控制。A项正确:
该学者认为分封制由刘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排除B项:
C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
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分封土地的归属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分封制,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而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9.(2022高三下·浙江开学考)在历史上,政治制度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基于这个视角对西周政治制度做一番分析研判,下列图表中①②③④处应依次填入(  )
A.①军功爵制 ②礼乐制度 ③井田制 ④分封制
B.①礼乐制度 ②分封制 ③王位世袭制 ④井田制
C.①分封制 ②军功爵制 ③礼乐制度 ④土地私有制
D.①礼乐制度 ②井田制 ③王位世袭制 ④分封制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宗法制度下,权力维护是礼乐制,权力基础是井田制,权力传承是王位世袭制,权力分配是分封制,D项正确,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功爵制是战国、秦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这与材料信息不符,A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的政治、经济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宗法制”及宗法制的含义、特征、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0.(2022·遂宁模拟)明朝时期,就职权和地位而言,阁臣最终成为一、二品大员,位居六部之上,地位尊崇;内阁能够“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这说明内阁(  )
A.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 B.成为国家正式机构
C.已参与处理国家机务 D.能够直接统领六部
【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向皇帝提供咨询、出谋划策,具有票拟权,已经参与处理国家机务,因此C选正确;
A选错误,明朝内阁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的决策,但不能左右皇帝决策;
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因此B、D选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明朝通过废除宰相、设置内阁,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11.(2022·山东)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中“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可以看出是对御史的管理,特别注重他们在地方上进行巡视时是否有铺张浪费的现象,防止徇私舞弊,是要保障障监察规范有效,A项符合题意;
材料只是对监察御史的行为进行规范,并没有限制他们的权力,排除B;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
材料中体现不出拓展了渠道,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2022·临渭二模)元代不行常朝,没有皇帝定期上朝接见百官、讨论政事的制度。而御前会议“得奏事者”只有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枢密院等数人而已。明代的常朝规模空前,还有集议、众议、部议以及多种形式的会议。据此可知,明代政治(  )
A.谏议机构权力增大 B.君臣既合作又有斗争
C.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D.注重扩大政治参与面
【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元代不行常朝......而御前会议‘得奏事者’只有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枢密院等数人而已。明代的常朝规模空前,还有集议、众议、部议以及多种形式的会议。”说明与元朝相比,明朝的政治参与面扩大,D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谏议机构,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君臣斗争,排除B项;
专制统治空前强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将诶题关键信息是“明代的常朝规模空前,还有集议、众议、部议以及多种形式的会议”。
13.(2022·吉林三模)明初设置布政使,掌一省之行政,考察官吏,征收财赋等。宣德、正统以后,随着原本作为临时差遣性质的总督、巡抚权力不断加重,布政使的权力随之缩减。清初规定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再分左右。上述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  )
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B.国家注重地方行政效率
C.地方财政困难加剧 D.君主专制加剧社会矛盾
【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的叙述,总督巡抚等地方要员权力加重,而行政权的布政使地位日趋卑微,显示出地方权力的集中,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权力的集中不利于中央权力的掌控,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地方财政困难加剧”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提及的是地方机构的变化,属于中央集权范畴,而非君主专制,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宣德、正统以后,随着原本作为临时差遣性质的总督、巡抚权力不断加重,布政使的权力随之缩减。清初规定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再分左右”及明清的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分析。
14.(2022·榆林模拟)每到正月十五,明成祖便令宫中盛陈灯,并赐群臣人宫观灯,同时上演“百戏”,包括俳优、角抵、杂技、魔术等节目。九月九日重阳节,明成祖常带着群臣到郊外登高过节。据此可知,明成祖的这些做法(  )
A.引领文化新风尚 B.深受儒学影响
C.政治色彩浓厚 D.冲击了等级观念
【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明成祖在元宵节与群臣一起观赏宫灯和“百戏”,在重阳节带领群臣登高等,反映出明成祖的节日活动政治色彩浓厚,C项正确;
元宵观灯和重阳登高并非明成祖的创新,排除A项;
儒学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明成祖带群臣欢度节日不能冲击等级观念,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从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成祖利用节日塑造亲民形象,说明这种节日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15.明代大学士张璁初入阁,便在奏疏中明确说道:“今之内阁,宰相职也。”以后的首辅徐阶却说:“阁臣之职,止是票拟。”稍后的首辅张四维又说:“臣待罪政府,无所不当闻……而欲臣不预闻吏、兵二部事,非制也。”这说明,明代内阁(  )
A.负责草拟诏书 B.职责较不明确
C.实为辅政机构 D.权力日渐扩张
【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代内阁。由材料中的“宰相职”“止是票拟”“预闻吏、兵二部事”可知,内阁的职责分工并不明确,有很大的弹性,B项正确;
A、C两项与材料主旨均不符,排除A、C两项;
材料仅列举明代三个内阁官员的说法,无法体现整个明代内阁的“权力日渐扩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内阁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不是正式一级的行政机构,因此职责不明确,有很大的弹性。
16.(2022高三下·湖北月考)明代内阁初创时,入内阁者仅有翰林学士之职,品级较低。随着时间推移,皇帝更倾向于直接挑选六部中的高级官员担任内阁成员。例如明代宗时期,王文以正二品的左都御史入阁,晋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为从一品。这表明(  )
A.六部与内阁合为一体 B.皇权受到严重削弱
C.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D.内阁地位得以提高
【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王文以正二品的左都御史入阁”可知,内阁成员开始出自品级高的官员,特别是“六部中的高级官员”入阁,反映出内阁地位日益突出,故D项正确。
六部与内阁不是一体,内阁的出现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排除A、B两项;
内阁的出现是在宰相制度废除以后,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度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到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内阁已经完全控制六部。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7.(2022·石家庄一模)明代不同时期内阁中翰林出身人数及其占比情况统计表
年号 内阁人数 翰林出身人数 占的百分比
永乐 7 3 42.8%
宣德 5 2 40%
正统 8 8 100%
景泰 9 6 66.6%
嘉靖 27 21 77.8%
隆庆—天启 8—21 8—21 100%—100%
崇祯 59 39 66%
该表所述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A.文官集团政治影响力增强 B.官员选拔日趋公平
C.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提高 D.政府实现理性治国
【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在明朝不同时期,翰林出身而入阁的人数及比例都较高,反映出以知识分子为主的文官对当时政治的影响力较大,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选官制度及选官的标准,排除B项;
材料只反映内阁的身份,并不能反映效率,排除C项;
从内阁的成员构成并不能反映政府的理性治理,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文官制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在明朝不同时期,翰林出身而入阁的人数及比例都较高,反映了文官集团政治影响力增强。
18.(2022·八省联考)明嘉靖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但此时仍需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清初"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若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视草"。军机处成立以后,内阁逐渐成为处理一般政务的机构,但军机大臣没有丝毫独立行动和决策的权力。这说明明清时期(  )
A.实行高度集权之下的有限分权 B.国家治理方式的灵活多元
C.国家机构的稳定性逐渐被削弱 D.内阁的辅助作用不断强化
【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由于朱元璋废丞相,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确立了内阁制度,但是为了防止内阁权力过大,其必须受到宦官的牵制,清朝为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形成了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的局面,军机处成立后,进一步削弱了内阁的权力,这说明明清时期实行君主高度集权下的有限分权,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高度集权之下的有限分权,“国家治理方式的灵活多元”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有限分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机构的稳定性,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的辅助作用在清朝时期特别是军机处成立以后,只负责一般性政务,辅助作用弱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措施进行分析。
19.(2022·洛阳模拟)如表涉及军机处的一些现象。表中变化(  )
清初 “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成为成例
乾隆时 和珅“在军机时,虑人举发,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
嘉庆时 闲杂人等“借回事画稿为名”聚集军机处周围,虽经整肃好转,但是不久“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
A.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 B.反映了军机处的性质发生变化
C.显示出军机处规模扩大 D.表明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
【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军机处由之前的“臣僚不得与闻”到乾隆时的“令具副本”再到嘉庆时的“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可知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D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
军机处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处规模扩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军机处,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表格中军机处的前后变化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20.(2022·呼和浩特二模)自唐以降,封建国家监察机关一直是台谏并列,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给事中(谏官)负责规劝皇帝。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清代雍正帝将给事中合并于都察院,二者职权范围共通,稽查信息共享。这一过程(  )
A.提升了监督稽查效率 B.避免了国家决策失误
C.扩大了司法职权范围 D.适应了皇权变化需要
【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至明清皇权专制逐步的强化,因而为了适应皇权的强化,监察制度在逐步的发生变化,以便于皇权对大臣的监管,D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监察的效率得到了提升,排除A项;
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的变化,并未体现司法职权的变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君主专制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古代监察体制的发展和完善,适应了皇权专制的强化。
21.(2022·商洛模拟)下表所示为乾降在位时期的部分诏令 。这些诏令(  )
A.完善了中枢决策机制 B.提高了君主理政效能
C.巩固了内阁政治地位 D.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材料“乾隆在位时期的部分诏令”,体现了乾隆对国家的治理效能,B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乾隆对地方的治理,“完善了中枢决策机制”的说法未体现,排除A项;
材料没有提到内阁,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提取材料中乾隆加强地方治理而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回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2.(2022·成都模拟)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秦、汉、唐、宋先后有7位皇帝进行封禅,以证本朝“受命应天”。而明清两代却无一帝王封禅,明成祖以“在德不在封禅”驳回朝臣提议,清乾隆帝抨击封禅之举乃“矫诬(虚妄)侈大之事”。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宗教迷信思想淡化 B.君主集权体制空前强化
C.理性务实政风形成 D.以德治国观念得到实践
【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明清时期的皇帝认为封禅无助于国家的统治和治理,对于封禅的提议予以回绝或抨击,说明此时君主专制加强,无需借助封禅彰显帝王权威,B项正确;
明清时期的宗教迷信思想并没有淡化,排除A项;
明清时期没有皇帝进行封禅是因为君主专制的强化,而非理性务实政风的形成和实践以德治国的观念,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3.(2022·抚顺模拟)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需要,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总揽军政大权,军机处的设置(  )
A.是国家军事发展的产物 B.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C.解决了西部边疆的动乱 D.导致了国家决策权的转移
【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需要,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总揽军政大权”可得出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决策的效率,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能,B项正确;
军机处与国家军事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
“解决”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决策权还在皇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军机处的设置,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24.(2022·四川模拟)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  )
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折射出新权力机构的出现
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
【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大学士品秩较低是因为内阁不是法定机构,只是皇帝决策的咨询机构,因此为了防止其威胁皇权,皇帝一般任命职级比较低的官员担任。而清朝军机处出现后,内阁参与决策的作用被削弱,不能在威胁皇权,因此可以任命品级较高官员担任。因此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反映了军机处的建立,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B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位高权重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清代时期的治国策略,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完善”的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主要措施进行分析。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2高三下·宣威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拥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族志》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3)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
【答案】(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影响:积极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观念相违背。
(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3)认识:由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得出:体系完备;由“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得出:族长具有专断权力;由材料“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得出:与政治关系密切;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等角度分析积极作用;从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观念相违背等角度分析消极作用。
(2)不同:根据材料二信息“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得出: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与政治关系分离。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近代化的推动、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3)认识: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由封建时代的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这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故答案为:
(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
影响:积极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观念相违背。
(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3)认识:由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第一问,需根据材料“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及宗法制的特点、历史影响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及民国初年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第三问,需综合题干所给两则材料的主旨及中国政治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
26.(2022·佛山二模)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边疆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建立后,在边疆地区推行屯田制和卫所制,大规模“移民实边”。以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藏大量开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发展迅速。在多人口向边疆流动的趋势,也导致许多移民与土著的纠纷,明朝在规范、完善土司制度的同时也在一些地区试行改土归流。此外还在边疆广设学校,发展教育和移风易俗。
——摘编自方铁《论羁縻治策向土官土司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晚清以来,康有为主张“辟地利,开民智,通商业,厂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藏、滇、桂之地。”尤为紧要的是“教以中华之文字言语,导以中华礼俗服器,俾风同道一,则爱国统一之心自生”。针对排满的革命运动,提出“凡中华国之境土,汉、满、回、蒙、藏五族合一而不可分,疆界一依旧传,非更易宪法不得变改。总统、议院有和战之权,无割让地之权。”
——摘编自姜义华、张荣华《康有为全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明代边疆治理的效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康有为的边疆建设方略。
【答案】(1)效果:边疆地区人口增加,经济得到了发展;边疆地区文化教育得到发展;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逐渐冯建化。
(2)方略:康有为主张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通过提升边疆地区的文化来强化统一爱国心,而且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不可分割,这些主张在当时救亡图存的背景下有积极意义;但是康有为的建国方略很难落实,带有理想化色彩。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效果:根据材料“在边疆地区推行屯田制和卫所制,大规模‘移民实边’”可知,边疆地区人口增加,根据材料“以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藏大量开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发展迅速”可知,经济得到了发展;根据材料“此外还在边疆广设学校,发展教育和移风易俗。”可知,边疆地区文化教育得到发展;根据材料“明朝在规范、完善土司制度的同时也在一些地区试行改土归流”可知,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逐渐封建化。
(2)方略:根据材料中康有为的主张可知,康有为主张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通过提升边疆地区的文化来强化统一爱国心,而且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不可分割,这些主张在当时救亡图存的背景下有积极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是康有为的建国方略很难落实,带有理想化色彩。
故答案为:(1)效果:边疆地区人口增加,经济得到了发展;边疆地区文化教育得到发展;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逐渐冯建化。
(2)方略:康有为主张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通过提升边疆地区的文化来强化统一爱国心,而且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不可分割,这些主张在当时救亡图存的背景下有积极意义;但是康有为的建国方略很难落实,带有理想化色彩。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和康有为的疆域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三、论述题
27.(2022·八省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官制是政治制度中最繁复的一门。(一)历代设官既多。(二)又时有变迁。(三)其变迁又不是审察事实和制度不合而条理系统地改正的,而是听其迁流之所至。于是有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亦有有其实而无其名的。名实既不相符,循其名遂不能知其实。而各官的分职,亦多无理论可循。求明白其真相;就很不容易了。然官制毕章是政治的纲领。因为国家要达其目的,必须有人以行之。这行之之人,就是所谓官。所以明于一时代所设之官,即能知其时所行之政。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出一个启示,并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启示"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启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极力防止重臣擅权。说明:明朝朱元璋鉴于宰相权重,威胁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并不允许以后再设立丞相一职;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并非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这些都是明清最高统治者为防范大臣权力膨胀而采取的措施,使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了高度强化,并发展到顶峰。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问题。首先,根据材料提炼一个启示,例如根据材料“官制是政治制度中最繁复的一门。(一)历代设官既多。(二)又时有变迁。(三)其变迁又不是审察事实和制度不合而条理系统地改正的,而是听其迁流之所至。”“而各官的分职,亦多无理论可循”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统治者设置众多官职,且频繁变迁,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重臣擅权,加强君权;据此提炼启示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极力防止重臣擅权”。其次,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政治方面的相关史实,列举明朝朱元璋鉴于宰相权重,威胁皇权,废除宰相制,并不允许以后再设立丞相一职;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并非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进行回顾总结,强调明清的这些政治措施都是统治者为防范大臣权力膨胀而采取的措施,使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高度强化,并发展到顶峰。
故答案为:
启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极力防止重臣擅权。
说明∶明朝朱元璋鉴于宰相权重,威胁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并不允许以后再设立丞相一职;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并非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这些都是明清最高统治者为防范大臣权力膨胀而采取的措施,使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了高度强化,并发展到顶峰。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灵活性较强,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确定多个论题,采用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本题需要注意的是在选取论题前,首先要按要求提取启示信息,然后根据提取的信息,进行论述,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遂宁模拟)据考证,商朝可辨别的方国有150余个,方国大多是聚族而居;西周共有71个诸侯国,诸侯国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他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这反映出(  )
A.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C.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 D.西周统治区域的扩大
2.(2022·洛阳模拟)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不仅有着授民授疆土以及论功赏赐诸侯的职分,而且还利用"互惠原则"对诸侯贵族在"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来换取诸侯们对他的绝对忠诚,从而更好的完成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这一做法试图(  )
A.国家治理的集权特色凸显 B.宗法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C.政治统治基础的不断扩大 D.通过利益分配维系王室统治
3.(2022·浙江模拟)西周制度文明的奠基者周公的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一个封国,在春秋时期保存周礼最多。它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2022·贵港四模)商朝时,束(同刺)族主要活动在山东地区,部族分支迁徙往往在母族周边。西周时期,束族的宗子分支迁徙到西周都城的周边地区。除束族外,东部地区的诸族也出现了类似现象。这一变化说明西周(  )
A.族群之间的文化交融有所加强 B.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减弱 D.分封制扩大了周王室统治区域
5.(2022·东北四市一模)周王室与同姓诸侯或同姓侯之间,长曰“伯父”,少曰“叔父”;战国之后,将“父”与“兄”“老”“师”等词连缀,用于非血缘关系的长辈。“父”,这一称谓的泛化(  )
A.源于学在官府局面打破 B.标志着宗法制度的瓦解
C.利于不同社会群体团结 D.反映父系社会逐渐形成
6.(2022·湖州二模)《鲁颂》有云:“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敦商之旅,克咸厥功。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周文王经牧野战消灭了商
B.周王经常通过占卜来主宰国政
C.“元子”指的是周公长子伯禽
D.《鲁颂》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7.(2022·大连模拟)如图是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尊内底铸有铭文122字,“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 yì 治理、安定)民”。材料中的“中国”指当时(  )
A.统治的地域中心 B.汉文化影响范围
C.封建政权的称谓 D.中华民族的总称
8.(2022高三下·浙江开学考)有学者指出:“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土地,而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  )
A.具有突破政治结构的血缘纽带的趋势
B.不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C.具有导致地权和劳动者分离的趋势
D.所封土地名义上归国王所有
9.(2022高三下·浙江开学考)在历史上,政治制度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基于这个视角对西周政治制度做一番分析研判,下列图表中①②③④处应依次填入(  )
A.①军功爵制 ②礼乐制度 ③井田制 ④分封制
B.①礼乐制度 ②分封制 ③王位世袭制 ④井田制
C.①分封制 ②军功爵制 ③礼乐制度 ④土地私有制
D.①礼乐制度 ②井田制 ③王位世袭制 ④分封制
10.(2022·遂宁模拟)明朝时期,就职权和地位而言,阁臣最终成为一、二品大员,位居六部之上,地位尊崇;内阁能够“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这说明内阁(  )
A.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 B.成为国家正式机构
C.已参与处理国家机务 D.能够直接统领六部
11.(2022·山东)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12.(2022·临渭二模)元代不行常朝,没有皇帝定期上朝接见百官、讨论政事的制度。而御前会议“得奏事者”只有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枢密院等数人而已。明代的常朝规模空前,还有集议、众议、部议以及多种形式的会议。据此可知,明代政治(  )
A.谏议机构权力增大 B.君臣既合作又有斗争
C.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D.注重扩大政治参与面
13.(2022·吉林三模)明初设置布政使,掌一省之行政,考察官吏,征收财赋等。宣德、正统以后,随着原本作为临时差遣性质的总督、巡抚权力不断加重,布政使的权力随之缩减。清初规定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再分左右。上述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  )
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B.国家注重地方行政效率
C.地方财政困难加剧 D.君主专制加剧社会矛盾
14.(2022·榆林模拟)每到正月十五,明成祖便令宫中盛陈灯,并赐群臣人宫观灯,同时上演“百戏”,包括俳优、角抵、杂技、魔术等节目。九月九日重阳节,明成祖常带着群臣到郊外登高过节。据此可知,明成祖的这些做法(  )
A.引领文化新风尚 B.深受儒学影响
C.政治色彩浓厚 D.冲击了等级观念
15.明代大学士张璁初入阁,便在奏疏中明确说道:“今之内阁,宰相职也。”以后的首辅徐阶却说:“阁臣之职,止是票拟。”稍后的首辅张四维又说:“臣待罪政府,无所不当闻……而欲臣不预闻吏、兵二部事,非制也。”这说明,明代内阁(  )
A.负责草拟诏书 B.职责较不明确
C.实为辅政机构 D.权力日渐扩张
16.(2022高三下·湖北月考)明代内阁初创时,入内阁者仅有翰林学士之职,品级较低。随着时间推移,皇帝更倾向于直接挑选六部中的高级官员担任内阁成员。例如明代宗时期,王文以正二品的左都御史入阁,晋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为从一品。这表明(  )
A.六部与内阁合为一体 B.皇权受到严重削弱
C.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D.内阁地位得以提高
17.(2022·石家庄一模)明代不同时期内阁中翰林出身人数及其占比情况统计表
年号 内阁人数 翰林出身人数 占的百分比
永乐 7 3 42.8%
宣德 5 2 40%
正统 8 8 100%
景泰 9 6 66.6%
嘉靖 27 21 77.8%
隆庆—天启 8—21 8—21 100%—100%
崇祯 59 39 66%
该表所述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A.文官集团政治影响力增强 B.官员选拔日趋公平
C.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提高 D.政府实现理性治国
18.(2022·八省联考)明嘉靖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但此时仍需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清初"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若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视草"。军机处成立以后,内阁逐渐成为处理一般政务的机构,但军机大臣没有丝毫独立行动和决策的权力。这说明明清时期(  )
A.实行高度集权之下的有限分权 B.国家治理方式的灵活多元
C.国家机构的稳定性逐渐被削弱 D.内阁的辅助作用不断强化
19.(2022·洛阳模拟)如表涉及军机处的一些现象。表中变化(  )
清初 “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成为成例
乾隆时 和珅“在军机时,虑人举发,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
嘉庆时 闲杂人等“借回事画稿为名”聚集军机处周围,虽经整肃好转,但是不久“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
A.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 B.反映了军机处的性质发生变化
C.显示出军机处规模扩大 D.表明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
20.(2022·呼和浩特二模)自唐以降,封建国家监察机关一直是台谏并列,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给事中(谏官)负责规劝皇帝。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清代雍正帝将给事中合并于都察院,二者职权范围共通,稽查信息共享。这一过程(  )
A.提升了监督稽查效率 B.避免了国家决策失误
C.扩大了司法职权范围 D.适应了皇权变化需要
21.(2022·商洛模拟)下表所示为乾降在位时期的部分诏令 。这些诏令(  )
A.完善了中枢决策机制 B.提高了君主理政效能
C.巩固了内阁政治地位 D.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
22.(2022·成都模拟)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秦、汉、唐、宋先后有7位皇帝进行封禅,以证本朝“受命应天”。而明清两代却无一帝王封禅,明成祖以“在德不在封禅”驳回朝臣提议,清乾隆帝抨击封禅之举乃“矫诬(虚妄)侈大之事”。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宗教迷信思想淡化 B.君主集权体制空前强化
C.理性务实政风形成 D.以德治国观念得到实践
23.(2022·抚顺模拟)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需要,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总揽军政大权,军机处的设置(  )
A.是国家军事发展的产物 B.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C.解决了西部边疆的动乱 D.导致了国家决策权的转移
24.(2022·四川模拟)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  )
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折射出新权力机构的出现
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2高三下·宣威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拥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族志》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3)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
26.(2022·佛山二模)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边疆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建立后,在边疆地区推行屯田制和卫所制,大规模“移民实边”。以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藏大量开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发展迅速。在多人口向边疆流动的趋势,也导致许多移民与土著的纠纷,明朝在规范、完善土司制度的同时也在一些地区试行改土归流。此外还在边疆广设学校,发展教育和移风易俗。
——摘编自方铁《论羁縻治策向土官土司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晚清以来,康有为主张“辟地利,开民智,通商业,厂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藏、滇、桂之地。”尤为紧要的是“教以中华之文字言语,导以中华礼俗服器,俾风同道一,则爱国统一之心自生”。针对排满的革命运动,提出“凡中华国之境土,汉、满、回、蒙、藏五族合一而不可分,疆界一依旧传,非更易宪法不得变改。总统、议院有和战之权,无割让地之权。”
——摘编自姜义华、张荣华《康有为全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明代边疆治理的效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康有为的边疆建设方略。
三、论述题
27.(2022·八省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官制是政治制度中最繁复的一门。(一)历代设官既多。(二)又时有变迁。(三)其变迁又不是审察事实和制度不合而条理系统地改正的,而是听其迁流之所至。于是有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亦有有其实而无其名的。名实既不相符,循其名遂不能知其实。而各官的分职,亦多无理论可循。求明白其真相;就很不容易了。然官制毕章是政治的纲领。因为国家要达其目的,必须有人以行之。这行之之人,就是所谓官。所以明于一时代所设之官,即能知其时所行之政。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出一个启示,并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启示"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商朝方国大多聚族而居,而西周诸侯国人口结构复杂、由各部族混合而而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用地缘政治打破了商朝方国的血缘界限,反映出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B正确;
商朝和周朝都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不能体现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排除A;
商周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地方人口结构情况,没有涉及统治区域的变化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最高统治者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和王权相结合,保留原始民主色彩。
2.【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对诸侯有授民授疆土和论功赏赐的职分,这一职分所体现的就是分封过程中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题目还指出,周天子还利用“互惠原则"对诸侯贵族进行形式上的表达性礼物馈赠,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利益分配的问题。题目还指出,周天子的这些做法,是希望得到诸侯对他的绝对忠诚,从而完成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D项正确;
西周时期并未实现集权,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宗法关系,排除B项;
材料强调周天子通过利益分配维系王室统治,未体现政治统治基础的不断扩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分封制,考生可结合材料“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3.【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公的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国,位于材料图中的③位置处,C项正确;
①处是西周都城镐京,排除A项;
②处是楚国所在地,排除B项;
④处是齐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题需准确掌握西周初分封制对象、分封国家及所出地理位置,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束族和其他诸族分支迁徙往往在母族周边,到西周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束族的宗子分支迁徙到西周都城的周边地区。这说明西周时期政治军事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各部族的人口流动和汇聚于都城附近,为族群之间的文化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族群之间的文化交融,A项正确;
西周分封制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排除B项;
C项强化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材料反映的是西周通过加强控制宗子分支,从而达到控制其族群的目的,体现的仍然是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同时西周宗法制的实施也说明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没有减弱,排除C项;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民族融合,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束族的宗子分支迁徙到西周都城的周边地区。除束族外,东部地区的诸族也出现了类似现象”,人口的迁徙促进了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父”的称谓变化经历了由血缘长辈亲属间到非血缘长辈间,这有利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团结,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学在官府无关,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宗法制无关,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已经是父系社会,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战国之后,将‘父’与‘兄’‘老’‘师’等词连缀,用于非血缘关系的长辈”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状况进行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公奉成王之命东征,三年,平息了叛乱。于是,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代父赴鲁就封,为周王朝东方的藩屏,据此依据材料“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可知C正确;
周武王灭商,故排除A;
B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中的“《鲁颂》"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依据材料“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等信息并结合西周相关历史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西周早期”“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中国实质上是指西周的直接控制区,也就是统治的中心区域,故A正确;
汉文化影响范围波及世界,已经超过中国地区,排除 B;
西周时期尚未建立封建政权,排除C;
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其范围超过了材料中中国概念,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概念。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通过分封制,每一个封君都是使封国内新旧居民杂糅,扩大了周文化,利用血缘纽带的优势加强了对封国的控制。A项正确:
该学者认为分封制由刘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排除B项:
C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
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分封土地的归属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分封制,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而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宗法制度下,权力维护是礼乐制,权力基础是井田制,权力传承是王位世袭制,权力分配是分封制,D项正确,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功爵制是战国、秦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这与材料信息不符,A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的政治、经济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宗法制”及宗法制的含义、特征、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0.【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向皇帝提供咨询、出谋划策,具有票拟权,已经参与处理国家机务,因此C选正确;
A选错误,明朝内阁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的决策,但不能左右皇帝决策;
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因此B、D选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明朝通过废除宰相、设置内阁,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11.【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中“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可以看出是对御史的管理,特别注重他们在地方上进行巡视时是否有铺张浪费的现象,防止徇私舞弊,是要保障障监察规范有效,A项符合题意;
材料只是对监察御史的行为进行规范,并没有限制他们的权力,排除B;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
材料中体现不出拓展了渠道,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元代不行常朝......而御前会议‘得奏事者’只有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枢密院等数人而已。明代的常朝规模空前,还有集议、众议、部议以及多种形式的会议。”说明与元朝相比,明朝的政治参与面扩大,D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谏议机构,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君臣斗争,排除B项;
专制统治空前强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将诶题关键信息是“明代的常朝规模空前,还有集议、众议、部议以及多种形式的会议”。
13.【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的叙述,总督巡抚等地方要员权力加重,而行政权的布政使地位日趋卑微,显示出地方权力的集中,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权力的集中不利于中央权力的掌控,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地方财政困难加剧”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提及的是地方机构的变化,属于中央集权范畴,而非君主专制,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宣德、正统以后,随着原本作为临时差遣性质的总督、巡抚权力不断加重,布政使的权力随之缩减。清初规定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再分左右”及明清的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分析。
14.【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明成祖在元宵节与群臣一起观赏宫灯和“百戏”,在重阳节带领群臣登高等,反映出明成祖的节日活动政治色彩浓厚,C项正确;
元宵观灯和重阳登高并非明成祖的创新,排除A项;
儒学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明成祖带群臣欢度节日不能冲击等级观念,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从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成祖利用节日塑造亲民形象,说明这种节日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15.【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代内阁。由材料中的“宰相职”“止是票拟”“预闻吏、兵二部事”可知,内阁的职责分工并不明确,有很大的弹性,B项正确;
A、C两项与材料主旨均不符,排除A、C两项;
材料仅列举明代三个内阁官员的说法,无法体现整个明代内阁的“权力日渐扩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内阁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不是正式一级的行政机构,因此职责不明确,有很大的弹性。
16.【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王文以正二品的左都御史入阁”可知,内阁成员开始出自品级高的官员,特别是“六部中的高级官员”入阁,反映出内阁地位日益突出,故D项正确。
六部与内阁不是一体,内阁的出现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排除A、B两项;
内阁的出现是在宰相制度废除以后,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度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到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内阁已经完全控制六部。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7.【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在明朝不同时期,翰林出身而入阁的人数及比例都较高,反映出以知识分子为主的文官对当时政治的影响力较大,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选官制度及选官的标准,排除B项;
材料只反映内阁的身份,并不能反映效率,排除C项;
从内阁的成员构成并不能反映政府的理性治理,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文官制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在明朝不同时期,翰林出身而入阁的人数及比例都较高,反映了文官集团政治影响力增强。
18.【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由于朱元璋废丞相,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确立了内阁制度,但是为了防止内阁权力过大,其必须受到宦官的牵制,清朝为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形成了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的局面,军机处成立后,进一步削弱了内阁的权力,这说明明清时期实行君主高度集权下的有限分权,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高度集权之下的有限分权,“国家治理方式的灵活多元”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有限分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机构的稳定性,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的辅助作用在清朝时期特别是军机处成立以后,只负责一般性政务,辅助作用弱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措施进行分析。
19.【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军机处由之前的“臣僚不得与闻”到乾隆时的“令具副本”再到嘉庆时的“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可知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D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
军机处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处规模扩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军机处,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表格中军机处的前后变化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20.【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至明清皇权专制逐步的强化,因而为了适应皇权的强化,监察制度在逐步的发生变化,以便于皇权对大臣的监管,D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监察的效率得到了提升,排除A项;
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的变化,并未体现司法职权的变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君主专制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古代监察体制的发展和完善,适应了皇权专制的强化。
21.【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材料“乾隆在位时期的部分诏令”,体现了乾隆对国家的治理效能,B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乾隆对地方的治理,“完善了中枢决策机制”的说法未体现,排除A项;
材料没有提到内阁,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提取材料中乾隆加强地方治理而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回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2.【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明清时期的皇帝认为封禅无助于国家的统治和治理,对于封禅的提议予以回绝或抨击,说明此时君主专制加强,无需借助封禅彰显帝王权威,B项正确;
明清时期的宗教迷信思想并没有淡化,排除A项;
明清时期没有皇帝进行封禅是因为君主专制的强化,而非理性务实政风的形成和实践以德治国的观念,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3.【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需要,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总揽军政大权”可得出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决策的效率,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能,B项正确;
军机处与国家军事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
“解决”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决策权还在皇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军机处的设置,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24.【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大学士品秩较低是因为内阁不是法定机构,只是皇帝决策的咨询机构,因此为了防止其威胁皇权,皇帝一般任命职级比较低的官员担任。而清朝军机处出现后,内阁参与决策的作用被削弱,不能在威胁皇权,因此可以任命品级较高官员担任。因此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反映了军机处的建立,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B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位高权重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清代时期的治国策略,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完善”的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主要措施进行分析。
25.【答案】(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影响:积极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观念相违背。
(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3)认识:由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得出:体系完备;由“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得出:族长具有专断权力;由材料“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得出:与政治关系密切;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等角度分析积极作用;从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观念相违背等角度分析消极作用。
(2)不同:根据材料二信息“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得出: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与政治关系分离。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近代化的推动、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3)认识: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由封建时代的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这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故答案为:
(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
影响:积极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观念相违背。
(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3)认识:由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第一问,需根据材料“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及宗法制的特点、历史影响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及民国初年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第三问,需综合题干所给两则材料的主旨及中国政治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
26.【答案】(1)效果:边疆地区人口增加,经济得到了发展;边疆地区文化教育得到发展;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逐渐冯建化。
(2)方略:康有为主张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通过提升边疆地区的文化来强化统一爱国心,而且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不可分割,这些主张在当时救亡图存的背景下有积极意义;但是康有为的建国方略很难落实,带有理想化色彩。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效果:根据材料“在边疆地区推行屯田制和卫所制,大规模‘移民实边’”可知,边疆地区人口增加,根据材料“以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藏大量开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发展迅速”可知,经济得到了发展;根据材料“此外还在边疆广设学校,发展教育和移风易俗。”可知,边疆地区文化教育得到发展;根据材料“明朝在规范、完善土司制度的同时也在一些地区试行改土归流”可知,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逐渐封建化。
(2)方略:根据材料中康有为的主张可知,康有为主张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通过提升边疆地区的文化来强化统一爱国心,而且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不可分割,这些主张在当时救亡图存的背景下有积极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是康有为的建国方略很难落实,带有理想化色彩。
故答案为:(1)效果:边疆地区人口增加,经济得到了发展;边疆地区文化教育得到发展;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逐渐冯建化。
(2)方略:康有为主张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通过提升边疆地区的文化来强化统一爱国心,而且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不可分割,这些主张在当时救亡图存的背景下有积极意义;但是康有为的建国方略很难落实,带有理想化色彩。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和康有为的疆域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7.【答案】启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极力防止重臣擅权。说明:明朝朱元璋鉴于宰相权重,威胁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并不允许以后再设立丞相一职;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并非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这些都是明清最高统治者为防范大臣权力膨胀而采取的措施,使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了高度强化,并发展到顶峰。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问题。首先,根据材料提炼一个启示,例如根据材料“官制是政治制度中最繁复的一门。(一)历代设官既多。(二)又时有变迁。(三)其变迁又不是审察事实和制度不合而条理系统地改正的,而是听其迁流之所至。”“而各官的分职,亦多无理论可循”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统治者设置众多官职,且频繁变迁,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重臣擅权,加强君权;据此提炼启示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极力防止重臣擅权”。其次,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政治方面的相关史实,列举明朝朱元璋鉴于宰相权重,威胁皇权,废除宰相制,并不允许以后再设立丞相一职;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并非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进行回顾总结,强调明清的这些政治措施都是统治者为防范大臣权力膨胀而采取的措施,使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高度强化,并发展到顶峰。
故答案为:
启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极力防止重臣擅权。
说明∶明朝朱元璋鉴于宰相权重,威胁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并不允许以后再设立丞相一职;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并非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这些都是明清最高统治者为防范大臣权力膨胀而采取的措施,使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了高度强化,并发展到顶峰。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灵活性较强,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确定多个论题,采用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本题需要注意的是在选取论题前,首先要按要求提取启示信息,然后根据提取的信息,进行论述,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