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高一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安塞期末)下表是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
朝代 治国思想 背景
秦 《史记》:“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秦孝公时,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嬴政时,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
汉初 《汉书》:景帝时“禁官吏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减笞法,定篓令”,“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秦末以来的战乱使经济凋敝,民众嫌乱思安等。
汉武帝以后 公元前120年,关中水灾,董仲舒建议在灾区“顺应天意”,多种宿麦,缓解饥荒。汉武帝采纳,派使者劝导农民种植宿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力增强,面临内外威胁,汉武帝矢志创伟业。
此演变表明( )
A.治国思想根植于时代的需求 B.法家思想适合朝代新立之时
C.朝代不同需要的治国思想不同 D.汉代综合使用儒道两家思想
2.(2022高二下·甘孜期末)《盐铁论·散不足》中记载,汉代各织室、服官、工官为博得皇上和贵族大臣们的喜好,“一杯椿(圈)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这反映出汉代官营手工业( )
A.生产的不计成本性 B.生产分工的细致
C.产品市场竞争力强 D.技艺水平的高超
3.(2022高二下·榆林期末)下图为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C.促进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D.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4.(2022高二下·榆林期末)汉文帝有次在朝会时问丞相陈平关于案件与钱谷问题,陈平说:“应该问廷尉和治粟内史。”文帝问:“那你负责什么呢?”陈平回答:“宰相的职责,对上辅佐天子;对下使万物各得其所;对外安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使百姓归附。”据此可知,汉代( )
A.官员人数众多 B.实行内外朝制度
C.君相矛盾尖锐 D.政府分工专业化
5.(2022高二下·舟山期末)据汉简可知,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牒“过所”:当乡啬夫审查无异后,具“请过所牒”呈报郡县;郡县受理核实拟“过所文”,郡太守、县令丞签发钤印“正过所”,发给行人随身携带,另存“副过所”以备查。据此可知汉朝( )
A.乡啬夫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B.乡啬夫与郡守、县令丞相互牵制
C.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
D.郡县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6.(2022高二下·山西月考)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 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 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7.(2022高二下·抚顺月考)西汉初年,匈奴人民经常用马匹和毛皮向汉族人民换取所需要的手工品和农产品。汉族的缯、絮等日用品深受匈奴人民喜爱,匈奴的良马和毛皮为汉族人们所珍视;部分商贾从西南夷运出笮(地名)马、牦牛和奴隶,再将巴蜀的铁器和其他商品,如枸酱等运人西南夷。这反映出西汉初期( )
A.边境贸易较为频繁 B.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C.民族关系和谐融洽 D.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8.(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谶纬(chenwei神学预言)在西汉末年勃兴,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产物,谶纬在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就是受到李通“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的图谶的鼓动。在继位前,刘秀编造赤伏符云:“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上述材料表明( )
A.儒学巩固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B.儒学神学化的特点日益突显
C.新儒学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D.谶纬神学使儒学发展为儒教
9.(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汉武帝崩后,昭帝继位时年幼,整个朝廷呈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权力真空。然而外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以主要辅政大臣的身份填补了这一漏洞,“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在昭帝朝13年中权倾朝野,“所谓朝臣,大都是他的党羽。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开始出现外戚专权 B.大司马大将军成为权力中心
C.汉代专制皇权加强 D.改变了秦朝以来的政权结构
10.(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 )
A.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
B.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
C.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
D.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
11.(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初“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但是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冶铁活动已经绝迹。这是由于西汉( )
A.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以义利观教化于百姓
12.(2022高二下·密山期中)如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
记载 出处
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 《汉书 儒林传》
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汉书 成帝纪》
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 《汉官六种》
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 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
C.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 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
13.(2022高二下·汕头期中)国学大师钱穆认为:秦灭六国,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而秦亡为其最后之一幕。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西汉“封建”思想的复活( )
A.属于“汉承秦制”产物 B.与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有关
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削弱了察举选官的客观性
14.(2022高二下·吉林月考)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气候条件变化
C.西北少数民族崛起 D.南方经济发达
15.(2022高二下·吉林月考)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亡都是上天意志的表现。董仲舒的目的是( )
A.阐明“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B.使儒学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
C.论证三纲五常是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
D.加强君权的同时也抑制暴政
16.(2022高二下·华州期中)下图为战国时期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北方农牧区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表明( )
A.黄河流域水患基本解除 B.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已经成熟 D.北方生态环境面临破坏的风险
17.(2022高二下·华州期中)下表是汉代南北方有代表性的州的相关情况统计。由此可知( )
地区 占全国面积的比例(%) 县级城市数(个) 户数(万)
荆州(今湖北、湖南等地) 10.82 79 399
青州(今山东部分地区) 1.31 120 299
徐州(今江苏长江以北等) 2.25 138 279
扬州(今江西、浙江等) 11.31 61 433
司州(今河北、河南等) 3.98 132 307
A.政区设置取决于商业状况 B.南北经济发展差异较明显
C.政府强化对南方地区控制 D.荆扬地区的经济优势较强
18.(2022高二下·盐亭月考)汉代察举中的明经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即通晓经学。西汉时,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如孔安国、贡禹等均以明经举为博士,韦贤、韦玄成父子以明经人仁先后官至丞相。这说明,汉代( )
A.提倡经世致用成为时代主流 B.察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
C.儒学对人才选拔的影响显著 D.思想活跃有助于官员选拔
19.(2022高二下·衡水期中)西汉初年朝廷实行郡国并行制,在王朝的西半部设立郡县,由朝廷任命郡县长官,“奉汉法以治”;而在王朝的东半部分封诸侯王,允许各王国在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这些举措( )
A.体现出汉承秦制的突出特征 B.说明治国理政注重因地制宜
C.推动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理模式
20.(2022高二下·舒城月考)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墓葬的3世纪壁画,描绘了耕地、播种、耙地的劳动情景。据此可知当时( )
A.牛耕技术在全国普及 B.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21.(2022高二下·绍兴期末)依汉律,夫死未葬即改嫁者,罪当“弃市”。时有一女,夫死未葬而遵父母之命改嫁,董仲舒援引《春秋》“听从为顺”的原则,裁定该女“不与坐罪”,这成为“春秋决狱”的典例之一。“春秋决狱”的影响是( )
A.破坏司法公正,造成伦理冲突 B.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道路
C.引经决狱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D.礼法合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22.(2022高一下·昆明期末)战国时期,“黄帝”一词出现在文献中。起先,黄帝只代表统治一个部族或一世代的帝王。战国末期至西汉,在众多知识精英的努力下,黄帝成为五帝三代以及诸夏各族的共同祖先。这一变化说明( )
A.列国纷争阻碍华夏认同 B.百家争鸣制约文化一统
C.经济发展推动各国变法 D.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记忆
23.(2022高二下·密山期中)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如表是汉代不同时期的部分汉赋介绍。表中信息反映了( )
时期 作者 作品 主要内容
西汉初年 枚乘 《七发》 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倡导省俭
西汉中期 司马相如 《天子游猎赋》 描述了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在赋的末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
西汉末年 扬雄 《逐贫赋》 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
东汉末年 张衡 《二京赋》 强烈真切地指责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
A.批奢折射出汉代的繁盛 B.倡俭是汉代主流治国思想
C.汉赋受到佛道思想影响 D.时代风貌影响了汉赋创作
24.(2022高二下·博罗期中)下图为 1983 年出土于宁夏固原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的鎏金银胡瓶,这是波斯 萨珊王朝的产品,瓶身有三组人物图像,表现的是希腊神话故事“金苹果之争”。下列说 法最准确的是( )
A.这是研究希腊历史的一手史料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C.萨珊王朝手工业技术举世闻名 D.希腊神话故事随丝绸之路流传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文帝即位之际问题很多,如臣重君轻、匈奴侵边、诸侯王坐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汉文帝采取了柔缓、德孝和刑威思想治理国家。在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后,他鼓励老百姓勤劳耕作,采取了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和宽简行政、平狱缓刑的措施,凡事尽量做到温和、宽厚,以柔缓思想治国。同时,他不仅要求人们在言行方面服从统治,而且要在内心顺服。于是,他增强人们的德孝意识,让人们对“德”与“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了适应统治需要,汉文帝用武力维持了较好的社会秩序,实现了国家安定,有效保障了其治国政策的顺利推行。三种思想和实践相互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汉文帝的治国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汉文帝仁君形象和西汉文景盛世形成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世霞《汉文帝治国思想及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汉文帝的治国思想特点与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治国思想的历史影响。
26.(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民本”二宇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热。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貴君轻;《苟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我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
——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材料二:儒家民本思想在理论上最致命的一条是以“治权在君”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以“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制度原理,从来没有明确提出过“治权在民”的思想。用今人的尺度衡量,这种坚守等级法则的“以民为本”,即使原原本本地得到落实,也不成其为名副其实的“以民为本”。儒家民本思想所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属于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专制政体”范畴,其根本特征是将最高权力归属于一位大公无私的王者,这种理想化的王者在人世间无处寻觅。儒家民本思想以规范性思维作为其显著特征,并以调整政治关系为其主要功能,而各种规范性,限定性、制约性的因素通常会与当权者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当权者背离民本思想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公认的政治准则,在发生政治危机时,这类现象尤为显著。那些欲保帝位的人总是以“敬天畏民,与民更始”为修饰,那些谋夺帝位的人总是以“顺天应人,吊民伐罪”为口实,那些夺得帝位的人总是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标榜。
——摘编自张分田《关于儒家民本思想历史价值的三个基本判断》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不能得到全面实现的原因。
三、论述题
27.(2022高二下·华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当战国时代,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角度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秦朝实现大一统后,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思想领域出现焚书坑儒现象,适应了专制集权加强的需要,以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汉初经济凋敝,百姓思安,因此汉景帝反对严刑峻法,适应了汉初社会发展要求;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汉武帝想要发动战争平定匈奴威胁,因此董仲舒采取主张劝课农桑,为军事上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的治国思想根植于当时的社会需要,A正确;
B错误,朝代新立之时百废待兴,道家无为而治更以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C错误,材料中治国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社会需求的变化, 而不是单纯因为朝代变迁;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2.【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杯椿(圈)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分析可知:官营手工业极其奢侈,生产不计成本,A正确;
BD错误,与材料中无法体现分工细致和技艺高超;
C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官营手工业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一杯椿(圈)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3.【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在不断增长,而太学中以儒学作为教学内容,因此材料变化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B正确;
A错误,孔子兴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C错误,汉武帝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术思想不能自由发展;
D错误,太学培养的是儒学人才,而不是 实用技术人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太学是培养政府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教授儒学,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4.【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于案件与钱谷问题……应该问廷尉和治粟内史”“宰相的职责,对上辅佐天子;对下使万物各得其所;对外安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使百姓归附”等信息分析可知: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对官员职责进行了细化,促使政府分工专业化,D正确;
A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官员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能说明官员人数众多;
BC错误,材料无关内外朝制度和君相矛盾;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代继承秦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5.【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乡啬夫审查无异”等等,可以看出基层管理流程分工明确,C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乡啬夫的职责,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权力的制约,排除B项;
郡县不是基层组织,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汉初曾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6.【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农牧界线明显北移,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加强了对北方黄河流域的控制,说明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B项正确;
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是条件,非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
农牧界线明显北移说明的是北方气候条件转好,非恶化,排除C;
“文化融合趋势”是农牧业区交流、交融的结果,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的边疆政策,根据图示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农牧界线明显北移的信息及所学汉武帝的边疆政策分析作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西汉初年,匈奴人民经常用马匹和毛皮向汉族人民换取所需要的手工品和农产品”、“部分商贾从西南夷运出笮(地名)马、牦牛和奴隶,再将巴蜀的铁器和其他商品,如枸酱等运人西南夷”可以看出西汉初年,西汉与匈奴、西南夷的边境贸易比较频繁,A项正确;
汉武帝之后,丝绸之路才开通,而且材料没有体现汉朝与西域国家的贸易往来,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西汉初期民族关系和谐融洽,C项错误;
西汉初期,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非重商政策,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商业发展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西汉初年,匈奴人民经常用马匹和毛皮向汉族人民换取所需要的手工品和农产品”、“部分商贾从西南夷运出笮(地名)马、牦牛和奴隶,再将巴蜀的铁器和其他商品,如枸酱等运人西南夷”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天人感应”“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可得出,帝王把神学融合进儒学之中,来宣扬自己的统治,反映出儒学神学化的特点日益突显,B项正确;
儒学未能巩固东汉统治,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不是新儒学的作用,排除C项;
儒学没有发展为儒教,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孔子开创儒学,至汉武帝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
9.【答案】C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外戚霍光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C项正确;
所给材料不能说明外戚专权现象开始出,排除A项;
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权力中心是皇帝,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汉朝仍然沿用秦朝的政权结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汉初曾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10.【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解析】【分析】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打击,因此这一阶段政治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波峰与波谷,魏晋时期玄学开始流行,受到当时土人的追捧,因此这一阶段精神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世与玄思,D正确;
倾覆与再建与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的特点不符,故A错误;
鼎盛与革新反映了宋明理学的特点,故B错误;
创新与再造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文明的特点不符,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崇尚自然和张扬个性的玄学在士族阶层也非常流行, 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包容和开放的社会心态。
11.【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汉初鲁人曹邴氏因冶铁致富,在社会上影响巨大,到西汉中期私营冶铁绝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与汉王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有关,这一政策抑制私营冶铁的发展,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B项正确;
重农抑商是古代封建王朝一直采取的政策,排除A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加强思想控制得措施,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百姓进行义利观的教化,而且用义利观教化百姓与私营冶铁业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盐铁官营政策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盐铁官营政策打击了豪强和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增强了国家力量,巩固了政权。
12.【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提升儒学地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以教授儒学。材料中的《汉书·儒林传》、《汉书·成帝纪》和《汉官六种》均记载了汉代“博士”通晓儒家经典,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采用黄老无为思想治国,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由此可知,“治国思想多元化”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挑战,汉代儒学并未受到挑战,B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未涉及文学艺术大发展,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 “(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3.【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中的西汉“封建”思想的复活指的是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度,这一制度执行的结果是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了中央集权,后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因此C正确;
A错误,郡国并行制是对秦朝郡县制的发展;
BD错误,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了察举选官制度,而郡国并行制是汉高祖时期开始实行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度,造成了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了中央集权,后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14.【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汉武帝时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大规模移民实边;西汉末年起,随着西北少数民族崛起,阻挡了移民方向,移民方向转向东南,故选C项;
汉代政治中心还在北方,没有发生转移,排除A项;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急剧变化,出现五胡内迁现象,与材料“西汉末年”不符,排除B项;
此时南方尚未开发,“发达”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后期少数民族的崛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5.【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董仲舒将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一方面强化了王权的神圣性,另一方面也用“上天”对王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D项正确;
董仲舒的目的最终是为专制王权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阐明“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不是为了使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更不是为了论证三纲五常,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董仲舒的思想分析。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汉武帝时期我国北方农牧区分界线明显北移,而当时北方的生态环境不适合农耕,具有被破坏的风险,D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农牧区的分界线北移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B项;
农牧区分界线北移意味着边患基本解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我国北方农牧区分界线明显北移结合我过经济特征及北方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7.【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汉代青州、徐州、司州等北方部分州面积小于南方,但是城市数量、人口密度高于南方的荆州、扬州,这凸显北强南弱的经济格局,说明南北经济发展差异较明显,B项正确;
政区划分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仅仅与商业有关,“取决于"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政府强化对南方地区控制",排除C项;
表格信息反映了北强南弱的经济格局,“荆扬地区的经济优势较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解答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而明经科是汉代察举制中最重要的特科之一,有不少人以明经而成为高官,这体现了儒学对汉代人才选拔的重要影响,C项正确;
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但材料没有体现经世致用成为时代主流,排除A项;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而察举制以道德为选拔标准,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并不活跃,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根据材料“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及所学知识分析作答。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19.【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西汉初年在原秦朝严密统治的西部实行郡县制,在秦朝势力薄弱的东部分封诸侯王并允许各王国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这种方式尊重了地区差异,说明治国理政注重因地制宜,故B项正确。
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题干“在王朝的西半部设立郡县,由朝廷任命郡县长官……半部分封诸侯王,允许各王国在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及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及意义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20.【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壁画描绘了耕地、播种、耙地的劳动情景,且都使用到牛耕,因此可以看出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
单凭一幅壁画不能得出“全国普及”的结论,故A项错误;
材料只体现耕种的劳动情景,未能体现家庭生产模式,故C项错误;
曲辕犁在唐代长江下游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铁犁牛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小农经济的诞生。
2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A、没有破坏司法,且司法时引入儒家伦理,成为典例,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司法审判是,引用“听从为顺”判处无罪,体现了利用儒家伦理观念规范社会秩序,以礼入法,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道路,故B项正确;
C、巩固专制统治说法错误,应该是规范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故C项错误;
D、加强了中央集权说法错误,应该是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新儒学,从引儒入法,加强封建统治认识儒家思想对国家的影响,学生需要辨析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22.【答案】D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A、列国纷争不符合材料的战国末期至西汉的时间史实,这个时间是大一统王朝建立巩固时期,故A项错误;
B、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当时思想文化繁荣,且材料主要问的是战国末期至西汉的情况,故B项错误;
C、各国变法是战国时期,但材料问的是战国末至西汉的情况,故C项错误;
D、战国时,黄帝只代表统治一个部落或一世代的帝王,但战国末至西汉,成为共同祖先,这一变化是因为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并立,但战国末至西汉,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巩固,政治大一统的需要,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也逐渐了统一,有了共同的认识,也就是时代的变迁影响了历史记忆,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考查学生透过事物发展的变化发现本质规律。学生要注意材料的时间变化,背后的因果要从后一段时间去寻找因果,排除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事件。
23.【答案】D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赋在两汉以及汉代初期和汉武帝时期描述的内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内容是对时代的反映,因此汉赋创作受到时代的影响,D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批奢折射出汉代的繁盛”与题干中汉初和东汉末年的内容不符,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倡俭是汉代主流治国思想”与汉武帝时期的内容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中国,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赋,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倡导省俭”、“描述了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在赋的末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强烈真切地指责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及汉赋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24.【答案】B
【知识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精神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宁夏”出土了波斯风格的鎏金银胡瓶,说明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外文化交流,因此B正确;
A错误,鎏金银胡瓶是波斯王朝的产品,因此不能作为研究希腊文化的一手史料;
C错误,材料只能看出中国和波斯存在经济文化交流。但是不能看出波斯的手工技术举世闻名;
D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波斯的手工业产品传入中国,而不是希腊神话故事;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丝绸之路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了东西方的联系,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5.【答案】(1)特点:柔缓、德孝和刑威等思想相结合治国(黄老思想、法家思想与属家思想相结合)。形成原因:文帝即位时的政治形势复杂,内外问题很多;汉初经济尚未恢复,只能采取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
(2)影响: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塑造了汉文帝“仁君”形象,促进了文景之治形成;为汉代儒学地位形成和古代多种思想治国提供了借鉴。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汉文帝采取了柔缓、德孝和刑威思想治理国家”可知,柔缓、德孝和刑威等思想相结合治国。形成原因:依据材料“文帝即位之际问题很多,如臣重君轻、匈奴侵边、诸侯王坐大等”可知,文帝即位时的政治形势复杂,内外问题很多;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经济尚未恢复,只能采取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
(2)影响:依据材料“汉文帝用武力维持了较好的社会秩序,实现了国家安定,有效保障了其治国政策的顺利推行”并结合所学可知,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依据“是汉文帝仁君形象和西汉文景盛世形成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可知,塑造了汉文帝“仁君”形象,促进了文景之治形成;依据“他增强人们的德孝意识”、“三种思想和实践相互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汉代儒学地位形成和古代多种思想治国提供了借鉴。
【点评】本题考查汉文帝的治国思想。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汉文帝的治国思想主张及其背景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汉文帝治国思想的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的能力。
26.【答案】(1)内涵: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
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评价: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
局限性:民本思想为专制统治服务,“君本民末”为实,民贵君轻为虚。
(2)原因:存在着根本性的理论缺陷,即以“治权在君”“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和制度原理;本质上是一种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政治理论;儒家的民本思想政治模式过于依赖当权者的道德素质,不能切实保证其约束、监督和制衡最高权力的有效性;民本思想或准则常沦为个人或团体谋私利的工具。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两汉的史学与文学;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信息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分析可得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评价:结合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相关所学内容首先要看到它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即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人民的利益,缓和了阶级矛盾,同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然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从以上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 根据材料二“最致命的一条是以‘治权在君’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以‘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制度原理,从来没有明确提出过‘治权在民’的思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在着根本性的理论缺陷,即以“治权在君”“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和制度原理;根据材料二“儒家民本思想所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属于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专制政体’范畴”和所学知识得出本质上是一种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政治理论;根据材料二“儒家民本思想以规范性思维作为其显著特征,并以调整政治关系为其主要功能,而各种规范性,限定性、制约性的因素通常会与当权者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当权者背离民本思想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和所学知识得出儒家的民本思想政治模式过于依赖当权者的道德素质,不能切实保证其约束、监督和制衡最高权力的有效性;根据材料二“欲保帝位的人总是以‘敬天畏民,与民更始’为修饰”“谋夺帝位的人总是以‘顺天应人,吊民伐罪’为口实”“夺得帝位的人总是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标榜”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本思想或准则常沦为个人或团体谋私利的工具。
【点评】第一问考查儒家思想,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孔子开创儒学,至汉武帝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第二问考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不能得到全面实现的原因是 存在着根本性的理论缺陷,即以“治权在君”“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和制度原理;本质上是一种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政治理论。
27.【答案】例一:
答案观点:战国到秦汉的变迁推动了治国理念的演变。
评述:战国时期,诸侯并立,战乱频繁。法家强调集权专制,主张奖励耕战,适应了各国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在秦国受到重视,推动了秦国的强大。秦朝建立后,法家思想成为巩固集权统一的主要思想武器。西汉初年,社会凋敝,急需恢复国力。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执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日益强盛,但也伴随着王国和匈奴威胁的加剧,专制集权统治面临挑战。董仲舒适应时代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新儒学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教育、选官的思想基础,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综上可知,学者对战国到秦汉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演变影响因素的认识,体现了唯物史
观,具有合理性。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确定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等信息可知,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是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影响的,说明战国到秦汉的变迁推动了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结合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进行论证,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或者从其他角度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兴起发展成为主流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来综合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还要搞清楚秦汉时节社会变化的特点和要求,最后要搞清楚儒家思想演变的历程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极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高一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安塞期末)下表是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
朝代 治国思想 背景
秦 《史记》:“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秦孝公时,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嬴政时,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
汉初 《汉书》:景帝时“禁官吏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减笞法,定篓令”,“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秦末以来的战乱使经济凋敝,民众嫌乱思安等。
汉武帝以后 公元前120年,关中水灾,董仲舒建议在灾区“顺应天意”,多种宿麦,缓解饥荒。汉武帝采纳,派使者劝导农民种植宿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力增强,面临内外威胁,汉武帝矢志创伟业。
此演变表明( )
A.治国思想根植于时代的需求 B.法家思想适合朝代新立之时
C.朝代不同需要的治国思想不同 D.汉代综合使用儒道两家思想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秦朝实现大一统后,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思想领域出现焚书坑儒现象,适应了专制集权加强的需要,以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汉初经济凋敝,百姓思安,因此汉景帝反对严刑峻法,适应了汉初社会发展要求;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汉武帝想要发动战争平定匈奴威胁,因此董仲舒采取主张劝课农桑,为军事上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的治国思想根植于当时的社会需要,A正确;
B错误,朝代新立之时百废待兴,道家无为而治更以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C错误,材料中治国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社会需求的变化, 而不是单纯因为朝代变迁;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2.(2022高二下·甘孜期末)《盐铁论·散不足》中记载,汉代各织室、服官、工官为博得皇上和贵族大臣们的喜好,“一杯椿(圈)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这反映出汉代官营手工业( )
A.生产的不计成本性 B.生产分工的细致
C.产品市场竞争力强 D.技艺水平的高超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杯椿(圈)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分析可知:官营手工业极其奢侈,生产不计成本,A正确;
BD错误,与材料中无法体现分工细致和技艺高超;
C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官营手工业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一杯椿(圈)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3.(2022高二下·榆林期末)下图为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C.促进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D.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在不断增长,而太学中以儒学作为教学内容,因此材料变化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B正确;
A错误,孔子兴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C错误,汉武帝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术思想不能自由发展;
D错误,太学培养的是儒学人才,而不是 实用技术人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太学是培养政府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教授儒学,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4.(2022高二下·榆林期末)汉文帝有次在朝会时问丞相陈平关于案件与钱谷问题,陈平说:“应该问廷尉和治粟内史。”文帝问:“那你负责什么呢?”陈平回答:“宰相的职责,对上辅佐天子;对下使万物各得其所;对外安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使百姓归附。”据此可知,汉代( )
A.官员人数众多 B.实行内外朝制度
C.君相矛盾尖锐 D.政府分工专业化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于案件与钱谷问题……应该问廷尉和治粟内史”“宰相的职责,对上辅佐天子;对下使万物各得其所;对外安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使百姓归附”等信息分析可知: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对官员职责进行了细化,促使政府分工专业化,D正确;
A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官员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能说明官员人数众多;
BC错误,材料无关内外朝制度和君相矛盾;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代继承秦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5.(2022高二下·舟山期末)据汉简可知,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牒“过所”:当乡啬夫审查无异后,具“请过所牒”呈报郡县;郡县受理核实拟“过所文”,郡太守、县令丞签发钤印“正过所”,发给行人随身携带,另存“副过所”以备查。据此可知汉朝( )
A.乡啬夫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B.乡啬夫与郡守、县令丞相互牵制
C.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
D.郡县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乡啬夫审查无异”等等,可以看出基层管理流程分工明确,C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乡啬夫的职责,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权力的制约,排除B项;
郡县不是基层组织,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汉初曾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6.(2022高二下·山西月考)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 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 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农牧界线明显北移,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加强了对北方黄河流域的控制,说明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B项正确;
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是条件,非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
农牧界线明显北移说明的是北方气候条件转好,非恶化,排除C;
“文化融合趋势”是农牧业区交流、交融的结果,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的边疆政策,根据图示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农牧界线明显北移的信息及所学汉武帝的边疆政策分析作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2022高二下·抚顺月考)西汉初年,匈奴人民经常用马匹和毛皮向汉族人民换取所需要的手工品和农产品。汉族的缯、絮等日用品深受匈奴人民喜爱,匈奴的良马和毛皮为汉族人们所珍视;部分商贾从西南夷运出笮(地名)马、牦牛和奴隶,再将巴蜀的铁器和其他商品,如枸酱等运人西南夷。这反映出西汉初期( )
A.边境贸易较为频繁 B.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C.民族关系和谐融洽 D.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西汉初年,匈奴人民经常用马匹和毛皮向汉族人民换取所需要的手工品和农产品”、“部分商贾从西南夷运出笮(地名)马、牦牛和奴隶,再将巴蜀的铁器和其他商品,如枸酱等运人西南夷”可以看出西汉初年,西汉与匈奴、西南夷的边境贸易比较频繁,A项正确;
汉武帝之后,丝绸之路才开通,而且材料没有体现汉朝与西域国家的贸易往来,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西汉初期民族关系和谐融洽,C项错误;
西汉初期,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非重商政策,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商业发展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西汉初年,匈奴人民经常用马匹和毛皮向汉族人民换取所需要的手工品和农产品”、“部分商贾从西南夷运出笮(地名)马、牦牛和奴隶,再将巴蜀的铁器和其他商品,如枸酱等运人西南夷”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谶纬(chenwei神学预言)在西汉末年勃兴,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产物,谶纬在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就是受到李通“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的图谶的鼓动。在继位前,刘秀编造赤伏符云:“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上述材料表明( )
A.儒学巩固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B.儒学神学化的特点日益突显
C.新儒学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D.谶纬神学使儒学发展为儒教
【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天人感应”“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可得出,帝王把神学融合进儒学之中,来宣扬自己的统治,反映出儒学神学化的特点日益突显,B项正确;
儒学未能巩固东汉统治,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不是新儒学的作用,排除C项;
儒学没有发展为儒教,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孔子开创儒学,至汉武帝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
9.(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汉武帝崩后,昭帝继位时年幼,整个朝廷呈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权力真空。然而外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以主要辅政大臣的身份填补了这一漏洞,“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在昭帝朝13年中权倾朝野,“所谓朝臣,大都是他的党羽。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开始出现外戚专权 B.大司马大将军成为权力中心
C.汉代专制皇权加强 D.改变了秦朝以来的政权结构
【答案】C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外戚霍光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C项正确;
所给材料不能说明外戚专权现象开始出,排除A项;
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权力中心是皇帝,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汉朝仍然沿用秦朝的政权结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汉初曾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10.(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 )
A.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
B.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
C.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
D.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解析】【分析】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打击,因此这一阶段政治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波峰与波谷,魏晋时期玄学开始流行,受到当时土人的追捧,因此这一阶段精神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世与玄思,D正确;
倾覆与再建与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的特点不符,故A错误;
鼎盛与革新反映了宋明理学的特点,故B错误;
创新与再造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文明的特点不符,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崇尚自然和张扬个性的玄学在士族阶层也非常流行, 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包容和开放的社会心态。
11.(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初“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但是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冶铁活动已经绝迹。这是由于西汉( )
A.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以义利观教化于百姓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汉初鲁人曹邴氏因冶铁致富,在社会上影响巨大,到西汉中期私营冶铁绝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与汉王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有关,这一政策抑制私营冶铁的发展,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B项正确;
重农抑商是古代封建王朝一直采取的政策,排除A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加强思想控制得措施,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百姓进行义利观的教化,而且用义利观教化百姓与私营冶铁业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盐铁官营政策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盐铁官营政策打击了豪强和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增强了国家力量,巩固了政权。
12.(2022高二下·密山期中)如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
记载 出处
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 《汉书 儒林传》
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汉书 成帝纪》
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 《汉官六种》
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 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
C.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 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提升儒学地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以教授儒学。材料中的《汉书·儒林传》、《汉书·成帝纪》和《汉官六种》均记载了汉代“博士”通晓儒家经典,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采用黄老无为思想治国,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由此可知,“治国思想多元化”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挑战,汉代儒学并未受到挑战,B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未涉及文学艺术大发展,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 “(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3.(2022高二下·汕头期中)国学大师钱穆认为:秦灭六国,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而秦亡为其最后之一幕。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西汉“封建”思想的复活( )
A.属于“汉承秦制”产物 B.与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有关
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削弱了察举选官的客观性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中的西汉“封建”思想的复活指的是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度,这一制度执行的结果是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了中央集权,后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因此C正确;
A错误,郡国并行制是对秦朝郡县制的发展;
BD错误,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了察举选官制度,而郡国并行制是汉高祖时期开始实行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度,造成了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了中央集权,后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14.(2022高二下·吉林月考)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气候条件变化
C.西北少数民族崛起 D.南方经济发达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汉武帝时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大规模移民实边;西汉末年起,随着西北少数民族崛起,阻挡了移民方向,移民方向转向东南,故选C项;
汉代政治中心还在北方,没有发生转移,排除A项;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急剧变化,出现五胡内迁现象,与材料“西汉末年”不符,排除B项;
此时南方尚未开发,“发达”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后期少数民族的崛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5.(2022高二下·吉林月考)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亡都是上天意志的表现。董仲舒的目的是( )
A.阐明“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B.使儒学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
C.论证三纲五常是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
D.加强君权的同时也抑制暴政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董仲舒将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一方面强化了王权的神圣性,另一方面也用“上天”对王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D项正确;
董仲舒的目的最终是为专制王权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阐明“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不是为了使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更不是为了论证三纲五常,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董仲舒的思想分析。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022高二下·华州期中)下图为战国时期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北方农牧区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表明( )
A.黄河流域水患基本解除 B.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已经成熟 D.北方生态环境面临破坏的风险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汉武帝时期我国北方农牧区分界线明显北移,而当时北方的生态环境不适合农耕,具有被破坏的风险,D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农牧区的分界线北移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B项;
农牧区分界线北移意味着边患基本解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我国北方农牧区分界线明显北移结合我过经济特征及北方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7.(2022高二下·华州期中)下表是汉代南北方有代表性的州的相关情况统计。由此可知( )
地区 占全国面积的比例(%) 县级城市数(个) 户数(万)
荆州(今湖北、湖南等地) 10.82 79 399
青州(今山东部分地区) 1.31 120 299
徐州(今江苏长江以北等) 2.25 138 279
扬州(今江西、浙江等) 11.31 61 433
司州(今河北、河南等) 3.98 132 307
A.政区设置取决于商业状况 B.南北经济发展差异较明显
C.政府强化对南方地区控制 D.荆扬地区的经济优势较强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汉代青州、徐州、司州等北方部分州面积小于南方,但是城市数量、人口密度高于南方的荆州、扬州,这凸显北强南弱的经济格局,说明南北经济发展差异较明显,B项正确;
政区划分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仅仅与商业有关,“取决于"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政府强化对南方地区控制",排除C项;
表格信息反映了北强南弱的经济格局,“荆扬地区的经济优势较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解答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2022高二下·盐亭月考)汉代察举中的明经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即通晓经学。西汉时,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如孔安国、贡禹等均以明经举为博士,韦贤、韦玄成父子以明经人仁先后官至丞相。这说明,汉代( )
A.提倡经世致用成为时代主流 B.察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
C.儒学对人才选拔的影响显著 D.思想活跃有助于官员选拔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而明经科是汉代察举制中最重要的特科之一,有不少人以明经而成为高官,这体现了儒学对汉代人才选拔的重要影响,C项正确;
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但材料没有体现经世致用成为时代主流,排除A项;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而察举制以道德为选拔标准,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并不活跃,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根据材料“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及所学知识分析作答。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19.(2022高二下·衡水期中)西汉初年朝廷实行郡国并行制,在王朝的西半部设立郡县,由朝廷任命郡县长官,“奉汉法以治”;而在王朝的东半部分封诸侯王,允许各王国在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这些举措( )
A.体现出汉承秦制的突出特征 B.说明治国理政注重因地制宜
C.推动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理模式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西汉初年在原秦朝严密统治的西部实行郡县制,在秦朝势力薄弱的东部分封诸侯王并允许各王国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这种方式尊重了地区差异,说明治国理政注重因地制宜,故B项正确。
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题干“在王朝的西半部设立郡县,由朝廷任命郡县长官……半部分封诸侯王,允许各王国在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及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及意义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20.(2022高二下·舒城月考)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墓葬的3世纪壁画,描绘了耕地、播种、耙地的劳动情景。据此可知当时( )
A.牛耕技术在全国普及 B.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壁画描绘了耕地、播种、耙地的劳动情景,且都使用到牛耕,因此可以看出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
单凭一幅壁画不能得出“全国普及”的结论,故A项错误;
材料只体现耕种的劳动情景,未能体现家庭生产模式,故C项错误;
曲辕犁在唐代长江下游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铁犁牛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小农经济的诞生。
21.(2022高二下·绍兴期末)依汉律,夫死未葬即改嫁者,罪当“弃市”。时有一女,夫死未葬而遵父母之命改嫁,董仲舒援引《春秋》“听从为顺”的原则,裁定该女“不与坐罪”,这成为“春秋决狱”的典例之一。“春秋决狱”的影响是( )
A.破坏司法公正,造成伦理冲突 B.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道路
C.引经决狱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D.礼法合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A、没有破坏司法,且司法时引入儒家伦理,成为典例,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司法审判是,引用“听从为顺”判处无罪,体现了利用儒家伦理观念规范社会秩序,以礼入法,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道路,故B项正确;
C、巩固专制统治说法错误,应该是规范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故C项错误;
D、加强了中央集权说法错误,应该是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新儒学,从引儒入法,加强封建统治认识儒家思想对国家的影响,学生需要辨析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22.(2022高一下·昆明期末)战国时期,“黄帝”一词出现在文献中。起先,黄帝只代表统治一个部族或一世代的帝王。战国末期至西汉,在众多知识精英的努力下,黄帝成为五帝三代以及诸夏各族的共同祖先。这一变化说明( )
A.列国纷争阻碍华夏认同 B.百家争鸣制约文化一统
C.经济发展推动各国变法 D.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记忆
【答案】D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A、列国纷争不符合材料的战国末期至西汉的时间史实,这个时间是大一统王朝建立巩固时期,故A项错误;
B、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当时思想文化繁荣,且材料主要问的是战国末期至西汉的情况,故B项错误;
C、各国变法是战国时期,但材料问的是战国末至西汉的情况,故C项错误;
D、战国时,黄帝只代表统治一个部落或一世代的帝王,但战国末至西汉,成为共同祖先,这一变化是因为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并立,但战国末至西汉,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巩固,政治大一统的需要,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也逐渐了统一,有了共同的认识,也就是时代的变迁影响了历史记忆,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考查学生透过事物发展的变化发现本质规律。学生要注意材料的时间变化,背后的因果要从后一段时间去寻找因果,排除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事件。
23.(2022高二下·密山期中)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如表是汉代不同时期的部分汉赋介绍。表中信息反映了( )
时期 作者 作品 主要内容
西汉初年 枚乘 《七发》 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倡导省俭
西汉中期 司马相如 《天子游猎赋》 描述了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在赋的末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
西汉末年 扬雄 《逐贫赋》 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
东汉末年 张衡 《二京赋》 强烈真切地指责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
A.批奢折射出汉代的繁盛 B.倡俭是汉代主流治国思想
C.汉赋受到佛道思想影响 D.时代风貌影响了汉赋创作
【答案】D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赋在两汉以及汉代初期和汉武帝时期描述的内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内容是对时代的反映,因此汉赋创作受到时代的影响,D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批奢折射出汉代的繁盛”与题干中汉初和东汉末年的内容不符,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倡俭是汉代主流治国思想”与汉武帝时期的内容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中国,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赋,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倡导省俭”、“描述了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在赋的末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强烈真切地指责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及汉赋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24.(2022高二下·博罗期中)下图为 1983 年出土于宁夏固原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的鎏金银胡瓶,这是波斯 萨珊王朝的产品,瓶身有三组人物图像,表现的是希腊神话故事“金苹果之争”。下列说 法最准确的是( )
A.这是研究希腊历史的一手史料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C.萨珊王朝手工业技术举世闻名 D.希腊神话故事随丝绸之路流传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精神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宁夏”出土了波斯风格的鎏金银胡瓶,说明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外文化交流,因此B正确;
A错误,鎏金银胡瓶是波斯王朝的产品,因此不能作为研究希腊文化的一手史料;
C错误,材料只能看出中国和波斯存在经济文化交流。但是不能看出波斯的手工技术举世闻名;
D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波斯的手工业产品传入中国,而不是希腊神话故事;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丝绸之路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了东西方的联系,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文帝即位之际问题很多,如臣重君轻、匈奴侵边、诸侯王坐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汉文帝采取了柔缓、德孝和刑威思想治理国家。在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后,他鼓励老百姓勤劳耕作,采取了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和宽简行政、平狱缓刑的措施,凡事尽量做到温和、宽厚,以柔缓思想治国。同时,他不仅要求人们在言行方面服从统治,而且要在内心顺服。于是,他增强人们的德孝意识,让人们对“德”与“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了适应统治需要,汉文帝用武力维持了较好的社会秩序,实现了国家安定,有效保障了其治国政策的顺利推行。三种思想和实践相互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汉文帝的治国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汉文帝仁君形象和西汉文景盛世形成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世霞《汉文帝治国思想及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汉文帝的治国思想特点与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治国思想的历史影响。
【答案】(1)特点:柔缓、德孝和刑威等思想相结合治国(黄老思想、法家思想与属家思想相结合)。形成原因:文帝即位时的政治形势复杂,内外问题很多;汉初经济尚未恢复,只能采取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
(2)影响: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塑造了汉文帝“仁君”形象,促进了文景之治形成;为汉代儒学地位形成和古代多种思想治国提供了借鉴。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汉文帝采取了柔缓、德孝和刑威思想治理国家”可知,柔缓、德孝和刑威等思想相结合治国。形成原因:依据材料“文帝即位之际问题很多,如臣重君轻、匈奴侵边、诸侯王坐大等”可知,文帝即位时的政治形势复杂,内外问题很多;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经济尚未恢复,只能采取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
(2)影响:依据材料“汉文帝用武力维持了较好的社会秩序,实现了国家安定,有效保障了其治国政策的顺利推行”并结合所学可知,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依据“是汉文帝仁君形象和西汉文景盛世形成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可知,塑造了汉文帝“仁君”形象,促进了文景之治形成;依据“他增强人们的德孝意识”、“三种思想和实践相互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汉代儒学地位形成和古代多种思想治国提供了借鉴。
【点评】本题考查汉文帝的治国思想。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汉文帝的治国思想主张及其背景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汉文帝治国思想的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的能力。
26.(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民本”二宇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热。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貴君轻;《苟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我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
——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材料二:儒家民本思想在理论上最致命的一条是以“治权在君”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以“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制度原理,从来没有明确提出过“治权在民”的思想。用今人的尺度衡量,这种坚守等级法则的“以民为本”,即使原原本本地得到落实,也不成其为名副其实的“以民为本”。儒家民本思想所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属于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专制政体”范畴,其根本特征是将最高权力归属于一位大公无私的王者,这种理想化的王者在人世间无处寻觅。儒家民本思想以规范性思维作为其显著特征,并以调整政治关系为其主要功能,而各种规范性,限定性、制约性的因素通常会与当权者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当权者背离民本思想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公认的政治准则,在发生政治危机时,这类现象尤为显著。那些欲保帝位的人总是以“敬天畏民,与民更始”为修饰,那些谋夺帝位的人总是以“顺天应人,吊民伐罪”为口实,那些夺得帝位的人总是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标榜。
——摘编自张分田《关于儒家民本思想历史价值的三个基本判断》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不能得到全面实现的原因。
【答案】(1)内涵: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
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评价: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
局限性:民本思想为专制统治服务,“君本民末”为实,民贵君轻为虚。
(2)原因:存在着根本性的理论缺陷,即以“治权在君”“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和制度原理;本质上是一种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政治理论;儒家的民本思想政治模式过于依赖当权者的道德素质,不能切实保证其约束、监督和制衡最高权力的有效性;民本思想或准则常沦为个人或团体谋私利的工具。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两汉的史学与文学;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信息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分析可得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评价:结合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相关所学内容首先要看到它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即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人民的利益,缓和了阶级矛盾,同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然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从以上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 根据材料二“最致命的一条是以‘治权在君’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以‘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制度原理,从来没有明确提出过‘治权在民’的思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在着根本性的理论缺陷,即以“治权在君”“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和制度原理;根据材料二“儒家民本思想所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属于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专制政体’范畴”和所学知识得出本质上是一种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政治理论;根据材料二“儒家民本思想以规范性思维作为其显著特征,并以调整政治关系为其主要功能,而各种规范性,限定性、制约性的因素通常会与当权者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当权者背离民本思想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和所学知识得出儒家的民本思想政治模式过于依赖当权者的道德素质,不能切实保证其约束、监督和制衡最高权力的有效性;根据材料二“欲保帝位的人总是以‘敬天畏民,与民更始’为修饰”“谋夺帝位的人总是以‘顺天应人,吊民伐罪’为口实”“夺得帝位的人总是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标榜”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本思想或准则常沦为个人或团体谋私利的工具。
【点评】第一问考查儒家思想,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孔子开创儒学,至汉武帝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第二问考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不能得到全面实现的原因是 存在着根本性的理论缺陷,即以“治权在君”“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和制度原理;本质上是一种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政治理论。
三、论述题
27.(2022高二下·华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当战国时代,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角度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例一:
答案观点:战国到秦汉的变迁推动了治国理念的演变。
评述:战国时期,诸侯并立,战乱频繁。法家强调集权专制,主张奖励耕战,适应了各国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在秦国受到重视,推动了秦国的强大。秦朝建立后,法家思想成为巩固集权统一的主要思想武器。西汉初年,社会凋敝,急需恢复国力。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执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日益强盛,但也伴随着王国和匈奴威胁的加剧,专制集权统治面临挑战。董仲舒适应时代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新儒学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教育、选官的思想基础,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综上可知,学者对战国到秦汉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演变影响因素的认识,体现了唯物史
观,具有合理性。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确定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等信息可知,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是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影响的,说明战国到秦汉的变迁推动了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结合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进行论证,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或者从其他角度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兴起发展成为主流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来综合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还要搞清楚秦汉时节社会变化的特点和要求,最后要搞清楚儒家思想演变的历程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极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