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冲刺重高”讲义(一):科学观察【word,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冲刺重高”讲义(一):科学观察【word,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8-31 20:4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用心观察
1、科学发现往往源于用心的观察与研究。只有具备有准备的头脑,科学发现才有可能降临。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 ntgen)偶尔发现放在阴极射线管附近用黑纸包裹得很严实的照相底片发生了严重的感光现象,于是想到可能有种神秘的光穿过了黑纸。当时伦琴要求他的妻子用手捂住照相底片。当显影后,夫妻俩在底片上看见了手指骨头和结婚戒指的影象。 通过进一步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了伦琴射线(X 射线)。
2、观察往往要借助于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人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判断具有局限性----错觉
3、更多情况下,科学观察是经过精密计划或研究后进行的。
二、拓展观察力
感官观察的范围有很多局限,科学仪器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观察力。
(1)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
直接观察是指我们直接用眼睛等感觉器官去观察;间接观察是指我们借助仪器和工具进行观察。
(2)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的区别
定量观察一般是具体到测量数值,用数据对观察的对象进行描述,比较精确;
定性观察仅仅涉及性质,用文字对观察的对象进行描述。
观察可分三步进行,即一看、二找、三定。一看,就是首先要学会看现象。二找,就是在反复观察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找规律,也就是找观察到的现象的共同点,这是观察物理现象的结果。三定,就是确定条件。因为任何规律的成立都是有条件的,所以在总结规律时,一定要考虑它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三、观察结果的记录与整理
任何一个观察活动,都要及时记录与整理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
1、记录要求:客观、有效、规范
2、记录内容:现象、数据
3、记录方法: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图形记录
例1、下列观察仪器的选择与观测范围相匹配的是( )
A.天文望远镜适于观察甲区间的物体 B.光学显微镜适于观察乙区间的物
C.电子显微镜适于观察丙区间的物体 D.放大镜适于观察丁区间的物体
例2、小明做了如下实验来研究温度、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编号 环境条件
1 室温(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2 室温(20℃),黑暗中,适量浇水
3 低温(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4 低温(0℃),黑暗中,适量浇水
5 室温(20℃),光照充足,不浇水
A. 比较1号和3号可研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B. 比较1号和2号可研究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C. 比较1号和5号可研究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D. 比较2号和5号可研究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例3、在科学研究中,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有许多方法,如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图形记录等,下列观察结果的记录比较适合采用表格记录的是( )
A.课堂上观察小组内同学的指纹图案 B.观察小鸡在个月内每天的体重情况
C.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 D.参观实验室时,观察室内消防器材放置的位置
例4、下列属于直接观察的有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间接观察的有________,属于定性观察的有________,属于定量观察的有________。
①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的流动 ②老师清点教室里穿校服的人数
③妈妈用手摸小华的额头,了解小华是否退烧 ④用体温计测得小华的体温是39℃
例5、降落伞是让人或物体从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的-种工具,广泛用于应急救生、空投物资等。某STEM项目学习小组同学对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了兴趣,并开展了以下探究。
[实验器材]①纱布、棉布、防水布:②小沙包若干;③剪刀、刻度尺、透明胶带、绳子、天平、秒表。
[提出问题]________
[建立假设]
假设一: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可能与伞面材料有关;
假设二: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可能与伞面面积有关;
假设三: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可能与伞和重物的总质量有关。
[收集证据]如图,将沙包挂在降落伞上,并使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下表是所有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伞面材料 伞面面积(cm2) 伞和重物的总质量(g) 降落时间(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
1 纱布 1200 100 8.6 8.5 8.7 8.6
2 棉布 1200 100 9.3 9.5 9.4 9.4
3 防水布 1200 130 10.7 10.8 10.9 10.8
4 防水布 1500 130 13.1 13.4 13.4 13.3
[得出结论]
⑴分析比较________(填组别)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的结论是:在伞面材料相同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伞面面积有关。
⑵分析比较1、2组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
1.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从澡盆里水往外溢现象出发,发现了浮力定律。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 )
A.调查 B.观察 C.实验 D.阅读
2.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观察的是( )
A. 上网搜索资料 B. 用望远镜看星空C. 去图书馆查阅书刊D. 进行人口普查
3.下列有关科学观察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多次观察和记录水沸腾前后的现象,目的是便于总结出水在沸腾前后表现出的规律
B.木工为了判断一根木条的边沿是否为直线,可以借助直尺进行判断,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C.科学观察可以在经过精密计算后进行,如2021年5月26日11:19我们有机会观察月全食
D.为了更加便于观察手指的指纹,可以将放大镜适当靠近指纹,使指纹被放大得更大些
4.做“观察蚯蚓的外形实验”时,为更仔细地观察它,你可以借助以下哪种工具 ( )
A. B. C. D.
5.小虎在寻找蜗牛时,记录了不同环境下发现蜗牛的数量(如表所示)。据此,你可推测最适宜蜗牛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环境 蜗牛数量(只)
水泥路上 0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21
水槽边的石头下 11
干草地中 2
A. 阳光充足 B. 阴暗潮湿 C. 空气新鲜 D. 高温干燥
时间 蚂蚁数目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7:00 8 1 9
9:00 27 4 26
11:00 98 17 110
13:00 101 21 118
15:00 104 27 107
17:00 66 15 60
19:00 4 2 7
6.小明对学校一窝蚂蚁做了三天的观察,记录了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每次观察5分钟,其结果如表所示。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第二天觅食活动旺盛
上午7∶00前蚂蚁不活动
C. 11∶00~15∶00蚂蚁活动频繁
D. 蚂蚁上午的活动比下午的频繁
7.下列研究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
A.用鼻子闻气体的气味 B.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C.用B超诊断病人的病情 D.用哈勃望远镜观察太空
8.意大利科学家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 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 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9.下列观察:①用体温计测量体温;②用手摸病人的额头,判断发热程度;③用眼观看叶片的形状和构造;④用耳朵辨别是哪种乐器发音;⑤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系;⑥用红外线测温仪快速测量旅客的体温;⑦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⑧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属于间接观察的是 。(均填序号)
10.据报道,高空坠物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某兴趣小组对物体从高空落到地面的破坏力进行研究,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将相同的鸡蛋从不同楼层静止释放,砸中铺在草坪上的二层玻璃,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序号 物品 楼层数 实验现象
1 一个鸡蛋 10楼 一层玻璃破碎
2 一个鸡蛋 15楼 第一层玻璃破碎,第二层玻璃裂痕
3 一个鸡蛋 20楼 二层玻璃全碎
实验二:将150克西红柿,300克土豆,500克瓶装矿泉水分别从8楼静止释放,观察到的现象与实验一中三次实验现象相同。
(1)实验中,物品从高空坠落的破坏力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
(2)实验一想验证的假设是________。
(3)小明通过实验二得出结论:高度相同时,高空抛物的质量越大破坏力越大。你认为小明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____。
1.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关于下列实验中的观察实例,正确的是( )
A.用手摸感冒同学的额头,判断同学的发热程度属于定量观察
B.用量筒测量石块的体积属于定性观察
C.在生物实验中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属于直接观察
D.用眼睛观察叶片的形状和构造属于直接观察
2.当一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宣称他在某领域获得一项重要发现时,判断这项发现是否可信的最好理由是( )
A.该领域其他专家的意见 B.能否重复实验并得出相同结果
C.该科学家是否权威 D.实验报告撰写的详细程度
3.意大利科学家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 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 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4.小明做了如下实验来研究温度、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编号 环境条件
1 室温(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2 室温(20℃),黑暗中,适量浇水
3 低温(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4 低温(0℃),黑暗中,适量浇水
5 室温(20℃),光照充足,不浇水
A. 比较1号和3号可研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B. 比较1号和2号可研究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C. 比较1号和5号可研究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D. 比较2号和5号可研究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5.花生在果实发育时,子房柄不断伸张,把子房推进土壤里发育成果实。为了证明落花生发育需要怎样的土壤条件,有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其中正确的是( )
子房所处的环境 土壤遮盖,不接受光照 黑布遮盖,不接受光照 暴露空气,接受光照
子房发育情况 发育成果实 发育成果实 子房不发育
A. 花生果实发育需要光照条件 B. 花生果实发育需要黑暗条件
C. 花生果实发育需要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D. 花生果实发育需要土壤的缺氧条件
6.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现象:A.夏天雨后美丽的彩虹;B.火山爆发;C.海岛附近看到美丽的“海市蜃楼”;D.含羞草开花;E.伊拉克战争;F.“神舟六号”上天。其中属于自然现象的有 。同时我们对各种现象的观察也有着不同的方法:①用显微镜观察细菌;②用手摸病人的额头,判断发热程度;③用眼观看叶片的形状和构造;④用耳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⑤用天文望远镜探测星系;⑥用红外线测温仪快速测量旅客的体温。其中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
7.警察常常利用罪犯遗留下来的脚印来得出罪犯所穿鞋的尺码,从而计算出罪犯的身高。小明对此非常感兴趣,进行了如下探究:①小明分别测量了家中几位亲属的身高以及他们的脚长并记录;②比较两者之间的数据。
测量对象 身高(cm) 脚长(cm)
我 169 25
表弟 168 25
爸爸 170 26
妈妈 158 23
表妹 135 21.5
(1)从上述的表格中,你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什么?________。
(2)小明的同学对此实验结果有所质疑,你认为本实验中不严密的地方有哪些?(至少写出2点)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例1、【答案】B
【解析】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的重要工具, 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成像,以供人们提取微细结构信息的光学仪器。 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应用是建立在光学显微镜的基础之上的,电子显微镜比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更大,根据这些仪器的特点对照下列选项解题即可。
A、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的重要工具适于观察甲区间的物体,因此不适合观察病毒,A不符合题意;
B、能够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衣藻,B符合题意;
C、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很大,但是蜗牛和鲜花是用肉眼就能看清的物体,因此不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C不符合题意;
D、放大镜不适于观察月亮等天体,D不符合题意。
例2、【答案】 D
【解析】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 A、1号和3号的变量是温度,所以可以研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说法不符合题意。
B、1号和2号的变量是光照, 所以可研究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说法不符合题意。
C、1号和5号的变量是是否浇水,所以可研究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说法不符合题意。
D、2号和5 有光照和是否浇水2个变量,所以不能研究 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例3、【答案】B
【解析】A.不同的人指纹图案不同,而且不容易画下来,因此课堂上观察小组内同学的指纹图案,观察结果的记录适于拍照描述,故A不合题意;
B.观察小鸡在一个月内每天的体重情况,要同时记录日期和体重数据,因此观察结果的记录适于表格描述,故B符合题意;
C.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用语言很难描述清楚,因此观察结果的记录适于图形描述,故C不合题意;
D.参观实验室时,观察室内消防器材放置的位置,观察结果的记录适于文字描述,故D不合题意。
例4、【答案】②③;①④;①③;②④
【解析】直接观察就是利用感官不借助仪器进行的观察。间接观察就是指借助仪器进行的观察。定性观察就是指不需要测量数据的观察,定量观察就是指需要有具体数据的观察。
①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的流动。属于间接观察,定性观察;
②老师清点教室里穿校服的人数。属于直接观察,定量观察;
③妈妈用手摸小华的额头,了解小华是否退烧。属于直接观察,定性观察;
④用体温计测得小华的体温是39℃,属于间接观察,定量观察。
属于直接观察的有②③,属于间接观察的有①④,属于定性观察的有①③,属于定量观察的有②④。
例5、【答案】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3、4;在伞面面积相同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伞面材料有关
【解析】【提出问题】根据下面的【建立假设】确定要探究的问题。
【得出结论】(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比实验;
(2)比较实验1、2中哪些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实验结论。
【解答】【提出问题】在三个假设中,分别假设的是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伞面材料、面积和总质量有关系,因此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结论】
(1)探究降落伞下降快慢与伞面面积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材料、总质量相等,而改变伞面面积,故选3、4;
(2)实验1、2中,伞面面积和总质量相同而伞面材料不同,因此得到结论:在伞面面积和总质量相同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伞面材料有关。
1.【答案】B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与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一个问题,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测量、思考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阿基米德从澡盆里水往外溢现象出发 ,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计算,发现了浮力定律,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观察。
2.【答案】 B
【解析】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解答】A、上网搜索资料属于资料分析法,A不符合题意;
B、用望远镜看星空属于观察法,B符合题意;
C、去图书馆查阅书刊属于资料分析法,C不符合题意;
D、进行人口普查属于调查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答案】D
【解析】科学观察和操作是科学探究重要的步骤,应当仔细观察,正确操作步骤,有助于科学探究的进程。
A、多次观察和记录水沸腾前后的现象,目的是便于总结出水在沸腾前后表现出的规律,A不符合题意;
B、木工为了判断一根木条的边沿是否为直线,可以借助直尺进行判断,提高判断的准确性,B不符合题意;
C、2021年5月26日11:19我们有机会观察月全食,这是科学观察经过精密计算后能进行,C不符合题意;
D、为了更加便于观察手指的指纹,应增大放大镜与被观察物体的距离,因此应当将放大镜适当远离指纹,D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1、显微镜适合观察微小的物体,如细胞;
2、放大镜可将物体进行适当放大,可观察一些较小的物体;
3、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4、天平是用来称量质量的工具。
【解答】蚯蚓是环节动物,个体一般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可利用放大镜对其进行观察,B选项正确,A、C、D错误。
5.【答案】 B
【解析】根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解:根据图表数据可知,“水槽边的石头下”、“种花的湿花盆底下”蜗牛数量多,而“水泥路上”上没有,“干草地中”只有2只;据此推知,最适宜蜗牛生存的环境条件是阴暗潮湿;
故答案为:B。
6.【答案】 C
【解析】观察中得到的数据经分析整理后可以得出结论,此题观察蚂蚁离开蚁窝的数目用表格进行了记录,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到结论。表格数据分行和列,可以通过比较行数据或比较列数据得出结论。
【解答】
A、第二天觅食活动旺盛,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第二天蚂蚁离窝的数目较少,所以觅食活动旺盛是不正确的,A错误;
B、上午7∶00前蚂蚁不活动,表格数据没有上午7:00前的蚂蚁离窝的数据,但并不能表示7:00前蚂蚁就不活动,B错误;
C、11∶00~15∶00蚂蚁活动频繁,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11:00~15:00这段时间蚂蚁离窝的数目比其他时段高出好多倍,可以认为此段时间蚂蚁活动频繁,C正确;
D、蚂蚁上午的活动比下午的频繁,数据反映出的应该是下午活动比上午要频繁,D错误。
故选C
7.【答案】A
【解析】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
A、用鼻子闻气体的气味,没有借助任何工具,属于直接观察;故A正确;
B、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属于间接观察;故B错误;
C、用B超诊断病人的病情,借助超声波进行观察,属于间接观察;故C错误;
D、用哈勃望远镜观察太空,借助哈勃望远镜观察遥远的星系,属于间接观察;故D错误;
8.【答案】D
【解析】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时,利用设罝对照实验的方法,通过变量的控制得出变量对研究问题的影响。所以由意大利科学家对蝙蝠进行了三次实验,通过三次实验间的比较可以确定实验研究的问题。
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由三次实验可以研究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A选项是该实验研究的问题,A不符合题意;
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实验可以研究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B选项是该实验研究的问题,B不符合题意;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通过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可以研究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C选项是该实验研究的问题,C不符合题意;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三次实验中控制的变量不是来研究铃铛是怎祥发声的,D选项不是该实验研究的问题,D符合题意。
9.【答案】 ②③④;①⑤⑥⑦⑧
【解析】不借助任何工具,用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这种方法叫直接观察;借助人类制造的工具进行感知,这种方法叫间接观察。
【解答】①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借助工具,为间接观察;
②用手摸病人的额头,判断发热程度,没有借助工具,为直接观察;
③用眼观看叶片的形状和构造,没有借助工具,为直接观察;
④用耳朵辨别是哪种乐器发音,没有借助工具,为直接观察;
⑤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系,借助工具,为间接观察;
⑥用红外线测温仪快速测量旅客的体温,借助工具,为间接观察;
⑦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借助工具,为间接观察;
⑧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借助工具,为间接观察。
则属于直接观察的是②③④;属于间接观察的是①⑤⑥⑦⑧。
10.【答案】(1)玻璃破碎的程度
(2)高空坠物的破坏力与楼层高度有关
(3)不合理,因为物体的种类没有控制相同
【解析】(1)被撞击后的玻璃破碎的程度越大,说明物品的破坏力越大;被撞击后的玻璃破碎的程度越小,说明物品的破坏力越小。
(2)根据表格分析实验一中的变量即可;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高空抛物的破坏力与物体的质量和种类都有关系,探究破坏力与质量的关系时,必须控制物体的种类相同。
【解答】(1)实验中,物品从高空坠落的破坏力是通过玻璃破碎的程度来反映。
(2)实验一中,物体的种类和质量相同,但是高度不同,因此想验证的假设是:高空坠物的破坏力与楼层高度有关。
(3)我认为小明这样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理由:物体的种类没有控制相同。
1.【答案】D
【解析】观察是一个科研名词,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
A、用手摸感冒同学的额头,判断同学的发热程度属于定性观察;故A错误;
B、用量筒测量石块的体积属于定量观察;故B错误;
C、在生物实验中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属于间接观察;故C错误;
D、用眼睛观察叶片的形状和构造,没有使用任何工具,属于直接观察;故D正确;
2.【答案】B
【解析】科学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提出的假设一般都要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些由实验得到的理论可在实验室用实验重复验证。
A:该领域其他专家的意见,专家是某方面有专长的,对于新发现的事物,专家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A错误;
B:能否重复实验并得出相同结果,实验是科学的基础,能被实验证明正确的也是可信的,B正确;
C:该科学家是否权威,判断发现是否可信不能由任何权威来决定,C错误;
D:实验报告撰写的详细程度,实验报告是否详细与是否可信不成比例,D错误。
3.【答案】D
【解析】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时,利用设罝对照实验的方法,通过变量的控制得出变量对研究问题的影响。所以由意大利科学家对蝙蝠进行了三次实验,通过三次实验间的比较可以确定实验研究的问题。
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由三次实验可以研究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A选项是该实验研究的问题,A不符合题意;
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实验可以研究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B选项是该实验研究的问题,B不符合题意;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通过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可以研究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C选项是该实验研究的问题,C不符合题意;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三次实验中控制的变量不是来研究铃铛是怎祥发声的,D选项不是该实验研究的问题,D符合题意。
4.【答案】 D
【解析】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 A、1号和3号的变量是温度,所以可以研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说法不符合题意。
B、1号和2号的变量是光照, 所以可研究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说法不符合题意。
C、1号和5号的变量是是否浇水,所以可研究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说法不符合题意。
D、2号和5 有光照和是否浇水2个变量,所以不能研究 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 B
【解析】(1)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3)题中土壤遮盖,不接受光照与黑布遮盖,不接受光照,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土壤,表明花生果实发育与土壤无关;黑布遮盖,不接受光照与暴露空气,接受光照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表明花生果实发育需要黑暗条件。
【解答】A、 落花生在暴露空气,接受光照的条件下子房不发育,说明花生果实发育需要黑暗条件而不是光照条件,说法错误。
B、花生果实发育需要黑暗条件,说法正确
C、花生果实发育与土壤无关而不是需要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说法错误。
D、花生果实发育与土壤无关而不是需要土壤的缺氧条件,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6.【答案】 ABCD;②③④
【解析】(1)天然存在的现象叫自然现象,人工制造的现象叫人造现象;
(2)不借助任何工具,直接用眼睛、鼻子、耳朵或感觉得到的信息,就是直接观察。
【解答】(1)A.夏天雨后美丽的彩虹,是天然形成的,属于自然现象;
B.火山爆发,是天然形成的,属于自然现象;
C.海岛附近看到美丽的“海市蜃楼”,是天然形成的,属于自然现象;
D.含羞草开花,是天然存在的,属于自然现象;
E.伊拉克战争,是人为制造的,属于人造现象;
F.“神舟六号”上天,是人物制造的,属于人造现象。
属于自然现象的是ABCD。
(2)①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借助了工具,不是直接观察;
②用手摸病人的额头,判断发热程度,没有借助工具,属于直接观察;
③用眼观看叶片的形状和构造,没有借助工具,属于直接观察;
④用耳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没有借助工具,属于直接观察;
⑤用天文望远镜探测星系,借助了工具,不是直接观察;
⑥用红外线测温仪快速测量旅客的体温,借助了工具,不是直接观察。
则属于直接观察的是②③④。
7.【答案】(1)人的身高与脚长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身高约脚长的6-7倍)
(2)选取的样本太少,同一家族的样本缺乏普遍性,合理即可
【解析】(1)将每组中身高与脚长作比,比较比值的大小总结结论;
(2)为了保证结论的普遍和客观,选取样本时数量越多越好,样本的覆盖面越广越好,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将每组中身高和脚长作比可知,身高约是脚长的6-7倍,因此得到结论:人的身高与脚长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2)小明的同学对此实验结果有所质疑,我认为本实验中不严密的地方有:选取的样本太少,同一家族的样本缺乏普遍性。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浙教版科学七年级“冲刺重高”讲义(一)
科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