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北宋开宝三年,朝廷颁布《举孝悌诏》,要求“孝悌彰闻、德行昭著、擅乡曲之誉、为王庶所服者”方可被举,但又规定“有奇才异行者,不拘此限”。这一举措使( )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人才选拔程序规范
C.地方尚学风气养成 D.传统社会结构松动
2.(2021高一上·高昌期中)图示法是一种很好的历史学习方法。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形成于( )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3.(2021·温州模拟)有学者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唐初,事实上掌握尚书省大权的长官是( )
A.典客 B.仆射 C.谏议大夫 D.司隶校尉
4.唐代选拔政府官员的途径主要有三:是科举入仕,二是门荫得官,三是流外和杂色入流。这说明唐代( )
A.官僚机构庞大臃肿 B.科举取士受到削弱
C.官吏选拔程序规范 D.官吏的来源多元化
5.(2021高二上·辉南月考)在科举制的推动下,官本位思想日益占据人们思想的主导地位。士子们为了中举入仕,只学习考试内容,其他的一概不问。蒙学教育也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金榜题名、功名利禄的诱惑来规劝学童读书。据此可知,科举制( )
A.助长了士人功利的读书观念 B.实现了士人追求享乐的愿望
C.促使社会阶层开始发生流动 D.强化世家受教育的优越地位
6.清朝考核制度规定:凡京察三品以上官员和各省督抚,先行自陈,然后经吏部、都察院查实,题列引见,以备敕裁;大计自最基层的州县起,经抚道司到督抚,最后呈交吏部。这说明清朝考核制度( )
A.注重道德评判 B.流程相对严密
C.彰显政府职能 D.便于人才选拔
7.(2022·邯郸二模)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士庶不婚现象被打破,婚姻中重财的风气逐渐加重,并蔓延到社会下层,“聘财”与“嫁妆”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社会上才子佳人的观念兴起,文人才子成为理想的择偶对象。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的平民化趋势
C.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D.等级制度被打破
8.(2022高二下·雅安期末)唐玄宗开元年间将西汉的监察法规“六条问事”发展为《六察法》,内容不仅涉及官吏的政绩,也旁及官员的品行、才能、学识等方面,规定:“诸诬告人者,各反坐,即纠弹之官,挟私弹事不实者,亦如之。”这说明唐代监察制度( )
A.依法监察,立法全面 B.选官慎重,考核严格
C.以卑察尊,以轻制重 D.机构完备,职能健全
9.(2022·茂名一模)杜佑在《通典·选举六》中指出:“我开元天宝之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户千途,入为仕者,又不可胜记。”这主要说明了唐代( )
A.科举制成为正式选官制度 B.选官途径的多元化
C.门第观念仍有较大的影响 D.官员素质参差不齐
10.(2022高二下·鄠邑期末)唐代选官重视容止有仪,并且鼓励门荫制度,由此官员子孙可以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这说明唐代( )
A.出身仍是选官的唯一标准 B.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补充
C.重视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 D.科举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11.(2021高二上·安徽月考)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B.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
C.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D.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
12.(2021高一上·江川期中)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这是由于( )
A.科举制的发展 B.门阀政治消失
C.地方割据的结束 D.中央集权加强
13.(2021高一上·黑龙江期中)唐代科举由礼部主持,选官则由吏部主持,二者是分开的。只有在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资格后 ,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铨选合格才能获得授官。吏部铨选的择人标准,有身(体貌丰伟)、 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事。可见,唐代铨选制度( )
A.完善了选才用人制度 B.使孝廉成为选官的依据
C.确保了选官的公平性 D.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
14.(2022高二下·山西月考)下表为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这些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 )
姓名 乡论事迹 入仕途径
赵宣 乡邑称孝 州郡数礼请之
张霸 年数岁而知孝让 举孝廉光禄主事
江革 乡里称之日“江巨孝” 举孝廉为郎
朱儁 以孝养致名 为县门下书佐
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 B.察举制度得到了完善
C.乡论支配国家统治秩序 D.社会阶层间流动固化
15.(2021高一上·江安月考)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16.(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政事堂制度是唐代议政制度。唐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三省长官在此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政事堂的变化有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割宰相权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避免决策失误
17.(2021高二上·沾益月考)江苏有一显赫世家,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早在汉朝,此条幅就已经出现
B.文人在当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
D.这一家族是通过科举考试显赫一时的
18.(2022高二下·温州期中)清朝实施摊丁入亩,即将一省总丁银平均摊入地亩田赋之内统一征收。下表反映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单位:两)这说明( )
府、直隶州 顺天府 永平府 天津府 大名府 … 总计
原征丁银 36264. 76 26783.24 8278.37 47188.41 … 400171. 7
摊入丁银 26903.77 14357.44 17183. 69 56760. 58 … 404854.9
A.天津府地区相对地多丁少
B.永平府农民赋税负担最轻
C.标志着农业税在中国退出历史舞台
D.由康熙皇帝下诏推行
19.(2021·南宁模拟)唐朝前期军功拜相现象较为普遍,从高祖时代的刘文静,太宗时代的李靖、李勋,到玄宗时代的张说、萧蒿等,络绎不绝.(唐中期以后,出将入相现象由盛转衰,到宋代最终确立起文人政治的格局。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经济的繁荣 B.国家职能的转变
C.科举取士的完善 D.边患内乱的减轻
20.(2021·武昌模拟)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苞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唐太宗此言表明( )
A.国家治理有赖于严格执行国家制度
B.人情的泛滥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
C.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
D.皇权的加强限制了官僚的议政功能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战国、秦汉时期,主要采用以赋入多少作为考核标准的“上计”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事考核的对象逐步由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官吏,出现了专门负责考核的机构;唐宋时对官吏的选择和考核更加重视,主要实行“善最”考课;明、清考核分“考满”“考察”两种。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
——据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等整理
材料二:中国文官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被归纳为“扬清激浊”的考核制度。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根据对官吏的考核情况,分不同的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考核和官吏的选拔与任用紧密相连。纵观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尽管有着不少弊端,但其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摘编自林艳玉《中国古代官吏的考核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积极作用。
22.(2022高二下·海口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 …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明法,有明书,有明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指出汉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各自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时期实施各自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对我们今天的人才选拔有何启示?
23.(2021高三上·黑龙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秦代是“选贤与能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新时代的确立”,两汉的察举制“正是新的选举方式的制度化、法典化的结果。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至少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当然,自由入仕并不是没有限制。秦汉国家针对包括乡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仕进途径都有细密的规定。
——摘编自 卜宪群《秦汉乡举里选考辨》
材料二: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戚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郡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地方政治在此类州郡长官治理下,自然不上轨道。特别是选举方面,乡举里选的理想被破坏无遗。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仅仅因为和帝以后皇帝的短命、嗣君幼冲,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戚、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摘编自 国风《乡举里选理想的破坏和地方自立趋势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4.(2021高二上·定远月考)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创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指有权势的大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欺君欺世),实为乱源。
——房玄龄等《晋书 刘毅传》
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至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注:无需官员举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四: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度创立的背景和积极作用。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该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隋朝创立科举制的背景,归纳科举制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25.(2021高一上·合肥月考)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腮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把全国除了三辅、三河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十三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材料三: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材料“有奇才异行者,不拘此限”强调只要有“奇才异行”(当然包括商人等各个阶层)就可以破格提拔,这有利于传统社会结构的松动,故D正确;
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强调选拔内容而非程序,排除B;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考生可结合材料“有奇才异行者,不拘此限”进行分析。
2.【答案】C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图示显示的是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形成于隋唐时期,C正确;
先秦时期尚未形成三省六部制,排除A;
秦汉时期是三公九卿制,排除B;
宋元时期不符合题干中限定的“形成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政治制度的成熟。
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下的尚书省的长官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核对三省六部制的识记,掌握各省长官的知识即可做答。
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代选拔政府官员的途径主要有三:是科举入仕,二是门荫得官,三是流外和杂色入流”可知,唐代有多种选官途径,体现了官吏的来源多元化,所以D正确;
材料没有说明官员和机构的具体数量,无法得出“官僚机构庞大臃肿”的结论,所以A错误;
材料只是列举唐代选拔政府官员的途径,没有体现“科举取士受到削弱”,所以B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官吏选拔程序,所以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唐朝选官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要搞清楚唐朝选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5.【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了在科举制的推动下,读书、科举与教育紧密相连,以功名利禄规劝学童读书,结合所学可知,这助长了当时人们读书参加科举、求取功名利禄的功利观念,故A项符合题意;
B项科举制只是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获得政治地位、经济利益的途径,并非一定能够实现人们的享乐愿望,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科举制促使社会阶层的流动,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科举制的推行将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使更多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也可以进入官场做官,推动了世人读书的风气,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的优越地位,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科举制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三品以上......先行......然后......以备”“最基层的州县......经......最后”可以看出明清朝考核制度的流程相对严密,故B正确;
A中“道德”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
CD都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考生可结合材料“三品以上......先行......然后......以备”“最基层的州县......经......最后”进行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婚姻观念。材料中通过南北朝时期和唐朝时期婚姻观念对比,说明唐朝时期,婚姻中重财风气盛行;同时科举考试使得一些下层士子,可以获得更多跻身为权贵的机会,遂成为理想择偶对象。这反映地是长期以来的“门第观念”逐渐出现动摇,故C选项正确。
A选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只是材料中重财风气盛行的主要原因,不代表整个材料的意思。
B选项,婚姻观的改变,更多反映地是唐朝庶族阶层获得了更多向上流动的路径,而并非是社会向平民化方向发展。
D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隋唐时期,科举制开始实行,依据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导致“门第观念”动摇。
8.【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分析】材料“内容不仅涉及官吏的政绩,也旁及官员的品行,才能,学识等方面”“诸诬告人者,各反坐,即纠弹之官,挟私弹事不实者,亦如之”表明唐朝依法监察,对官员的监察比较全面,对官员违法规定了严厉的惩戒措施,故选A项;
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唐代监察制度方面的法制建设,及对在任官员在政绩、品德、才能方面的监察,不涉及选官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
材料也未体现出监察官员与被监察对象在官阶品秩方面的比较,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一岁贡举凡有数干,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户千途,入为仕者,又不可胜记”可知唐代有多重途径入仕为官,因此材料主要是体现了选官途径的多元化,B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选官途径的多元化,并不能说明科举制成为正式的选官制度和门第观念仍然具有较大影响,也不能说明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代的选官制度,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一岁贡举凡有数干,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户千途,入为仕者,又不可胜记”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
【解析】【分析】唐代的选官制度重视容止有仪,并且还让一些官员子孙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表明唐朝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选拔官吏,唐朝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故选D;
“唯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唐朝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途径,而不是补充,B错误;
材料是有关选官内容,不是强调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了优秀人才,扩大了用人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封建国家政权的统治。
11.【答案】A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 题干“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显示中央对官员的选拔进行有效的监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符合题意;
B项说法绝对,不合史实,B不符合题意;
C项官僚政治在秦朝已经形成,C不符合题意;
D项“彻底”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2.【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以科考的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不问学子的出身与家世,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得以进入政坛,故A项正确;
BCD项与“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这一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科举制以科考的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不问学子的出身与家世,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得以进入政坛,扩大了统治基础。
13.【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从题干材料看,礼部主持科举考试,重在选才,吏部主持铨选,重在择人和授官,两者通过程序分工,有效选用人才,故A项正确;
B项是察举制,排除;
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礼部支持科举考试,负责选官,吏部铨选择人授官,二者分工明确,有利于人尽其才。
14.【答案】A
【知识点】察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的表格可知,入社的人多是通过地方以“孝”之名举荐的,说明东汉时期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A项正确;
依据表格信息无法得出察举制度是否得到了完善,排除B;
“乡论支配国家统治秩序”过于夸大乡论的作用,排除C;
表格信息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察举制,结合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从试题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 有何官爵,这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A 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 影响深远,故排除;
B 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
C 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 此地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隋唐科举制的确立,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过程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材料中唐朝政事堂三省长官汇聚一起共同商讨行政事务,共同执掌宰相职权,既有利于分散相权强化皇权,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避免三省长官各自为政相互推诿,所以C项符合题意;
A中央集权相对地方分权而言与材料无关;
B政事堂长官在三省六部制度下已经分权,此时设立主要着眼于提高行政效率;
D政事堂也无法做到“ 避免决策失误 ”,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政事堂的设立是为了解决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弊端,三省长官各自行政尽管有利于分散相权,但相互制衡掣肘易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
17.【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A,材料中明显涉及到进士及第,考查的是科举制,汉朝没有出现科举制;
B.通过科举考试,读书的文人,可以当官,文人社会地位提高,社会出现了重文的读书的风气;
C.隋唐开创科举制以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选官制度,历代君主和官员都极其重视科举考试,把通过考试做官当做人生正途;
D.材料中明显体现出江苏这一家族的显赫与考中进士有直接关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举制的表现,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中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对应来作答,考生需要掌握科举制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8.【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表格可知,永平府摊入丁银后,需要上缴的赋税是原来的将近7倍,说明永平府地少丁多,A正确;
B项错在“最轻”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
C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
D从材料中不能看出,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 考查解读历史政治现象的能力。科举制度的兴起和发展,扩展了选官途径,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了文人政治格局的形成,故C符合题意。
A项太宗、玄宗时期经济繁荣,而军功拜相较为普遍;唐中期以后,封建经济繁荣不再,军功拜相由盛转衰,说明文人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封建经济的繁荣与否没有必然联系,A不符合题意;
B项封建社会国家职能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利益,B不符合题意;
D项唐中期以后到宋代,边患均较为严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考生可根据材料“唐朝前期军功拜相现象较为普遍···到宋代最终确立起文人政治的格局”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A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三省六部制的设置本意是为了避免决策失误,但由于人情和相互包庇的存在,使三省六部制成为弊政,即国家治理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度,故选A;
选项B,人情泛滥导致三省六部制成为弊政而非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排除B;
选项C, 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弊端是现象 ,排除C;
选项D,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加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代三省六部制,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同时与所学知识结合,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1.【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完整严密、运作有效的机制;考核结果等级化;考核与选拔任用相结合。
(2)积极作用:成为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激励官吏勤政廉洁;为后世官员人事管理提供了借鉴。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可知,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完整严密、运作有效的机制;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根据对官吏的考核情况,分不同的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考核和官吏的选拔与任用紧密相连。”可知,考核结果等级化;考核与选拔任用相结合。
(2)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及材料二“中国文官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被归纳为'扬清激浊’的考核制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成为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激励官吏勤政廉洁;为后世官员人事管理提供了借鉴等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完整严密、运作有效的机制;考核结果等级化;考核与选拔任用相结合。
(2)积极作用:成为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激励官吏勤政廉洁;为后世官员人事管理提供了借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第一问结合“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分析;第二问结合“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总结。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22.【答案】(1)选官制度:两汉察举制(与征辟制);隋唐科举制。
标准:察举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
(2)原因:两汉时期,国家大一统,为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
启示: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1)根据“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可以看出,汉朝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分别是察举制(与征辟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根据“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明法,有明书,有明算”可以看出,隋唐选官制度和标准分别是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
(2)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时期实施各自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两汉时期国家大一统、为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和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等方面来回答。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对我们今天人才选拔的启示,可以联系所学从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等方面来回答。
故答案为:
(1)选官制度:两汉察举制(与征辟制);隋唐科举制。
标准:察举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
(2)原因:两汉时期,国家大一统,为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
启示: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汉唐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准确作答的能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并把握解题思路,同时注意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标准,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原因,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作答时特别需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23.【答案】(1)背景:宗法制的破坏,世卿世禄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中小地主阶级的崛起。
特点:选举范围广,开放性强,自下而上;法制化,制度化,规定细密。
(2)原因:世家大族的崛起,地方官僚和豪强控制选举权;皇权专制的强化,外戚宦官势力强大。
影响:使乡举里选制度遭到破坏,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形成;打破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促进了地方自立化的发展,严重动摇了中央集权制,为东汉末期的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可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
特点:根据“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例如:选举范围广,开放性强,自下而上;法制化,制度化,规定细密。
(2)原因:根据“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戚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郡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和“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得出:世家大族控制选官权力及皇权专制加强,外戚宦官专权。
影响:结合“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使乡举里选制度遭到破坏,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形成;打破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促进了地方自立化的发展,严重动摇了中央集权制,为东汉末期的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1)背景:宗法制的破坏,世卿世禄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中小地主阶级的崛起。
特点:选举范围广,开放性强,自下而上;法制化,制度化,规定细密。
(2)原因:世家大族的崛起,地方官僚和豪强控制选举权;皇权专制的强化,外戚宦官势力强大。
影响:使乡举里选制度遭到破坏,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形成;打破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促进了地方自立化的发展,严重动摇了中央集权制,为东汉末期的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涉及察举制的兴起和破坏,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4.【答案】(1)背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2
作用: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
(2)变化:由注重才德变为注重门第。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扼杀人才;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危及皇权。
(3)背景:士族逐渐衰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统一后的隋朝需要挑选大量人才来维护统治。
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4)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知识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解析】【分析】(1)背景:从材料可以看出,是汉朝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主要是由于汉武帝时期要加强中央集权,使得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作用: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从材料中“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可以看出察举制的实施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
(2)变化:从材料中“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明显可以看出是按照门第高贵来选拔官员。弊端:从材料中“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指有权势的大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欺君欺世),实为乱源”以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中正官徇私舞弊;扼杀人才;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危及皇权。
(3)背景:从材料中“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
拔官员”可以看出士族逐渐衰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统一后的隋朝需要挑选大量人才来维护统治。特点:从材料中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注:无需官员举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可以概括出: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4)从材料中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可以看出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从材料中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可以看出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从材料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可以看出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故答案为:(1) 背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作用: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
(2) 变化:由注重才德变为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扼杀人才;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危及皇权。
(3) 背景:士族逐渐衰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统一后的隋朝需要挑选大量人才来维护统治。
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4) 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的选官制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需掌握古代选官制度的选官依据、及意义。
25.【答案】(1)说明:建立军功爵制度,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2)影响:维护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改善吏治,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
【知识点】商鞅变法;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度;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废分封、行县制等角度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加强中央集权、改善吏治、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即可。
(3)根据材料三“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阶层流动、促进重学风气、提高官员素养、有利于公平选拔官员等角度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1) 说明:建立军功爵制度,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2) 影响:维护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改善吏治,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 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科举制,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归纳。第三问,需根据材料三中的有效信息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北宋开宝三年,朝廷颁布《举孝悌诏》,要求“孝悌彰闻、德行昭著、擅乡曲之誉、为王庶所服者”方可被举,但又规定“有奇才异行者,不拘此限”。这一举措使( )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人才选拔程序规范
C.地方尚学风气养成 D.传统社会结构松动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材料“有奇才异行者,不拘此限”强调只要有“奇才异行”(当然包括商人等各个阶层)就可以破格提拔,这有利于传统社会结构的松动,故D正确;
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强调选拔内容而非程序,排除B;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考生可结合材料“有奇才异行者,不拘此限”进行分析。
2.(2021高一上·高昌期中)图示法是一种很好的历史学习方法。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形成于( )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答案】C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图示显示的是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形成于隋唐时期,C正确;
先秦时期尚未形成三省六部制,排除A;
秦汉时期是三公九卿制,排除B;
宋元时期不符合题干中限定的“形成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政治制度的成熟。
3.(2021·温州模拟)有学者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唐初,事实上掌握尚书省大权的长官是( )
A.典客 B.仆射 C.谏议大夫 D.司隶校尉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下的尚书省的长官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核对三省六部制的识记,掌握各省长官的知识即可做答。
4.唐代选拔政府官员的途径主要有三:是科举入仕,二是门荫得官,三是流外和杂色入流。这说明唐代( )
A.官僚机构庞大臃肿 B.科举取士受到削弱
C.官吏选拔程序规范 D.官吏的来源多元化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代选拔政府官员的途径主要有三:是科举入仕,二是门荫得官,三是流外和杂色入流”可知,唐代有多种选官途径,体现了官吏的来源多元化,所以D正确;
材料没有说明官员和机构的具体数量,无法得出“官僚机构庞大臃肿”的结论,所以A错误;
材料只是列举唐代选拔政府官员的途径,没有体现“科举取士受到削弱”,所以B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官吏选拔程序,所以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唐朝选官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要搞清楚唐朝选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5.(2021高二上·辉南月考)在科举制的推动下,官本位思想日益占据人们思想的主导地位。士子们为了中举入仕,只学习考试内容,其他的一概不问。蒙学教育也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金榜题名、功名利禄的诱惑来规劝学童读书。据此可知,科举制( )
A.助长了士人功利的读书观念 B.实现了士人追求享乐的愿望
C.促使社会阶层开始发生流动 D.强化世家受教育的优越地位
【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了在科举制的推动下,读书、科举与教育紧密相连,以功名利禄规劝学童读书,结合所学可知,这助长了当时人们读书参加科举、求取功名利禄的功利观念,故A项符合题意;
B项科举制只是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获得政治地位、经济利益的途径,并非一定能够实现人们的享乐愿望,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科举制促使社会阶层的流动,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科举制的推行将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使更多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也可以进入官场做官,推动了世人读书的风气,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的优越地位,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科举制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清朝考核制度规定:凡京察三品以上官员和各省督抚,先行自陈,然后经吏部、都察院查实,题列引见,以备敕裁;大计自最基层的州县起,经抚道司到督抚,最后呈交吏部。这说明清朝考核制度( )
A.注重道德评判 B.流程相对严密
C.彰显政府职能 D.便于人才选拔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三品以上......先行......然后......以备”“最基层的州县......经......最后”可以看出明清朝考核制度的流程相对严密,故B正确;
A中“道德”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
CD都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考生可结合材料“三品以上......先行......然后......以备”“最基层的州县......经......最后”进行分析。
7.(2022·邯郸二模)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士庶不婚现象被打破,婚姻中重财的风气逐渐加重,并蔓延到社会下层,“聘财”与“嫁妆”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社会上才子佳人的观念兴起,文人才子成为理想的择偶对象。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的平民化趋势
C.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D.等级制度被打破
【答案】C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婚姻观念。材料中通过南北朝时期和唐朝时期婚姻观念对比,说明唐朝时期,婚姻中重财风气盛行;同时科举考试使得一些下层士子,可以获得更多跻身为权贵的机会,遂成为理想择偶对象。这反映地是长期以来的“门第观念”逐渐出现动摇,故C选项正确。
A选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只是材料中重财风气盛行的主要原因,不代表整个材料的意思。
B选项,婚姻观的改变,更多反映地是唐朝庶族阶层获得了更多向上流动的路径,而并非是社会向平民化方向发展。
D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隋唐时期,科举制开始实行,依据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导致“门第观念”动摇。
8.(2022高二下·雅安期末)唐玄宗开元年间将西汉的监察法规“六条问事”发展为《六察法》,内容不仅涉及官吏的政绩,也旁及官员的品行、才能、学识等方面,规定:“诸诬告人者,各反坐,即纠弹之官,挟私弹事不实者,亦如之。”这说明唐代监察制度( )
A.依法监察,立法全面 B.选官慎重,考核严格
C.以卑察尊,以轻制重 D.机构完备,职能健全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分析】材料“内容不仅涉及官吏的政绩,也旁及官员的品行,才能,学识等方面”“诸诬告人者,各反坐,即纠弹之官,挟私弹事不实者,亦如之”表明唐朝依法监察,对官员的监察比较全面,对官员违法规定了严厉的惩戒措施,故选A项;
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唐代监察制度方面的法制建设,及对在任官员在政绩、品德、才能方面的监察,不涉及选官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
材料也未体现出监察官员与被监察对象在官阶品秩方面的比较,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2022·茂名一模)杜佑在《通典·选举六》中指出:“我开元天宝之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户千途,入为仕者,又不可胜记。”这主要说明了唐代( )
A.科举制成为正式选官制度 B.选官途径的多元化
C.门第观念仍有较大的影响 D.官员素质参差不齐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一岁贡举凡有数干,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户千途,入为仕者,又不可胜记”可知唐代有多重途径入仕为官,因此材料主要是体现了选官途径的多元化,B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选官途径的多元化,并不能说明科举制成为正式的选官制度和门第观念仍然具有较大影响,也不能说明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代的选官制度,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一岁贡举凡有数干,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户千途,入为仕者,又不可胜记”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2022高二下·鄠邑期末)唐代选官重视容止有仪,并且鼓励门荫制度,由此官员子孙可以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这说明唐代( )
A.出身仍是选官的唯一标准 B.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补充
C.重视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 D.科举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
【解析】【分析】唐代的选官制度重视容止有仪,并且还让一些官员子孙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表明唐朝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选拔官吏,唐朝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故选D;
“唯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唐朝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途径,而不是补充,B错误;
材料是有关选官内容,不是强调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了优秀人才,扩大了用人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封建国家政权的统治。
11.(2021高二上·安徽月考)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B.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
C.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D.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
【答案】A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 题干“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显示中央对官员的选拔进行有效的监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符合题意;
B项说法绝对,不合史实,B不符合题意;
C项官僚政治在秦朝已经形成,C不符合题意;
D项“彻底”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2.(2021高一上·江川期中)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这是由于( )
A.科举制的发展 B.门阀政治消失
C.地方割据的结束 D.中央集权加强
【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以科考的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不问学子的出身与家世,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得以进入政坛,故A项正确;
BCD项与“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这一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科举制以科考的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不问学子的出身与家世,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得以进入政坛,扩大了统治基础。
13.(2021高一上·黑龙江期中)唐代科举由礼部主持,选官则由吏部主持,二者是分开的。只有在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资格后 ,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铨选合格才能获得授官。吏部铨选的择人标准,有身(体貌丰伟)、 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事。可见,唐代铨选制度( )
A.完善了选才用人制度 B.使孝廉成为选官的依据
C.确保了选官的公平性 D.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
【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从题干材料看,礼部主持科举考试,重在选才,吏部主持铨选,重在择人和授官,两者通过程序分工,有效选用人才,故A项正确;
B项是察举制,排除;
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礼部支持科举考试,负责选官,吏部铨选择人授官,二者分工明确,有利于人尽其才。
14.(2022高二下·山西月考)下表为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这些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 )
姓名 乡论事迹 入仕途径
赵宣 乡邑称孝 州郡数礼请之
张霸 年数岁而知孝让 举孝廉光禄主事
江革 乡里称之日“江巨孝” 举孝廉为郎
朱儁 以孝养致名 为县门下书佐
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 B.察举制度得到了完善
C.乡论支配国家统治秩序 D.社会阶层间流动固化
【答案】A
【知识点】察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的表格可知,入社的人多是通过地方以“孝”之名举荐的,说明东汉时期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A项正确;
依据表格信息无法得出察举制度是否得到了完善,排除B;
“乡论支配国家统治秩序”过于夸大乡论的作用,排除C;
表格信息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察举制,结合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5.(2021高一上·江安月考)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从试题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 有何官爵,这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A 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 影响深远,故排除;
B 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
C 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 此地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隋唐科举制的确立,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过程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6.(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政事堂制度是唐代议政制度。唐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三省长官在此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政事堂的变化有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割宰相权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避免决策失误
【答案】C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材料中唐朝政事堂三省长官汇聚一起共同商讨行政事务,共同执掌宰相职权,既有利于分散相权强化皇权,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避免三省长官各自为政相互推诿,所以C项符合题意;
A中央集权相对地方分权而言与材料无关;
B政事堂长官在三省六部制度下已经分权,此时设立主要着眼于提高行政效率;
D政事堂也无法做到“ 避免决策失误 ”,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政事堂的设立是为了解决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弊端,三省长官各自行政尽管有利于分散相权,但相互制衡掣肘易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
17.(2021高二上·沾益月考)江苏有一显赫世家,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早在汉朝,此条幅就已经出现
B.文人在当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
D.这一家族是通过科举考试显赫一时的
【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A,材料中明显涉及到进士及第,考查的是科举制,汉朝没有出现科举制;
B.通过科举考试,读书的文人,可以当官,文人社会地位提高,社会出现了重文的读书的风气;
C.隋唐开创科举制以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选官制度,历代君主和官员都极其重视科举考试,把通过考试做官当做人生正途;
D.材料中明显体现出江苏这一家族的显赫与考中进士有直接关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举制的表现,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中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对应来作答,考生需要掌握科举制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8.(2022高二下·温州期中)清朝实施摊丁入亩,即将一省总丁银平均摊入地亩田赋之内统一征收。下表反映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单位:两)这说明( )
府、直隶州 顺天府 永平府 天津府 大名府 … 总计
原征丁银 36264. 76 26783.24 8278.37 47188.41 … 400171. 7
摊入丁银 26903.77 14357.44 17183. 69 56760. 58 … 404854.9
A.天津府地区相对地多丁少
B.永平府农民赋税负担最轻
C.标志着农业税在中国退出历史舞台
D.由康熙皇帝下诏推行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表格可知,永平府摊入丁银后,需要上缴的赋税是原来的将近7倍,说明永平府地少丁多,A正确;
B项错在“最轻”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
C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
D从材料中不能看出,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2021·南宁模拟)唐朝前期军功拜相现象较为普遍,从高祖时代的刘文静,太宗时代的李靖、李勋,到玄宗时代的张说、萧蒿等,络绎不绝.(唐中期以后,出将入相现象由盛转衰,到宋代最终确立起文人政治的格局。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经济的繁荣 B.国家职能的转变
C.科举取士的完善 D.边患内乱的减轻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 考查解读历史政治现象的能力。科举制度的兴起和发展,扩展了选官途径,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了文人政治格局的形成,故C符合题意。
A项太宗、玄宗时期经济繁荣,而军功拜相较为普遍;唐中期以后,封建经济繁荣不再,军功拜相由盛转衰,说明文人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封建经济的繁荣与否没有必然联系,A不符合题意;
B项封建社会国家职能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利益,B不符合题意;
D项唐中期以后到宋代,边患均较为严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考生可根据材料“唐朝前期军功拜相现象较为普遍···到宋代最终确立起文人政治的格局”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2021·武昌模拟)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苞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唐太宗此言表明( )
A.国家治理有赖于严格执行国家制度
B.人情的泛滥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
C.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
D.皇权的加强限制了官僚的议政功能
【答案】A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三省六部制的设置本意是为了避免决策失误,但由于人情和相互包庇的存在,使三省六部制成为弊政,即国家治理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度,故选A;
选项B,人情泛滥导致三省六部制成为弊政而非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排除B;
选项C, 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弊端是现象 ,排除C;
选项D,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加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代三省六部制,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同时与所学知识结合,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战国、秦汉时期,主要采用以赋入多少作为考核标准的“上计”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事考核的对象逐步由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官吏,出现了专门负责考核的机构;唐宋时对官吏的选择和考核更加重视,主要实行“善最”考课;明、清考核分“考满”“考察”两种。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
——据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等整理
材料二:中国文官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被归纳为“扬清激浊”的考核制度。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根据对官吏的考核情况,分不同的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考核和官吏的选拔与任用紧密相连。纵观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尽管有着不少弊端,但其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摘编自林艳玉《中国古代官吏的考核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完整严密、运作有效的机制;考核结果等级化;考核与选拔任用相结合。
(2)积极作用:成为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激励官吏勤政廉洁;为后世官员人事管理提供了借鉴。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可知,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完整严密、运作有效的机制;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根据对官吏的考核情况,分不同的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考核和官吏的选拔与任用紧密相连。”可知,考核结果等级化;考核与选拔任用相结合。
(2)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及材料二“中国文官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被归纳为'扬清激浊’的考核制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成为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激励官吏勤政廉洁;为后世官员人事管理提供了借鉴等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完整严密、运作有效的机制;考核结果等级化;考核与选拔任用相结合。
(2)积极作用:成为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激励官吏勤政廉洁;为后世官员人事管理提供了借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第一问结合“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分析;第二问结合“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总结。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22.(2022高二下·海口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 …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明法,有明书,有明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指出汉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各自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时期实施各自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对我们今天的人才选拔有何启示?
【答案】(1)选官制度:两汉察举制(与征辟制);隋唐科举制。
标准:察举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
(2)原因:两汉时期,国家大一统,为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
启示: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1)根据“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可以看出,汉朝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分别是察举制(与征辟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根据“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明法,有明书,有明算”可以看出,隋唐选官制度和标准分别是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
(2)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时期实施各自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两汉时期国家大一统、为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和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等方面来回答。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对我们今天人才选拔的启示,可以联系所学从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等方面来回答。
故答案为:
(1)选官制度:两汉察举制(与征辟制);隋唐科举制。
标准:察举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
(2)原因:两汉时期,国家大一统,为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
启示: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汉唐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准确作答的能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并把握解题思路,同时注意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标准,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原因,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作答时特别需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23.(2021高三上·黑龙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秦代是“选贤与能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新时代的确立”,两汉的察举制“正是新的选举方式的制度化、法典化的结果。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至少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当然,自由入仕并不是没有限制。秦汉国家针对包括乡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仕进途径都有细密的规定。
——摘编自 卜宪群《秦汉乡举里选考辨》
材料二: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戚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郡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地方政治在此类州郡长官治理下,自然不上轨道。特别是选举方面,乡举里选的理想被破坏无遗。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仅仅因为和帝以后皇帝的短命、嗣君幼冲,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戚、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摘编自 国风《乡举里选理想的破坏和地方自立趋势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背景:宗法制的破坏,世卿世禄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中小地主阶级的崛起。
特点:选举范围广,开放性强,自下而上;法制化,制度化,规定细密。
(2)原因:世家大族的崛起,地方官僚和豪强控制选举权;皇权专制的强化,外戚宦官势力强大。
影响:使乡举里选制度遭到破坏,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形成;打破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促进了地方自立化的发展,严重动摇了中央集权制,为东汉末期的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可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
特点:根据“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例如:选举范围广,开放性强,自下而上;法制化,制度化,规定细密。
(2)原因:根据“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戚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郡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和“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得出:世家大族控制选官权力及皇权专制加强,外戚宦官专权。
影响:结合“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使乡举里选制度遭到破坏,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形成;打破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促进了地方自立化的发展,严重动摇了中央集权制,为东汉末期的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1)背景:宗法制的破坏,世卿世禄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中小地主阶级的崛起。
特点:选举范围广,开放性强,自下而上;法制化,制度化,规定细密。
(2)原因:世家大族的崛起,地方官僚和豪强控制选举权;皇权专制的强化,外戚宦官势力强大。
影响:使乡举里选制度遭到破坏,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形成;打破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促进了地方自立化的发展,严重动摇了中央集权制,为东汉末期的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涉及察举制的兴起和破坏,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4.(2021高二上·定远月考)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创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指有权势的大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欺君欺世),实为乱源。
——房玄龄等《晋书 刘毅传》
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至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注:无需官员举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四: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度创立的背景和积极作用。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该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隋朝创立科举制的背景,归纳科举制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背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2
作用: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
(2)变化:由注重才德变为注重门第。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扼杀人才;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危及皇权。
(3)背景:士族逐渐衰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统一后的隋朝需要挑选大量人才来维护统治。
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4)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知识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解析】【分析】(1)背景:从材料可以看出,是汉朝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主要是由于汉武帝时期要加强中央集权,使得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作用: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从材料中“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可以看出察举制的实施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
(2)变化:从材料中“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明显可以看出是按照门第高贵来选拔官员。弊端:从材料中“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指有权势的大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欺君欺世),实为乱源”以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中正官徇私舞弊;扼杀人才;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危及皇权。
(3)背景:从材料中“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
拔官员”可以看出士族逐渐衰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统一后的隋朝需要挑选大量人才来维护统治。特点:从材料中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注:无需官员举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可以概括出: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4)从材料中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可以看出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从材料中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可以看出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从材料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可以看出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故答案为:(1) 背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作用: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
(2) 变化:由注重才德变为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扼杀人才;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危及皇权。
(3) 背景:士族逐渐衰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统一后的隋朝需要挑选大量人才来维护统治。
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4) 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的选官制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需掌握古代选官制度的选官依据、及意义。
25.(2021高一上·合肥月考)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腮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把全国除了三辅、三河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十三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材料三: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答案】(1)说明:建立军功爵制度,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2)影响:维护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改善吏治,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
【知识点】商鞅变法;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度;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废分封、行县制等角度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加强中央集权、改善吏治、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即可。
(3)根据材料三“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阶层流动、促进重学风气、提高官员素养、有利于公平选拔官员等角度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1) 说明:建立军功爵制度,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2) 影响:维护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改善吏治,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 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科举制,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归纳。第三问,需根据材料三中的有效信息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