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下·自贡开学考)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下列书画最能体现意境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2021高二下·安徽开学考)敦煌壁画较多取材于佛教故事。以下壁画形成于北朝时期,描绘了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叙述的是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其意在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据此可知( )
A.佛教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 B.“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
C.儒学借佛教强化社会影响 D.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3.(2021高三上·唐河月考)现存东晋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共有九个片段。下图为其“修容饰性”片段。画旁附有文字:“人咸知饰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据此可知东晋时期( )
A.女性的自我审美意识提升 B.社会重视女性品德的教化
C.人物画是绘画的主要题材 D.理学对女性的思想影响大
4.(2021高二上·成都月考)董仲舒认为:“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主,以生成为意……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这一观点( )
A.继承了先秦儒学仁政思想 B.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C.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D.阐释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5.(2020高二上·郴州期末)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文字之一,其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 )
A.由象形到发音 B.由繁到简
C.由象形到会意 D.由符号到图画
6.(2022高二下·大庆期中)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的形成根源于( )
A.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册封朝贡制度形成
7.(2021·长沙模拟)在参观博物馆的活动中,四位同学对右面这件宋代瓷器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展开讨论,它最可能是( )
A.景德镇哥窑的青瓷 B.钧窑青花瓷代表作
C.定窑代表作秘色瓷 D.汝窑青瓷作品风格
8.(2021高二下·博兴期中)如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作《职贡图》。这幅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着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浓郁的中原文化色彩
9.(2021高一上·永吉期中)据载:新罗的职官,如宰相、侍中等都是仿唐制而设的;新罗的都城平壤,也是模仿隋唐的长安城而建的。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新罗是唐朝的附属国 B.唐朝国力强盛
C.唐朝时期中外交流活跃 D.新罗经济欠发达
10.(2022高二下·米脂月考)论及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多元文化的面貌,有研究者指出:“这个时代,儒玄佛道四家并立,而且相互影响,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这其中),佛教在这一时期初步完成了中土化的过程,道教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该时期这一多元文化面貌的出现,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B.庞大而又严密的理学体系建立
C.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受到冲击 D.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根本上动摇
11.(2020高一上·辽阳期末)隋唐以前,图书主要是依靠手工抄录和单点式传播,隋唐以后图书的流程发生变化,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 )
A.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B.造纸术的改良
C.火药技术的成熟 D.指南针的普及
12.(2021高一上·牡丹江期中)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
A.儒学丧失了主流意识地位 B.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
C.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 D.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
13.(2021高二下·合肥期末)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对唐宋诗词进行比较,曾指出:“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忱,乃染宋调”。在钱钟书看来,唐诗体现出:( )
A.推陈出新的创作风格 B.自娱自乐的价值追求
C.国家兴亡的社会关切 D.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
14.(2021高三上·合肥月考)《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这一著作突显( )
A.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B.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C.中国传统科技开始进入了总结阶段
D.工商皆本的思想已经出现
15.(2022·西安三模)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之说,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玄学的兴起( )
A.使治国思想发生根本改变 B.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C.加强了儒学的哲学化倾向 D.重建儒家统治理论
16.(2021高一上·灵山月考)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 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17.(2021高一上·喀什期中)某校高一学生开展历史兴趣小组活动。其中一个小组搜集了下面一组图片,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变迁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D.中外文化的交流
18.(2020高一上·林芝地期末)中国古代科技巨匠不计其数,祖冲之、贾思勰二位科学家的共同点是( )
①都生活在北朝 ②注重实践
③都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④在科学研究中刻苦钻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9.(2021高三上·大庆开学考)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确定了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制如图体”。但中国古代地图没有固定方位:若地图中陆地在上,海洋在下,是从船上望向大陆,服务于沿海航行;若海洋在上,陆地在下,则是在陆地上观察大海,以备海防。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地图绘制( )
A.缺乏相应制图学理论 B.更注重地图的实用性
C.受到小农经济的约束 D.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高二下·射洪月考)[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汉魏之际,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光辉灿烂的阶段。书家名人也应运而出,其中以钟繇最为著,他的书法风靡魏晋。王羲之家族也以善书著称。据记载,东晋书家中的“八王”,琅琊王氏占去六人。这种时代与家风,使王羲之自幼受到薰陶。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十一岁时,对历代笔记已心领神会。长大以后,阅历渐广,特别是看到李斯、蔡邕、张旭等人真迹后,勤学苦练,用心钻研,他终于熔各家于一炉,成为一代书圣。他的草楷结合的行书,实现了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的完美性的结合。承前启后,并成为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他对传统性的程式笔法进行改革,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使其绚丽异常、丰富多采,赋予了书法生命力。唐太宗在《晋书》给予王羲之的书法极高评价:“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王羲之成为一代书圣的原因。
22.(2022·昆明一模)【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颜真卿(709~784),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诸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的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他任监察御史巡查河东时,劾罢不法县令郑延祚,使其被禁止录用。752年出任平原太守,平原郡属安禄山辖区,安禄山发动叛乱后,唐玄宗惊呼:“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此时颜真卿整顿军队,在军中慷慨陈词,泪水直流,他组织军队奋勇抵抗,为平定叛乱作出巨大贡献。783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朝廷派颜真卿劝降李希烈,颜真卿毅然前往,怒斥李希烈罪行。他最终被叛军杀害,壮烈牺牲,唐德宗为他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真卿生活时代唐朝面临的政治困局。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颜真卿事迹体现的精神价值。
23.(2021高一下·海原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有教无类”,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
材料二:“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
材料三:“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请回答:
材料一、二、三思想的学派及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谈一谈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4.(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1961年,曲阜鲁国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曲阜被确定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孔庙、孔府、孔林三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曲阜周、汉代、明清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图如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曲阜城市与“三孔”布局关系演变的特点,分析其政治、文化因素并简述“三孔”文化遗产保护及研究价值。
25.(2021·潍坊模拟)“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材料二 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并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书和文人写意画符合这一特征,因此①③符合题意,故B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篆书字体端正工整,不符合意境要求,因此②与题意不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俗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征,不符合意境要求,因此④与提议不符;故A、C、D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敦煌壁画中的佛经讲述的是中国传统的孝道,说明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逐渐融合,A正确;
“开始”错误,排除B;
材料不能得出儒学强化道德秩序的手段,排除C;
从材料来看,佛教的影响力在加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敦煌壁画为切入点,考查了南北朝时期佛教与儒学思想相融合的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壁画描述的故事及目的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图画中的人物为“宫廷模范女性”, 依据文字“人咸知饰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 可知道德教化之意明显,故B项项正确。
女性的自我审美意识提只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A;
根据材料《女史箴图》并不能说明东晋人物画是绘画的主要题材。
理学产生于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晋的社会变化。答题关键根据材料 “宫廷模范女性”, “人咸知饰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中“人亦应以德政为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认为施政的重点是施行德政,推行教化,这继承了先秦儒学仁政思想,A选项符合题意;
B选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材料并未体现,B不符合题意;
C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对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遏制,C不符合题意;
D选项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材料并未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人亦应以德政为主”。本题为中档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对限制君主势力的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有一定作用限制。
5.【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B正确;
ACD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汉字的发展演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
6.【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汉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先进的文明对周边四邻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周边国家希望与中国接洽,向中国学习,但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即在文化上和政治上都要居于核心地位,于是四邻国家与汉唐王朝建立一种“朝贡”体系,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而这一切都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领先于世界,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而政治统治又取决于经济发展,所以“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不是多重同心圆网络形成的根源,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主要针对国内而言,并不会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控制力,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册封朝贡制度形成也根源于农耕经济的领先,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进行分析。
7.【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 D项汝窑生产的瓷器釉色多天青,堪称宋瓷之精品,故D符合题意;
A项哥窑在浙江龙泉,不是在景德镇,出产青瓷,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成熟的青花瓷在元朝出现,钧窑生产的产品被称为”钧红“和”钧紫”,B项不符合题意;
C项秘色瓷是唐朝时期南方越窑代表作,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瓷器制造业。依据材料“宋代瓷器”和题干图片信息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8.【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材料“唐朝画家阎立本作《职贡图》”体现的是艺术审美,材料“这幅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着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体现的是史料价值,因此C正确;
A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与文人意趣无关,B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原文化,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文化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职贡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着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说明其具有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史料价值。
9.【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罗的都城和官制是仿照唐朝建立的,体现了中外交往的活跃,C正确;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B错误,国力强盛并不能从材料中看出;
D错误,仿照唐制并不能说明新罗经济欠发达;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中外交往频繁,唐制、文化等传入日本、新罗,促进当地发展。
10.【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儒玄佛道四家并立”、“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佛教……初步完成了中土化的过程,道教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等信息,可推知这一多元文化的面貌开始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且与材料意思相符,故选C;
A项属于汉代,B项属于宋代,D项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而且与材料意思也不符,故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生可结合材料“儒玄佛道四家并立”、“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佛教……初步完成了中土化的过程,道教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进行分析。
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1.【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出现,极大地解放了人力,手工抄录逐渐被雕版印刷取代,因此图书的流程发生变化,A正确;
造纸术的改良是在东汉时期,排除B;
火药技术以及指南针的普及与图书流程的变化无关,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隋唐以前,图书主要是依靠手工抄录和单点式传播,隋唐以后图书的流程发生变化 ”结合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出现进行分析即可。
12.【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名僧慧远法师”反映的是佛教文化、“道士陆修景”反映的是道教文化而“文人陶渊明”反映的是儒家文化,而三人“语洽道合”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及交融,因此C正确;
A错误,魏晋时期儒学受到冲击,但仍然是主流;
B错误,材料无法看出佛教吸收道家避世理论;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体现的是佛道儒三教的交流与融合;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儒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13.【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这句是指钱钟书认为唐诗彰显的是才气发扬的少年精神,D项中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与这句话最为契合,故D正确;
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均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14.【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体现的是《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凸显的是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无关,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时间不符,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思想,“工商皆本”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时期的科技,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齐民要术》的历史地位进行分析。
15.【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玄学兴起于魏晋时期,儒者运用道家语言对儒家思想进行抽象的思考、推理、论证,探求儒学的“本体论”,体现出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有所加强,C项正确;
“根本改变”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
材料并未涉及佛教思想,排除B项;
玄学仅是“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而非重建统治理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玄学的兴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体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倾向。
16.【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于社会时代的变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造成了上述文化现象,D正确。
材料中文化的发展与门阀士族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
魏晋时期江南开发,经济发展,但商业受时代的影响,发展情况并不乐观,B错误。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并发展,儒家思想融合了道家思想,“援老入儒”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时期文化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知识点的把握,魏晋时期虽然国家动荡,社会战乱不断,但是文化继续发展,出现“魏晋风流”。
17.【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 A项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建筑,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项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汉朝,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项唐招提寺是佛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白马寺体现佛教在中原的传播,唐招提寺则是体现了鉴真东渡日本,西安空海纪念碑则是日本僧人空海D项来中国唐朝的纪念,那烂陀寺则是玄奘在天竺钻研佛法之地,这些都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18.【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生活在南朝、贾思勰生活在北朝,贾思勰的主要贡献是在农学领域,因此①③不是“共同点”,排除含有①或③的A、B、C三项;
二位科学家都注重实践,都有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 祖冲之、贾思勰 的贡献及备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19.【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地图却没有固定方位:若地图中陆地在上,海洋在下,是从船上望向大陆,服务于沿海航行;若海洋在上,陆地在下,则是在陆地上观察大海,以备海防”可知,由于古代地图绘制没有固定的方位,要根据地图的用途绘制,体现了实用意义,故B项正确;
题干中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为“制图六体”,是地图绘制的理论基础,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对地图绘制的影响,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地图绘制受用途的影响,而不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地理制图技术发展的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0.【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波斯锦”“胡锦”“番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 D 项正确;
A 说法绝对;B 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C材料中没有显示比较信息,均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波斯锦”“胡锦”“番锦”。
21.【答案】(1)贡献:实现草楷结合:创造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手法: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2)原因:魏晋时期,重视书法的时代风貌;良好的家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天资聪明,刻苦认真。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1)贡献:根据“他的草楷结合的行书,实现了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的完美性的结合”得出实现草楷结合;根据“他对传统性的程式笔法进行改革,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得出创造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手法;根据“他终于熔各家于一炉,成为一代书圣”得出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2)原因:根据“汉魏之际,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光辉灿烂的阶段”得出魏晋时期,重视书法的时代风貌;根据“这种时代与家风,使王羲之自幼受到薰陶”得出良好的家风;根据“勤学苦练,用心钻研,他终于熔各家于一炉,成为一代书圣”得出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天资聪明,刻苦认真。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历史人物,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和原因,难度较小,注意对材料的分析解读,逐一概括总结即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王羲之个人因素也是成为书圣的原因之一。
22.【答案】(1)困局:朝政腐败: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地方节度使反叛:中央集权削弱,政治陷于危局。
(2)价值:颜真卿的书法体现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弹劾不法官吏体现为人正直,维护法纪;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体现勇于担当,忠于国家:劝降叛军,壮烈牺牲体现敢于斗争,舍生取义。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1)根据“709~784”分析可知:颜真卿生活在唐朝中期,由盛转衰时期,政治腐败;“安禄山发动叛乱”“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得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地方节度使反叛;根据“安禄山发动叛乱”“783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得出:中央集权削弱,政治陷于危局。
(2)根据“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诸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吸取其长处,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得出:颜真卿的书法体现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根据“他任监察御史巡查河东时,劾罢不法县令郑延祚,使其被禁止录用”得出:弹劾不法官吏体现为人正直,维护法纪;根据“此时颜真卿整顿军队,在军中慷慨陈词,泪水直流,他组织军队奋勇抵抗,为平定叛乱作出巨大贡献”得出: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体现勇于担当,忠于国家;根据“朝廷派颜真卿劝降李希烈,颜真卿毅然前往,怒斥李希烈罪行。他最终被叛军杀害,壮烈牺牲”得出:劝降叛军,壮烈牺牲体现敢于斗争,舍生取义。
故答案为:(1)困局:朝政腐败: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地方节度使反叛:中央集权削弱,政治陷于危局。
(2)价值:颜真卿的书法体现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弹劾不法官吏体现为人正直,维护法纪;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体现勇于担当,忠于国家:劝降叛军,壮烈牺牲体现敢于斗争,舍生取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颜真卿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事迹体现的精神价值,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23.【答案】派别及代表:孔子(孔丘),儒家学派;老子(李耳、老聃),道家学派;墨子(墨翟),墨家学派。意义:①中国古代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础开始形成(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②是中华民族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③为充实人类思想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百家争鸣的意义与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仁”与”礼”的学说,主张”有教无类”可得出是孔子(孔丘),儒家学派;根据“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可得出是老子(李耳老聘),道家学派:根据"兼相爱、交相利”得了是墨子(墨翟),美家学派。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古代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础开始形成、是中华民族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为充实人类思想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等内容。
故答案为: 派别及代表:孔子(孔丘),儒家学派;老子(李耳、老聃),道家学派;墨子(墨翟),墨家学派。意义:①中国古代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础开始形成(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②是中华民族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③为充实人类思想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要弄清百家争鸣的背景,及代表学派,代表、主张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4.【答案】演变的特点:“三孔”的兴建与曲阜城市的营建与发展几乎同时进行,历史悠久;城市规模不断减小,但“三孔”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政治因素:周朝实行分封制,曲阜是鲁国的都城;汉代、明清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曲阜是地方城市。文化因素:周朝实行礼制;汉代、明清时期,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使曲阜古城完成了从诸侯国的都城向儒家文化圣城的转变。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曲阜周、汉代、明清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及周、汉、明清时期孔庙、孔府、孔林位置布局,从历史演变、规模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分析;第三小问“保护及研究价值”,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教育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演变的特点:“三孔”的兴建与曲阜城市的营建与发展几乎同时进行,历史悠久;城市规模不断减小,但“三孔”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政治因素:周朝实行分封制,曲阜是鲁国的都城;汉代、明清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曲阜是地方城市。文化因素:周朝实行礼制;汉代、明清时期,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使曲阜古城完成了从诸侯国的都城向儒家文化圣城的转变。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三孔存在的研究价值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5.【答案】解释: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表现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星现。
史料价值:敦煌壁面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多样乐器的使用等,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营造出姿态优雅、满壁风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敦煌不同时代的壁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 解释: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表现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关于多元特征的出现,可从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及艺术家们的创作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可知,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多样乐器的使用等,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营造出姿态优雅、满壁风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敦煌不同时代的壁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故答案为:
解释: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表现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星现。
史料价值:敦煌壁面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多样乐器的使用等,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营造出姿态优雅、满壁风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敦煌不同时代的壁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点评】 本题考查了史料的作用和中国古代史综合,考生可根据材料中关于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进行作答,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 / 1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下·自贡开学考)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下列书画最能体现意境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书和文人写意画符合这一特征,因此①③符合题意,故B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篆书字体端正工整,不符合意境要求,因此②与题意不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俗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征,不符合意境要求,因此④与提议不符;故A、C、D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2021高二下·安徽开学考)敦煌壁画较多取材于佛教故事。以下壁画形成于北朝时期,描绘了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叙述的是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其意在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据此可知( )
A.佛教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 B.“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
C.儒学借佛教强化社会影响 D.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敦煌壁画中的佛经讲述的是中国传统的孝道,说明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逐渐融合,A正确;
“开始”错误,排除B;
材料不能得出儒学强化道德秩序的手段,排除C;
从材料来看,佛教的影响力在加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敦煌壁画为切入点,考查了南北朝时期佛教与儒学思想相融合的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壁画描述的故事及目的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2021高三上·唐河月考)现存东晋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共有九个片段。下图为其“修容饰性”片段。画旁附有文字:“人咸知饰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据此可知东晋时期( )
A.女性的自我审美意识提升 B.社会重视女性品德的教化
C.人物画是绘画的主要题材 D.理学对女性的思想影响大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图画中的人物为“宫廷模范女性”, 依据文字“人咸知饰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 可知道德教化之意明显,故B项项正确。
女性的自我审美意识提只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A;
根据材料《女史箴图》并不能说明东晋人物画是绘画的主要题材。
理学产生于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晋的社会变化。答题关键根据材料 “宫廷模范女性”, “人咸知饰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4.(2021高二上·成都月考)董仲舒认为:“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主,以生成为意……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这一观点( )
A.继承了先秦儒学仁政思想 B.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C.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D.阐释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中“人亦应以德政为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认为施政的重点是施行德政,推行教化,这继承了先秦儒学仁政思想,A选项符合题意;
B选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材料并未体现,B不符合题意;
C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对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遏制,C不符合题意;
D选项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材料并未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人亦应以德政为主”。本题为中档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对限制君主势力的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有一定作用限制。
5.(2020高二上·郴州期末)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文字之一,其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 )
A.由象形到发音 B.由繁到简
C.由象形到会意 D.由符号到图画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B正确;
ACD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汉字的发展演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
6.(2022高二下·大庆期中)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的形成根源于( )
A.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册封朝贡制度形成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汉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先进的文明对周边四邻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周边国家希望与中国接洽,向中国学习,但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即在文化上和政治上都要居于核心地位,于是四邻国家与汉唐王朝建立一种“朝贡”体系,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而这一切都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领先于世界,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而政治统治又取决于经济发展,所以“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不是多重同心圆网络形成的根源,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主要针对国内而言,并不会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控制力,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册封朝贡制度形成也根源于农耕经济的领先,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进行分析。
7.(2021·长沙模拟)在参观博物馆的活动中,四位同学对右面这件宋代瓷器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展开讨论,它最可能是( )
A.景德镇哥窑的青瓷 B.钧窑青花瓷代表作
C.定窑代表作秘色瓷 D.汝窑青瓷作品风格
【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 D项汝窑生产的瓷器釉色多天青,堪称宋瓷之精品,故D符合题意;
A项哥窑在浙江龙泉,不是在景德镇,出产青瓷,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成熟的青花瓷在元朝出现,钧窑生产的产品被称为”钧红“和”钧紫”,B项不符合题意;
C项秘色瓷是唐朝时期南方越窑代表作,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瓷器制造业。依据材料“宋代瓷器”和题干图片信息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8.(2021高二下·博兴期中)如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作《职贡图》。这幅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着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浓郁的中原文化色彩
【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材料“唐朝画家阎立本作《职贡图》”体现的是艺术审美,材料“这幅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着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体现的是史料价值,因此C正确;
A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与文人意趣无关,B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原文化,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文化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职贡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着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说明其具有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史料价值。
9.(2021高一上·永吉期中)据载:新罗的职官,如宰相、侍中等都是仿唐制而设的;新罗的都城平壤,也是模仿隋唐的长安城而建的。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新罗是唐朝的附属国 B.唐朝国力强盛
C.唐朝时期中外交流活跃 D.新罗经济欠发达
【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罗的都城和官制是仿照唐朝建立的,体现了中外交往的活跃,C正确;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B错误,国力强盛并不能从材料中看出;
D错误,仿照唐制并不能说明新罗经济欠发达;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中外交往频繁,唐制、文化等传入日本、新罗,促进当地发展。
10.(2022高二下·米脂月考)论及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多元文化的面貌,有研究者指出:“这个时代,儒玄佛道四家并立,而且相互影响,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这其中),佛教在这一时期初步完成了中土化的过程,道教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该时期这一多元文化面貌的出现,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B.庞大而又严密的理学体系建立
C.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受到冲击 D.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根本上动摇
【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儒玄佛道四家并立”、“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佛教……初步完成了中土化的过程,道教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等信息,可推知这一多元文化的面貌开始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且与材料意思相符,故选C;
A项属于汉代,B项属于宋代,D项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而且与材料意思也不符,故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生可结合材料“儒玄佛道四家并立”、“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佛教……初步完成了中土化的过程,道教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进行分析。
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1.(2020高一上·辽阳期末)隋唐以前,图书主要是依靠手工抄录和单点式传播,隋唐以后图书的流程发生变化,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 )
A.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B.造纸术的改良
C.火药技术的成熟 D.指南针的普及
【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出现,极大地解放了人力,手工抄录逐渐被雕版印刷取代,因此图书的流程发生变化,A正确;
造纸术的改良是在东汉时期,排除B;
火药技术以及指南针的普及与图书流程的变化无关,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隋唐以前,图书主要是依靠手工抄录和单点式传播,隋唐以后图书的流程发生变化 ”结合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出现进行分析即可。
12.(2021高一上·牡丹江期中)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
A.儒学丧失了主流意识地位 B.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
C.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 D.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
【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名僧慧远法师”反映的是佛教文化、“道士陆修景”反映的是道教文化而“文人陶渊明”反映的是儒家文化,而三人“语洽道合”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及交融,因此C正确;
A错误,魏晋时期儒学受到冲击,但仍然是主流;
B错误,材料无法看出佛教吸收道家避世理论;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体现的是佛道儒三教的交流与融合;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儒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13.(2021高二下·合肥期末)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对唐宋诗词进行比较,曾指出:“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忱,乃染宋调”。在钱钟书看来,唐诗体现出:( )
A.推陈出新的创作风格 B.自娱自乐的价值追求
C.国家兴亡的社会关切 D.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
【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这句是指钱钟书认为唐诗彰显的是才气发扬的少年精神,D项中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与这句话最为契合,故D正确;
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均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14.(2021高三上·合肥月考)《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这一著作突显( )
A.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B.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C.中国传统科技开始进入了总结阶段
D.工商皆本的思想已经出现
【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体现的是《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凸显的是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无关,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时间不符,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思想,“工商皆本”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时期的科技,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齐民要术》的历史地位进行分析。
15.(2022·西安三模)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之说,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玄学的兴起( )
A.使治国思想发生根本改变 B.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C.加强了儒学的哲学化倾向 D.重建儒家统治理论
【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玄学兴起于魏晋时期,儒者运用道家语言对儒家思想进行抽象的思考、推理、论证,探求儒学的“本体论”,体现出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有所加强,C项正确;
“根本改变”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
材料并未涉及佛教思想,排除B项;
玄学仅是“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而非重建统治理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玄学的兴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体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倾向。
16.(2021高一上·灵山月考)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 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于社会时代的变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造成了上述文化现象,D正确。
材料中文化的发展与门阀士族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
魏晋时期江南开发,经济发展,但商业受时代的影响,发展情况并不乐观,B错误。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并发展,儒家思想融合了道家思想,“援老入儒”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时期文化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知识点的把握,魏晋时期虽然国家动荡,社会战乱不断,但是文化继续发展,出现“魏晋风流”。
17.(2021高一上·喀什期中)某校高一学生开展历史兴趣小组活动。其中一个小组搜集了下面一组图片,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变迁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D.中外文化的交流
【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 A项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建筑,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项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汉朝,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项唐招提寺是佛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白马寺体现佛教在中原的传播,唐招提寺则是体现了鉴真东渡日本,西安空海纪念碑则是日本僧人空海D项来中国唐朝的纪念,那烂陀寺则是玄奘在天竺钻研佛法之地,这些都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18.(2020高一上·林芝地期末)中国古代科技巨匠不计其数,祖冲之、贾思勰二位科学家的共同点是( )
①都生活在北朝 ②注重实践
③都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④在科学研究中刻苦钻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生活在南朝、贾思勰生活在北朝,贾思勰的主要贡献是在农学领域,因此①③不是“共同点”,排除含有①或③的A、B、C三项;
二位科学家都注重实践,都有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 祖冲之、贾思勰 的贡献及备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19.(2021高三上·大庆开学考)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确定了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制如图体”。但中国古代地图没有固定方位:若地图中陆地在上,海洋在下,是从船上望向大陆,服务于沿海航行;若海洋在上,陆地在下,则是在陆地上观察大海,以备海防。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地图绘制( )
A.缺乏相应制图学理论 B.更注重地图的实用性
C.受到小农经济的约束 D.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地图却没有固定方位:若地图中陆地在上,海洋在下,是从船上望向大陆,服务于沿海航行;若海洋在上,陆地在下,则是在陆地上观察大海,以备海防”可知,由于古代地图绘制没有固定的方位,要根据地图的用途绘制,体现了实用意义,故B项正确;
题干中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为“制图六体”,是地图绘制的理论基础,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对地图绘制的影响,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地图绘制受用途的影响,而不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地理制图技术发展的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0.(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波斯锦”“胡锦”“番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 D 项正确;
A 说法绝对;B 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C材料中没有显示比较信息,均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波斯锦”“胡锦”“番锦”。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高二下·射洪月考)[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汉魏之际,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光辉灿烂的阶段。书家名人也应运而出,其中以钟繇最为著,他的书法风靡魏晋。王羲之家族也以善书著称。据记载,东晋书家中的“八王”,琅琊王氏占去六人。这种时代与家风,使王羲之自幼受到薰陶。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十一岁时,对历代笔记已心领神会。长大以后,阅历渐广,特别是看到李斯、蔡邕、张旭等人真迹后,勤学苦练,用心钻研,他终于熔各家于一炉,成为一代书圣。他的草楷结合的行书,实现了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的完美性的结合。承前启后,并成为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他对传统性的程式笔法进行改革,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使其绚丽异常、丰富多采,赋予了书法生命力。唐太宗在《晋书》给予王羲之的书法极高评价:“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王羲之成为一代书圣的原因。
【答案】(1)贡献:实现草楷结合:创造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手法: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2)原因:魏晋时期,重视书法的时代风貌;良好的家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天资聪明,刻苦认真。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1)贡献:根据“他的草楷结合的行书,实现了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的完美性的结合”得出实现草楷结合;根据“他对传统性的程式笔法进行改革,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得出创造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手法;根据“他终于熔各家于一炉,成为一代书圣”得出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2)原因:根据“汉魏之际,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光辉灿烂的阶段”得出魏晋时期,重视书法的时代风貌;根据“这种时代与家风,使王羲之自幼受到薰陶”得出良好的家风;根据“勤学苦练,用心钻研,他终于熔各家于一炉,成为一代书圣”得出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天资聪明,刻苦认真。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历史人物,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和原因,难度较小,注意对材料的分析解读,逐一概括总结即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王羲之个人因素也是成为书圣的原因之一。
22.(2022·昆明一模)【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颜真卿(709~784),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诸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的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他任监察御史巡查河东时,劾罢不法县令郑延祚,使其被禁止录用。752年出任平原太守,平原郡属安禄山辖区,安禄山发动叛乱后,唐玄宗惊呼:“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此时颜真卿整顿军队,在军中慷慨陈词,泪水直流,他组织军队奋勇抵抗,为平定叛乱作出巨大贡献。783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朝廷派颜真卿劝降李希烈,颜真卿毅然前往,怒斥李希烈罪行。他最终被叛军杀害,壮烈牺牲,唐德宗为他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真卿生活时代唐朝面临的政治困局。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颜真卿事迹体现的精神价值。
【答案】(1)困局:朝政腐败: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地方节度使反叛:中央集权削弱,政治陷于危局。
(2)价值:颜真卿的书法体现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弹劾不法官吏体现为人正直,维护法纪;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体现勇于担当,忠于国家:劝降叛军,壮烈牺牲体现敢于斗争,舍生取义。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1)根据“709~784”分析可知:颜真卿生活在唐朝中期,由盛转衰时期,政治腐败;“安禄山发动叛乱”“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得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地方节度使反叛;根据“安禄山发动叛乱”“783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得出:中央集权削弱,政治陷于危局。
(2)根据“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诸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吸取其长处,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得出:颜真卿的书法体现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根据“他任监察御史巡查河东时,劾罢不法县令郑延祚,使其被禁止录用”得出:弹劾不法官吏体现为人正直,维护法纪;根据“此时颜真卿整顿军队,在军中慷慨陈词,泪水直流,他组织军队奋勇抵抗,为平定叛乱作出巨大贡献”得出: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体现勇于担当,忠于国家;根据“朝廷派颜真卿劝降李希烈,颜真卿毅然前往,怒斥李希烈罪行。他最终被叛军杀害,壮烈牺牲”得出:劝降叛军,壮烈牺牲体现敢于斗争,舍生取义。
故答案为:(1)困局:朝政腐败: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地方节度使反叛:中央集权削弱,政治陷于危局。
(2)价值:颜真卿的书法体现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弹劾不法官吏体现为人正直,维护法纪;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体现勇于担当,忠于国家:劝降叛军,壮烈牺牲体现敢于斗争,舍生取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颜真卿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事迹体现的精神价值,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23.(2021高一下·海原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有教无类”,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
材料二:“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
材料三:“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请回答:
材料一、二、三思想的学派及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谈一谈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答案】派别及代表:孔子(孔丘),儒家学派;老子(李耳、老聃),道家学派;墨子(墨翟),墨家学派。意义:①中国古代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础开始形成(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②是中华民族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③为充实人类思想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百家争鸣的意义与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仁”与”礼”的学说,主张”有教无类”可得出是孔子(孔丘),儒家学派;根据“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可得出是老子(李耳老聘),道家学派:根据"兼相爱、交相利”得了是墨子(墨翟),美家学派。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古代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础开始形成、是中华民族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为充实人类思想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等内容。
故答案为: 派别及代表:孔子(孔丘),儒家学派;老子(李耳、老聃),道家学派;墨子(墨翟),墨家学派。意义:①中国古代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础开始形成(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②是中华民族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③为充实人类思想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要弄清百家争鸣的背景,及代表学派,代表、主张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4.(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1961年,曲阜鲁国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曲阜被确定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孔庙、孔府、孔林三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曲阜周、汉代、明清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图如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曲阜城市与“三孔”布局关系演变的特点,分析其政治、文化因素并简述“三孔”文化遗产保护及研究价值。
【答案】演变的特点:“三孔”的兴建与曲阜城市的营建与发展几乎同时进行,历史悠久;城市规模不断减小,但“三孔”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政治因素:周朝实行分封制,曲阜是鲁国的都城;汉代、明清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曲阜是地方城市。文化因素:周朝实行礼制;汉代、明清时期,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使曲阜古城完成了从诸侯国的都城向儒家文化圣城的转变。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曲阜周、汉代、明清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及周、汉、明清时期孔庙、孔府、孔林位置布局,从历史演变、规模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分析;第三小问“保护及研究价值”,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教育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演变的特点:“三孔”的兴建与曲阜城市的营建与发展几乎同时进行,历史悠久;城市规模不断减小,但“三孔”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政治因素:周朝实行分封制,曲阜是鲁国的都城;汉代、明清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曲阜是地方城市。文化因素:周朝实行礼制;汉代、明清时期,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使曲阜古城完成了从诸侯国的都城向儒家文化圣城的转变。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三孔存在的研究价值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5.(2021·潍坊模拟)“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材料二 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并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
【答案】解释: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表现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星现。
史料价值:敦煌壁面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多样乐器的使用等,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营造出姿态优雅、满壁风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敦煌不同时代的壁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 解释: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表现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关于多元特征的出现,可从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及艺术家们的创作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可知,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多样乐器的使用等,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营造出姿态优雅、满壁风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敦煌不同时代的壁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故答案为:
解释: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表现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星现。
史料价值:敦煌壁面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多样乐器的使用等,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营造出姿态优雅、满壁风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敦煌不同时代的壁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点评】 本题考查了史料的作用和中国古代史综合,考生可根据材料中关于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进行作答,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 / 1